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7年6月第1卷第2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7年6月出版。主要文章探讨了几个主题:一篇由H.N. Ridley撰写的关于植物如何在自然界中为生存而挣扎的文章,着重讨论了植物如何散播种子以及通过昆虫授粉来确保后代强壮;另一篇由R.J. Wilkinson撰写,深入探讨了马来诗歌,特别是“Shair”和“Pantun”这两种形式,并讨论了马来戏剧和音乐的各种形式;还有一篇由Lim
Boon Keng撰写的文章,审视了华人社区的“敌人”,最终得出结论最大的敌人是他们自己,并呼吁在教育、社会习俗和宗教方面进行改革;最后,一篇由Nai Chuk讲述的故事,名为“鞋底鱼和斑鸠的起源”,通过一个猎人引诱仙女的故事,反映了自然与人类力量之间的冲突。此外,杂志还收录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禧年的诗歌,以及关于殖民地时事和立法的“新闻与评论”。
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整理的详细书评,分为各个章节进行阐述:
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斗争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Nature Among Plants)
本章节由新加坡植物园园长 H. N. Ridley 撰写,深入探讨了植物在自然界中为生存而进行的不懈斗争。文章指出,所有动植物从出生到死亡都处于这种斗争之中,它们必须防御敌人或争夺生存必需品,如食物和光线。这种斗争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在同类生物之间也常常最为激烈。
文章通过一个大型丛林树木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过度拥挤对幼苗生存的致命影响。成千上万的幼苗从种子中萌发,但由于光线和营养不足,大部分在几周或一两年内就会消亡。强大的植物会发展出更多的根系,剥夺弱小同伴的食物和水分。随着它们变得更高大,叶子也更茂盛,进一步遮挡了阳光,导致弱小的植物因缺乏食物和光线而死亡。
为了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的种子损失,植物发展出多种奇特的分散种子方式:
- 动物传播:一些植物结出香甜可食且颜色鲜艳的果实,吸引鸟类吞食。种子未被消化,鸟类飞走后在远离母体的地方排出,从而实现传播。例如,肉豆蔻的红色假种皮吸引鸽子和犀鸟吞食,然后将种子远距离散布。
- 风力传播:另一些植物利用风力传播种子,这些种子通常薄而轻,如甘草和兰花,或者带有翅膀(如娑罗树)或羽毛(如普莱树和缠绕型橡胶树)。有时整个果实带翅,有时只有种子带翅。
- 水力传播:生活在河流、溪流或海洋附近的植物,其种子或果实落入水中后,会随水流漂走,经过长途旅行后安全着陆并开始生长。椰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厚厚的纤维质外壳既能充当浮囊,又能防水,保护内部的幼苗,使其能进行海上漂流并在海岸边生长。
文章强调,种子被散布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至关重要。例如,需要盐土或沙地的海滨植物若被落在森林中央则毫无用处,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传播者(如犀鸟)通常会将其投放到与母株相似的环境中,只是不在同一地点。完美的种子分散对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缺乏传播方式的植物很快就会灭绝。
此外,植物还需培育强壮旺盛的后代以与同类、异类、寄生虫和昆虫敌人竞争。幼苗必须有从损伤中恢复的能力,并能快速生长以获取充足的光线。
