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版中学华文(第一册)
1964年出版的《中学华文》第一册。这本教科书收录了各种散文和诗歌,旨在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文化知识。其中包括关于新生活的意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介绍、爱国母亲的典范、母爱的赞颂、著名作家冰心对笑容的描绘、勤学的重要性,以及孔子的故事。此外,还有关于日记写作、点金术的寓言、马来西亚地理与文化、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麻雀救子的动物故事、猫捕雀的社会批判、独立日的庆祝,以及对水的希望、山居雨后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该书还收录了关于书籍演变和友谊主题的文章,以及马来民俗舞蹈弄迎的介绍,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体验。
- 新生活 (New
Life)
- 本文节录自胡适先生在民国八年《新生活》杂志第一期所写的文章。
- 胡适先生是新文学理论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的历史观念论》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新文学运动影响深远。
- 他曾与诗人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后与丁文江、任叔永等办《努力周报》及《独立评论》。
- 胡适先生学贯中西,是著名的大学者。
- 本文旨在以浅白生动的方式阐述“新生活”的意义,将原本带有说教意味的文章变得十分有趣,引人入胜。
-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 本文介绍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 它前身名为新加坡博物馆,于1874年由政府接管后改名为莱佛士博物馆,以纪念开埠的莱佛士爵士。自治后,又改名为国家博物馆。
- 博物馆位于新加坡市区的中心史淡卜路,是一座两层楼的老屋,配以国外冶圃的园林,既有陈旧感又易引人思古之情,非常适合作为博物馆。
- 博物馆分成几个部门,陈列有原始生产工具、新加坡开发状况、水族、提业、飞禽、走兽等实物、图表和标本。
- 其主要工作是搜集和保存有关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历史古物,包括动物、植物、地质学、人种学标本及古钱币。
- 此外,还搜集和陈列马来人的风俗习惯模型、马来武器(短剑和长枪)、中国的瓷器、有历史性的墓碑和手册,以及马来半岛史前遗物的发掘工作等。
- 本文节录自一名作家叶仰英先生的《新加坡纪行》。
- 痴人食饼 (The
Fool Eating Biscuits)
- 本文是一篇短篇笑话,旨在让人读后莞尔一笑。
- 故事讲述了一个愚笨的人因饥饿吃饼,吃了六枚仍未饱,吃到第七枚一半时才饱,却因此懊悔不已,认为前六枚都不必吃,引得听者皆笑其痴。
- 贤母
(Virtuous Mother)
- 本文介绍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她是一位贤德的母亲。
-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一生“精忠报国”。
- 岳母姚太夫人机智、教子有方,且爱国,将儿子奉献给国家。
- 文章通过姚太夫人机智避洪、典当首饰供岳飞读书,以及在岳飞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等事迹,强调了母教的重要性。
- 母亲 (Mother)
- 本文歌颂了伟大而深厚的母爱,以及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怀念。
- 作者从小在优渥环境下长大,娇生惯养,养成了骄纵孤僻的性格,因此对母亲留下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憾事。
- 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关心学业、安排假期生活、提醒理发换衣等。
- 文章还描写了作者在母亲生病时,因不理解母亲的爱而表现出的冷酷行径。
- 如今母亲已逝,作者深感罪孽深重,对过去的无知充满忏悔,希望减轻良心上的负担并求得母亲的宽恕。
- 笑
(Laughter)
- 本文作者是冰心女士,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作品主题围绕母爱、儿童爱、自然爱。
