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打州华文学校发展概况特刊(2019年)

 

吉打州华文学校发展概况特刊(2019年)

 


《吉打州华文学校发展概况特刊(2019年)》详细记录了马来西亚吉打州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特刊内容涵盖了吉打州各华文学校的简史,包括华文小学、国民型华文中学和华文独立中学,并提供了2009年至2019年间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特别关注了学生人数下滑和非华裔学生比例增加等现象。此外,它也收录了吉打州华教发展工委会、华校教师会和董联会的组织结构、领导名单及工作记录,以及各校在设施建设、教育改革和取得成就方面的具体事例,展现了华社为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本特刊旨在记载吉打州华文学校的历史与近况,并激励后来者继续捍卫和发展华文教育,为华文教育留下宝贵记录。特刊内容涵盖了吉打州华文教育体系的整体概况、挑战与成就,以及各华文中小学的详细发展历程、设施建设、领导团队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章:特刊献词与序言

本章节收录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席、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主席、吉打华校董事联合会顾问以及其他教育界人士的献词,强调了华文教育的重要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华文教育的完善与成就: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华文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归功于先贤们不辞劳苦的付出。
  • 华教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华校在办校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母语教学、经费问题、校地问题、学生人数下滑等。近年来,爪夷文事件和单元化教育政策对华文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华裔学生人数下滑,令人担忧。此外,教育政策和法令的冲击、行政措施的钳制、以及政府的不重视,使得华教工作者穷于应付。
  • 捍卫华教的精神:先贤们面对重重困难仍不轻言放弃,他们的精神是后来者所效仿的楷模。林连玉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华教工作者必须谨记历史教诲,加强凝聚力,紧密配合,在各自岗位上各司其职,确保华教永续发展。
  • 提升教育素质:为了顺应全球教育改革趋势,华教界必须加大力度提升教育素质,确保华教与时俱进,保持竞争力,吸引更多学生报读。
  • 具体政策挑战:部分小拿破仑无视马来西亚的多元色彩,导致对华教偏差的政策层出不穷,如小四爪夷文单元、英文教数理、宏愿学校、承认统考遥遥无期、华小师资不足、师训无华文组、中学华文教师永远不足等。这些政策被视为企图将华小变质,是华社的隐忧。
  • 团结呼吁:华教人士不极端,只担心华小的变质。华社华团必须团结一致,作为董教总的后盾,抗拒到底,坚持到底,共同维护华教,让华文教育前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第二章:吉打华校董事联合会(吉打董联会)概况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吉打董联会的成立背景、宗旨、组织结构和历任领导人。

  • 成立与历史:吉打董联会于1956由筹委会主席余海筹等华教人士筹组,并于1957118成功注册为合法社团。临时会所设于亚罗士打甘光峇鲁5号,现会所是前任主席傅振荃于2006年筹款购置的双层店屋,位于亚罗士打天平园79B
  • 宗旨:吉打董联会以捍卫华教和维护母语教育为主旨。其明确宗旨包括:
    • 计划改善吉打州华文教育
    • 加强吉打州华校校董与政府之联系
  • 组织与隶属:吉打董联会是由州内所有华小、独中和国民型中学董事部组成的华教组织。它与马来西亚其他13州的董联会组成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自2005年至2017年,吉打董联会连续6届被选为董总6个常委州之一,并委派3位代表出任董总中央委员。
  • 角色与会员:华校董事会是华校的基层之一,与家教协会和校方合作,共同为华人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办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吉打董联会竭力为州内华校谋福利,争取权益,反对不平等的教育政策,确保华人学子能接受母语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栋梁,传承优良文化。
    • 会员包括:90所华小、3所独中、4所国民型华文中学
    • 会员需每年缴交年捐,且拖欠年捐不可超过3年方可参与选举。理事任期为两年一届。
  • 会徽:稻草代表吉打州,毛笔象征中华文化。
  • 历任主席与现届理事:特刊中列举了自1956年第一任主席余海筹至2015年至今的第十一任主席庄俊隆等历任主席名单。并详细列出了2019-2020年度的吉打董联会、吉北区、吉中区、吉南区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的理事会成员名单。

第三章:吉打州华文学校概况统计

本章节提供了吉打州华文学校的学生数据,特别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的比例,并指出了一些学校的迁校计划。

