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3 政治 日本侵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的第三卷《政治:日本侵华》,旨在概述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内容涵盖了日本在发动大规模战争前的军事准备,包括陆军、海军和航空兵的预算增长、部队编制以及武器装备的提升。此外,文献也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策略,并将其与德国的战争准备进行比较,探讨了日本社会和民族性对其侵略行为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3 政治 日本侵华》是一部由虞和平主编的资料汇编,主要收录了三份独立的著作或资料,分别是《德日意的大战准备》、《敌国丑相》和《帝国主义侵略史》。
一、《德日意的大战准备》
这部分数据(页面3-55)是一本题为《德日意的大战准备》的著作,由汉夫着,上海夏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7年12月初版。该书主要分析了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发动大规模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和侵略本质。
主要内容概述:
- 前言 (页7-9):
- 指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为战争做准备,但其准备方式和目的截然不同。
- 区分了侵略国家(德、日、意)与和平国家两种类型,强调侵略国家的共同点是为了利用武力夺取小民族的生存空间,并透过侵略来转移国内矛盾。
- 揭示侵略国家透过剥削本国人民、压迫弱小民族来扩张军备,最终目标是维持永久战争。
- 特别指出德、日两国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它们的行动旨在阻止国内革命,压制被侵略民族的反抗,并利用法西斯主义达到其侵略目的。
- 增加军费 (页10, 14-17):
- 强调侵略国家大幅增加军费是其备战的重要手段。
- 日本军费: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军费急剧增长,国家财政已难以平衡,需大量借款。资料中列出了从1925年至1936年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详细年度军费开支及其增长率,显示海军预算在六年内翻了一倍多。
- 德国军费:指出自希特勒上台以来,德国军费已增加两倍。列出了1933年至1936年德国陆军、海军和空军的估计军费开支,总额显示出惊人的增长。
- 扩张军备的数量和质量 (页18-24, 26-32, 35, 37):
- 揭示侵略国家军事预算通常保密。
- 日本:详细介绍了日本陆海空军的扩张情况。日本陆军已编成17个独立师团,约40万现役兵力,30万预备役。海军实施了三次海军补充计划,到1936年预计总吨位达174万吨。航空兵力也大幅增长。此外,日本军工业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例如火炮、战车、飞机和坦克等的生产数据。
- 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兵力大幅增长,陆海空军均有大规模扩张。数据提供了德国各军种的编成数量和军备生产数据,例如航空兵力在三年内增加了三倍,汽车和战车制造厂也转型为军工生产。
- 意大利:简要提及意大利的军备准备,例如其空军在1936年估计有1200架第一线飞机和1500架预备飞机。
- 德日意互相联合 (页36-41):
- 详细介绍了德、日、意三国如何建立侵略同盟,特别是《反共产国际协议》及其秘密附属文件,旨在相互支持和全球扩张。
- 这些协议的目的是共同反对共产国际,并对签订国的共同利益进行承诺,特别是承认彼此的经济和政治权益。
- 这些协议也揭示了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并计划共同对抗英美等国的帝国主义。
- 破坏集团安全制度和破坏各国的统一和平 (页42-45):
- 指出德日意三国积极破坏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机制,包括废除或不遵守国际条约,并制造各国之间的矛盾。
- 它们扶植傀儡政权,分裂他国,煽动民族纠纷,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并支持内部反政府运动,以达到其侵略目的。
- 加紧压迫和屠杀国内的人民 (页49-53):
- 描述了德、日、意三国在国内实施高压统治,利用强制劳役,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参与军工生产,并剥夺人民的自由,以保证战争资源供应。
- 它们透过秘密警察、恐怖统治来镇压异议,制造大规模屠杀,使国内人民长期处于被压迫状态。
- 结语 (页53-54):
- 总结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本质,强调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呼吁被侵略国家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反抗侵略,才能实现世界和平。
二、《敌国丑相》
一本名为《敌国丑相》的著作,由桑榆幼和批秦编着。它旨在揭露日本的国家特征、社会状况及其对中国的态度,以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敌人,从而取得抗战胜利。
章节概述:
- 讲前的话 (页57-60):
- 强调了在对日抗战中,必须透彻了解日本才能取胜。
- 指出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过于肤浅,往往被日本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未能深入其本质。
- 本书的目的是要揭示日本的真面目,包括其宪法、文化、精神、社会、国民性以及对中国人的态度。
- 作者认为,透过这本书的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敌国,以便为抗战做好准备。
- 一、前言 (页63-65):
- 再次强调理解日本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 批评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存在误区和肤浅,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其侵略。
- 提出必须从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精神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才能彻底了解其侵略本质。
- 二、日本宪法之特殊性 (页68-70):
- 分析日本宪法的核心——天皇的神圣地位,指出这使得天皇超越法律,成为日本政治的特殊性。
- 认为日本的宪法建立在军国主义的基础上,天皇被视为“神”或“活神”,国民对天皇的崇拜促成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和侵略。
- 三、日本的文化 (页71-76):
- 探讨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指出日本文化源于中国,但又发展出独特的一面。
- 认为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并未真正西方化,而是将其形式化,保留了其原有的本质。
- 强调日本文化中的军事色彩浓厚,这与其侵略性密切相关。
- 四、日本精神 (页77-79):
- 分析“日本精神”的概念,认为其常被误解和滥用,成为军国主义和侵略的借口。
- 指出日本精神的实质是盲目的狂热和不顾后果的冒险,这使得日本人容易被煽动进行极端行为。
- 五、日本趣味 (页81-85):
- 描述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并将其与民族性格相联系。
- 提及日本的特殊“趣味”,如对温泉、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的偏好,认为这些反映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残酷、虚伪和矛盾。
- 六、日本的社会 (页87-97):