文章接着解释了异花授粉(cross-fertilization)对幼苗活力的重要性。尽管花朵可以自花授粉,但这不如异花授粉有利,最好是来自不同植物的花粉。为了避免自花授粉(这通常会产生抵抗力弱的幼苗),植物发展出机制:雄性器官通常在雌性器官成熟前先发育并散播花粉,或反之。花朵通过风力或昆虫进行授粉。风媒花的花粉轻盈,雄蕊细长,花粉随风飘散被另一朵花捕获。虫媒花则通过鲜艳的颜色、气味或花蜜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昆虫在吸食花蜜时沾染花粉,然后将其带到另一朵花上,实现异花授粉。一些夜间开花并散发香味的花朵(如夜来香)通常是白色的,以便吸引飞蛾。这些精密的授粉机制都强调了异花授粉对产生强壮后代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提到植物还要对抗动物敌人和寄生虫。强壮的幼苗能更好地从虫害和寄生虫(如毛虫、真菌)造成的伤害中恢复。一些植物还通过刺或带刺的叶子来防御野猪或鹿的攻击。例如,有刺的西谷椰子比无刺的更能抵抗野猪的啃食。另一些植物则通过难闻的味道或毒性来抵御攻击。槟榔树就因为其独特的味道而不受椰子甲虫的侵害。文章总结道,植物拥有多种防御机制来对抗敌人,它们颜色或形态上的微小差异都与这种生存斗争中的防御有关。
2. 马来人的诗歌 (The
Poetry of the Malays)
本章节由 R. J. Wilkinson 撰写,探讨了马来诗歌的传统和特点,挑战了马来人只与海盗和谋杀相关的传统印象。作者指出,历史表明,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之前,马来群岛的各个国家并非不识字。早期伊斯兰教徒的狂热,导致了爪哇大量文学作品的毁灭,因为他们认为文学如果与《古兰经》不符则应被销毁,如果相符则多余。这种不宽容的精神至今仍在马来抄写员中延续,他们会为经典中的非正统观点道歉,或通过将古印度神灵与穆斯林恶魔混淆来赋予其愚蠢的正统性。
伊斯兰教在摧毁了旧有学识的同时,却没有提供多少替代品。过去几个世纪,马来人一直在抵御欧洲殖民者的自私政策,很少有机会发展文学,主要研究《古兰经》。他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鹦鹉学舌般的流利发音,而非理解阿拉伯语的含义或文本的普遍意义。因此,阿卜杜拉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在18世纪末马六甲只有四个人会读写马来语,这并不奇怪。
近年来,情况有了显著改善,诗歌的流行是这种复兴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新加坡市集出售的书籍大多是“Shairs”,即现代的长篇诗歌。作者自己拥有六十多本此类书籍,它们的版本量很大(通常不少于一千本),其中一部诗歌《Bidasari》在短时间内就再版了三次。这些书籍在爪哇、巨港、占碑等地都非常受欢迎。作者强调了这些“Shairs”的重要性在于其受公众欢迎的程度,这预示着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文盲的民族的未来希望。
马来群岛很早就出现了诗歌。《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卡维版本都是韵律诗歌。然而,这些故事的马来语版本(如《Hikayat Pandaaa Lima》、《Sri Rama》等)却是散文,甚至不包含通常散见于马来故事中的“pantuns”。一些马来Shairs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如《Bidasari》、《Ken Tambuhan》和《Shair Sri Bunian》。但Werndly在1730年出版的马来书目中并未提及任何马来诗歌,这让人怀疑马来Shair是否是较晚近的创作,即旧散文小说的诗化版本。
Shair的流行毋庸置疑。当阿卜杜拉在新加坡大火中失去家产时,他用一首Shair记录了自己的感受,这首诗的销量甚至弥补了他的部分损失。他的例子被效仿,许多Shairs都以时事事件为主题,如Kampong Glam大火、Collyer Quay洪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亚齐战争和俄土战争等。
Shairs的主题范围很广,包括爱情(如《Shair Chinta Birahi》)、神学(如《Shair Ikan
Terubok》)、对年轻人的建议(如《Shair Nasihat Sana kapada
Anak》)、算命(如《Shair Rejany》)和解梦(如《Shair Tate? Mimpi》)。经典浪漫故事也启发了许多Shairs,如《Sri Banian》。最受欢迎的仍然是古典浪漫故事,如《Bidasari》和《Ken Tambuhan》。