  • 学生人数概况:吉打州华文学校普遍存在非华裔学生比例较高的情况。
    • 4所学校的非华裔学生百分比达到或超过90%
    • 23所学校的非华裔学生百分比在50%89%之间。
    • 这些学校总计占全州学校数量的25.8%
  • 区域分布与学生构成:吉北区华文学校的非华裔学生比例普遍较高,例如瓜拉浪良高华小学(89%)、武吉茹嫩茄嫩小学(83%)、浮罗交怡明南小学(75%)等。吉中区华文学校也有类似情况,如十七碑培华小学(92%)、马莫新华小学(84%)、班茶崇正小学(82%)等。
  • 迁校计划
    • 成杰培才学校2017年获得批文,将搬迁至新山武吉荣达花园。
    • 培智学校预计2022年搬迁至双溪大年Saujana新兴住宅区。

第四章:各华文学校详细介绍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吉打州多所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设施建设、财务状况、领导团队、学生活动和面临的挑战。由于学校数量众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学校的亮点进行概述:

  • 育民国民型小学
    • 始建于早期,于1962接受政府津贴并易名为育民国民型小学
    • 历经多位校长(钟锡华、林达生、曾文彬、邢谷湖、黄征贝、黄秀成、黄钦章等)和董事会主席(黄先盛、罗石南、钟金华、林新荣、叶绍明等)的领导,学校不断扩建和完善设施。
    • 设施包括教师宿舍、校地与操场、教师办公室、羽球场、篮球场、篱笆、泊油路、多元化用途室和食堂等。
    • 学校董事会和家教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筹款和争取政府拨款改善学校环境。
  • 马莫新华小学
    • 创办后因战争停办,1945复办。1958改为国民型华文小学。
    • 因校舍狭小、学生人数增加,1970年代初董事部计划迁校,并成立委员会申请。1981师生搬迁至占地3.5英亩的新校舍。
    • 学校发展得到了董家教的全面配合,兴建了图书馆、科艺室、停车场等设施。
    • 重视学生福利,曾实施学生贷书计划和筹募贫寒学生助学金。
  • 多皆文德小学
    • 初期学生人数少,后因学生增加而扩建校舍。1942因日军南侵停办,光复后复办,曾遭火灾侵袭。
    • 1958完成两层楼校舍作为教室和教员宿舍。
    • 2002举办创校75周年庆典,通过皇星传灯义演筹款,并获得教育部拨款27万元兴建新课室。
    • 2003蔡庆霖昆仲献捐30万令吉成立蔡门李茉莉夫人优秀子女教育基金
    • 2011教育部拨款10万令吉维修礼堂舞台、操场、守卫亭和篱笆。
    • 2013庆祝85周年校庆,成立林亚慕教育基金,并为课室安装环保黑板。
  • 农村华小
    • 1946创办,初期借用米较栈房为校舍。1958获得全津贴。
    • 因旧址地皮被征用,1975迁至太子路默贡工业区新校址。
    • 1994完成C座两层六间教室的新校舍。
    • 1998获赠五台电脑,并争取教育部拨款增建资料室和体育储藏室,成为哥打士打县第一批兴建资讯中心的华小。
    • 2015安装闭路电视、播音系统、电动篱笆门、风扇和环保黑板,提升为精明学校。
    • 2017筹获21万令吉用于维修及发展基金。
  • 明新学校
    • 1927创办,1928迁入现校地并改名为明新学校。
    • 1953接受薪金制津贴,1958成为半津学校。
    • 1956完成第一期建校计划,包括四间砖瓦教室和教员宿舍。1961完成第二期扩建计划,包括六间双层钢骨水泥教室。
    • 1996张秉雄礼堂落成开幕,是该校校友会发起筹建的重大项目。
    • 2015获得14万令吉拨款,用于电流重装、礼堂音响、水槽、多媒体教学器材等设备提升。
  • 启智学校
    • 1925创办。1989完成耗资50万令吉的四层楼新校舍。
    • 在朱国雄校长、王泽水董事长及建委会的通力合作下,通过民间集资和教育部拨款完成建设。
    • 2016在全校六间课室装置电脑设备,改为精明课室,并增设阅读园地。
    • 2013获得首相署拨款20万令吉,用于建设多元用途礼堂和课室。
  • 吉华H
    • 2007被选为首批30所特选卓越学校中唯一的国民型华文小学。
    • 2009成立首届董事会,拿督王仁宗局绅获推选为董事长。
    • 2011与吉华校友会联合吉华六校主办了吉华百年校庆系列活动。
    • 2018家教协会与星洲日报联办嘉年华会,筹获226千余令吉活动基金。
    • 2019董事会改选,拿督钟如安局绅博士当选董事长。学校已在亚罗士打市区购买地段,正申请迁校及建校批文,目标是建设一所崭新、设备齐全的吉华H校。
  • 吉华K
    • 200812迁入新校舍。
    • 2008第一届董事部成立,以人文、科技、环保;感恩、尊重、爱为办校方针。
    • 2009推出吉华K校网站。2009远赴台湾慈济学府考察人文教育,并积极推展人文教育,取得显著成果。
    • 2017推展一学生,一棵树活动,倡导绿化环境。
    • 2018设立漂流书站,提供阅读空间并培养学生分享精神。
  • 平民学校
    • 创办于1938,校址位于贫民窟——新邦瓜拉,初期条件简陋。
    • 1974政府批准新校址,但教室数量不足,学校需自力更生筹款增建。
    • 曾面临校地纠纷,后经协商获州政府协助物色新校地。
    • 在董事长王炳锡等人的领导下,尽管条件艰苦,仍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英才。