-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社会变革,指出日本社会实质上仍是半封建的,贫富差距大。
- 描述日本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体制,强调军阀和财阀的崛起,他们共同推动了日本的对外扩张。
- 提及日本社会中学生、工人、农民等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运动。
- 七、日本国民性 (页105-108):
- 深入探讨日本国民性的特点,经常与中国国民性进行对比。指出了日本国民的双重性,既有温顺和勤劳的一面,也有狂热和残酷的一面。
- 分析了日本人崇尚武力,缺乏和平精神的国民性,认为这使得他们容易走向侵略。
- 八、日本对中国人之态度 (页119-131):
- 详细描述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蔑视、傲慢和优越感,认为这种态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源。
- 指出日本人对中国人采取欺骗、压迫、利用的手段,并将中国视为其殖民地。
- 强调日本军人对中国人尤其残忍,无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
- 九、一点日本人的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 (页132-138):
- 引用了大量日本学者、政治家和军官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揭示了他们的侵略野心和对中国的觊觎。
- 这些言论包括“中日提携”、“东亚共荣”等看似友好,实则掩盖侵略目的的词汇。
- 十、结语 (页139-140):
- 总结了日本作为敌国的丑恶本质,再次呼吁中国人民必须深刻认识敌人,以坚决抵抗。
- 强调只有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公义。
三、《帝国主义侵略史》
这是一本题为《帝国主义侵略史》的著作,由胡学魁编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于1937年2月编印。该书从历史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历史,揭示了中国边疆的丧失和国权的沦丧。
章节概述:
- 绪论 (页149-152):
- 定义了帝国主义是现代历史上的一种特殊产物,其特点是独占、剥削、掠夺弱小民族,并为了维护其统治而发动战争。
- 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包括经济掠夺、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
- 强调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最典型的帝国主义行为,并呼吁人们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危害。
- 第一章 鸦片战争 (页153-162):
- 第一节 鸦片战前的中西交通 (页153-154):
- 回溯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指出早期的贸易往来并无大规模冲突。
- 随着西方国家对华贸易额的增长,特别是鸦片贸易的扩大,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页154-155):
- 阐述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包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扩张需求和鸦片走私问题,以及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和闭关锁国政策。
- 指出英国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是必然结果。
- 第三节 鸦片战争之爆发及其经过 (页156):
- 详细记载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包括林则徐销烟、英国出兵侵华、中国战败等。
- 第四节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页157-162):
- 列举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
- 分析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影响,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并导致其他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 第二章 英法联军之役 (页163-172):
- 第一节 英法联军与我国开衅之原因 (页163-164):
- 分析了英法联军侵华的原因,包括英法两国扩大在华侵略利益的野心、对《南京条约》执行不满,以及所谓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 第二节 英法联军侵华之经过 (页165):
- 记载了英法联军从广州到北京的入侵路线和主要战役,包括占领广州、天津,最终攻入北京并烧毁圆明园。
- 第三节 英法联军一役的影响 (页166-172):
- 详细列举了与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 分析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包括割让领土、开放内河航行权、承认外国传教士在华传教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 第三章 中国边疆的丧失 (页173-185):
- 第一节 俄罗斯东西并进的侵略 (页173-175):
- 阐述了沙俄帝国对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的侵略活动,透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第二节 日本并琉球 (页176-177):
- 记载了日本如何吞并琉球群岛,指出这是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 第三节 法侵安南 (页178-181):
- 描述了法国对安南(今越南)的侵略,以及其最终将安南变为法国殖民地的过程,这对中国西南边疆产生威胁。
- 第四节 英吞缅甸及中英法诸协约 (页182-185):
- 讲述了英国吞并缅甸的过程,以及中英、中法在中国西南地区签订的不平等协约,这些协约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边疆的丧失和列强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 第四章 中日之战 (页187-198):
- 第一节 中日战前两国朝鲜的角逐 (页187-191):
- 分析了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长期角逐,指出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日本从明治维新后便开始渗透和控制朝鲜,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爆发。
- 第二节 中日战争之爆发及其经过 (页192-198):
- 详细记录了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等。
- 强调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等地,赔款,并承认朝鲜独立,极大地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三部分资料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3 政治 日本侵华》的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日本在内的法西斯及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基础,以及中国在近代遭受的侵略历史。这些资料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