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目的》Purpose in the Curriculum
严元章藏书0208
《课程的目的》Purpose in the Curriculum

关于课程目标的深入讨论,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实用框架,用于评估和改革教学。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包含十二个教育目标的列表,将其分为两类:适应环境(包括技能、文化、家庭成员、职业、休闲和积极公民身份)和个人成长(包括身体、审美、社会、精神、智力和道德发展)。文章随后系统地分析了传统学科(如英语、数学、社会研究、科学、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和职业学科(如手工艺、商业和家政)如何促进这些目标,并探讨了课程整合、学科纪律和教学方法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核心论点在于,教育目标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并呼吁教师和学校领导者使用这种框架来批判性地评估和整合课程。
《课程的目的》(Purpose in the Curriculum)由格拉斯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斯坦利·尼斯贝特(Stanley Nisbet)撰写,于1957年首次出版。
本书旨在将现有教育实践背后的多方面原则组织成一幅易于管理的地图。它不是关于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或课程改革的书籍,而
序言与总体目标
本书希望为那些对教育已有一定了解,但希望在实践层面澄清和组织自身想法的读者提供服务,而无需深入理论研究。它也面向希望梳理实践经验背景,以便随后进行更深入理论探究的未来教育哲学学生。作者的目标是整理现有材料,将其安排成一个可行的系统,类似于议会的“巩固法案”。
第一章 实际目标框架 (A Framework of Practical Objectives)
本章旨在解决教育目标在高度抽象的宏大目标(如促进“完整生活”、“解放人类精神”) 与高度具体的实践目标(如让特定班级四分之三以上学生通过考试) 之间存在的脱节困难。
作者建议的最佳方法是设计一套中介性实用目标(intermediate practical objectives),作为连接教育理论与日常工作的“踏脚石”。
作者提出了 12 个目标,分为两大类,足够全面,能够涵盖所有教育主张,同时也足够详细,能够为实践者提供指导:
I. 适应环境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
- 技能(Skills):掌握在文明社区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
- 文化(Culture):同化社区文化。
- 家庭成员身份(Home Membership):为成为社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或家族的有效和令人满意的成员做准备。
- 职业(Occupation):为从事合适的职业做准备。
- 休闲(Leisure):为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
- 积极公民身份(Active Citizenship):为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机构运作做准备。
II. 个人成长 (Personal Growth)
- 身体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
- 审美发展(Aesthetic Development)。
-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
- 精神发展(Spiritual Development)。
- 智力发展(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 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
第二章 适应环境 (Adjustment to Environment)
本章详细探讨了前六个目标,它们都关注于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复杂,学生无法仅靠“偶然学习”适应生活,学校因此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机构。
- 技能: 现代技能要求高且“高度人为”,例如传统的阅读、写作、算术(三R),以及现代所需的有效听说、填写表格、使用参考工具等。学校必须承担起教授基本技能的责任。
- 文化: 文化在广义上指社区的整个生活方式(如习俗、信仰),在狭义上指“世上思想和言论的精华”(如文学、艺术)。这两种文化意义应有机联系。教育的任务就是文化的“保存、传播和更新”。
- 家庭成员身份: 家庭对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虽然家庭本身是主要的教育场所,但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不能忽视对家庭生活(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准备。
- 职业: 职业准备不仅出于经济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个体在社区中的角色,给予其自我尊重感和个性成熟的机会。教育必须在专业培训和普遍能力培养之间取得平衡。
- 休闲: 休闲准备的优先度很高,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带有强制性,而休闲时间才能让他们接触人类最美好的事物。教育必须培养积极参与和享受的态度,以确保学校兴趣能延续到课后生活。
- 积极公民身份: 侧重于为在民主国家中积极参与政府机制做准备。需要知识(历史、地理、宪法)、具体技能(委员会工作、公开演讲)和态度(发展“我们”的态度而非“他们”的态度)。
第三章 个人成长 (Personal Growth)
本章将焦点转向个体本身,关注目标是帮助学生充分而丰富地实现自身潜能。这与源于希腊时代的“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概念相关。
- 身体发展: 促进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身心紧密相连。身体活动应旨在培养积极的健康,甚至包括精神元素的培育(柏拉图的“有精神的元素”)。
- 审美发展: 人类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限于少数天才。审美教育应通过艺术、音乐、诗歌等进行,教师不应以僵硬的成人标准扼杀儿童对美的自发反应。
- 社会发展: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幸福和成熟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学校需警惕传统教学模式阻碍社交发展的问题,应通过良好的学校氛围和合作性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来促进。
- 精神发展: 核心活动是崇拜(Worship),即人与上帝或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虽然精神发展渗透到其他发展方面,但在此列出是为了确保宗教教育的地位。