《Shair Ken Tambuhan》是一个爪哇女孩的悲剧,她因为赢得了王子的爱情而被王子的母亲处死。《Bidasari》则描述了一个美丽女孩被国王的正妻嫉妒迫害的故事,最终以嫉妒的王后失败告终。这些故事在马来人中很受欢迎,尽管欧洲人可能不会像经验丰富的当地人那样,将后宫阴谋视为悲剧性的重要事件。
马来人未出版的诗歌大部分是pantuns,这是一种四行诗,各行交替押韵。理论上,前两行包含一个隐喻,后两行是其应用。但在实践中,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引发了关于这种联系是否存在的问题。一些权威认为,这种联系更多是押韵而非意义。pantuns的含义常常被习语和当地传统所模糊,使得外国人难以理解。作者举例说明了三种类型的pantuns:直白、隐喻和难以理解的。
文章还讨论了诗歌与音乐的结合。Shair通常是吟诵或朗诵的,而pantun则是用来演唱的。阿卜杜拉对歌唱pantuns方式的描述显示了其复杂的合唱系统,这种合唱在即兴诗歌比赛中为对手提供了构思回应的时间。
马来人从外国引入了大部分其他形式的歌曲和歌剧表演。其中提到了几种:
- Wayang:源自爪哇语,意为“影子”,最初指皮影戏。虽然被马来人错误地用于指代中国戏曲表演,但它正确地指代“Wayang
Kulit”(皮影木偶戏)。这些表演中的传说(如Panji王子)对马来散文和诗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将爪哇英雄时代的传说传播到社会各阶层。
- Ma’yong和Menora:主要在乡村流行,其起源不详,可能与Mon-Anam语族有关。它们被认为是粗糙的表演,情节不固定,只有少数固定的pantuns和曲调。
- Bangsawan:一种印度起源、以英语方式运营的马来歌剧。歌词是马来语,演员是爪哇-班卡斯人,故事是波斯或阿拉伯语(通过印度斯坦语),曲调是欧洲的。
- Boria:印度起源,通常在Muharram月份表演,是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歌曲表演。它们通常以时事为主题,甚至会讽刺政府官员和法院。
- Ronggengs:跳舞女孩,其名称源自爪哇语,表演姿态和身体波动,演唱pantuns。
作者指出,未出版的马来诗歌,尤其是pantuns,通常比市集上出售的Shairs更具趣味和价值,因为它们受到适者生存法则的筛选。
文章最后讨论了马来语在诗歌创作中的特点。马来语不适合逻辑或哲学论述,但能简洁有力地表达一系列简单思想。pantun作为一种简洁而富有暗示性的诗歌形式,具有强大的力量,但翻译成英语会失去其精炼、神秘和力量。作者强调,研究马来诗歌的价值不在于其内在趣味,而在于通过它更好地了解马来人的思想。文学是他们自然的表达,能够真实反映马来生活。作者还提到,马来人对欧洲统治者的观察敏锐,并能自由地模仿或批评他们的特点,这表明马来人比欧洲人更了解欧洲人。
3. 鲽鱼与斑鸠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Sole and the Ring-Dove)
这是奈楚克(Nai Chuk),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一个故事的节选。故事讲述了七位仙女在小溪边沐浴的场景。其中一位仙女,Nam-no-rah,在姐妹们嬉戏时,虔诚地祈求森林精灵宽恕她们可能造成的干扰。
一位名叫Prempali的皇家猎人被仙女们的美丽所震惊。他被流放多年,希望通过为国王抓获一位仙女来确保自己的安全。Prempali注意到Nam-no-rah是其中最美丽的一位。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巫术,召唤了水龙王的三条凶猛的Eenanakhas蛇,命令它们缠住Nam-no-rah的腿,并吓跑其他姐妹。
Nam-no-rah一开始以为是莲藕根,但很快意识到有东西缠住了她的腿,并看到了Eenanakhas蛇的头。她的姐妹们感到难以置信,但当她们看到一条六英尺长的大蛇游过来时,她们才相信并绝望地逃走了,留下Nam-no-rah独自一人。仙女们的哭声甚至让隐蔽的Prempali也流下了眼泪,但他安慰自己说不会伤害她,并将个人安全放在首位。
