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心理学》Teach yourself:Psychology
严元章藏书0207
《自修心理学》Teach yourself:Psychology

本书探讨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它起源于古代哲学,并逐步脱离,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文章概述了早期对心理学的误解,例如将其与神秘学相联系,并介绍了意识研究的方法,如内省法,以及对其提出的行为主义的反对意见。此外,文本详细讨论了心理的结构,将其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并探索了本能如何作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情绪、气质和神经症表现(如自卑情结和梦的机制)的基础。最后,文章总结了现代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包括在教育、工业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并强调心理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期帮助个体实现更好的生活调适。
《自修心理学》(TEACH YOURSELF PSYCHOLOGY)一书由 W. E. Sargent, M.A., B.D., Ph.D. 撰写,于 1944 年首次印刷,本次印刷为 1960 年。
第一章: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 (HOW PSYCHOLOGY CAME INTO BEING) (第 7–24 页)
本章开篇没有直接定义心理学,而是回顾了该学科的历史。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心理学领域中大量锐意进取思想家所完成的巨大工作,并消除人们认为心理学是一种与“玄奥教义”紧密相关的“新潮学科”的误解。
历史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是系统性理解人类思维和信仰方式的第一人。随后是斯多葛派哲学家,他们认为推理能力在所有生物中一定程度上是先天的。公元三世纪,哲学家普洛提努斯采用内省法研究灵魂的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的古代哲学发展中,一个特别有趣的趋势是试图将身体过程与心理过程分离,并将两者视为独立存在进行研究。这导致心理学沿着两条路线发展: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及对人类个体和社会行为多样性的关注。
章中对比了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认为思维能力来自上帝,是先天的) 和首先反对笛卡尔的约翰·洛克(认为所有知识来自经验和反思,而非先天观念)。
其他重要思想家包括:
- 赫尔巴特:将心智视为“观念小集团”(apperception masses)的争夺,并提出了“融合”(fusion)和“复杂化”(complication)的概念,对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 加尔:提出了颅相学(Phrenology),试图通过头部的隆起判断智力和性格,但该理论的基础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 达尔文和斯宾塞:强调了进化论,促使心理学研究人类心智与环境和遗传背景的关系。
- 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提出了“情感的三维”理论(快乐/痛苦、紧张/放松、兴奋/平静)。
在部门化发展中,章节提到了社会心理学(涂尔干、麦独孤) 和儿童心理学(铁迪曼、达尔文、比奈——智力测试的创始人)。
本章最后概述了精神病理学(或称“深度心理学”)的发展,涉及催眠术(梅斯默、沙可、珍妮特),以及弗洛伊德(强调婴儿期性压抑,使用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阿德勒(强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创立个体心理学)和荣格(强调心理能量/力比多未能应对特定情境,创立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分歧。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心理学 (DIFFERENT TYPES OF PSYCHOLOGY) (第 25–40 页)
本章描述了二十世纪初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确立后,出现的几大主要学派:
- 内省心理学 (Introspective Psychology):由冯特开创。关注意识的内部经验,通过内省方法(自我观察)研究心智如何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批评在于:难以在强烈情绪下进行内省,难以理解他人的内省发现,且忽略了无意识心智的运作。