- 冰心女士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文笔清新秀丽。
- 文章描写了三个笑容:画中天使的笑、赤脚走在泥泞道上的孩子的笑、茅屋前倚门老妇的笑。
- 作者通过这些笑容,将新旧印象融合,最终融化在“爱”的调和中。
- 冰心女士强调“爱”的力量,认为“爱,我想比死或者比死的恐怖还要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纔得团结而进步”。
- 废人 (Useless
Person)
- 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以师生对话的形式,阐明不识字、不势作(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即使五官四肢健全,也等同于“废人”。
- 文章旨在勉励人们读书识字,更应劳动以谋求在社会上自立,不可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 文中将不识字的人比作盲(不能视)、聋(不能觉)、哑(不能达意),将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比作手脚残疾(挛与跛)。
- 椰花酒
(Coconut Palm Wine)
-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椰花酒这种热带特产。
- 椰花酒(国语叫Tuak)由椰果的花蕾采集而成,性质温醇,味道酸苦,印度人特别喜欢。
- 文章重点说明椰花酒的采集情形。
- 采集工人多为印度人,工具包括弯镰刀、木制圆槌、小刀、磨石和椰花包壳扎成的腰囊。
- 腰囊被认为有迷信作用,可减少爬椰树的危险。
- 采集步骤包括割去花蕾尾端、用圆木槌敲击蕾杆、用藤索捆绑蕾杆以防爆涨。
之后每隔一天需削割鲜口和敲击杆身,直至蕾杆下垂流出乳白色液汁,再用泥锅或竹筒盛装。
- 国王与术士 (The
King and the Sorcerer)
- 本文是一个有趣的短篇故事,讲述一位术士因言休咎(预测吉凶)触怒了国王,国王欲处死他。
- 术士得知有变,便叹息说自己的死期在国王死前三日。
- 国王听后,因担心自己性命,反而惧怕并改容谢之,待以殊礼,唯恐他速死。
- 故事旨在说明术士善于辞令,而国王则愚蠢。
- 游芙蓉与波德申
(Tour of Seremban and Port Dickson)
- 本文是一篇游记,节录自舞湖中谢天瑶的文章。
- 芙蓉是森美兰州的首府,享有“花城”美誉,景色宜人,既有大城市的风貌也有乡村风味。
- 文章描写了从淡边到芙蓉途中山地险路的景象。
- 芙蓉的皇家山虽是土坡,但树木茂盛,有小桥浅湖,景致幽雅。夜晚的芙蓉寂静,燕子密密层层停在电线上。
- 波德申是马来亚著名的海浴场,位于芙蓉西南,海清澄见底,沙滩漫长细白,是嬉水逐波的胜地。
- 速停车 (Stop
the Car Quickly)
- 本文是一篇极简短的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 故事发生在美国某地,山下深谷,上有铁路桥。一对贫困的母女居住在谷旁小屋。
- 一日夜半大雨,山洪爆发冲毁了铁路桥。母亲担心火车坠谷,便与女儿商议,在道上堆薪燃火报警。
- 当火车临近时,母亲撕襟燃火举高竿,女儿舞燃薪,大呼“速停车!”。
- 司机见火闻呼声,知有异,遂停车。乘客得知桥毁后,感激母女,纷纷出金相报,使其家境小康。
- 故事旨在描绘母女的机智和公益精神。
- 怎样记录自己的生活 (一) (How to Record Your Life (Part 1))
- 本文是日记作法的阐述,强调日记是实际生活的记录,体裁最为随和自由。
- 作者引用文学家“回忆是甜蜜的”。
- 日记的好处包括可以训练作文,也可以随时考察自己对人做事的正误,增加自省能力。
- 日记的范围广阔自由,可写自己的行为、所见所闻、他人言论思想以及自己所想的一切。
- 日记体裁不严格,不限字数,可详可略,记录事件中心即可。
- 怎样记录自己的生活 (二) (How to Record Your Life (Part 2))
- 本文是《怎样记录自己的生活 (一)》的延续,没有独立的“说明”部分。
- 它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避免日记乏味的方法。
- 作者指出,仅仅像“流水账”一样登记每天生活,意义不大,因为许多事情都是一模一样的。
- 为了克服这种厌烦感,作者提出不必逐点记述每天必经的程序,而只需“特写”特殊的部分。
- “特写”是指在一天生活中,挑选日常少有、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或有意义的事件来写,而舍弃平淡无奇、毫无意义的事物。
- 文中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这种特写式日记的写法,包括记言、记情景,多以自己的心情为基础,因此最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 点金术
