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成功的启示
邓日才
邓日才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以及“祖裔语言教育”计划,助长了当地华文教育,走向欣荣!
加拿大位于美国之北,面积是世界第二,人口却只有二千五百万。物产丰实,真是一个地旷人稀的天府之国。
加拿大人民主要是英国后裔,其次是法国后裔;但少数民族却有四五十种之多。
加拿大人口分布有些特别:大部份集中在各大城市及美加边境的一个带状区域内。大城市里的人口之中,少数民族却占了很高的比例。如最大城市多伦多(Toronto),人口有两百万,其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并不讲英法官方语言。第三大城市温哥华(Vancouver),有超过四十巴仙是少数民族,并不讲英语。加拿大学校里的少教民族学生,近年来急速增加,于是,引起了少数民族是否能纳入加拿大英语社会的争论。少数民族对本身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英化”教育效果又相对差劣,由而导致了双语教育政策的拟议。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以及双语教育计划是在少数民族纳入加拿大社会产生困难时,为求补救而制订的。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镜。
在去年尾举行的“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中,有两位学者谈到加拿大的华文教育情况及其多元文化政策。
一、加拿大中文教育委员会委员耿庆武谈:“加拿大华文教实现况及展望。”二、安大咯省北约克市维德中文学校家长会教育组负责人谭王筱惠谈:“海外中文教学课程探讨。”
根据上述两位学者的报导,我了解到,加拿大是个移民社会,除英法后裔之外,还有其他欧洲民族及亚洲少数民族,另有少数当地土著爱斯基摩人。其文化政策的制订乃采取兼容并包的开明做法。
1971年加拿大政府正式颁布“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作为其基本文化政策。当时其总理尚宣布:“加拿大的国民几乎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他们带予加拿大世界上各种主要宗教及语文。这种广泛的文化分散(Cultural Diversity),使得加拿大自然地具有多彩的人文经验。政府认为这是一种祖传的资质。政府亦确信,若迫使人民遗弃他们自己的文化,加拿大将贫而不毛。多元文化在加拿大是一个学实,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思想及观念。我们认为多元文化更是一种哲学及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接受这种文化分散,更要积极地保护这种社会特质。”(引自耿庆武文,下同)。
多元文化政策实施初期,着重协助少数民族保有并发扬其文化与艺术。但文化的精髓----语文,却还没得到充份的发展,这就进一步导致“祖裔语言”(Heritage Language)教育的实施。
加拿大英国后裔总希望少数民族能纳入英语社会,但偏偏不容易获得成功。一般人总认为:“如果少数种族语言的学童英语不好,则他们应该加强英文,而不是去学他们自己的母语。”教师也以为,断绝学生使用母语,就可以帮助英语进步。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因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认同(Culture Identity)往往有四种选择:
一、认同现有的社会文化,拒绝父母文化;
二、拒绝现有的社会文化,认同父母文化;
三、无法认同任何一种文化;
四、同时认同社会文化及父母文化。
经过调查与研究,结果证实,头三种认同使学生在智慧及人格的发展上,发生割裂现象,成绩也低落。学生离校后,纳入社会发生困难,间接使社会的安宁受到了影响。
只有第四种认同的学生才是“最成功和最幸运的一群。他们不但保有其固有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融合在社会大众的文化中.他们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优点及缺点,而自由的选择和判断,最后发展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不同文化的认同。这些人通常对母语和英语均有相当的程度。”“尤有进者,研究结果尚发现,他们一般均有较高潜力去发展他们自己。他们同时也对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贡献良多。....以第四种认同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可使所有少数民族学生受益良多。同时又可使一般社会大众自学校中即输入多元文化的观念。”
