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任贵祥教授
本书主要讨论了华侨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中的重要作用。资料详细介绍了近代华侨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大量中国人被贩卖或被迫移居海外,形成了庞大的华侨群体。文章阐述了华侨在海外的悲惨境遇和艰苦创业史,他们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普遍遭受歧视和压迫。同时,文本也分析了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演变,从早期的漠不关心和敌视,到晚清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的有限护侨。最终,这些背景促使华侨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升华,成为支持维新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华侨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一书由任贵祥教授著,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首册,旨在全面整理和补充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史料,高度认可广大海外侨胞和国内归侨侨眷的突出贡献。该书内容体系跨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时期。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第一章 出国侨居创业血泪斑斑
本章概述了华侨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海外的悲惨遭遇。
- 近代华工大批出国形成华侨:指出华侨大规模移居海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中国底层民众失业破产。许多人以“契约华工”(即“苦力”或“猪仔”)方式出国,他们常被欺骗、胁迫、甚至绑架,丧失人身自由,如同牲畜般遭受虐待。西班牙是最早贩运华工的国家,英美商人也积极参与。大量华工被贩运到美国西部开采金矿、修筑铁路,以及东南亚的矿业和种植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华侨被迫出国的内部原因,也使其心怀反清情绪。
- 海上“浮动地狱”惨绝人寰:揭露西方人贩子贩运华工的残酷手段,将运载华工的船只称为“海上浮动地狱”或“鬼船”。华工在船舱中拥挤不堪、空气污浊、疾病蔓延,死亡率极高。
- 拓荒功臣开埠先驱备受歧视:强调数百万华工在海外付出了血泪和汗水,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新加坡从荒凉小岛发展为交通中心,华工在美洲修建铁路、开垦良田。然而,他们长期遭受政治歧视和经济剥削,被视为“奴隶”和“海外孤儿”。美国排华法案、加拿大的人头税等政策使华侨处境悲惨。这种被欺凌的经历使华侨深刻认识到“国之不振”的可耻可痛,从而渴望祖国强大。
- 被清政府鄙弃的“海外孤儿”:详细介绍了清政府对华侨的严厉政策。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华人移居海外,甚至对回国华侨施以惩罚,将他们视为“仇敌”。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处境漠不关心,甚至对殖民者屠杀华侨的惨案幸灾乐祸。虽然晚清政府的侨务政策有所转变,例如设立领事馆,但因其软弱无能和“磕头外交”,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华侨的悲惨处境,也未获得华侨的真心拥护。
- 十九世纪末华侨社会概况:描绘了19世纪末华侨社会的思想、分布、职业和组织状况。华侨爱国主义思想分为“朴素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爱国主义”,普遍存在“叶落归根”的故乡情结。华侨分布广泛,籍贯与侨居地有强关联,职业多为工人、小商贩,经济实力分化。社团组织复杂,如美洲的致公堂、南洋的会党,它们在提供互助的同时也存在封建性和内讧。
第二章 华侨支持维新改良救国运动
本章聚焦于华侨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改良运动的支持。
- 改良派在海外侨居地建立保皇会:讲述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以“保皇救国”为旗帜,在海外华侨中建立保皇会。康有为通过庆祝光绪帝生日等活动,迅速将保皇会发展到美洲、南洋等地的数百个城市,会员达数十万人。1906年,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试图将其转变为君主立宪政党。梁启超则另组政闻社。
- 改良派在华侨中的宣传活动:改良派通过煽动性的演讲宣传,如梁启超在檀香山、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巡回演讲,激发华侨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意识。他们还创办了大量华文报刊,如《清议报》、《新民丛报》、《新中国报》、《东华新报》等,作为舆论阵地,宣传改良思想、抨击清政府。
- 华侨大力捐款支持保皇会:保皇会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华侨,华侨通过缴纳会费、资助报刊、提供旅费和生活费等方式慷慨捐款。康有为还通过在华侨中进行商业和投资活动(如香港益华公司、墨西哥华墨银行、芝加哥琼彩楼餐馆等)筹集资金。然而,康有为缺乏商业头脑,这些投资活动乱象丛生,导致严重亏损和内部经济纠纷,如与谭良、叶恩的矛盾,甚至引发保皇会内部上层分裂。
本章总结,华侨对改良运动的支持是其爱国意识的最初觉醒,但改良派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使其最终成为革命的绊脚石。
第三章 孙中山在海外华侨中发动革命
