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86年年报:经济逆境中的政策应对与复苏展望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86年年报:经济逆境中的政策应对与复苏展望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86年年度报告详细阐述了1986年马来西亚的经济状况,重点分析了 宏观经济管理策略银行业表现 以及 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的动态。报告披露了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以及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特别是 存款接收合作社(DTCs)的问题。同时,报告也强调了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吸引投资和稳定金融结构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包括货币政策的调整新的投资激励措施。此外,报告还提及了国际经济环境对马来西亚的影响,并展望了1987年的经济前景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86年年报》 是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文献,由时任总裁拿督贾法尔··侯赛因(Dato' Jaffar bin Hussein)于1987325日提交给财政部长。该报告全面审视了马来西亚在1986年所面临的严峻经济挑战,详细阐述了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ank Negara Malaysia)为稳定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各项货币政策与管理措施,并展望了1987年的经济前景。这份年报不仅是当年经济表现的记录,更是一份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央银行如何应对危机、推动改革的实践指南。

 

1986年经济概览:挑战与复苏迹象

 

1986年初,马来西亚经济笼罩在一片悲观氛围之中,主要受1985年末泛电危机影响股价暴跌,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所致。国际贸易环境动荡,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国民收入锐减,私人消费和投资大幅下滑。商品出口收入损失高达78亿令吉,其中采矿业损失最为惨重,石油、液化天然气和锡生产商遭受了巨大冲击。私人部门支出以名义价格计算下降了10.3%,实际下降11%,这是自1958年以来私人消费首次下降。私人固定资本形成(不含油气投资)也大幅下滑24%

 

然而,年报指出,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出现了筑底反弹的迹象。得益于制造业、农业和采矿业产量的提高,以及年末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马来西亚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85年的-1%增长至1986年的1%。采矿业增加值加速增长7.5%,主要得益于原油和液化天然气产量的增加。制造业活动也从1985年的下滑中恢复,增长6.8%,得益于电子元器件和纺织品等制成品强劲的外部需求。尽管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但商品价格下跌抵消了对收入的积极影响。

 

货币政策:扩张性与稳定性的平衡

 

面对国内经济活动放缓、通胀率接近零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紧张的环境,国家银行在1986年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旨在确保银行体系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持生产性私人部门活动,并降低利率以刺激私人投资。然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挑战,主要受制于公共部门预算限制,以及对令吉毫无根据的投机压力,这些压力导致资金不必要的流出。

国家银行采取了多项关键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 注入流动性:中央银行全年向货币市场注入了17亿令吉。在1月至10月期间,通过货币市场操作累计注入了44亿令吉,以抵消通缩影响和外部赤字的紧缩效应。
  • 调整准备金要求:为缓解银行流动性紧张,中央银行两次下调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分别于2月和10月将其从20%降至18.5%17%。同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也于10月下调0.5个百分点至3.5%
  • 降低贷款成本: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3个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从10-12%降至12月的约6%。基准贷款利率(BLR)也随之两次下调,总计最多降低了1.75个百分点,其中一次是在198612月生效,另一次在19872月生效。
  • 优惠融资计划:新投资基金(NIF)的最高贷款利率从11%降至9%,出口信贷再融资(ECR)计划的利率也降至4%,旨在确保潜在投资者能够以合理成本获得信贷。
  • 优化银行运营效率:引入了流动性要求平均化制度,并实施了当日结算系统Day One Settlement System)以提高金融系统效率,该系统于1986101日启动。1987119日,全国自动化支票清算系统(SPAN)的第一阶段启动,将异地支票的清算时间标准化为5个工作日,大幅缩短了之前的8-14天。

 

银行体系管理:加强韧性与保护储户

 

1986年是马来西亚金融体系自独立以来面临最大冲击和挑战的一年。经济衰退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准备金大幅增加,反映出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为应对这些问题,国家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 应对储蓄合作社危机:在多家非法吸存公司和储蓄合作社(DTCs)出现问题后,政府于1986720日颁布了《1986年基本(储户保护)条例》,首次赋予国家银行权力处理这些机构的问题,包括冻结24DTCs的资产并展开调查,以保护储户利益。国家银行还通过金融机构向22DTC的接管人提供了2.81亿令吉的软贷款,帮助其偿还部分存款。
  • 立法与监管强化1986年通过的《金融(银行与金融机构)法案》对《1958年马来西亚中央银行条例》、《1973年银行法》和《1969年金融公司法》进行了修正。这些修正案加强了中央银行对银行管理的控制,限制了单一客户贷款(不得超过银行资本金的30%),并禁止银行向其董事和员工发放贷款,以防止滥用职权和利益冲突。此外,未经许可的机构被禁止使用金融公司字样,以避免混淆视听。
  • 资本充足率:银行资本充足率得到加强,截至1986年底,国内银行的自由资本比率达到5.8%,外国银行达到10.2%,均高于最低要求。
  • 不良贷款处理:虽然不良贷款总额大幅增加,但报告强调,在中央银行的敦促下,银行机构积极设立了重组部门,为那些有基本偿付能力但暂时陷入困境的客户提供帮助。
  • 优先贷款指导:为支持特定经济部门,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被要求将一定比例的贷款投向土著社区、农业粮食生产、小型企业和个人购房者,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达到了这些目标。
  • 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支持低成本住房计划,国家抵押贷款公司Cagamas Berhad198612月成立,旨在通过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为住房融资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国家银行将向其提供5亿令吉的预付款。

 

对外部门与令吉表现

 

令吉汇率在1986年大部分时间里承受着贬值压力,兑一篮子主要货币贬值了13%。特别是兑日元和德国马克分别贬值25%26%。这种贬值被视为加强马来西亚出口竞争力的战略举措。然而,自10月起,随着大量资本流入、商业信心的改善以及商品价格的回升,外汇市场信心得以重建,令吉在新的一年里有所走强。尽管无形贸易逆差依然庞大,但已有所收窄,并且国际收支基本账户持续保持顺差。截至1986年底,国家银行的净国际储备增至163.25亿令吉,足以支付7.1个月的进口。

 

1987年展望:私人投资是关键

 

报告强调,1987年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初期的复苏,使其在价格稳定的前提下走向持续的长期增长。鉴于外部部门(尽管有所改善)预计不足以带动经济增长,以及公共部门持续的财政紧缩,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私人部门活动的增加。国家银行将继续实施支持私人部门倡议的政策,确保金融环境有利于私人投资和风险承担。

 

报告预测1987年实际GDP增长将适度回升至1.5%-2%之间,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GNP)预计将有更好的表现,增长3.5%-4%。低成本住房计划以及其他旨在利用过剩产能的举措被视为重要的刺激因素。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私人投资,政府致力于进一步放松管制和减少官僚障碍。

 

总结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1986年年报》 深刻揭示了马来西亚在1986年所经历的经济阵痛与转型。在商品价格暴跌、国内需求疲软和金融体系动荡的背景下,国家银行通过果断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全面的金融改革,成功地稳定了市场,保护了储户利益,并为私人部门主导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这份报告不仅是国家银行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更是其作为国家货币当局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有力证明。它强调了在不确定时期,清晰的政策目标、灵活的货币工具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对于维护经济稳定的关键作用。年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经济前景的谨慎乐观,并明确指出,私人投资的活力将是马来西亚未来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