总之,“少数民族学童在学校学习其母语,并不影响他们第二语文的发展。在加拿大,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英语或法语并不威胁其对固有文化的认同。因为他们在学校中,亦可用其母语学习其固有文化。此外,用母语做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的语言及智慧更形成熟,也更缩短其用第二语言学习其他概念的时间。也就是说,只要予其相当的机会及时间,所有用母语学习的知识及观念,可平稳的转释到第二语言。因此,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推翻了一般人们的直觉,而确定,在学校中学习母语,非但不影响学生学习英文的能力,更且帮助学生发展其英语潜力,并使学生更富于多元文化的特质。”
在语言教学上,耿氏特别介绍一种新的理论,叫“思想体理论”(Think Tank Theory)。
过去一般人总以为,学习两种语文会在脑中形成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互相干扰,发生思想混乱。但思想体理论不同意这种看法。它认为,学生所学习的两种语文都储存在脑中的一个思想体内。表达出来的是一个思想或概念。双语能相辅相成,不会互相干扰思想;一些概念用母语表达较容易,另一些概念则用非母语表达较方便。个人的语言经验,对他本人的思想体的运作及成长很重要。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均可使思想体成长。一种语言者被压制,则其思想体的成长,也将受到影响。语言的学习,应让它自然发展,尤其是母语。
这种理论经研究求证后,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一、学习母语,不妨碍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提升母语,有动于学习第二语文;
三、双语文有助学生心智及学业进展。
这种语言教育上新发展的理论,基本上认为学习不同语言,在一个人的思想及心理上,是相互关联及相辅相成的。此一组织,称为“双峰冰山”(Dual Iceberg)。表面上第一二语文有所不同,但水底下,则有一个相通的思想体,向上开出不同的花果(如图所示)。
由这项研究证明,少数民族语文的教学,对这些民族的纳入加拿大社会,不但没有害,反而有很大的助益。于是,大多数加拿大地方政府及教育机构,乃制订“祖裔语言教育计划”,义务辅导及提供经费,开办及维持各种“祖语班”。在学期间,祖语班以每星期上课二小时半为限,占正课时间的十分之一。在学假期间,每天可授课超过二小时半。
根据耿氏统计,单单安大略省现在就有四千个祖语班,学生十万人,教授四十五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包括:华语、粤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荷兰语、苏格兰语、德语、兴地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寮语、菲律宾语、波兰语、葡语、俄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
一个国家有教学这么多语言,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
少数民族学生可从幼稚园至大学先修班,免费修读自己的祖语(母语)。一切有政府协助,并有官员督促执行,务使其成功。
欧洲及美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由母语过渡到地主国(所在过)的语言,方便少数民族“谋生”。但加拿大的祖语教育却偏重于使学生本身文化及语言更加丰富。这不但消极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较好的英语,更积极地使其文化富有多元文化色彩。
祖语教育计划,可以说是加拿大各地方政府,基于“多元文化政策”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免费非官方语文教育设施。每个祖语班都是应家长的要求而设立的,而后由家长及教职员组成协调委员会来设计课程及管理其行政。一切经费均由教育局支付,家长不必负担任何费用。通常廿五人开一班,不足人数则合并开班。
加拿大华文教学也在祖语教育计划下得以蓬勃发展。
目前加拿大有华人八十万,大部份集中在东岸多伦多地区及西岸温哥华地区。
华文祖语班,由各地方政府提供经费、场地及器材。并由政府教育局派专人负责行政。地点则利用社区内的中小学校舍。课程以教华文为主,无统一教材;有用大陆教材(简体字及汉语拼音),也有用台湾侨委会赠送的“新编美洲版华语”(十二册)及“幼童华语读本”(四册)。此外,又办有国术班、国画班、美术班及舞蹈班等。另有成人华语班及太极班等。政府的照顾相当周到。“所使用的场地,亦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清洁。甚至在正规使用时间内的意外保险,也有妥善安排。”
有些地方政府,如多伦多市,已计划将华文班列入正课内,让华裔子弟在正规学校中学习华文。不过,这件事还在争议中,一时尚未实现。
这些华文祖语班也面对教材缺乏,师资不足,教育官员不通晓华文因而不明需要等难题。较严重的是面对简体字及汉语拼音的争论,左右派争夺控制权的局面。