(Alchemy)
- 本文包含两篇故事,一正一反,主旨是说明一个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换取报酬,不择手段或空想富贵,后果不堪设想。
- 第一篇讲述一个贪财的国王,天神教他“点金术”,结果他所触之物皆化为金,连饮食和幼女也变成金,方知点金之害。国王悔过,天神解术,他亦不敢好货。
- 第二篇讲述一个乡村人想致富,老人教他“点土成金”之法,并先索其田地作为报酬。老人亲自耕耘,种桑布谷物,养家畜,数年致富。老人指出,他的“点金术”就是通过辛勤劳动将“荒土”变成“金钱”。
- 伟大的海洋 (The
Great Ocean)
-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中心思想是介绍海洋生物,并让读者深刻体会我国丰富的海产资源以及海洋的伟大。
- 文中描述了海洋生物的五花八门,如巨大的鲸鱼。
- 还介绍了水母、寄居蟹、墨鱼、飞鱼等奇特生物,以及珊瑚虫形成的巨大珊瑚礁。
- 深海景象更是令人惊异,许多鱼类拥有特殊构造,如“乌嘴长带鱼”和“塘鹅大嘴鱼”。没有眼睛的深海生物,则生长发光器照亮海底。
- 文章强调鱼类对人类关系最大,渔民辛劳工作提供营养食品。
- 同时,也提到紫菜、苔菜、海带等海洋植物可作食品,并指出随着科学发展,海洋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将大大提高。
- 古晋
(Kuching)
- 本文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古晋迷人的地方,使读者对古晋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亲切感。
- 古晋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首府,在国语中意为“猫”,故有“猫城”之称。
- 古晋雨季漫长,旱季也常有雨,气候潮湿,但因此盛产花卉和葱郁的树木,整个城市被树木和椰树环绕,成为美丽的公园。
- 著名的风景区有马当山和山都岗。马当山丛林中有稀奇珍贵的动植物,如世界驰名的“拉查布洛鸟翼蝶”,翅膀长达六英寸以上,吸引昆虫学家研究。
- 还有石隆门瞻的仙人洞,是远近驰名的胜迹。
- 古晋商业繁盛,是马来西亚重要商埠,主要业务包括树胶、椰子、谷米、烟草、胡椒等,也有金矿开采。特产有咸鱼、燕窝、鱼翅、红橙等。
- 每年六月廿六至廿八日是古晋的狂欢节,砂拉越河、沙朗洞与成邦江流域居民以及各村庄园圃的年轻人都会赶来参加大船赛。
- 屈原 (Qu
Yuan)
- 本文作者是郭沫若,中国文学家、历史学家。
- 文章通过“屈原为什么要投汨罗?”和“后人为什么要想念屈原?”这两个问题,阐述屈原一生爱国爱民的事迹,以激发读者的爱国爱民精神。
-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投汨罗江自杀。
- 他属于“合纵派”,主张联合齐国及其他四国共同抗秦,但因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昏庸,信任坏人,中了“连横派”的诡计,破坏了六国联合阵线。
- 屈原因被坏人排挤陷害,眼见祖国因政策错误遭受侵略,悲愤不已,在郢都陷落后,作长诗《哀郢》,投江自杀。
- 屈原的诗歌充满爱国情怀,他同情人民的困苦,痛恨侵略者秦国。
- 他的爱国爱民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强调和学习。
- 草船借箭
(Borrowing Arrows with Straw Boats)
- 本文根据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孔明借箭”一节改写而成。
- 罗贯中是明初著名通俗小说家,著有《三国演义》等。
- 故事讲述曹操欲并吞东吴,周瑜军队缺少箭,便请诸葛孔明在十天内监造十万枝箭。
- 孔明却说三天即可。他请鲁肃准备二十只大船,船上张青布幔,扎草人,并派六百兵士擂鼓呐喊。
- 第三天四更时分,孔明邀鲁肃一同上船,趁大雾漫天,驾船逼近曹操水营,令兵士擂鼓呐喊。
- 曹操误以为南军来攻,恐有埋伏,下令弓弩手仰放箭。
- 孔明让船受箭,待船一边箭射满后调头,使另一边也受箭。待雾散,船已满载十万多枝箭,而曹操却损失了十五六万枝箭。
- 麻雀
(Sparrow)
- 本文节选自俄国十九世纪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的散文,他以诗歌和散文诗著称。
- 文章讲述作者打猎时,一只嘴部嫩黄、羽毛未丰的小麻雀掉落在地,猎狗正欲上前。
- 突然,一只老麻雀势如飞石般投向狗的鼻前,惊惶万状,倒竖羽毛,发出绝望哀求的叫声。
- 老麻雀为救护小麻雀,不顾一切地用身体庇护,即使身体因恐怖而颤抖,音调哽咽怪异,也愿牺牲自己。