    • 1977新校舍动工,但因承包商问题延迟。
  • 滂滂华小
    • 1990年代被列为B型学校,行政日趋完善。
    • 2014柯姝年校长掌校期间,推行周末补习班,UPSR及格率达75%
    • 2016梅慧君校长再次调回,积极争取在全校课室安装精明板,成为一所精明学校,并成立华乐团。
    • 2017举行创校88周年纪念活动。
  • 哥打瓜拉姆拉训蒙学校
    • 被证实为吉打州第一间华文小学,创校年代可追溯至1911
    • 其历史可从慈济宫石碑(立于中华民国元年,即1911年)记载的当地华人商业活动和集资重修庙宇情况得到佐证。
    • 学校曾经历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等挑战,但得到了社区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
    • 1958新校舍建成。
    • 2009教育部拨款15千元,用于兴建篮球场和围篱笆。
    • 学校在黄推迁等老报人的回忆中,也反映了其在传播文化、抗日救国运动中的历史角色。
  • 成杰培才学校
    • 创办于19281937迁回新街场现校址,1938建成新校舍。
    • 1954-1955曾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办两年。1956复办,1957成为半津贴学校。
    • 2015起面临无学生状况,被吉打董联会视为需要关注的微型小学之一。
    • 2017获得迁校批文,将搬迁至新山武吉荣达花园。
    • 近年获得了教育部拨款,用于维修电源、水管、储藏箱、幼儿园屋顶、厕所电线、LED灯、风扇、插座等。
    • 2019校长更换校匾,并持续修缮和美化校园。
  • 居林觉民小学A
    • 创办于19281957建竣第一阶段30间教室。
    • 2000建立电脑资讯工艺中心。
    • 2014在董事长拿督许锦秋局绅和总务许德兴推动下,在篮球场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板以增加学校固定收入。
    • 2016完成有盖多用途体育中心,并有11间课室改为精明课室。
  • 老火较华文小学
    • 在董联会的协助下,198114正式启用,成为吉打州增加的第一间全新华校,使吉打州华小数量增至90所。校址和建筑费由政府负责。
    • 1999建成五间课室及礼堂二合一的建筑物,并于2000年初启用。
    • 2002在第八大马计划下,荣获教育部拨款兴建两幢价值逾300万的四层楼校舍,包括行政大楼和课室楼。
    • 2008被教育部推荐,成为居林万县中八间小学中唯一的华小参与精明化学校计划。
    • 2015家协被县教育局遴选为最佳家教协会
    • 2018获得大选前特别拨款,成功开办三间精明课室。
  • 吉华华中
    • 学术表现和课外活动表现标青,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卓越和高表现中学组)课外活动杰出表现奖冠军。2016行进乐队在世界行进管乐协会比赛中摘下世界冠军
    • 是国内唯一获得苏丹主持颁奖礼的国民型华文中学。
    • 2015建成耗资750万令吉的三层楼吉华文化中心。
    • 2018遭受罕见暴风袭击,F座课室楼屋顶被掀起,击毁其他五栋课室楼。
    • 核心优势包括优良校风、董家协及校友合心协力、教职员合作无间、注重课外活动、推行双语课程计划(DLP)和发扬中华文化。
    • 2019学生总人数为2110名,共有65班。
  • 新民国民型中学
    • 在食堂旁边建立了化粪池,重铺后门的柏油路。
    • 2019在恩惠广场安装大型风扇,并重建健儿台。
    • 2010起获得多项教育局颁发的学术优越奖和课外活动奖。
    • 2012学生成功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并荣获全国最佳课外活动奖。
  • 新民独立中学
    • 1962接受改制,分为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1968独立中学停办,1985新校舍建竣并迁入。
    • 2003成立华乐团。2010建成新校舍(九间课室),全校无线上网。
    • 2014获得教育局批准兴建五层行政楼。2019行政楼启用。
    • 2019是创校一甲子纪念(60周年),成功筹获超过300万令吉的教育发展基金。
    • 2019修订学校愿景、使命和目标,强调培养终身学习者,提供自由、多元、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
  • 吉华独立中学
    • 2005新生人数持续增加,推行独中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教育方针。
    • 2010耗资320万令吉的宿舍楼正式启用,并通过义演筹获400万令吉教育基金。
    • 2013荣膺2012年私立学校品质评鉴五星学校卓越奖
    • 2014耗资49500令吉架构多媒体无线网络,并获得捐款增添多媒体设备。
    • 2016获得中国晋江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捐赠3台机器人,有助于开拓科技教育发展。
    • 推行教师职前培育工程,遴选优秀校友保送至中、台师范大学就读,毕业后返校服务。
    • 2014学生总人数为876人。

