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片片录 林连玉

 

回忆片片录

林连玉

 


林连玉的回忆录《回忆片片录》,并包含黄润岳所作的序。这些内容深入探讨了马来亚华文教育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动荡时期,特别是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华文学校面临的生存挑战。文章详细记述了作者作为华校教师总会主席,为争取民族平等和语文平等所进行的艰苦交涉与抗争,包括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抵制新薪津制对教师的不利影响、应对火炬运动中的排华阴谋,以及在教育会议上就历史、地理等课程问题与殖民官员进行的激烈辩论。全书旨在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华文教育在马来亚独立前后所经历的沧桑变迁

 

《回忆片片录》是一本由林连玉撰写、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出版委员会出版的回忆录合集。这本书并非系统性的编年史,而是作者林连玉在繁忙中抽取往事片段,独立成篇的结集,因此得名回忆片片录

自序 (林连玉撰) 林连玉在自序中阐明了本书的性质和写作背景。他指出,本书并非按年或事件系统叙述,而是由已发表的回忆文章汇集而成。由于他于19618月教师执照被吊销后失业赋闲,才得以继续写作,但仍保持了原有的片段体裁。这种写法虽然可能导致时间次序颠倒、因果关系不明,但优点在于每个问题都独立完整。林连玉强调,他忠于史实,不避权贵,直言不讳,因此原计划在他去世后作为遗著出版,但现在出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只见一斑,并非全貌。他希望这些回忆能留作未来的印证,其写作本意即在于此。

(黄润岳撰) 黄润岳的序文为读者提供了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历史背景,指出其至少有二百年历史,并提到了现代式华文学校的开端。他强调了近五十年来马华教育的发展和各校的创业维艰。序文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人子弟失学三年零八个月后华校的普遍增加,以及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校从不闻不问到开始管制和津贴的政策转变。他指出,华校虽然被视为方言学校,但在当时华人读华校是天经地义的事,华校学生激增,导致中学数量也随之增加。面对华校的蓬勃兴盛,英校相形见绌,殖民政府自1950年起便出台了大量教育报告书,企图动摇华校的根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1年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成立,并推出了林连玉先生。林连玉自1954年起连任八届教总主席,直至1961年教师执照被吊销并被剥夺公民权。黄润岳称颂林连玉是华文教育的维护者勇敢斗士,可以说是教总之父,是一位成功的英雄,并以宗白华对学者的定义来赞扬他为真理牺牲一切的精神。黄润岳还提到林连玉的立言尚有待完成,并透露了林连玉是在公民权被取消后才开始大量写作《回忆片片录》的,这些文章有血有肉,具有特别的风格

以下是书中主要章节的详细内容:

·         教育遴选委员会谒见记 本章详细记述了19528月,教总代表林连玉和丁品松谒见教育遴选委员会的经历。背景是1951年巴恩氏巫文教育报告书建议消灭方言学校,引起华人社会强烈反对。委员会的会议是秘密进行的,但文件意外泄露,教总因此要求会见。林连玉在会见中呈递了一份意见书,坚决反对巴恩氏报告书,请求政府将华文教育列为本邦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并强调华文教育对马来亚华人生活、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以及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在与主席荷根氏的对答中,林连玉有力驳斥了政府消灭华校的说法,并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尽管荷根氏要求林连玉不要对外发表会谈内容和意见书,但林连玉坚持表示意见书已交记者,无法禁止,巧妙地促成了新闻的发布。

·         副钦差大臣谒见记 本章记录了195211月,教总代表谒见副钦差大臣麦基里来先生的会谈。此次会谈的背景是1952年教育法令草案的公布,该法令被认为将导致华文教育逐渐消灭。在会谈中,副钦差大臣试图否认政府有消灭华校的意图,并强调华校至少可以存在二十年,但林连玉坚持华校应永远存在并继续发展。针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要统一的说法,林连玉强调统一应是教育精神和目标的统一,而非教育工具的统一。林连玉还直接挑战了殖民政府对家长意见的尊重,并犀利地指出华文作为国民文字的资格问题,揭示了**“联合邦协议下华文被视为没有资格的荒谬性,这直接促成了教总在1953年提出争取华巫印文并列为官方语文的主张**