太阳渐渐下山,Nam-no-rah仍然被困在溪水中。她的姐妹们认为她已无望,伤心地飞走了,去向母亲报告这个悲伤的消息。当姐妹们离开后,Nam-no-rah开始向她的守护神祈祷。奇迹般地,黄昏时分,Eenanakhas蛇离开了她,她获得了自由。她将解脱归因于对“看不见的存在”的信仰。
Prempali在旁观察,对Nam-no-rah的虔诚自言自语,认为这世界只是幻象,人们所见的只是表象。他意识到Nam-no-rah将她的不幸归咎于自身,将解救归功于祈祷,却不知道这实际上是他自私、卑鄙和残忍行为的结果。
他的沉思被脚步声打断,Nam-no-rah在寻找翅膀时不经意间靠近了他。Prempali抓住机会向她介绍自己。Nam-no-rah看到他时惊恐万分,因为她从未想过会遇到凡人,她对人类的黑暗行为感到恐惧。她觉得自己无力反抗,也无法逃脱对她来说比死亡更糟糕的耻辱。当Prempali以友善的语气向她提供帮助时,她警惕地意识到甜蜜的言辞下可能隐藏着致命的毒药。她回忆起母亲讲述的关于世间恶人的故事,对这个男人充满疑虑。Prempali再次以坚定的语气强调夜已深,他是丛林中唯一的凡人。Nam-no-rah听到这些话后,冲向溪水,Prempali紧追不舍。她试图躲藏,但Prempali是个顽强的猎人。他点亮灯笼,在黑暗中搜寻她的踪迹。故事在这里中断,预示着后续的发展。
4. 我们的敌人 (Our
Enemies)
本章节是林文庆(Hon. Lim Boon Keng)于1897年3月在中华爱好学社(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发表的会长演讲。作者首先界定了“敌人”一词的含义:任何阻碍我们进步、发展或幸福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他强调要区分“表面敌人”和“真正敌人”。
文章指出,在海峡殖民地和香港,华裔英国臣民正处于社会和思想上的转型期,介于祖先的旧方式和欧洲文明的新教义之间。虽然他们倾向于捍卫祖先的制度,但应以明智和合理的方式进行防御。作者批评道,华人常常怀疑基督教传教士和“外国人”,认为他们是社会和宗教的敌人。尽管他们承认西方教育的优越性,却害怕子女在接受欧洲文化后会背弃祖先的习俗和宗教。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将欧洲文化视为民族生存的威胁,只允许其以“顺势疗法剂量”(即少量)用于商业目的。他们武断地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却又承认它未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对“外国人”和西方文明的态度摇摆不定。许多人天真地认为,通过让孩子蒙昧无知,就能抵御欧洲文化的诱惑,这实际上是混淆了表面敌人和真正的敌人。
为了揭示“真正的敌人”,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例如:谁阻碍了华人进步?谁阻止他们学习能提升欧洲国家的哲学和科学?谁导致华裔青年对中国传统和宗教的疏远?谁是华人缺乏成功的原因?谁让日本得以攻击中国?谁应对华人在海外遭受的侮辱负责?。作者认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公正回答,可以得出结论: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文章将自我设限的表现分为三个方面:教育、习俗和社会生活,以及宗教。
- 教育:华人虽然深知教育的益处,并对中国文学抱有无限信心,但早期的华人移民大多是文盲,他们为子女提供了中国经典教育以维持民族完整性。然而,英属马来亚的建立带来了英语学校,华人父母欣然送子女入学。作者批评当前大多数孩子获得的“英语教育”质量低下,缺乏爱国主义、虔诚、美德和智慧的培养,最终只导致在记账桌前的终身苦役。他警告说,如果这种只注重英语而忽视中文的趋势持续下去,新一代的峇峇华人将对中国文学和历史一无所知,就像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对本国文化一无所知一样。作者强调,切断民族与其传统的联系会导致其枯萎和退化。他认为,让孩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不仅是权宜之计,更是关乎民族存亡的首要问题。作者建议,华人应在合理的计划下让子女接受短期的中文学习。