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掌纹:陈大为诗选1992-2013

 

巫术掌纹:陈大为诗选1992-2013

 


该文本摘自陈大为的诗集《巫术掌纹:陈大为诗选1992-2013》,提供了一段作者序言和一系列诗歌的目录。序言中,作者反思了其创作历程,从中国古代神话与历史的早期影响,到探索南洋史诗主题,再到回归原乡怡保的写作,展现了其诗歌风格和主题的演变。诗歌目录则细致地列出了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包括以历史人物和文化符号为灵感的篇章,以及表现都市生活和地域特色的诗歌。整体而言,这些材料展现了诗人对语言、文化和个人记忆的深刻思考,以及如何在不同背景下构建诗意的探索。

《巫术掌纹:陈大为诗选1992-2013》是诗人陈大为于20142月出版的诗选集,收录了他1992年至2013年间的精选作品。本书不仅是他过往创作的汇集,更是一条从远古中国神话到赤道原乡的回家之路,以及多重血缘的叙事诗成长史的完整呈现。陈大为将巫术掌纹视为诗人的生命纪录

陈大为在书中提及,每次重读自己的早年作品都感到陌生,但他仍能从中整理出较重要的理念和写作策略的清晰脉络。他最初的文学土壤来自中国古老的神话和历史,这片圣地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说故事原料、英雄行动剧的氛围,以及古人预先植入现代读者脑海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他省去繁琐的描述。他渴望将当代思维注入典籍之中,活化古老的灵魂,使诗歌语言产生质变,形成一种专用于此的现代汉语,以避免落入欧化中文或平淡大白话的窠臼。他认为成功的写作能产生极大的诠释能量,反之则沦为古籍阅读的心得报告。

陈大为认为「叙事」是诗歌最根本的调子。他坦言,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现代诗,诗人在创作时应多考虑诠释脉络或解读线索,并将讯息「情节化/步骤化」,引导读者找到读诗和解诗的轨道。他所有具叙事性的诗作,都是为了他终极的「史诗梦想」而写。

诗人从早期创作至今,经历了明显的风格转变,从气势恢宏的叙事到摆脱僵化,重新寻找新的出发点。他的创作过程如同「半手工业」,回归到手稿的涂写,感受原始的书写状态。他认为其四部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罗摩衍那》)构成了一部隐形的语言风格和主题迁移史。

以下是诗集各卷的详细介绍:

·         序曲:天地寂静 (Prelude: Heaven and Earth Silent) 此部分作为整部诗集的序章,以「独自净空我世界内部的每一吋疆土」开篇,营造出一个形而上的、寂静的境界。诗人将词库比作逆势旋转的地窖,法杖回归虚空,表现出一种内省和对诗歌本质的探寻。这段序曲奠定了诗集「以退为进,以睡为醒」的哲学基调,并预示了诗人将从黑暗中开始所有的命名,跨越疆界,凝视掌心,化为铜镜。

·         0:治洪前书 (Volume 0: Before the Flood Control) 本卷收录了陈大为1992-1993年的早期作品,包括同名诗作〈治洪前书〉、〈招魂〉、〈摩诃萨埵〉等。这些是诗人早期较满意的「实验品」,同时也是半叙事或化整为零的局部叙事,甚至是某种「反叙事」的叙事。在这一阶段,诗人刻意隐藏情感,锤炼一种冷硬如岩石般的语言,使诗作显得粗糙、充满棱角。尽管有人认为其诗无情,诗人解释这仅是过于冷静的叙述方式。

·         1:我们都读过英雄 (Volume 1: We Have All Read About Heroes) 此卷作品主要创作于1994-2000年,收录了多篇以历史英雄为题材的诗歌,如〈曹操〉、〈屈程序〉、〈再鸿门〉、〈达摩〉等。诗人坦承自己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沉迷。以〈曹操〉为例,他藉由曹操这个人物案例,辩证历史的文本性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而非意图翻案。诗人会挑选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中具辩证价值的部分来书写,让意义在诗中自给自足,读者无需重读原典即可理解。

〈再鸿门〉的创作则反映了诗人面对像司马迁的《史记》这样「不可超越的高墙」时,转向「解构与后设」的险径。诗集《再鸿门》的语言也「渐渐舒展开来」。此卷中较为特别的〈我的敦煌〉,其创作过程有悖于诗人一贯的严谨规划,是由偶然蹦出的词语「很丑」启动,意在剑先,一气呵成的作品,其中蕴含了颠覆性的意图与蜃楼般的思绪。

·         2:都市的积木游戏 (Volume 2: Urban Building Blocks Game) 本卷诗作于1997-2000年完成,主要集中于「台北书写」,是诗集中第二大的影像呈现。这些诗篇是陈大为在研究亚洲都市诗后,萌生的创作冲动,充满了解构、颠覆、辩证的意图。尽管其风格独特,可与其他优秀都市诗媲美,但却被诗人经营多年的叙事诗阴影所遮蔽。诗人认为都市诗将成为他第四本诗集的核心。本卷收录了〈尽是魅影的城国〉、〈前半辈子〉、〈在东区〉等作品。其中,〈尽是魅影的城国〉是其第三本诗集的核心篇章;〈前半辈子〉则尝试将理性如论文注释般的句子,柔软地融入怀旧的诗境,营造和谐、安静、时间交迭的氛围,进行一场「小规模的超时空四重奏」。