·         数学比赛比不成 本章讲述了1954一九五四年教育白皮书(又称六十七号教育白皮书)出台后,政府企图通过开设英文班和冻结华校津贴来蚕食萎缩华校的阴谋。林连玉和教总理事会为此前往教育部质询。在与提学司威菲氏的对话中,林连玉揭穿了政府所谓方言学校水平太低的借口,并大胆提议举行英校与华校的数学测验来验证水平,威菲氏最终被迫答应。然而,教育部最终临阵退缩,拒绝举行比赛,这证实了林连玉的判断:政府无法证明华校水平低于英校。此外,教育阁员拿督都拉辛甘在回复华校水平问题时,误将退学率作为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闹出笑话。

·         不要欢送邓普勒 本章描述了林连玉反对欢送正钦差大臣邓普勒将军的事件。邓普勒将军因其粗暴的戡乱政策以及通过1952年教育法令、企图消灭华文教育,令华人社会心惊胆战。当报纸报道要组织各民族学生夹道欢送邓普勒时,林连玉打电话给华校总监督墨科夫先生,明确表示华校学生不应欢送。在随后的会谈中,林连玉引用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解释华人不欢送邓普勒的立场,并以生动的比喻驳斥了墨科夫要求卖情面的请求。最终,林连玉以华校享有自愿决定欢送人数的权利作为条件,成功阻止了雪州教育局强制华校学生参与欢送。

·         华校新薪津制交涉记 本章详细记录了1952年政府推行华校新薪津制引发的交涉。虽然表面上政府增加了对华校的津贴,但实际上采用宾汉报告书的薪给标准,将导致大多数华校教师大幅减薪,甚至低于女佣工资。林连玉公开发表文章指出新薪津制对华校教师和董事部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政府直接增加旧津贴金。在与副提学司培恩氏的激烈交涉中,林连玉以事实和逻辑驳斥了培恩氏的论点,揭示了政府所谓改善教师生活的虚伪,强调了问题本质是民族的权利问题,并不是教师吃饭的问题。虽然谈判未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林连玉坚持不懈,为华校教师争取权利。他还在与华校总监侯士的会谈中,就男女教师同工同酬、教务主任职薪、教师退休金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辩论。

·         华校会考沧桑史 本章追溯了马来亚华校会考从民办到官办,从小规模到全雪兰莪州,再到星马两地举行的历史。作者指出,政府将民办会考收归官办,其背后是政治的意味,即与中国领事争夺教育权。会考制度经历多次变迁,如战后毕业生增加导致考试局人手不足、开始征收报名费等。本章还提到1952年教育部征询教总关于废除初中会考的意见,教总主张废除,而新加坡华校联合会则意见分歧。最终,新加坡废除了初中会考,而联合邦则将初中会考作为测验性质,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作者还列举了会考的一些问题,如政府发的证明书价值不大、学校被迫全体报名导致学生反感,以及学校为追求高及格率牺牲学生升级机会等不合理现象。

·         华文中学教育会议 本章记述了1953年殖民地政府教育部召集的全联合邦华文中学教育会议。此次会议议程模糊,目的可能是改变华文中学课程,特别是取消中国历史和地理。在会议期间,林连玉和教总主席蔡任平秘密组织理事座谈会,统一意见。在地理科教学问题讨论中,林连玉与主讲的路易斯博士进行了激烈辩论,坚持中国历史和地理应作为华文中学的核心课程,并以由近及远等教育原理驳斥了路易斯博士的观点,揭露殖民官僚歪曲真理的行径。在历史科讨论中,他反驳了将历史视为无用的功利主义观点,强调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在讨论中等教育问题时,林连玉也对教育是家长的责任这一笼统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         火炬运动 本章详细描述了1956年政府推行的火炬运动,即全国学龄儿童总调查,其美名在于尊重家长意愿,实则殖民官僚企图通过此调查证明华人更青睐英文教育,进而消灭华文教育。殖民官僚在运动推行前秘密指示英校师生提前登记,并对华校进行蒙蔽,甚至拒绝将登记训示翻译成华文分发给华校。林连玉和教总及时识破了这一阴谋,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动员全国教总分会和教师进行家庭访问,呼吁家长及时为子女登记,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谈话,呼吁社会各界协助,甚至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宣传。通过这些努力,华人社会普遍响应,最终登记读华校的儿童比例高达90%以上,使得殖民官僚的阴谋彻底失败,不得不沉默收场,不敢公布火炬运动的结果