尽管中国本土的教育理念(教育应高尚心智、纯洁品格)是崇高的,但只局限于经典学习是错误的。通过引入科学和数学等更自由的课程,中国学校可以与英语学校互补,从而在保留自身语言和习俗优点的同时,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在教育问题上,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华人自己都阻碍了自身的进步。错误的爱国主义、对古代权威盲目的信任、无知和迷信,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主义,使得普通华人很难改变祖先的教育方法。
- 习俗和社会生活:华人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许多旧习俗仍然存在。早期的华人移民在马来人中完整地建立了祖先崇拜,这是维系他们社会和家庭职责的基础。然而,围绕这些习俗也发展出了一些不可取的行为,如杀婴和缠足。作者指出,虽然杀婴并非华人独有,但缠足是一种极其残酷的习俗。他庆幸峇峇华人没有将缠足视为女性优雅的必要特征。峇峇华人从欧洲人那里学会了享受体育锻炼和呼吸新鲜空气,但他们的迷信和无知仍然让他们在生病时住在几乎密闭的房间里。在着装方面,峇峇华人表现出明智的折衷主义,但作者遗憾女峇峇(Nyonya)放弃了中国服装而选择了马来服装。尽管峇峇华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方面有所改进,但他们在婚姻和死亡等习俗上仍墨守成规。例如,婚宴仍然遵循传统中式风格,丧葬则陷入混乱、悲痛和对逝者的过度尊重,甚至导致破坏或移走令人愉悦的物品。作者呼吁华人改变社会习俗,提升妇女的地位,给予她们平等的体育和智力锻炼机会。
- 宗教:作者反驳了“华人没有宗教”的观点,指出华人拥有与任何虔诚民族一样多的宗教信仰。他认为,儒家思想是华人最受青睐的宗教体系,如果能与现代自由教育相结合,它将是思想界和批判界所追求的理想宗教。儒家思想是承认上帝的人道主义宗教。其他重要宗教包括道教和佛教。作者指出,现代道教与老子和庄子的超验哲学已大相径庭,而佛教也在中国经历了转变。文章还提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几个世纪前进入中国,但被中国机构吸收或自然消亡。罗马天主教在早期耶稣会士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教义与大清王朝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其衰落。19世纪初,新教传教士积极宣传,但苦力贸易、鸦片战争和华人在加利福尼亚遭受的野蛮待遇,抵消了医疗传教士的所有积极影响。因此,大多数华人拒绝相信基督教世界的真诚并不奇怪。作者建议读者坚守祖先宗教中最好的部分,并从所有现存宗教中学习。他呼吁去除宗教生活中的所有迷信和对未知事物的盲目恐惧,并对异见者保持宽容。如果华人担心传教士影响他们的孩子信仰其他宗教,那么责任不在传教士,而在他们自己。作者最后强调:摒弃宗教偏执!
5. 维多利亚万岁! (Hail
Victoria!)
这是一篇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登基禧年(1897年)的赞歌。诗歌颂扬了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女王和印度女皇的统治。它赞美了她广阔的帝国、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以及她身边能干的将领。诗歌强调了女王的仁慈风范、庄严尊贵、对人民的关怀以及在和平时期为避免战争所做的努力。即使战争爆发,她的名字也能激励战士为女王和国家而战。诗歌还描述了英国海员对女王的忠诚,以及女王的名字如何激励着他们。从贵族到农民,从文人到普通劳动者,所有人都宣誓效忠,这表明她的统治是多么繁荣。女王的统治带来了和平与公正,在饱受罪恶、不公和残忍折磨的土地上,她的统治带来了安宁。她的法律公平公正,并给予了良心自由和宗教自由。诗歌总结道,太阳永不落的帝国中的臣民都感激女王的恩惠。女王的统治建立在真理之上,她的生活充满了崇高的目标,无论是作为公主、女皇、母亲还是妻子,都尽职尽责。诗歌最后再次呼唤“维多利亚万岁!”,并祝愿她的统治永世长存。
6. 塞西尔·史密斯爵士与华民咨询局 (Sir Cecil C. Smith, and the Chinese Advisory Board)
