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805
好的,以下是新闻标题、简介及我的看法:
新闻标题及简介
-
赖索托孩子们的“非常”感恩之旅 这篇报道讲述了来自赖索托ACC(阿弥陀佛关怀协会)的18位孩子参与“感恩之旅”演出的经历。在导演杨伟汉的鼓励下,这些从未上过音乐课的孩子们克服了唱歌上的技术问题,建立了自信,并展现出在歌舞方面的天赋。文章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慧礼法师在非洲33年间为孤儿提供教育和温饱,最终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佛学院的宏大愿力。
-
教师“站稳”的挑战:校园暴力事件敲响警钟 近期马来西亚发生了两起令人担忧的学生袭击教师事件。文章指出,这些事件重重敲响了警钟,凸显了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的误解与伤害。作者呼吁社会理解学生暴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原因(如家庭冷漠、心理孤岛),并强调教育的本质应在理智与温暖中坚守,老师更应在情绪风暴中“站稳”,成为学生的榜样。
-
魅力岘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磁场 这篇游记深入描绘了越南岘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作者分享了其在岘港的亲身体验,包括亲民的消费、地道的小吃、舒适的按摩体验,以及当地人自然、诚恳、亲切的“人味”。文章特别提到了岘港对韩国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并赞叹这座城市集海、河、山丘于一身,却氛围舒适惬意,能让旅客卸下伪装,找到旅行的归属感。
-
亲子悲剧:当父母的“为你好”演变为致命错误 文章探讨了近期香港一起令人痛心的家庭悲剧——一名父亲在轻生前杀害妻儿,以及半世纪前马来西亚一宗相似的母子跳河事件。作者深入反思了父母在面临困境时,将孩子生命一并带走的伦理问题。文章强调孩子拥有独立的生命和权力,不应被父母的谬误所剥夺,并指出“死,并不能解决问题,人生的路不止一条”。
-
校园霸凌:法律与医疗视角的解读 针对北马一所校园内发生的霸凌事件,文章从法医角度进行了专业解读。内容详细阐述了事件发生后医疗急救、警方调查(援引刑事法典第323条文蓄意伤人罪)以及伤势鉴定的过程。同时,文章也普及了马来西亚刑事法典中关于“危险武器造成伤害”和“严重伤害”的定义,并明确指出年满12岁的施暴者将负法律责任,但14岁及以上的儿童会优先考虑监禁以外的处置方式。
-
爱情的“探戈舞”:情绪取向治疗(EFT)助伴侣重建亲密 文章将爱情比喻为一场需要默契配合的“双人舞”,并介绍了情绪取向治疗(EFT)这一心理疗法。EFT以“情绪”为核心,帮助伴侣理解彼此内在的情感需求,修复过往的伤害,打破负面互动循环。文中详细描述了EFT的五个“舞步”,包括反映当下互动、整理与深入情绪、编排新的舞步、练习新的亲密连接和整合并巩固新互动。文章强调亲密关系是一项可以练习的技能,鼓励伴侣共同学习这支“情绪探戈”。
-
“软性绑架”下的教育机构:透明度缺失与责任规避 这篇评论揭露了在一些教育机构中存在的“软性绑架”现象,即通过模糊的制度、程序和权责规避,导致“不说破”的潜规则盛行。文章批评这种缺乏明确界线和透明度的运作方式,最终模糊了责任与是非,并培养出一种“高模糊容忍文化”。作者强调,教育场所本应是最讲理、最守程序、最公平的地方,呼吁警惕制度的“沉默侵蚀”,因为真正的教育应唤醒判断力,而非训练服从。
-
滤镜下的“成功”与心理偏差:警惕幸存者偏差与熟悉性贬值 文章剖析了社交媒体上“晒幸福”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学偏差,如“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者,忽略失败者。此外,还提到了“负面自我偏见”会让人放大自己的缺点。在职场中,“熟悉性贬值”会让人低估身边熟悉的人,而“光环效应”则让人高估带有“外部”标签(如海外经验)的陌生人。文章鼓励读者将“羡慕感”转化为行动力,专注于自身成长,并提醒不要贬低自己或神化他人。
-
教育中的“陪伴与等待”:点亮孩子内心的微光 一位从事数学补习超过十年的老师分享了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数学是最“诚实”的科目,关键在于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文章强调了教育过程中“陪伴与等待”的重要性,指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老师和家长不应急于求成,而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和信任。他相信只要坚定、耐心、理解,就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思考能力,点亮他们内心的学习火花。
我的看法
这些新闻报道涵盖了从社会现象、教育理念到个人心理、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首先,关于社会现象,**《赖索托孩子们的“非常”感恩之旅》展现了慈善与教育的巨大力量,慧礼法师33年在非洲的坚持尤其令人动容。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启发,让孩子们找到自信、热爱生活,并拥有改变命运的理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亲子悲剧》和《教师“站稳”的挑战》**所揭示的社会伤痛。家庭悲剧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贵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孩子独立的生命权不应被剥夺。而校园霸凌和教师受袭事件则警示我们,现代教育环境复杂且充满挑战。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个人心理困境、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作为旁观者,我们更应关注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简单归咎于“加害者”,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其次,在教育与心理方面,**《教育中的“陪伴与等待”》与《滤镜下的“成功”与心理偏差》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数学老师的耐心与信念令人钦佩,他提出的“等待孩子开窍”的理念,打破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快”与“功利”的教育焦虑。这与《软性绑架》中批评的教育机构内部存在的“高模糊容忍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教育本身都失去了原则和透明度,如何能培养出正直、有担当的学生?真正的教育应是“唤醒判断力,而非训练服从度”,这与“陪伴与等待”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是为了点燃孩子内心的微光。同时,《滤镜下的“成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需要警惕“幸存者偏差”和“熟悉性贬值”等心理陷阱。盲目比较和自我贬低是消耗个人能量的,关键在于转化“羡慕感”为行动力,专注于自身的成长。
最后,在人际与生活方面,**《爱情的“探戈舞”》将亲密关系比喻为舞蹈,生动地诠释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情绪取向治疗(EFT)的“舞步”提供了一个科学而温柔的框架,帮助伴侣重建信任和亲密。这强调了情感沟通和理解在维持关系中的核心作用。而《魅力岘港》**则展现了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好——旅行的治愈力量。通过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节奏,人们可以卸下伪装,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社会图景。它们提醒我们,在快节奏和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中,无论是教育、亲密关系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更多的耐心、理解、透明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