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

 

文化传统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



本书为《文化中国的危机与展望》的文化丛书,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的重建》一书,该书旨在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并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总序概述了百年中国历史的苦难与挑战,强调在台湾安定时期反思传统与现代化的重要性。它详细介绍了这套丛书的八个分辑,涵盖中国现代化、民主、五四运动、知识分子、思想人物等主题,其中第七辑,即《文化传统的重建》,侧重于中国文化危机的检视及未来展望。此外,潘振球和编者周阳山的序言进一步阐述了面对西方冲击,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特别指出宋明理学儒家思想现代意义的重新诠释,以及牟宗三的理论。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一次对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挑战与未来出路的深入探讨。

 

《文化传统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一书为「文化中国丛书」的第七辑,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机与未来的展望。

「文化中国丛书」的整体愿景

「文化中国丛书」是新一代知识青年在台湾安定承平三十年后,基于对时代与文化的体认而编辑的一套丛书。其出版目的双重:一方面,尝试将前人努力的成果作一整理,网罗过去文化思想界重要的思潮与论述;另一方面,也企望能对新出路的开展提出一些参考方向,整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并选择性介绍或翻译欧美有关中国研究的论述。丛书编辑者强调,此系列旨在鼓励自由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对理性平情的意见沟通寄予信心,并对知识与学术的多元化建立正确的信念。

「文化中国丛书」总共规划了八个专辑(辑),涵盖中国现代化、民主、五四运动、知识分子、思想人物、文化危机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看法。这八个专辑分别是:

  1.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进行理论性与经验性的批判,并从不同学科观点对其发展方向进行整体性检讨,同时广泛向学者请教并澄清误解。
  2. 中国现代化的前瞻:承续第一辑,旨在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探讨。
  3. 民主与中国:从历史与社会科学角度,检讨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开展民主的成因,并研究民国以来民主制度的发展、宪政制度的沿革、政治文化的面貌及重要人物扮演的角色。
  4. 五四与中国:广泛讨论民国以来影响深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收录参与者回忆、国内外研究篇章,并翻译相关西方重要著作。
  5. 知识分子与中国:从人文学与社会科学观点,检讨知识分子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角色与使命,比较与阐释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感,并选择性论述先秦至今不同阶段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重点在近代.
  6.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承续第五辑,研究近代中国典型的思想人物,包括思想家、各种主义的倡导者及文化思想界代表人物,整理相关论评,并邀请专家撰文或翻译外文著述及书评。
  7. 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本书的主题,广泛检视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症结、儒家的近代命运,以及中国文化的前瞻。
  8. 西方学者论中国:承继第七辑,系统性整理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介绍罗素、杜威、韦伯等人的论点,并评述近期西方重要学者的中国研究成果,旨在公正评价西方学者的研究,鼓励自我反省,增强信心。

《文化传统的重建:中国文化的危机与展望》内容详述

本书作为「文化中国丛书」的第七辑,其核心目标是将自由中国知识分子近三十年来在文化危机与论争中的努力成果,推介给这一代的知识青年。全书分为两册 文化传统的重建 当代研究与趋向

第一册:文化传统的重建

本书(即提供给您的文本内容)主要构成「文化传统的重建」这一册,其编辑主旨是探讨中国文化传统在近代所受到的挫折,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变革方向。书中各篇论文虽然观点不同,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绝非五四时代「文化整体移植论」所能解决。书中强调现代化与传统并非单一导向关系,而是互相批判的辩证历程。它主张借鉴现代化模式来重建中国文化,但同时也要求对现代化既有面貌进行深刻检讨,并从传统中发掘价值,作为批判现代化的凭借,即所谓**「以现代化批判传统,以传统批判现代化」**. 编辑群认为,面对全球生态破坏、价值紊乱和道德相对化等问题,现代化不再是「无可摇撼的迷思」,而需要更理智深刻的反省与批判。书中强调,尽管现代化主要以西方化为经验内容,但两者不可轻易等同,反对西方化不必然等同于反对现代化,而是站在更长远宽广的时空角度,赋予文化传统重建多元的深思。这种研究趋势有助于摆脱长期论战的偏执,促进学术知识的发展与成长。