本章节由一位海峡华人撰写,详细介绍了华民咨询局(Chinese Advisory
Board)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文章指出,塞西尔·史密斯爵士(Sir
Cecil Smith)在取缔危险的秘密会社(Secret Societies)后,意识到需要一个机构来取代它们,为无知的社团成员提供指导。经过仔细调查,他于1890年成立了华民咨询局,由政府从华人社区各阶层选出的代表组成。华民护卫司(Protector
of Chinese)是当然成员,并每年被推选为主席。咨询局的职责是就所有与华人有关的事宜向政府提供建议和协助,并就地方当局可能引入的任何新措施发表意见。
文章强调,咨询局已成功履行了其职能,并得到了政府和公众的认可。在需要华人建议和支持的所有重要事务中,咨询局都全力以赴。例如,在旧秘密会社被取缔后,殖民地华人社区受到一个名为“破棺会”(Chui Liok Peng
Ann)的新秘密组织的严重骚扰。这个组织旨在抢劫那些带着积蓄回家乡的中国乘客,其成员极其狡猾和肆无忌惮。
文章举例说明了该组织采用的卑鄙手段:一名男子在P&O邮轮上被一名女同伴指控盗窃其托付的钱财。尽管男子否认,但女子编造了一个看似可信的故事。男子被指控震惊,幸得一位朋友向其前雇主求助,最终在一位有影响力的商人协助下获释,但损失了一半积蓄。后来发现,这名女子是在旅途中与男子结识,并骗取了他的信任,了解了他的钱财情况,试图勒索钱财,失败后便诬告他。该组织的秘密代理人甚至会在夜间诱骗乘客到船舷边,将其推入海中,制造意外坠海的假象。
这些暴行迅速传播开来,在华人社区中引发了恐慌。香港和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追捕歹徒,但缺乏证据。槟城和新加坡的华民咨询局全力支持政府。最终,华民护卫司与咨询局成员合作,获取了重要信息,导致主犯被捕和定罪,从而成功地镇压了这一邪恶的阴谋。
文章总结道,这一代和未来的华人将永远感谢塞西尔·史密斯爵士发起并成功实施了取缔危险秘密会社的法令,这为华人社区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好处,清除了一个利用工人阶级的恐惧和无知而繁荣的社会祸害。华民咨询局为政府了解华人社区的意愿提供了便利,同时,华人也通过这一机构获得了表达自己观点的简便且经济的方式。然而,咨询局的效用不仅取决于政府对其信任的程度,也取决于少数核心成员的精神和活力,因为大多数成员对殖民地体制不熟悉,难以充分关注时事并做出正确判断。
7. 职责与耻辱 (Duty
and Disgrace)
这是Bertie Armstrong撰写的故事的续篇,描述了Ellen Michaelis在婚姻中面临的严峻考验。她在“Chile”号蒸汽船上愉快地与船长聊天,船长因其年轻女儿的去世而对她产生深厚兴趣。Ellen Michaelis充满活力地向船长分享了她打算如何活跃丈夫和欧洲助手在Teli烟草园生活。
当船长离开去写信时,Ellen回到了自己的船舱。她在整理丈夫衣服时,发现了一个鼓鼓的黄色信封。信封没有邮票和邮戳,顶部已撕开,里面有一封皱巴巴的信。她毫无犹豫地取出信件,因为她认为夫妻生活本应坦诚相待,她有权阅读丈夫的信件。然而,这封信对她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揭示。信中丈夫被称呼的别名(F. Michaelis)让她感到不安,她的心跳加速。信件似乎向她揭示了丈夫过去生活中她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重要部分。在诱惑的瞬间,她失去了自制力,强烈的羞耻感和屈辱感完全占据了她。尽管她曾坚信无论何种磨难都不会背弃丈夫,但一封偶然的信件,在她丈夫不在场的情况下阅读,却动摇了她的信念。她再次读完信,然后躺在铺位上痛哭流涕。
信件内容如下:“亲爱的康拉德(Conrad),我把信封写给F. Michaelis,你的别名,希望这封匆忙的信能及时赶上你登上‘Chile’号前往槟城。你冤枉的人知道你要乘‘Chile’号离开,他在这里来不及拿到逮捕令,但无疑会在槟城逮捕你。你最好立刻上岸,躲藏一两天,然后再前往其他地方。这是一位对你感到抱歉的朋友的建议……J. T.”。故事在这里中断,预示着Ellen Michaelis将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