- 行为主义学派 (The Behaviourist School):由美国人华生发起,反对内省法。主张心理学只能通过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进入科学领域。该学派借鉴了桑代克(动物学习的“尝试与错误”法、练习律和效果律) 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的发现。华生认为,所有的思维和情感都基于条件反射和“无声言语”。批评在于:无法解释反思性行为,且将人视为纯粹的机器。
- 策动心理学 (Hormic Psychology):或称目的心理学(Purposive School),坚持存在超越物质领域的目的因素。主要倡导者是麦独孤,他强调本能是主要的动机力量。批评包括:对本能本质和数量的争议,以及犯了类似“官能心理学”的逻辑谬误。
-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School of Psychology):德语词“Gestalt”意为“形式”或“模式”,也称完形心理学。该学派反对联想主义,坚持将心理经验视为一个整体(a 'whole')来研究。领导者是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科勒通过对猿的实验,提出了动物学习通过洞察(insight)而非单纯的尝试与错误。
本章总结道,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保持中立态度,采取折衷主义(eclectic)的观点,欢迎各学派的积极研究成果。
第三章:人类心理学:心智与大脑 (HUMAN PSYCHOLOGY: MIND AND BRAIN) (第 41–51 页)
本章明确了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广阔范围,涵盖了强迫行为与理性行为、道德责任、性格特征和气质差异等。
随后,本章详细介绍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 位置与保护:大脑位于头骨下方,由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和脑脊液保护。
- 结构:由神经细胞组成的灰质和神经传导纤维组成的白质构成。分为五部分:大脑(cerebrum,前脑,最大部分)、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on,中脑)、中脑(mid-brain)、小脑(cerebellum,后脑)和延髓(medulla,后脑,连接脊髓)。
- 功能定位:驳斥了加尔的颅相学。大脑皮层(大脑)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运动中心位于额叶;感觉中心位于顶叶;特殊感觉(听觉、嗅觉、味觉)位于颞叶;视觉中心位于枕叶。记忆的特定特征被定位在特定区域,而“真实记忆”则位于整个大脑。小脑控制平衡和肌肉协调。
- 情绪的定位:情绪被认为位于下部大脑或延髓(medulla oblongata)。动物实验(冯·贝希捷列夫、戈尔茨)证实情绪的中心位于延髓,但受大脑控制。
- 心脑关系理论:
- 副现象论 (Epiphenomenalism):认为意识只是大脑活动的“影子”,心智作为一种力量并不存在。该理论被批评为唯物主义,且无法解释非物质结果和某些精神疾病的非器质性原因。
- 心物平行论 (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认为心理过程和物理过程平行运行,没有连接。
- 心物交互作用论 (Psycho-physical Interaction):认为身心是不同的实体,但它们相互作用并施加“互惠影响”。本理论被认为是最可接受的,因为它承认心智是真实存在的,并解释了身心相互影响的事实。
第四章:本能:目的、表达、压抑与升华 (THE INSTINCTS: PURPOSE, EXPRESSION, REPRESSION AND SUBLIMATION) (第 52–63 页)
本章否定了洛克的“白板说”(tabula rasa),指出人并非出生时没有心智。进化论支持人继承了动物的先天驱动力(本能),如独居蜂和鸟类筑巢行为所示。
本章采用了麦独孤的本能定义:“本能是一种先天的倾向,它决定了有机体感知(注意)某一类别的任何客体,并在其存在下体验到某种情绪兴奋和行动冲动,这种冲动以特定的行为模式与该客体相关联”。为简化起见,本章将本能归纳为三大类:自我本能(Self instinct)、性本能(Sex instinct)和群居本能(Herd instinct),每种本能都指向特定的目标。
- 表达 (Expression):本能的正常出口是实现其特有的目标。表达可以是原始的,也可以是文明的,例如攻击本能可以针对疾病和社会不公。
- 压抑 (Repression):当本能不能找到自然出口时,就会产生痛苦的冲突或紧张状态。压抑是无意识的过程,将本能冲动从意识层面驱赶到无意识中。压抑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削弱人格的驱动力,导致冲突,并可能将能量误导至变态(perversions)目的。
- 控制与升华 (Control and Sublimation):当自然表达不可能时,这是健康的替代方式。控制需要承认本能的自然性,并利用理想来约束冲动。升华是无意识地将本能能量重定向到其他活动渠道的过程。例如,生物特征(生殖)的升华可通过创造性工作实现;父母特征的升华可通过从事儿童或动物相关工作实现。本能的受挫能量可能被误导到不良目的,或被导向有益目的。