- 狗被这股比自卫本能更强的“爱子冲动”所震慑,呆立倒退。
- 作者被这种悲壮的母爱所感动,认为“爱,我想比死或者比死的恐怖还要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纔得团结而进步”。
- 猫捕雀 (Cat
Catching Sparrow)
- 本文作者是曾国藩,清代著名学者。
- 文章通过猫捕雀的事实,讽刺那些仗势凌人的特殊阶级。
- 窗外枣林里,雏雀学飞。一日猫藏身林间,突然扑噬雀母。
- 四五只雏雀追逐猫,每进一步怒气越盛。猫奋力捕捉,不胜,反奔入室。
- 雀母死后,雏雀绕室悲鸣,甚至飞入室内,数日后仍望室而鸣。
- 作者感叹猫一搏便夺去四五雏雀的母亲,人人皆恻隐感动。
- 然而猫仍虎视眈眈,唯恐捕不到同类。作者借此批判那些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的人。
- 飞机上看日出
(Watching the Sunrise from an Airplane)
- 本文作者是华岗先生,研究考古历史的中国学者。
- 文章节录自华岗先生于1948年12月,应美国芝加哥大学之聘,乘飞机横越大西洋时所见的空中景色。
- 作者以层次分明的笔法,描写了从旧金山起飞后,夜晚在空中看月亮和星星,以及第二天清晨在太平洋上空观看日出的壮丽景象。
- 日出时,天光从微弱的橙黄色逐渐变为金黄鲜明。太阳像水银盘子般跳动挣出海面。
- 文章还描写了高空浮云的变幻,以及海面波浪的皱纹。
- 落花生
(Peanuts)
- 本文作者是许地山,原名许赞堃,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
- 本文以落花生为题,目的并非说明花生形状、用途或生长过程,而是通过叙述花生故事,引出一个“人应该立志做个有用的人,不必求外表”的道理。
- 作者一家在屋后空地开辟花生园。收穫节时,父亲问大家花生有何好处。
-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制油,作者说价贱人人可食。
- 父亲指出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为之垂涎。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 父亲希望他们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不必自炫才能。
- 论勤学 (On
Diligent Study)
- 本文强调勤奋是学问成功的唯一因素。
- 在求学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功课,充实学问,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基础。
- 学问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需切实的努力和苦功,不能依靠“天才”或“捷径”。
- 勤奋的反面是懒惰,懒惰是失败的根源,勤奋是成功的因素。
- 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还应多吸收课外知识,打好学问基础,做到自动自觉地勤学。
- 文章引用爱因斯坦少年时克服计算毛病成为一流数理学家,以及中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孜孜不倦探求学问的例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五十岁钻研《易经》),来证明勤学的重要性。
- 作者鼓励那些习惯疏懒的人,只要立心改过,加倍努力,虚心求教,严格督促自己,也能进步成功。
- 孔子
(Confucius)
- 本文介绍孔子,他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曲阜县。
- 他十五岁立志读书,虚心求教,三十岁时已读完所有有价值的书籍。
- 因国君不肯任用他,他便带领学生游历各国,竭力宣扬仁人道主义。
- 游历结束后,回到故乡设立杏坛讲学,传授学识。
- 孔子的教学宗旨是“有教无类”,强调普及教育,不分彼此。
- 他重视学生的操行成绩,对品性好的颜渊当众表扬,对学问好但操行差的冉求则严厉训诫。
- 孔子教育出的学生不仅学问好,品德也高尚,受到当时人士的尊敬。
- 他“学到老,教到老”,七十三岁逝世。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是教育事业的典型人物。
- 孔子的故事
(Stories of Confucius)
- 本文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选自《礼记·檀弓》,第二篇节录自《说苑·建本》。
- 这两篇短文都记录了孔子的故事。