本册具体内容安排上,分为两编

  1. 第一编:论述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 此编摘录了三十年来港台地区有关中国文化的论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术训练的学者在立论上的异同。
    • 收录的文章包括:牟宗三的《中国文化的特质》、唐君毅的《中国文化之原始精神及所经历之挑战,与由响应而形成之发展》、金耀基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复兴之路》、殷海光的《道德的重建》、胡适的《中国传统与将来》、张君劢的《明日之中国文化》、张荫麟的《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刘子健的《中国历史中统合的因素及其相互的影响》、余英时的《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以及米塞尔的《传统与现代化》。
  2. 第二编:人文心灵的对话
    • 此编涵盖面较广,包括纪录式与对话式的访问,以及纯粹的笔谈。受访对象主要限于人文学者,从已故的学界前辈到学术巅峰的时贤硕彦,乃至海外汉学界的鸿儒巨擘都有重点介绍。这些对话讨论的主旨较为细密,能弥补一般论文体制的局限。
    • 收录的访谈及笔谈包括:施友忠胡适的《胡适访问记》、黄俊杰萧公权教授的《万里寄踪长是客》、谢朝枢劳干教授的《霆声发荣,岩处倾听》、邹纪万唐君毅教授的《上穷六经下开九流的孔子》 牟宗三的《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精神之汇通与相济问题》 董挽华徐复观先生的《为往圣继绝学》 黄俊杰狄百瑞教授的《对传统的新探索》 梁燕城余英时教授的《从中国传统看学术自由的问题》 周阳山艾恺教授的《传统与现代间的抉择》 林镇国等对张灏教授的《危机的反省与超脱》 周阳山、陈弱水刘述先教授的《儒家思想的现代化》 丘为君成中英教授的《哲学与思想》 陈弱水杜维明教授的《转世精神》 、以及林毓生教授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前途的意见》 史华慈的《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文化与政治的感想对语录》

第二册:当代研究与趋向

本册旨在从不同学科观点提出综合性探索,选择性地对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研究途径进行对比陈述。它分为三个部分:

  1. 儒学编:专门讨论儒家思想,认为儒家传统价值在近代面临最深远的批判,但晚近新儒家的努力促使人们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反省儒家的时代意蕴。书中指出,儒家文化不必然是现代化的障碍,经由适当的「创造性转化」,反而能为现代化提供助力。本编强调抛弃五四以来对儒家的误解与激情,开展全面的儒学研究,并对研究领域的拓展寄予深厚期望。
  2. 哲学编:探讨哲学在当代的价值,尽管其「众学之母」地位已失,但在终极信念、人生观、价值定位、语言分析及方法学检证等方面仍扮演重要角色。本编反思中国哲学在现代化冲击下如何开拓新路,与其他哲学系统对话,并善尽其批判功能。
  3. 社会科学编:旨在展示社会科学作为新兴研究途径的具体成果。书中指出,当代社会科学家在探讨文化问题时,多从实证角度观察大众的信仰、态度或价值观,并大量引用西方社会科学文献进行比较,以期对社会科学通则提供修正或支持的论据。编辑群认为,这种实证研究虽然问题众多,但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天地,值得关注与厚望。

编辑过程与意义

本书的编选工作历时近三年,其中积极进行的时间超过一年半。编辑团队以戒慎的心情搜寻旧作、延请新作执笔、并收集翻译外文著述,虽然承认学力限制和数据短缺可能导致疏漏,但努力呈现了当代中国知识界的学术心血结晶。丛书定名「文化中国」,旨在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文化中国」专辑配合,内容更偏向学术性与知识性,共同揭示文化理想。潘振球先生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编辑者周阳山先生「好学深思,平日治学,对中西文化问题,特别有兴趣,有志揉合融会,并加以发扬光大」。他强调,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因应变局,把传统与现代结合,是这一代知识分子应肩负的责任。

整体而言,本书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动荡中,对于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批判与重建的尝试。它不仅整理了过去的思潮,也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