第五章:心智的结构: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THE STRUCTURE OF THE MIND: CONSCIOUS, SUBCONSCIOUS, UNCONSCIOUS) (第 64–78 页)
心智结构虽然是无形的,但可以被设想为三个层次:
- 意识层面 (Conscious):是觉察的层面。分为两个区域:焦点区域(focal,集中注意力)和边缘区域(marginal,偶然注意外部刺激)。
- 潜意识层面 (Subconscious):储存可以随意回忆的记忆,通常是近期的经验。
- 无意识层面 (Unconscious):储存无法随意回忆的所有过去经验。无意识是活跃且有目的的,并参与了梦境形成。
支持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包括:难以回忆的名字在放松后突然出现;问题在没有有意识思考的情况下自行解决(如数学问题);以及“灵性表现”(催眠现象、自动书写、水晶凝视、多重人格)。
本章还讨论了由童年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机制:
- 文饰作用 (Rationalisation):一种防御性心智过程,以听起来真实但非真正动机的理由来为行为或观点辩护,且防御者对这种欺骗是无意识的。
- 投射 (Projection):将自己的感受、欲望和观点读入他人心智中,这种过程也是无意识的。
- 过度代偿 (Over-compensation):与自卑情结密切相关。
第六章:思维、记忆、想象 (THINKING, REMEMBERING, IMAGINING) (第 79–93 页)
所有意识心理经验都涉及三个因素:情感(affective)、意动(conative)和认知(cognitive/thinking),尽管其中一个可能占主导地位。思维有三个认知层面:知觉、表象和概念。
- 知觉思维 (Perceptual Thinking):最简单的思维类型,仅限于对当前单一客体的经验。产物是知觉(percept),受到感知者的过去经验和个人情感/兴趣的影响。
- 表象思维 (Ideational Thinking):回忆过去的感官经验,使用意象(images)。意象与知觉的区别在于:意象可分离、可控制、通常较粗略,且缺乏挑战性。
- 记忆 (Remembering):依赖于过去的知觉经验和意象。遗忘可能是因为知觉经验不够鲜明、无意识的拒绝或压抑。记忆的规律包括鲜明律、近时律和频率律。联想的规律包括接近律(contiguity)、相似律(similarity)和兴趣连续律(continuity of interest)。
- 想象 (Imagining):与记忆的区别在于其自由性。想象可以重组意象,指向未来。想象的过程包括分离/减法、组合/加法、替换。想象的目的包括模仿、创造、实用(pragmatic)、审美和理想化。当想象脱离现实时,就变成了幻想(phantasy)。
- 概念思维 (Conceptual Thinking):更自由,关注概念及其关系。概念是抽象共同元素而形成的一般观念。分为心理概念(非反思产生)和逻辑概念(反思重建,更准确)。概念思维涉及分析、抽象和综合。
- 语言:是思维的必要工具,是“概念分析和综合的工具”。正确的用词有助于促进思维和表达。许多人类的“思维”实际上只是词语的重复习惯,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思维。
第七章:情绪:原发性与派生性。气质 (THE EMOTIONS: PRIMARY AND DERIVATIVE. TEMPERAMENT) (第 94–109 页)
情绪被定义为一种反应,包含(A)生理/机体感觉、(B)明确的冲动和(C)简单感受。
- 有机感觉:本能被刺激时,体内会发生机体变化。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身体表达的结果(“因为我颤抖,所以我害怕”),但麦独孤认为感受(冲动倾向)是情绪更真实的解释。
- 冲动:采取行动的冲动。冲动的强度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可能因冲突感受而被抑制。
- 感受:赋予情绪基调和色彩。强烈情感会收窄意识范围。
- 原发性感受:对应本能倾向(如逃跑/恐惧,战斗/愤怒)。
- 混合感受:两种或多种本能同时被激发而产生的感受融合(如愤怒+厌恶=蔑视)。
- 派生性感受:仅人类拥有,需较高智能水平。源于与意象相关的愿望或厌恶。它们是偶然和短暂的,不像原发性感受那样可以被情操组织。
- 气质 (Temperament):由遗传的情感本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历史上有盖伦的四分类(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现代气质评估考虑情绪的频率、变化、稳定性、广度和强度。
- 荣格的类型:将人分为外倾型(Extravert,客观兴趣,倾向于过度补偿)和内倾型(Introvert,主观兴趣,倾向于通过幻想和隐居表现自卑感)。此外,还有基于三种因素的类型:认知型、情感型和意动型;以及荣格的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直觉、感觉),组合成八种功能类型。了解气质类型有助于自我调整,避免人格失调,并有助于理解他人。
第八章:情操、倾向、情结 (SENTIMENTS, DISPOSITIONS, COMPLEXES) (第 110–125 页)