- 第一篇《苛政》:批评暴虐政治。孔子过泰山侧,遇一妇人在墓前哭泣,自述其舅、夫、子皆死于虎患。妇人之所以不离开,是因为当地没有“苛政”。孔子因此告诫弟子:“苛政猛于虎也!”。
- 第二篇《劝学》:借子路受学的故事,说明求学的重要性。子路好长剑,孔子劝他加以学习。孔子以狂马代辔则失政、士无教交则失德、木受绳则直等例子,说明学习能助人成就德行。子路以“南山有竹,弗揉自直”反驳,孔子则以“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回应,强调即使有天分,后天加工亦能更精进。
- 王冕的少年时代
(Wang Mian's Youth)
- 本文节录自吴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一回。
- 吴敬梓是清代著名小说家。
- 文章讲述元朝末年,王冕(字元章,号石山农,善画梅)的少年时代故事。
- 王冕家贫,母亲供他读书,后因生活所迫,将他雇到隔壁秦老家放牛。
- 王冕孝顺,每次秦老给他腌鱼腊肉,他都包回家孝敬母亲。
- 他每日攒下点心钱,偷偷买旧书,把牛拴在柳树下看书,自学三年后心下明白。
- 一日雷雨后,王冕看到荷花,萌生自学画荷花的念头。他买来胭脂铅粉自学,三个月后画得栩栩如生。
- 乡间人争相购买,王冕用卖画的钱孝敬母亲,成为远近闻名的“没骨花卉”名笔。
- 故事旨在展现王冕孝顺、勤奋自学,最终通过努力和才华获得成功的精神。
- 卖火柴的女孩 (The
Little Match Girl)
- 本文原作者是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 文章讲述在寒冷大雪的除夕夜晚,一个贫困可怜的小女孩冒着风雪在街上卖火柴,希望获得一丝温暖。
- 她从家出来时穿着母亲的旧鞋,却因避让马车而丢失。她赤着脚在雪地里踉跄,手脚冻僵。
- 当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新年,点着烛光,厨房飘出香味时,她却无家可归,最终冻倒在积雪中。
- 她爬到狭窄的巷子里,尽管避开风雪,但寒风凛冽,手脚僵硬。
- 她的家破旧不堪,没有火炉,与露天无异,所以她无法回家。
- 第二天早上,雪停天晴,太阳照在她身上时,她已低头不动,冻死在街巷里,手中仍紧握着火柴包。
- 故事揭示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以及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 马来亚国的诞生
(The Birth of Malaya)
- 本文是一篇纪叙文,作者以兴奋的心情描绘了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多采多姿的波澜壮阔的大典”。
- 1957年8月30日零时起,马来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亚洲减少了一块殖民地。
- 当晚,两万多名各民族人士云集首都大草场迎接国家诞生。
- 午夜零时,大钟楼发出第一声,万众高呼“默迪卡”(独立之意)。
- 零时五分,飘扬了八十三年的英国旗在《天佑女王》乐声中徐徐下降。
- 零时七分,马来亚国旗在国歌声中徐徐上升,民众报以热烈掌声和“默迪卡”口号。
- 东姑阿都拉曼宣布,1957年是马来亚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年。
- 8月31日清晨,大典在首都默迪卡体育场举行,英国女皇叔葛罗斯特公爵代表女皇移交政权。
- 东姑阿都拉曼庄严宣读《独立宣言》:“由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起,联合邦十一州,以上天庇佑,基于自由及平等原则之下,永久成为一个民主独立国家,永远为其人民的福利及快乐和各国共同维持正义和平而努力!”。
- 随后领导人民高呼七声“默迪卡”!当晚,二十万人民云集首都狂欢庆祝,全市灯火辉煌,烟花璀璨。
- 马来民间舞蹈—弄迎舞 (Malay Folk Dance - Ronggeng)
- 本文介绍“弄迎舞”,它是马来民族的一种土风舞,是马来民间艺术的结晶品。
- 弄迎舞通常在良辰佳节或丰收时节,在城市或乡村举行,以庆祝快乐的日子。
- 早期的伴奏乐器包括二弦琴、长桶鼓、铜锣和两小鼓。现代则用小提琴和“吉打”代替二弦琴,其余乐器仍沿用。鼓手是弄迎舞中的主要人物。
- 弄迎舞的跳法简单,通常以一男一女为主,跟着音乐节奏一进一退、扭摆或跳踏。
- 舞者可凭灵感吟唱各种“班顿”,充分展现热带情调。
- 弄迎舞的音乐先慢后快,高潮时鼓声紧密,舞娘会摆动双肩与胸膛。
- 弄迎舞被认为是舞姿美妙、音乐文雅、充满热情奔放的民间艺术舞蹈,深受各民族喜爱。
- 马来班顿选
(Selected Malay Pantun)
- 本文所选的四首“班顿”是马来同胞最喜欢歌唱的。
- 关于“班顿”的一切,可参考课文《马来民间舞蹈—弄迎舞》。
- 文中列举了四首班顿:
- 第一首表达了对犹豫不决和等待的不满,希望直接表达意愿。