- 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是教育的核心。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智商的相对固定性和“训练迁移”的非自动性。成功的智力培养在于提高有效智力(Effective Intelligence),这依赖于有意识地指出跨学科的相似之处(“不断进行交叉引用”)。
- 道德发展: 包括训练学生做正确的事,以及性格培养(如道德纤维)。道德行为应源于自由选择,并与独立自主的性格形成相结合。知识来源包括宗教、良知、伟人典范和社区文化模式。
第四章与第五章 传统课程研究 (A Study of the Conventional Curriculum—1 & 2)
这两章是本书的核心方法论实践:作者将传统课程中的每个科目(以及课外活动)都纳入其 12 点目标清单进行评估,以展示各学科对目标的潜在贡献。
· 通用科目(部分):
- 英语(口语/书面语): 对技能、文化、社交、智力都是主要贡献者。书面语对家庭成员身份也有重要贡献,例如通过书信维持家庭凝聚力。
- 体育: 对身体和社交发展有主要贡献,对道德发展(勇气、毅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需警惕训练迁移问题。
- 手工技艺 (Handicrafts): 具有惊人的教育多功能性,在所有 12 个目标中都能找到贡献点。对手脑协调的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耐心、尊重劳动成果)尤为重要。
- 艺术与音乐: 对文化和审美发展是主要贡献。由于社会上缺乏相关职业,它们也是休闲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 算术: 对技能(基本计算)和智力发展有主要贡献。其规则的精确性和不可抗拒性使其对道德发展(培养毅力、惩罚粗心)做出独特贡献。
· 中学科目与职业科目(部分):
- 数学: 对智力发展有主要贡献,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果、要求严格的思维模式。
- 社会研究(历史、地理、公民): 对文化、积极公民身份、智力发展有主要贡献。通过地方调查(Local Surveys)能间接支持职业和家庭成员身份目标。
- 科学: 对智力发展(科学方法、客观性)有主要贡献。教师必须确保学生将科学思维习惯迁移到实验室之外。科学与宗教(精神发展)的关系也应被探讨。
- 文学: 对文化、审美、智力发展和休闲有主要贡献。其对人类经验中非可量化部分的探索,是智力训练的独特形式。
- 古典学(Classics): 对文化(古代文明)、智力发展(精神训练)和技能(改进母语表达能力)有重要贡献。
- 技术科目、商业科目、家政科目: 它们都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因此对“职业”目标是主要贡献。对非学术型学生而言,这种职业氛围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动机。家政(Homecraft)对家庭成员身份、文化和社交发展贡献尤其显著。
- 宗教教育: 对精神发展和道德发展是主要贡献。它同时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关乎家庭伦理。
- 课外活动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涵盖所有 12 个目标,尤对社交发展和休闲有重大贡献,因为其自愿性使其成为成人休闲的直接准备。
第六章 学习与目标表格的用途 (Uses of the Table of Studies and Objectives)
本章强调了评估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并指出该表格的多种实际用途:
- 深化理解目标: 通过分析,对 12 个目标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
- 揭示学科潜力: 表格迫使教师思考每个学科对所有目标的贡献,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 协助教师: 帮助小学教师整合课程;帮助中学专业教师找到跨学科合作的“盟友”。
- 协助校长: 促进研究的整合和部门间的合作,实现课程的统一和教学团队的和谐。
- 纳入校外教育机构: 认识到家庭、教会、B.B.C.、图书馆、媒体等机构的教育作用,并通过协作增强学校的教育力量。
- 指导课程改革: 讨论了课程改革的三种方法(兴趣中心法、合并法、项目法),并主张应保留传统学科的基本框架,利用目标指导在框架内进行改革,以保留学科作为“机构”的文化和实用价值。
第七章 几个问题 (A Few Questions)
本章通过问答形式,回应了教学实践中的常见矛盾:
- 方法与内容: 承认“处理方式”(treatment)的重要性,但也强调内容(content)决定了学科贡献的独特品质。
- 专业化问题: 虽然学生对特定学科的兴趣有利于目标实现,但表格也提醒我们,广泛的通识教育是必要的,以避免发展出危险的“不平衡”。
- 外部考试的限制: 作者认为,教师的专业道德要求他们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最高地位,而非仅遵从考试或个人晋升。即使是为了考试,教师也应该利用职业目标、道德训练等目标来优化准备过程,并确保学习具有迁移价值。
- 纪律与秩序: 教室秩序是实现所有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但仅靠强制力维持的秩序(“有序的监狱”)会产生负面的教育影响,尤其会扼杀审美发展、积极公民身份和真正的道德成长。
第八章 踏脚石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epping-stones)
本章旨在从实用目标过渡到教育哲学。
作者将目标分为两类,对应了两种主要的教育哲学立场:
- P(以学生为中心/内在主义/进步主义): 关注“个人成长”目标。关键词:发展、成长、自我实现。其理想是“花园”,让个体自然成长。
- C(以社区为中心/外在主义/传统主义): 关注“适应环境”目标。关键词:准备、服从、同化。其理想是“梯子”或“大道”,为成人社区生活做准备。
作者指出,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的冲突,本质上通常是 P 和 C 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
结论: 两种立场都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它们在许多方面是互补的。真正的教育哲学需要超越适应社会环境,去认识最终的外部价值(真、美、善、神圣)。教育的精髓在于促进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即实现福禄贝尔所说的“使内在向外展示,使外在向内在吸收”。
总结洞察:
《课程的目的》这本书的杰出之处在于其方法论——通过一套中介性的、可操作的 12 点目标清单,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该工具迫使教育者在评估任何教学活动(无论是传统科目还是课外活动)时,必须全面考虑其对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个体全面成长的贡献,从而有效弥合了抽象理论和日常实践之间的鸿沟。它强调,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授什么知识,而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