·         非津贴班问题 本章描述了1954年教育白皮书通过后,政府通过冻结华校津贴金和强制非津贴班另行注册来限制华校发展的政策。面对政府的这一手段,马华教育三大机构(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华校教总、董总)坚决议决拒绝设立英文班,并尽量开设自费班级。政府随后颁布非津贴班六条件,要求津贴班和非津贴班严格分开并另行注册,导致董事们认为难以做到。本章记录了林连玉与副提学司培恩氏的谈判,林连玉建议政府在形式上要求华校另具表格报告,但不要求绝对分开和另行注册,最终通过侯士和钟敏璋女士的疏通,培恩氏同意了此折衷方案,化解了这一危机

·         告别教总同仁 这篇是林连玉在1961127日教总第十一届常年代表大会上的告别致辞。他回顾了自己担任教总主席八年来的工作,重申了教总维护华人文化,发扬华人文化,维护董校,保卫华校的宗旨。他强调教总在面临华校危机时,坚持合理的要求、合法的步骤、坚决的态度三大方针,并表明自己作为教总主席和全国华人社团代表大会主席之一,有责任为华人争取母语教育平等。林连玉坚决反对达立教育报告书,认为其对华校的损害超过了1952年教育法令,将导致华文中学和小学被消灭。他呼吁全体华人继续努力争取母语教育平等,并强调在多元民族国家中,一切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平等毋宁死

·         我为甚么非常失望 这篇是林连玉在1960812日教总工作委员会会议上的致辞。他明确指出,自己的非常失望在于教育检讨委员会的报告书(达立报告书)在华文中学方面推翻了1956年的教育报告书,使其面临改制为英文中学或成为没有出路的独立中学。他通过具体条款对比,揭示了新报告书如何将官方语文作为武器,排挤和扼杀华文教育。林连玉再次强调华人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并重申了1958年怡保华教大会的议决:如果政府坚持以官方语文为考试媒介,就要争取华巫印文并列为官方语文。他驳斥了教育部关于华文中学不能升入大学的说法,并呼吁全体华人团结一致,坚决反对不合理的教育政策。

·         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 这篇是林连玉在教总工作委员会会议上的致辞。他再次强调了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即便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他呼吁华文中学教师们多承担教学任务以减轻董事部负担,鼓励董事们开源节流、增加学费来维持独立中学,并请家长们共体时艰。林连玉还驳斥了非把华文中学改为英文中学,毕业的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华文中学资格政府不予承认,学生没有出路的歪曲宣传。他指出华文中学毕业生在外升学无往不利,并在数学方面表现优异,强调争取平等权利需要奋斗和付出代价。他重申教总与董总将继续密切合作,为维护华文教育而奋斗,并揭露了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自19599月后已停止活动,将责任主要归于董总和教总。

代跋 (黄润岳撰:我所认识的林连玉先生) 黄润岳在代跋中从个人角度描绘了林连玉先生的形象。他提到林连玉言行一致、意志坚定、作风独特、仪表突出。他最初对林连玉的印象是粗野而不修边幅,但随着了解加深,逐渐产生敬意。黄润岳描述了林连玉不讲求穿着、饮食,生活简朴,骑着老爷脚车,住在马来甘榜的破旧亚答屋里。他展现了林连玉不拘小节、乐观豁达、意志坚强的性格,例如他会和朋友打赌在瀑布进行天体运动,以及在赌博方面能够控制自己。文中还提及林连玉的职业生涯,他从教师做起,参加过抗日救伤队,后担任尊孔中学副校长,直至教师执照被取消。黄润岳赞扬林连玉历史素养深厚、记忆力强、演讲富有气魄,以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即使在公民权和教师执照被取消后,林连玉依然泰然自若心情宁静态度镇定。黄润岳最后总结林连玉是道德文章,可谓独步,他**“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一生清白,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综上所述,《回忆片片录》不仅是林连玉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马来亚华文教育在独立前后十余年激荡期中,为争取民族平等、语文平等而奋斗的珍贵史料。本书通过林连玉与殖民政府官员的多次交锋,展现了他坚毅不屈、正直勇敢的斗士精神和高超的谈判智慧,以及其对华文教育和民族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