- 第二首将爱情比作草尖露珠,太阳出来便会消失,暗示爱情的脆弱和短暂。
- 第三首劝诫,如果针断了不要藏在衣箱中,如果有班顿(心声)也不要藏在心头,鼓励人们表达。
- 第四首以野鸭从沼泽飞落水田类比爱情从眼睛落入心坎,表达爱情的自然发生。
- 咏鸟诗二首 (Two
Poems Praising Birds)
- 本文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 白居易字乐天,诗作遣辞平易,情感真挚,老少皆能理解。
- 第一首《慈乌夜啼》:讽刺世上不知报恩的子女。描写慈乌丧母后日夜悲啼,守在故林,声声诉说着未能尽反哺之心的悲伤。诗人借此感叹世上不孝之子,其心不如禽鸟。
- 第二首《燕诗》:讽刺做子女的忘本。描写梁上燕子夫妻辛勤筑巢,喂养四雏,不辞疲惫。雏燕羽翼丰满后,却举翅不回,随风四散。雄雌空巢悲鸣,诗人借此劝燕子反思自己为雏时,也是高飞背弃父母,方知父母当年之念。
-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Recalling My Late Wife Not Harming Birds)
- 本文作者是苏轼,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
- 文章主旨是说明人类若不对禽鸟存有残害之心,便会得到它们的信任。
- 文中记述作者少年时,其继母武阳君不准儿童婢仆捕捉鸟雀。
- 数年间,鸟巢皆筑在低枝上,可俯身窥视。甚至有羽毛珍异难见的桐花凤,也能驯扰而不畏人。
- 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雕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 作者由此观之,当时鸟雀之所以不敢近人,是因为人甚于蛇鼠之类。他借用“苛政猛于虎也”的说法,强调人对动物的仁爱与信任的重要性。
- 友谊
(Friendship)
- 本文强调友谊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以及结交朋友的正确态度。
- 人类无法离群独居,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需要互助团结,才能健全社会组织,促进文明进步。
- 人与人之间发展出的友谊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章通过漂流荒岛和享尽富贵但无朋友的例子,说明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甚至比金钱地位更珍贵。
- 结交朋友应选择品德良好、才能出众之人,互相勉励,共同发展。
- 若交上不良朋友,则会受其教唆播弄,陷入罪恶深渊。
- 结交朋友时,要从品德和学问上观察分辨,慎重选择,严格考验,并以诚相待,规过劝善,关心照顾,建立纯真高尚的友谊。
- 风雨夜归人
(Returning Home on a Stormy Night)
- 本文是一个独幕剧,主旨是鼓舞人类应互助互爱。
- 无论亲疏种族,见到他人有苦难或急需时,都应予以怜悯或扶助。
- 文中强调仁爱、谦让、侠义的精神是马来西亚各族同胞安居乐业、走向繁荣的基础。
- 故事发生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体仁和体爱兄妹担心迟归的父亲。
- 体仁扶进一位化装成五十岁病重异乡人的父亲。
- 兄妹俩对陌生病人表现出深切的关爱,体爱甚至说“我爱您的”,体仁也说“我们都爱您呢!”。
- 当被问及爱谁时,体仁说“我觉得都爱,一样的爱!”,体爱说“我把一半的爱给父亲,一半的爱给您老人家”。
- 父亲揭示身份后说:“你们能够爱年老的人,能够爱你们父亲以外的人,那么世界上一切的人都会来爱你们了”。
- 最终,父亲教导他们,只要是人,都应该去爱。
- 记哑孝子 (A
Mute Filial Son)
- 本文作者是刘大绅,清代学者。
- 文章描绘了一位“哑孝子”的孝行,以激发子女孝顺父母的精神。
- 孝子天生是哑巴,不能言语,与人交流用手势。
- 他性情至孝,母亲饥寒,他皆能心领神会,不待言语。
- 家中无食时,他乞讨食物,所得之物必先呈母亲,待母亲食后自己才食。
- 若母亲恚怒,他便嬉戏拜舞逗母亲欢娱。母亲起初悲伤他为哑巴,久之却认为他胜过不哑的儿子。
- 有人亲见他乞食后,必先回家侍奉母亲,方知其孝行的真实。
- 母亲死后,乡人正商议筹钱办理丧事,孝子却牵着乡人到井边,指水示意。乡人下视,得钱数盘,母亲的衾、棺及埋葬费用皆备。
- 有人猜测是孝子平日乞讨所得,偷偷投入井中积攒而来。安葬母亲后,孝子便远游不归。
- 怎样写信 (How
to Write a Letter)
- 本文旨在教授学生书信的写法和格式。
-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叙述事情、讨论学理的常用方式。
- 书信通常分为三部分:
- 前文:包括收信人的称呼和问候语。
- 正文:书信的主体,包含写信人要说的话或要接洽的事。