华文祖语班是新近成立的班级。此外,加拿大还有历史比较悠久的“华侨学校”。这是由华人领袖或团体(如中华会馆)自费兴办的中文学校。这种华校可分为两类:一是老华侨办的,以教粤语为主,历史较久,但行政不好,课程内容仍然是传授“中国人”那一套意识。这一类学校师资难求,学生渐少,日趋没落。如“多伦多华侨公立学校”,创立于1922年迄今已有83年历史,拥有自己的校舍。另有一类中文学校是由新移民办的。他们多是专业人士,看得较远,以教华语为主,课程内容以传授“加拿大华裔”意识为依归,既要保有中华文化,但也要纳入加拿大社会。如多伦多“爱正中文学校”,创于1973年,历史很短,借用公校为校舍,现有学生240人。一年分二学期上课,每学期37周,每周二小时学华语,一小时康乐活动(如合唱,舞蹈,办壁报,打太极等)。除校舍免费借用外,其他一切行政开支,由学生的学费支付。现在每年收费每生70加元。该校财政情况良好。
这两类学校将面临开支越来越大的难题,而学生又渐渐转向华文祖语班。不过,所授华文课程比祖语班深,时间也较长。
加拿大各大专院校也开有中文课程,以会话及阅读班最多,讲师多会讲标准北京话。学生多是非华裔子弟。教材大多采用大陆简体字及汉语拼音课本。也设有其他高级课程,如中国艺术、历史、哲学、文学等。如多伦多大学共开有十六门华文课程,可进修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程度不低。
加拿大除了中校及华文祖语班之外,还有一些华文教育团体,负责推展或研究华文教育。有的是学术团体,有的是联谊组织。目前这类团体有五个:一、国家祖裔语言资料中心(研究语言教学);二、安省中华总会馆中文教育委员会(综理华文教育事务,主办研讨会,出版刊物等);三、加拿大华文教育会(推展传统中华文化及正规华文教育);四、安省中文教师联会(教师联谊组织);五、全加华裔语言文化中心(政府支助,研究中文及中华文化)。
加拿大近十余年来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及祖语教育计划。使社会得以安定,各族生活亲善和乐,国家繁荣,这实在值得多元种族国家仿效。
加拿大华文教育也在过去所建立的稳固基础上,蓬勃发展。“这一趋势,将因受到各级政府的辅导和资助,而更加稳健。华文教育在加拿大既定的‘多元文化’政策下,将不仅使华人后代具有华文华语能力 ,更将使华裔人士在加拿大各地区保存及发扬中华文化。这种积极的鼓励少数民族发扬其固有文化的‘多元文化’环境,是华文教育在加拿大蓬勃发展的最优条件。也使得加拿大华文教育目标异于美国及欧洲诸国的华文教育目标。”
由于华裔逐渐增加,华文教育已渐渐成为加拿大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主流”。1月5日《南洋商报》《商余》版刊载卢照灵所写的一篇专栏文章:“轻描淡写温哥华----中文教育等等”。他报导说,华人现正在争取华文成为加拿大的第三官方语文。是否成功,尚待来日。
但华文教育确实在加拿大生了根。在加国多元文化政策的资助下,华文教育前途十分乐观。“而华文教育将逐渐发展成为华人社会的主导力量。”
加拿大社会发展趋势,对我们马来西亚华人争取公平权益来说,是最好的借镜。
其次,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已在加拿大祖语教育中,找到了学理的根据及事实的证明。马来西亚华人为什么还有些不重视母语教育呢?
再次,双峰冰山语言教学的“思想体理论”,对我们马来西亚华裔家长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启示,一个孩子的母语经验,对他的思想发展很重要。母语若被压制,思想及智慧都不能良好地成长。目前仍然有不少华裔家长相信,孩子多学华文将会影响国英文的学习,造成干扰。殊不知上述理论已证明,母语的学习非但不干扰第二语文的学习,反而有助于智慧及学业的进展。多学母语,只有好,没有坏,为什么不把孩子送进华小呢?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也证明华校多种语文制度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我希望有人能进一步研究出:“三峰冰山”理论之存在,由而证明,华校三语互补,三语同源(思想体);华校生的思想可开出灿烂的花朵,芬芳百世,惠益邦国。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治国者留意。根据上述理论,压制母语的学习,会使一个人的思想及智慧不能良好地成长,学业也会相应低落,学生离校后,不容易纳入社会。这将造成社会不安,民族关系不和谐,对国家繁荣没有裨益。这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吗?
(编者按:本文原题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助长华文教育----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侧记之六》,是本会副研究邓日才先生一九八四年底参加台湾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之后,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之一,曾经刊登在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九日的《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