8. 一些真正的中国作者
(Some Genuine Chinese Authors)
本章节由谭德顺(Tan Teck Soon)撰写,旨在纠正人们对海峡华人文学成就的误解。作者指出,人们通常将海峡华人与苦力、店主或商人联系在一起,很少将他们与文学联系起来。然而,他们是戏剧的狂热爱好者和职业说书人的热心支持者,流通图书馆在他们中间也是一个成熟的机构。
文章提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以罗马化马来语翻译中国浪漫小说的文学新体裁,使《三国志》、《说唐》、《曾赛》等历史小说以及《金瓶梅》、《二度梅》等通俗小说对峇峇社区开放。这些译者(其中一些才华横溢)通过这种方式,向那些原本因无知而与同胞隔绝的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的窗口。然而,这些译作不仅继承了原作的缺点,还存在将丰富的表意文字文学翻译成“本地马来语”固有的缺陷,因为本地马来语甚至缺乏许多最常见的表达。
为了让《海峡华人杂志》的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思想的精华,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作品作为例子。在华人眼中,儒家经典无疑是最重要的书籍,也是最古老的,它们是帝国所有中文学校的教科书,代表了儒家或唯物主义思想。然而,与孔子同时代的还有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开创了道家或超验主义学派。尽管道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并且其后来的追随者声望不高,但在鼎盛时期,它拥有一些最敏锐和深刻的智慧。
作者选择庄子的作品进行节选,因为庄子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他的精神广阔而超脱于宗派,是中国哲学家中“最少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一位,更能代表“人性而非民族性”。文章节选自庄子的《南华真经》(或称《庄子》)中的“天地”篇章,展示了其优美的文风和崇高的理想主义。
节选内容包括:
- 宇宙的浩瀚与规律,万物的统一性,以及主权源于美德并最终归于神性。
- 古代帝国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法则,使君臣各司其职,贤能之人各就各位,万物皆能顺应其道。
- 美德是连接神与人的纽带,道遍布万物。人类受外界环境控制,通过天赋技能发展文明生活,而技能、环境、职责、美德、道和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 古时治理天下的人,无私无欲,天下便无所匮乏;他们无为而治,万物各循其道;他们保持尊严宁静,人民安居乐业。
- 通过“一”的汇聚,万事皆可成就;通过无意的美德,甚至可以驾驭超自然力量。
- “道”涵盖并支持万物,其广阔无垠,每个人都应依此修心。
- 通过无为而行是“神性”,通过无为而言是“美德”,爱人爱物是“仁慈”,承认异同是“广博”,不分彼此是“宽宏”,拥有多样性是“富裕”,坚守美德是“力量”,完善美德是“确立”,遵循“道”是“准备就绪”,不违背事物自然本性是“完美”。
- 完全理解这十点的人,通过内化它们,将扩展心胸,并将万物归于自身。
- 这样的人会把黄金埋在山坡上,把珍珠投进海里;他不争财富,不求名利;不为年老而喜,不为早逝而悲;不因成功而乐,不因失败而恼。他不将王位视为私利,不将天下视为个人荣耀;他的荣耀在于认识到万物归一,生死不过是存在的不同阶段。
作者指出,尽管翻译不可避免地牺牲了意象、节奏和对称,但平行结构得以保留。这种“链式推理”是中国散文作家喜爱的手法,本节选堪称中国修辞散文的杰作。庄子通过解释抽象概念(如第7点)和大胆地重组词语来展现其个性。经典中常见的先向前再向后论证的方式也在第8点中有所体现。
文章随后从庄子的深邃思考转向其讽刺和犬儒主义的幽默。当他的妻子去世时,朋友去吊唁,却发现庄子正在敲着盆唱歌。文章附上了Stewart Lockhart的韵律翻译:
- 世间欢乐转瞬即逝,万物如花开花落。
- 吾妻已逝,我必将她归于尘土;若是我先死去,她肯定会再嫁。
- 若我先走上人生这条路,想想那会是多么庄严而巨大的玩笑!