- 后文:包括问安、祝福、请求答复的话,以及写信人的具名和发信日期。
- 文章以拜访朋友借书为例,说明前文和后文是自然而必要的。
- 写信时应注意:内容实在不客套、辞义明白条理清楚、措辞和婉态度恭敬恳切(对尊长)、划分段落加标点符号、书法清楚整齐切忌涂改。
- 文中提供了一封参考信件范例。
- 海滨寄简之一
(Letter from the Seaside Part 1)
- 本文选自连士升先生的《海滨寄简》,连先生是南洋著名作家。
- 文章以书信形式,讨论时间的分配和利用对成功的重要性。
- 作者批评收信人在时间分配上“先松后紧”,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 他引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至理名言,并通过建筑工人盖屋拆屋的例子,说明做任何事都应有清晰的本末、终始、先后的次序。
- 除了周密的计划,时间和机会的充分利用也是成功的条件。
- 文中以英国首相格拉斯顿为例,他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点缀维多利亚王朝有声有色。
- 作者勉励大学生应趁早养成支配时间的好习惯,并提出“三年计划”:锻炼强健体魄、打好学问基础、辨别同学品格。
- 他建议收信人反复研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十遍,并学习写作,以期“不期然而然地进少近好”。
- 成语故事二则 (Two
Idiom Stories)
- 本文包括两个成语故事,选自《战国策》。
- 这两则成语故事寓意深刻,感人至深。
- 第一则《画蛇添足》:讲述楚国祠官赐酒给舍人,众人相议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先画成蛇,却又执意给蛇添足。另一人趁机夺酒说:“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最终画蛇添足者失酒。故事讽刺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反而失败的行为。
- 第二则《鹬蚌相争》:讲述赵国将伐燕国,苏代为燕国游说赵惠王。他以易水畔鹬鸟啄蚌,蚌钳其喙,两相不肯相舍,结果渔者得而并擒之的故事。苏代以此比喻赵燕两国久相持弊,恐怕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父”。赵惠王听后,乃止攻燕。故事旨在告诫人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
- 书的故事 (一) (The Story of Books (Part 1))
- 本文叙述了书的发展历史,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说明了书发展到现代形态是经过许多前人不断创造的结果。
- 最初人类没有书,一切靠记忆和传说,可称为“活书”,如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的《诗经》。
- 中国最早的文字刻在兽骨、龟甲上(甲骨文)或金属钟鼎上(钟鼎文)。
- 商周时代,文字刻在竹简上,许多竹片贯穿起来成为“册”。秦始皇每天要看的奏书重达一百二十斤。
- 刻竹简需用刀凿,这些工具就是最早的笔,“刀笔吏”一词由此而来。
- 竹简刻字前需“汗青”或“杀青”(在火上烤竹子,去竹青),“汗青”也因此成为史书或历史的代名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书的故事 (二) (The Story of Books (Part 2))
- 本文是《书的故事 (一)》的延续,继续讲述书的演变历程。
- 史书也称“竹帛”,因竹简之后,缣帛出现,文字刻在其上。
- 毛笔传说由将军蒙恬发明,有了毛笔,帛书便可卷起,书的计数也从“册”改为“卷”。
- 因缣帛昂贵,造纸术逐渐出现。
- 后汉时期,蔡伦改进并发明了用破布、旧麻、绳头等废物造纸的方法,被称为“蔡侯纸”。
-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宝贵贡献,后经中亚传入叙利亚、意大利和德国等欧洲国家。
- 隋朝初年,中国发明了木版印刷术。到唐朝和五代时渐盛,宋朝后印刷书完全代替手抄本,刻书技术也相当精湛。
- 西方书的演化过程也大体一致。
- 四千年前,埃及人将文字刻在石碑、石壁上。后也刻在铜片、兽骨、石片、陶器上。
- 再之后,他们使用“芦草纸”,这种纸由尼罗河畔类似芦苇的植物剖成薄片,用粘土水粘合而成,形状很长,阅读时一面展开一面卷拢。
- 在造纸法传入前和芦草纸之后,西方还用蜡板和羊皮来写字。
- 直到使用羊皮及纸时,欧洲才第一次出现了装订成册的书。
- 口技
(Ventriloquism)