本章探讨性格形成。桑德指出,情操在性格成长中倾向于控制情绪和冲动。
- 情操 (Sentiments):围绕某个观念聚集了适当情绪的组织。例如,爱或恨的情操。情操是随着与客体的持续接触而有意识地获得的。自我情操是所有其他情操的中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 倾向 (Dispositions):个体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人的情操(如父母的信仰),倾向于某个目标,但其接受与否取决于其自身情操。倾向的影响是无意识的。
- 情结 (Complexes):其情感元素是痛苦的。
- 广义情结:由剧烈或痛苦情绪经验引起,情绪会被相关客体重新激发。
- 狭义情结:源于两种强烈对立倾向冲突未解决导致的压抑元素。这些被压抑的情结具有病理性。
- 自卑情结 (Inferiority Complex):必须与有意识的自卑感区分开,情结是无意识的。它是与自我相关的痛苦元素的无意识累积效应。
- 原因:身体缺陷;父母不当比较;禁止自我表现;不尊重儿童表达自我的权利;早年成功后重复失败;设立过高标准。
- 表现:过度代偿(over-compensation),如精确快速、夸耀、攻击性、过度雄心。受挫的过度代偿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如青少年犯罪)或神经质行为。外倾者表现为强迫症、功能性疾病或妄想;内倾者则退缩为抑郁、焦虑和隐居。
第九章:梦及其目的 (DREAMS AND THEIR PURPOSE) (第 126–143 页)
梦是允许被压抑的思想和未满足的愿望获得一定程度释放的必要心智功能。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未满足和被压抑的愿望通过梦境获得满足。
- 梦的刺激:包括外部刺激(如闹钟)和内部刺激(生理条件如饱食,心理条件如潜藏愿望)。
- 梦的类型:简单型(多见于儿童,直接实现愿望) 和复杂型(难以解释,使用伪装)。
- 伪装技术:为了逃避审查机制,被压抑的思想采用伪装以避免唤醒睡眠者。
- 象征作用 (Symbolism):用具体形象代表令人不快的想法。
- 移置作用 (Displacement):将实际相关的人或事物替换成其他有相似之处的替代品。
- 凝缩作用 (Condensation):多个被压抑的思想附着在同一个客体或符号上。
- 梦的结构:需要区分继发性修饰(Secondary Elaboration,清醒后添油加醋的部分) 和显梦内容(Manifest Dream Content,梦的本质部分),显梦内容隐藏着需要被发现的隐梦思想(Latent Dream Thought)。
- 梦的解析:可分为水平解析(Horizontal Interpretation,关注潜意识和近期记忆)和垂直解析(Vertical Interpretation,关注无意识和遥远被遗忘的记忆,更深入)。正确的垂直解析需要分析师对做梦者病史的深入了解。
- 警示:无意识是非道德(a-moral)的。梦到不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有意识地渴望它,而只是在诱惑时感到惊恐的表现。
第十章:心理学的最终目标 (THE FINAL AIM OF PSYCHOLOGY) (第 144–155 页)
现代心理学不仅关注人如何接收感官印象、思想如何联结,还强调心智背景(本能、遗传、情绪)。
心理学的目标不仅是解释心理过程和行为,还具有明确的实用目标:应用研究所得知识。它旨在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尤其是在民主社会中,通过提高思考能力和责任感来克服无能和冷漠。
心理学的应用被称为精神卫生(Mental Hygiene),旨在帮助人们实现正确的适应。
- 预防心理学:通过教育父母和老师儿童心智知识,预防性格缺陷。儿童心理诊所(Child Psychology Clinics)由医疗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组成,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
- 职业/工业心理学:通过测试估量员工的智力和性格,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提高产出和健康。
- 婚姻心理学:帮助夫妻实现身体、情感和心智的和谐。通过客观思考和掌握“何时主张、何时顺从的艺术”来实现幸福。
- 心理治疗:治愈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es)或良性精神病(Benign Psychoses)等精神疾病 [271, 271 footnote]。
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试图理解完整的人,宗教是人性的一部分。心理学不能消除宗教,而是宗教的辅助。
- 贡献包括:揭露所谓精神疗愈中的暗示作用。通过分析移除阻碍人们获得宗教经验的无意识障碍。揭示宗教不信仰的情感基础(通常是情感冲突的文饰作用)。
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和行动,并按照旨在万物背后的神圣目的,在个人、社会、经济、婚姻和宗教等环境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