中国报-副刊20250803
以下是新闻标题、简介及我的看法:
一、摄影与自我形象的演变:从姿势到情感表达
- 主要标题: "万素君:高角度到逆人体工学","甫士美学","就是要不一样","照片灵魂藏在姿势中"
- 简介: 这一系列文章深入探讨了在数码时代下,个人拍照姿势与自我形象呈现的变迁。自媒体创作者万素君分享了她如何通过巧妙运用高角度、侧头以及“逆人体工学”姿势来达到视觉显瘦的效果,以及她对照片承载意义的看法,认为照片应捕捉特别的日子或有意义的瞬间,而不仅仅是自拍。健康教练刘丽晶则强调照片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笑容而非姿势,她追求真实自然,不使用滤镜或美颜App,并希望通过照片传递正能量。 资深摄影师杨振祥回顾了拍照姿势在不同年代的演变:从70年代的“立正站好”,80年代受香港明星影响的街拍风,90年代至2000年代受偶像剧影响的“大头贴”嘟嘴和剪刀手,直到如今数码时代“千变万化”的姿势,如背影、失焦、慵懒感等,强调年轻人偏爱“氛围感”。他提到剪刀手虽然被年轻人视为过时,但仍是经典的国际手势。杨振祥也分享了专业摄影师如何运用技巧,帮助客户展现最真最美的一面,并强调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自然的瞬间和眼神。文章也讨论了滤镜和AI修图对摄影的影响,以及在商业形象照、情侣照和家庭照中如何通过姿势传达特定情感和信息。
二、人际关系与情感联结:同学情、爱与陪伴
- 主要标题: "再来一场同学会","爱的元素:尊重与了解","童阅房:《我的好老好老的小狗》"
- 简介: 这些文章深刻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维度。一篇关于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的散文,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母校、校歌以及旧时同学友谊的深切怀念与珍视。文章中回忆了与老同学的趣事,强调了那些即使多年未见,名字却仍能脱口而出的深厚情谊,并期待未来的再聚。 在“爱的艺术导读”中,文章基于弗洛姆的理论,阐释了爱中“尊重”与“了解”这两个核心元素。它指出真正的尊重是对他人独特个体性的认知,希望所爱之人能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而非符合己需。文章也强调了“了解”是“照顾”和“责任”的前提,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本质和真正需求,避免自以为是的付出带来的挫败。 “童阅房”则聚焦于现代人与宠物(“毛孩”)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文章分享了养宠物的各种经历,如美容、训练、旅行、急诊等,并引入绘本《我的好老好老的小狗》,感人地描绘了小女孩与她年迈狗狗的告别过程。这部分着重表达了宠物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它们不仅是陪伴,更教会了我们关爱、面对衰老和学习离别。
三、生活哲思与日常探索:从意外到小确幸
- 主要标题: "橡皮筋里的Do Re Mi","我们穿越海底","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自投困境","【本周瞄】"
- 简介: 这组文章从不同视角审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挑战与反思。“橡皮筋里的Do Re Mi”以轻松愉快的口吻,讲述了孩子利用橡皮筋在蛋托上探索音乐音调的故事,解释了声音原理,并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和创造力,指出快乐不一定与金钱直接挂钩。 香港游记“我们穿越海底”则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作者一家在香港乘坐地铁、感受当地生活节奏的经历,包括穿越海底隧道的震撼、对地铁站广告的观察(如阅读障碍公益广告、特需儿童陶艺展),以及对香港人步行习惯和街景的感悟。 关于书籍《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到》的评论,介绍了律师陈劲晖以温和笔触普及交通事故法律知识,探讨“疏忽责任”、赔偿请求及司法程序(如“沈可婷案”)。文章还深入剖析了律师的职业道德困境,并结合作者的个人感悟,强调了在无常生活中为“意外的明天”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自投困境”则是一篇犀利的反思性文章,通过描述一些亲友的抱怨,探讨了为何有些人总是将自身困境归咎于外部环境(如上司、收入、健康),却不愿自省和承担责任。作者指出,这些困境往往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并强调了接受“真话”的重要性,尽管这对于抱怨者来说可能难以做到。 “【本周瞄】”则简要介绍了三本新书,包括一本探讨韩国上班族如何辞职的散文集《我的梦想是辞职!》,一本分析东南亚四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寮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崛起的《东南亚新星崛起》,以及一本深入剖析东南亚饮食风味和香料文化的《东南亚饮食香料学》,展现了多元的知识探索领域。
我的看法:
这些来自同一份报纸副刊的文章,虽然主题涵盖了生活、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它们共同编织出了一幅引人深思的现代生活图景,并透露出一些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人性思考。
首先,在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中寻求“真实” 似乎是贯穿多篇文章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摄影文章中人们对“美颜”和“滤镜”的依赖,以及摄影师对捕捉“真实瞬间”和“情感表达”的强调,到刘丽晶坚持不使用美颜App的真实态度,都反映出在技术提供无限“美化”可能性的今天,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追求与迷失。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但如何平衡经营形象与保持真我,是当代人面临的普遍困境。
其次,文章深刻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联结”的价值。同学会的故事 提醒我们,在岁月流逝中,维系旧有情谊的温暖与力量;“爱的艺术导读” 则从更深层次上解读了亲密关系中“尊重”与“了解”的基石作用,强调了健康关系中彼此独立成长的空间;而关于“毛孩”的讨论 则扩展了“家庭”和“陪伴”的定义,展现了人类与宠物之间超越言语的深厚情感,以及它们在教会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衰老和离别时的独特角色。这些都强调了情感联结在抵御生活无常中的重要性。
再者,文章也引人反思个人成长与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橡皮筋里的Do Re Mi” 鼓励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平凡中发现科学与艺术的乐趣;香港游记 则通过观察异地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然而,“自投困境” 的警示,则尖锐地指出了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时,缺乏自我反省、习惯性归咎于外部的心理误区,这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在于敢于直面问题、承担责任,并从经验中汲取养分。
总而言之,这些看似分散的报道,实际上共同构成了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在当下,并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探讨。它们既展现了现代生活的多元面貌与挑战(如数字时代的审美焦虑、生命中的无常),也提供了温暖的慰藉与深刻的启示(如友情的长存、爱的真谛、自我成长的力量,以及在日常中发现的乐趣)。这些文章提醒我们,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迁,对真实的追求、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自我的反思与成长,始终是人类生活中永恒且重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