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财经__25_07_2025

 星洲日报—财经__25_07_2025


以下是新闻标题及简介的整理,并附上我的看法:

一、宏观经济与政策

  • 惠民措施短期刺激消费,但财政压力显现

    • 首相公布5项惠民措施,包括向18岁及以上公民发放一次性100令吉援金、9月15日设额外公共假期、展延10条大道收费调涨、昌明爱心促销活动拨款加倍至6亿令吉,以及降低RON95油价至每公升1令吉99仙。
    • 分析员预计这些措施将提升短期消费情绪和开支。RON95油价下调和100令吉援金有望暂时提高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促进零售产托租户销售增长和租金收入。4天连假预计将进一步带动商场客流量,对拥有零售与酒店资产的产托(如双威产托)尤其有利。
    • 然而,肯纳格研究认为这些惠民措施虽然可扶持内需及纾缓生活费压力,但恐加剧短期社会开销与中期财政秩序的矛盾。预计今年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可能冲上4.1%(高于政府设定的3.8%目标),甚至法定债务可能触及GDP的65%上限。联邦政府债务截至今年7月料为1.32兆令吉,相等于GDP的64%,全年可能达到1.33兆令吉或GDP的65.9%。
    • 国际信用评估机构已警告,若我国未能实现财政改革目标,可能影响投资主权信用评级,推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
    • 大马经济研究院(MIER)主席莫哈末艾芬迪认为,政府应在不影响财政预算的情况下,继续以现金援助人民,并在两者之间达致平衡。MIER执行董事苏莱曼则表示,降低油价有助于减缓交通费,提高实际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 货币政策与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

    •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不急于确定联储局主席鲍威尔的继任人选,预计将在12月或明年1月公布,并认为今年可能还会降息1到2次,每次25个基点。
    • 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访问联储局总部,此举被视为对联储局主席鲍威尔施加更大压力,也是近20年来美国总统首次正式访问联储局总部。白宫官员还批评联储局华府办公室耗资25亿美元的装修工程。
    • 尽管面临政治干扰,专家普遍认为联储局对政治压力有抗拒力,预计7月会议将维持利率不变(4.25-4.50%),需等待美国对等关税生效后的影响明朗化。
    • 美国与日本达成新的贸易协议,日本同意对美国商品支付15%关税,并承诺未来将投资高达5500亿美元。专家指出,这项协议可能成为其他与美国谈判国家的范本,全球经济可勉强支撑15%的关税率,避免最坏情境。然而,欧盟将是下一个焦点,特朗普扬言自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课征30%关税,可能重创跨大西洋贸易。
    • 韩国第二季GDP年增0.5%,避免技术性衰退,民间消费和科技产品出口劲扬,但建设与设备投资下滑。市场密切关注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未来出口和经济复苏的影响。

二、企业财报与市场动态

  • 马股表现与受惠板块

    • 马股周四突破1540点,改写逾3周新高,主要受雀巢亮眼业绩、首相惠民措施及国油系股上涨带动。富时综指收盘上升10.53点,报1540.32点。
    • 消费、汽车和产托股,以及国油贸易(PETDAG)被视为惠民措施的潜在受益者。雀巢(NESTLE)第二季净利增长19.78%,营收上扬9.53%,并派息70仙,股价大勇,成为全场涨价股冠军。星狮(F&N)、子母牌炼奶(DLADY)、MRDIY、巴迪尼控股、永安集团和永旺等其他零售商也可能因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受益。国油化学(PCHEM)和国油气体(PETGAS)股价上涨。
    • AME产托(AMEREIT)2026财年首季财报符合预期,分析员看好其资产并购将提振未来盈利表现,上调评级至“买进”。KIP产托(KIPREIT)末季净利飙升393.94%,全年净利增143.34%,得益于租金收入增多和产业升值。
  • 建筑业合同强劲,科技企业面临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建筑合约颁发总值达275亿令吉,年增33%。预计下半年多项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将陆续颁发,全年合约总值有望追平2016年创下的564亿令吉10年高点。建筑业维持“加码”评级,首选股为金务大。
    • 特斯拉(Tesla)上季净利大减16.4%,营收年减12%,因电动车销售持续下滑,且政府对电动车奖励将到期。首席执行员马斯克警告未来几季可能艰难。
    • 伟特机构(VITROX)次季营业额大涨,但净利仅微扬0.11%,因子公司免税资格到期致税务增加及不利外汇损失。