- 本文讲述了一位善于口技的老人,仅凭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便能发出各种声响。
- 老人表演时,幕中只有桌椅醒木。他一击醒木,满堂寂静。
- 随后,他能发出犬吠、小儿惊醒啼哭、妇人拍哄、大呼火起、百千人啼哭呼救、火爆裂声、屋宇崩坠声、抢夺声、泼水声等,凡火灾时应有之声,无不逼真。
- 听者为之色变,皆起身欲走。老人再击醒木,群声尽息,揭开幕布,仍只有桌椅醒木。
- 文章旨在展现口技表演的精湛和逼真,以及其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 雨港基隆
(Keelung, the Rainy Port)
- 本文作者是冰莹,现代女文学家。
- 文章节录自她的散文《福州炉边》。
- 文章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基隆多雨的特点及其独特的雨景和夜景。
- 基隆因天气多变,即使烈日当空也可能倾盆大雨,故被称为“雨港”。
- 作者从小爱雨,欣赏雨后故乡石板路被洗涤干净,彩虹横空的美景。
- 基隆的雨景更是千变万化,蔚蓝的天空瞬息间被大雨和轻雾笼罩,海潮怒吼,雨又突然停歇。
- 晚上的基隆雨景更美更壮丽。停泊的军舰灯火通明,倒映水面摇晃,如海龙王宫殿神灯。
- 街市上两排特别整齐、有三个地球灯连在一起的路灯,被作者视为指引迷途者走向光明之路的象征,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 作者热爱基隆的雨景和午夜豪雨中海潮的翻腾,认为豪雨洗涤大地污迹,海涛唤醒醉生梦死之人。
- 水的希望 (The
Hope of Water)
- 本文是吕梦周所著的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记叙文。
- 文章讲述盛放在花瓶中的水,因失去了自由,埋没了天性,竭力挣扎,拒绝现状。
- 水抱怨花瓶狭窄如牢狱,渴望到外面世界,在阳光下闪烁,在溪涧中唱歌,呼唤新鲜空气,活动筋骨。
- 花瓶不解,认为自己珍贵,还有高雅芬芳的梅花陪伴,水应满足。
- 水坚持不愿住在“最精致的牢狱”里,认为梅花在此只是点缀,而自己有更多“切实的事情要做”。
- 水渴望变成云、雨、河水、海水、溪水、蒸气,以不同的形态发挥作用,滋养植物,推动船只,转动引擎。
- 天晚变冷,水因寒冷磨练更加胆壮,变成冰,希望冲破花瓶。
- 最终,水以一声巨响冲破了嘲笑它的花瓶。
- 第二天,冰融化,水变成蒸气飞出书房,实现其变成云、雨、河水、蒸气的希望。
- 故事旨在暗示一个人即使遭遇恶劣环境,也应发奋自强,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的。
- 山居雨后 (After
Rain in the Mountains)
- 本文作者不详。
-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表现盛夏山居逢雨后寂寞恬静的情调。
- 作者指出旱季的雨水珍贵,是“喜雨”。
- 他描写了山居大雷雨的景象,风暴巨大,闪电雷声震人心魄,倾盆大雨摧折芭蕉,蓄水池水声如重泉,令人陶醉。
- 雷雨过后,积热消除,衾枕清凉,得以好好休息。
- 半夜疾风暴雨仍未停,窗户被吹开,关窗时全身湿透,地上已流成小河。
- 雨后清晨,院里小树被拔起,路边土屋泥块落下,可见风雨力量之大。
- 文章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山居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变动的不同感受和氛围。
- 学问与游历
(Knowledge and Travel)
- 本文主旨在说明学问与游历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 这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旨一致。
- 文章指出浅陋寡闻、蛰居乡曲的人,见闻有限,遇事好以臆度,如同“坐井观天,夏虫语冰”。因此欲获真知灼见,游历是必要的。
- 然而,若无学问,即便“不出户庭,知天下事”,空谈学问,不亲历其境,知识亦不足恃。
- 学问与游历相辅相成,学问得游历以相资,研究有实验以相发。
- 文中以博学如苏子(苏轼月夜泛舟解石钟山之旨)和雄武如赵奢(微服入秦悉邻国之情)为例,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 学问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也是游历的准备。必先有学问,才能辨别事物是非。
- 若无学问,即便出门纵观,也会“临歧惆怅,孰则无关乎宏旨,孰则有益于身心,千态万状,何去何从”。
- 因此,欲收游历之效,以储学问为先;欲尽学问之道,以多游历为贵。两者有先后之序,无偏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