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10 政治 日本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的文献集,特别是其第10卷“政治:日本侵华”部分,深入探讨了日本侵华时期的政治策略**。文献详细记载了伪满洲国建立的背景,揭示了日本如何通过扶植傀儡政权来实施其殖民统治。此外,它也审视了伪满洲国政府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并记录了中国人民对此侵略行为的反抗。这份资料为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政治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这部名为《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10 政治 日本侵华》的文献汇编,是《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第三卷》的一部分,主要聚焦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及伪满洲国的建立和运作。
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第六章:日军侵占东北的策略,这一章详细阐述了日本为侵略中国东北所采取的各项手段,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 第一节:制造倭国破坏治安
- 本节揭示了日本如何通过制造事端来为侵略寻找借口并破坏当地秩序。它详细记录了两次关键事件:
- 万宝山事件:发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10日,日本宪兵介入中国农民与朝鲜侨民的冲突,导致事态扩大,被日本用作干涉的理由。
- 柳条沟事件(即九一八事变):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军队在奉天(今沈阳)柳条沟附近炸毁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对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这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 日军侵占与控制:事变发生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奉天、长春、安东、抚顺、营口、丹东等主要城镇。他们实施戒严,进行搜查和逮捕,没收中国军队的物资和枪械,对当地居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掠夺。日本通过设立警察署和指派顾问,对占领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和政治控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 第二节:武力威胁与组织满洲国
- 本节深入探讨了日本如何凭借武力威胁,逐步建立并操控伪满洲国,以实现对中国东北的长期殖民统治。
- 临时行政机构的建立:侵占初期,日本在各地建立了**“地方维持委员会”**,由亲日分子组成,负责维持“秩序”并为日后建立傀儡政权铺路。例如,成立了东北治安维持委员会。同时,日本还任命了顾问,如本间茂雄为东北自治军总司令部顾问。
- “自治指导部”的设立:为了进一步推广所谓的“自治”,日本成立了**“自治指导部”**。该部门旨在指导和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其章程详细规定了组织结构、职责、以及人员培训等,旨在通过思想灌输和实际操作,将东北完全纳入日本的控制之下,消除抗日情绪,培养亲日分子。
- 伪满洲国的建立与政权架构:
- 成立过程:伪满洲国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18日宣布“独立”,并于同年3月1日任命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
- 宪章与政府组成:伪满洲国颁布了**《满洲国宪章案》**,名义上建立了包含执政(皇帝)、参议府、立法院、国务院、司法部、监察院等“五权分立”的政府体系。然而,所有关键部门和省级政府都由日本顾问和官员实际掌控。例如,国务院内设民政、财政、外交、司法、文教等多个部,吉林省、黑龙江省等省级政府也同样受日方控制。
- 经济与军事控制:
- 经济掠夺:日本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控制满洲的金融、货币发行和外汇。其主要目的是掠夺东北的资源,服务于日本的战争需求和经济发展。
- 军事与治安:伪满洲国设置了军政部和警务部,建立了一支**“伪满洲国军”**,实则为日本关东军的辅助力量,用于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和维护日本的殖民统治。
- 教育与宣传:日本还推行亲日教育政策,通过学校教育灌输日本文化和思想,以达到对东北人民的精神控制。
- 国际舆论:尽管国际社会对伪满洲国普遍不予承认,日本仍试图通过各种宣传和外交活动,为其“合法性”辩护。东北问题研究会也在此背景下成立,致力于研究日本在东北的政策。
总而言之,这部文献汇编详尽地揭示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从制造事端到建立傀儡政权的全过程,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殖民统治策略。它为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