三、科技与创新

  • AI需求驱动科技巨头增长

    • 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上季营收增长强劲,净利增近20%至282亿美元,主要受新的AI功能和稳定的数字广告市场支撑。公司将今年资本开销提高至约850亿美元,并预期明年进一步增加,以满足云端运算服务需求。
    • SK海力士第二季营收和获利双双刷新纪录,得益于生成式AI晶片需求强劲,预计今年全年HBM销售额将较2024年翻1倍。
    • OpenAI最近将谷歌云纳入其云端运算供应商名单,凸显其试图摆脱对微软的过度依赖,进行供应多元化。
  • 科技巨头“大企业病”与创新挑战

    • 美国科技巨头领导者(如扎克伯格、黄仁勋、阿尔特曼)为了避免商业受损而向特朗普政府示好,引发矽谷内部员工不满,认为公司失去“自由企业文化”。
    • 员工因害怕被解雇而难以发声,政治性讨论转入地下。矽谷科技公司大量外国员工面临移民压力,一旦失业留美资格受影响。
    • 谷歌总部部分区域不再对外部开放,象征企业文化从开放走向“控制”。苹果公司已故创始人乔布斯的挑战精神与现任CEO库克向政府示好形成对比。
    • 许多员工感到科技巨头出现“大企业病”,内部充斥官僚主义,阻碍创新。文章指出,如果新陈代谢停止,矽谷本身也将走向衰落。

四、企业治理与社会议题

  • 企业监管与责任

    • 证券监督委员会(SC)将更新《大马企业监管守则》(MCCG),聚焦提升董事部素质和效能,加强创造长期价值角色,并考虑强制执行部分实践,重点包括董事部多元化和环境社会治理(ESG)。
    • 花旗集团举办“全球社区日”20周年庆祝活动,花旗大马号召900多名志愿工支持受忽略社群,维护和照顾社区。
  • 公司经营与法律风险

    • 商业机器(MSNIAGA)因质疑交易存在违规行为而起诉4造,要求赔偿约300万令吉。
    • 绿野集团(CHHB)子公司因欠税逾31万令吉遭内陆税收局申请清盘。
  • 零售业的品牌策略转型

    • 快时尚品牌Zara在中国和欧美市场推出直播带货,策略是不靠杀价,而是通过展现品牌价值让消费者愿意为“值得”买单
    • Zara的直播强调内容掌控和数据自主权,通过名模和精致场景堆叠品牌价值,让购物成为一种风格投射与自我认同的体验。
    • 即使直播成交额不高,Zara仍认为“值得”,因为它衡量的不是交易总额,而是提升顾客对价值的主观感受(愿付价格,WTP)。

我的看法:

从这些新闻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经济和商业环境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性。

首先,政府的惠民措施在短期内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有望提振国内消费情绪和开支。这对于汽车、消费品和产托等领域形成了直接的刺激,例如雀巢的亮眼业绩和产托租金收入的增长都验证了这一点。然而,这些短期刺激措施的代价是加剧了中期的财政压力,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可能面临突破上限的风险。这要求政府在未来必须更积极地探索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例如强化税务合规或扩大税基。

其次,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前全球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SK海力士的财报都显示,AI相关业务的强劲需求正带动营收和利润创下新高,并促使企业增加巨额资本开销以满足市场需求。这预示着AI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引领科技产业的发展。然而,科技巨头内部也正经历一场关于“自由”与“控制”的企业文化变迁。为了顺应政治和市场导向,一些科技公司高层向政府示好,这与矽谷长久以来倡导的开放、自由的企业文化产生冲突,导致员工不满和创新活力的潜在流失。这种“大企业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可能会在长期上影响这些巨头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领导地位。

再者,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依然是影响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虽然美国与日本达成贸易协议降低了部分关税,为全球贸易带来一丝喘息空间,但美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可能面临的关税压力,都为未来的全球经济前景增添了变数。同时,美国联储局的货币政策走向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这可能会对其决策独立性带来挑战,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最后,在消费零售领域,我们看到传统快时尚品牌Zara正在积极寻求差异化突围,不再单纯依靠“杀价”竞争,而是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和消费者认同感来驱动销售。这种“慢直播”和“内容直播”的策略,旨在让消费者为“值得”而非“便宜”买单,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深化和消费者对品牌体验需求的提升。这对于其他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品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的来看,新闻报道描绘了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经济图景:一方面有政府刺激、特定行业(如建筑和AI芯片)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宏观财政的隐忧、地缘政治的风险以及企业内部文化和创新机制的挑战。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在多重因素的考量下,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