·         3:垂天之羽翼 (Volume 3: Wings Hanging from the Sky) 本卷收录了2005-2011年的作品,标志着诗人「远离原来的叙事风格」,追求「更完美的叙事境界」。他希望透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让诗笔生疏,回归初学者的地平线,并享受纯粹读诗的时光。本卷包含了对大陆当代诗人的「京畿攻略」,如〈京城〉、〈上路那天〉等,透过两种不同策略响应诗人及其作品。同时也包含「风中狂草」系列,展现脱疆野马般的创作状态,以及「近鬼神」系列,探索有趣的念头、特殊体验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思索,常融入童年聊斋鬼魅的记忆。

·         4:我出没的籍贯 (Volume 4: My Haunting Ancestry) 此卷主要创作于1995-2000年,是陈大为「南洋史诗」的「核心篇章」,也是其第三本诗集《尽是魅影的城国》的一部分。诗人自比为迟来数百年的说书人,渴望架构一座会馆雏型,开拓再现南洋华人拓荒史和异族殖民史的新天地。南洋题材的选择是因应诗人主体生命的思考和需求,而非他人的评论。他最终选择了家族史与精神史的综合体,融合三分之一的宏观历史、三分之一微观的陈家故事,以及三分之一自身的国族思考,透过裁剪大事和简化背景,酿造出历史氛围。他曾放弃计算机,将十张A4纸铺开同步撰写,追求一种原始而草创的书写感。此卷涵盖了〈会馆〉、〈茶楼〉、〈甲必丹〉、〈在南洋〉等代表作。

·         5:隔壁的金刚经 (Volume 5: Diamond Sutra Next Door) 本卷收录1998-2005年的作品,风格上属于「近鬼神」系列。诗人尝试借神鬼来运笔,探讨好玩的念头、特殊的体验,以及对另一个世界的思索。这些诗作,如〈在隔壁〉、〈继续打听〉、〈从门缝〉、〈金刚经〉等,透过儿时聊斋鬼魅的记忆,将亲情的流逝、童年经历以及对生死的思考融入诗中,展现出奇特的想象与现实交织的境地。

·         6:殖民者的城池 (Volume 6: City of Colonizers) 此卷为陈大为2005年创作的诗集《靠近罗摩衍那》的核心,也被视为他「现阶段诗风的完整样式」「压轴之作」。他以家乡怡保为书写对象,透过文化地理学和地志学的角度,轻松记录经验中的美好事物。怡保被描述为一座融合粤语、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文化的「美食之城」,曾是世界锡产量最高的地方。诗人尝试处理多元种族社会的宗教与文化情境,并以休罗街的殖民建筑作为地志书写的起点。诗集命名为《靠近罗摩衍那》,寓意着诗人对在地印度宗教文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义。

·         7:银城旧事 (Volume 7: Old Stories of Silver City) 本卷收录2011-2013年的作品,属于诗人第二阶段的「原乡写作」。陈大为将真实的怡保写得虚实莫辨,同时放大又缩小原乡「银城」是怡保的放大版,其中有真实人物与看似不真实的故事,反映了诗人看待原乡的方式。他笔下的鬼魅并非迷信,而是构成其记忆真实肌理的一部分,提炼为原乡旧事的完整内容。此卷包含〈银城旧事I〉、〈银城旧事II〉、〈话说瘦鲸〉等诗作,情感上带有浅浅的哀伤,因为其中描写了多位已故亲人。

·         8:山城移动 (Volume 8: Mountain City on the Move) 本卷是诗集最新期的作品(2012-2013年),继续原乡写作的探索。它包含「南蛮」系列,诗人以「土匪的北腔」书写内心的南方,探讨其文学历程中南北地域的拉锯与纠缠。此卷也呈现了「拉尔哈特」系列,拉尔哈特是诗人童年记忆的根据地,一个城市边陲的老迈小区。诗人在此建构了一座「古伊斯兰世界的孤城」,从真实土壤中抽取原乡的感觉并注入其中,形成「半虚构体的地志学」。这一系列作品被诗人视为原乡诗路的终点,是其第五部诗集的代号。

·         尾声:雄浑的铜 (Epilogue: Majestic Bronze) 作为诗集的尾声,此部分营造出广阔而雄浑的意境。诗人在此将青涩的铜拔出,使岁月深长的禁咒变成捕兽器,守望狼群。这段尾声象征着诗人对时间、命运、语言和创作力量的把握,预示着诗歌将在宏大与细微之间流转,最终凝结为一种雄浑的艺术呈现

总体而言,《巫术掌纹》不仅展现了陈大为诗歌风格的蜕变与冒险,更是一部深入探讨历史、记忆、文化、原乡与个人身分的宏大叙事。诗人透过其独特的写作策略和不断变化的语言,成功地将个人的生命经历与宏阔的历史背景相融合,创造出一个充满力量与深度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