第五章: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回应(新闻剪报)

本章节汇编了多篇新闻剪报,集中反映了吉打州乃至全国华文教育界对当前政策的关注、担忧与呼吁,特别是爪夷文课题和英文教数理的争议。

  • 爪夷文课题
    • 吉打董联会多次表明反对爪夷文纳入华小四年级国语课本的单元
    • 认为爪夷文不应在华小以任何形式推行,并强调华小三大特征(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不容改变。
    • 董联会主席庄俊隆指出,这项决定仅由校长和家协决定,会让家协意见相佐,引发不必要的争执。
    • 有微型华小(如培茶崇正小学)因学生以巫裔为主,表示只能接受爪夷文的无奈。
    • 董联会也驳斥“80年代华小生曾学习爪夷字的说法,认为是不实言论。
    • 呼吁华基执政党勿成为消灭华小的帮凶,并促请教育部正视华社心声。
    • 强调华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堡垒,坚守华文教学是底线。
  • 英文教数理课题
    • 吉打董联会坚决反对英文教数理的政策(PPSMI)。
    • 认为母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更佳,并能培养更深入的思维能力。
    • 担心此政策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且可能导致华小最终变质。
    • 主张应注重全面发展,而非仅关注个人或团体利益。
  • 华裔学生来源减少与微型华小困境
    • 庄俊隆主席指出,近年来华裔学生来源渐少,影响华中未来发展。
    • 吉打州有多达27所微型华小,其中12所学生少于30人,部分学校(如铅县培英小学、哥打瓜拉姆拉训蒙学校)甚至只有10人左右,急需关注。
    • 他质疑教育部管理疏忽,导致微型华小学生增加而师资却未增加。
    • 呼吁政府增加拨款以确保微型华小得以继续办下去,并建议通过活动和成绩吸引生源。
    • 吉打州华小生中,异族学生比例达22.6%,显示华社一向长任与异族相处融洽。
    • 有建议认为应先让友族学生学好华语,再考虑其他语文。
  • 华教工作者的呼吁
    • 吁请教育部长勿保持鸵鸟心态,以免造成华小董事部被边缘化,并让校长和教师失去决策权。
    • 强调21世纪教育不应只注重个人或团体利益,须慎防分化主义。
    • 促请学校三机构(董事会、家教协会、校友会)维护团结,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坚守立场,维护华教主权。
    • 呼吁社会各界和华社继续支持华教,共同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