- 我拥有的土地会被别人耕种,我的马会被别人骑。
- 我的妻子会成为别人的伴侣,我养育的孩子会受他的虐待。
- 这才是最令我心痛之处;然而,权衡之下,我能控制住我的眼泪。
- 世人尽可以嘲笑我,不理解我的痛苦,但我也会反过来嘲笑世人,以此保护我破碎的心。
- 但如果哭泣能挽回失去的一切,那我情愿经历千般悲伤,流万般眼泪。
9. 新闻与札记 (NEWS
AND NOTES)
这一部分包含了多条简短的新闻和评论:
- 1897年女王奖学金获得者:新加坡今年两位女王奖学金(Queen's
Scholarships)的获得者分别是Frederick Salzmann(高级)和Robert B. Hoisington(初级)。Salzmann去年因居住年限不足而未获资格,今年再次夺魁。Hoisington是英华学校的首位“真正产品”。文章建议这些学者在牛津或剑桥大学攻读荣誉学位时,也应着眼于竞争印度文官服务或东方初级官员职位。
- 我们的海峡华人:峇峇社区申请新游憩场地(毗邻Fort Palmer)获得政府批准。政府希望该场地由一个俱乐部管理,并对所有品行良好的海峡华人开放。作者建议俱乐部设立阅览室、图书馆和台球室以吸引更多人,但遗憾政府可能不会批准永久性建筑。文中还提到一些年轻的峇峇华人开始骑马,并组建了骑行小组。有报道称一位“海峡华人”借婆罗洲土著王子访问荷兰之机,表达了对中国皇帝的不满。
- 登嘉楼的货币:介绍了马来州属登嘉楼的货币体系。当地不常用高价值金属货币,但海峡殖民地的银币被接受为法定货币。一美元相当于1200枚铅币(大小约20分硬币),这些铅币是印有马来文字的铅盘。更高价值的货币设计更精美,正面有阿拉伯字母,反面有阿拉伯文字和花环。12枚这种大硬币等于1库邦,1库邦等于1美元。华人甲必丹也发行一种铅币,大小与50分硬币相似,中央有方形孔,一面有中文,另一面有马来文和花卉图案。所有这些硬币都非常粗糙。
- 希腊-土耳其战争:战争已经结束,和平谈判正在进行中。由于篇幅限制,原计划在本期杂志中刊登的希腊历史概述被省略。文章提到穆斯林为苏丹战胜希腊而举行的示威活动,这表明穆斯林对奥斯曼帝国首领的道德或宗教忠诚绝非神话。文章还提到著名板球运动员K. S. Ranjitsinhji曾作为英国志愿者前往意大利援助希腊,但他最终返回英国继续板球生涯。
- 当前立法:介绍了立法委员会的进展,包括《麻风病法案》、《印度移民保护法案》即将通过,而《朝圣船法案》被推迟。此外,《出生与死亡登记法案》已成为法律,而《华人移民仓库法案》已被撤回。文章批评《印度移民法案》中保护印度苦力、使其抵达后无需履行合同的条款,认为这会“扼杀成文移民法”。Vermont先生的经验表明这种想法荒谬,并得到了槟城和土邦种植园主的广泛支持。立法不能脱离“民族”和“社会”因素而纯粹基于伦理或政治理论。
- 钻石禧年永久纪念:文章对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的纪念活动感到欣慰。作者不支持建造市政厅的方案,并表示遗憾这一代人只追求眼前利益。作者的“学院”或“学院核心”设想被误解。他认为,一个文学中心不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长存,还会不断发展,而短视的政策阻止了它的建立。最终,市政厅方案被确定,但庆幸的是,学院设想的次优选择——促进教育的奖学金和纪念章——也被纳入了市政厅方案。
- 什么是忠诚?:文章探讨了对“忠诚”概念的“奇怪”理解。一些人根据血统、出生地和归化将忠诚划分为不同程度。作者驳斥了这种分类,认为“忠诚”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忠实于王子或上级”。他认为,所有在女王统治下的种族,只要真心实意地忠于英国宪法和女王,都应被视为忠诚的臣民,享有英国臣民的一切特权。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该协会于4月2日举行了社交茶会,并为即将回国的Phillips夫妇举行了告别会。协会向Phillips先生赠送了相册,向Phillips小姐赠送了胸针。此后会议定期举行,包括即兴演讲之夜、与英华学校文学社的辩论(“旅行比阅读更能获取知识”获得通过),以及一个受欢迎的晚会(有朗诵和歌曲)。另一次辩论“贫穷者不易获得青睐”以大比数通过。最近一次会议上,Lew Kim Sen就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发表了论文。
- 英华学校文学社:文学社于5月8日重组,选举了Mr.
Banks为社长,Goh Cheng Lim为副社长,J. Cooper为秘书。每周的活动包括8分钟和5分钟演讲,以及辩论。辩论主题包括“学习优于财富”和“学生即使不竞争女王奖学金也应在VII级以上继续学习”。
- 槟城青年会:该协会新址——Northam Lodge于4月8日通过一场音乐会开幕。搬迁带来了新鲜空气和海风,并计划提供网球和其他户外娱乐设施。4月22日,辩论社举行了即兴演讲之夜,主题多样。5月6日,辩论了“财富还是贫困导致更多犯罪?”,最终以2比1的票数认为贫困是主要原因。5月20日,辩论了“文明生活还是野蛮生活更幸福?”,结果偏向野蛮生活。
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所有原文资料的详细书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