本章重点阐述孙中山在海外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
- “先行者”足迹遍布海外侨居地: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三民主义思想的雏形主要在国外形成。
- 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孙中山通过深入的启蒙宣传,向国内外民众阐明革命的道理和意义,克服了初期普遍将革命视为“大逆不道”的观念。他的演讲强调祖国危亡和清政府腐败,号召海外华侨“输财助饷”(海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他积极支持创办《图南日报》、《中兴日报》等革命报刊和阅书报社。孙中山还亲自建立了新加坡、吉隆坡、越南、美国等地的同盟会分会,并在海外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 尽力改造海外洪门会党:强调海外洪门会党是华侨社会中势力最大的秘密组织,具有反清基础,孙中山为此投入巨大精力进行改造。他加入致公堂并被推举为“红棍”,修改了致公堂章程,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宗旨纳入其中,将其转变为革命组织。
本章还提到,华侨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交融的环境中,其爱国爱乡观念和对自身受歧视处境的体悟,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章 从参与创建兴中会到踊跃参加同盟会
本章介绍了华侨对孙中山创建的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支持。
- 参与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正式成立兴中会,与会的20多名华侨成为首批会员,其宗旨是“振兴中华挽救危局”,誓词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纲领的雏形。
- 南洋同盟会如雨后春笋: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华侨积极参与创建并担任领导职务。此后,同盟会组织在南洋各地迅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加坡和槟榔屿支部尤为重要。华侨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是南洋同盟会的骨干。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也纷纷成立支部,许多以阅书报社名义秘密运作。香港和台湾也成立了同盟会组织,罗福兴在台湾致力于反日革命。
- 美洲洪门致公堂觉醒加盟:孙中山为争取美洲洪门致公堂的支持,决定全体同盟会员加入致公堂,并与致公堂首领协商改良入会手续。同盟会与致公堂发表联合布告,促进了美洲各地党务发展,数万华侨加入同盟会。
第五章 华侨志士参加反清武装起义
本章详述了华侨志士直接参与和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
- 武装起义的起点:包括兴中会时期华侨参与策划和支持的多次起义,如1895年的第一次广州起义。
- 黄冈起义和七女湖起义:由南洋华侨同盟会员许雪秋和邓子瑜发起和领导,华侨提供了大部分人力、财力。
- 中越边境上的几次反清起义:孙中山领导的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和河口起义,越南华侨是主力,提供了指挥部、人力、物资等支持。
- 黄花岗起义英勇悲壮:这次起义在马来亚槟榔屿策划,香港设指挥部,广州设秘密据点。起义失败后,至少31位有名在册的华侨烈士英勇牺牲,如李炳辉、李文楷、李晚、郭继枚、余东雄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仅18岁,体现了华侨的广泛参与和献身精神。
- 不畏冒险 铁血暗杀:面对起义屡败的现实,一些革命党人(包括华侨)转向暗杀行动。支那暗杀团在香港成立。华侨温生才刺杀清朝广州将军孚琦,华侨陈敬岳和林冠慈谋炸李准,华侨李沛基成功刺杀广州将军凤山。华侨邙佐治在美洲试图刺杀清亲王载洵,虽未遂但其英勇供词起到宣传作用。这些行动虽悲壮但鼓舞了革命士气.
第六章 “慷慨助饷,多为华侨”
本章详细阐述了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经济贡献。
- 慷慨捐款资助革命:孙中山的兄长孙眉为革命捐出巨资,最终破产。新马华侨为黄冈起义和七女湖起义捐款,林受之等侨商甚至献出家产。越南华侨为中越边境起义捐款,包括外国买办侨商李卓峰、曾锡周、马培生等人,以及挑水工人关唐、卖菜小贩黄景南等普通民众。
- 变卖财产、抵押会所捐款:为筹集黄花岗起义经费,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各地华侨纷纷响应,甚至抵押会所、变卖家产。加拿大致公堂捐款后来居上,新马、印尼华侨也踊跃捐款。
- 华侨捐款掀起新高潮:1911年,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立洪门筹饷局,明确华侨“输财助饷”的责任,系统筹集革命经费。筹饷局共捐得美金40多万元。武昌起义爆发后,华侨捐款达到新高潮,款项主要用于支持新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各省革命政权。捐款者涵盖社会各阶层,包括妓女、乞丐等,且团体捐款增多,体现了华侨的高度自觉性。
本章总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经济上主要依靠华侨的捐款,奠定了革命的经济基础,华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第七章 创办报刊宣传革命
本章介绍了华侨在海外开辟的“没有硝烟的战场”——革命报刊和阅书报社。
- 雨后春笋般的华侨报纸:华侨在东南亚(如新加坡的《图南日报》、泰国的《华暹新报》)、日本(如梁启超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美洲(如檀香山的《民生日报》、《自由新报》、旧金山的《少年中国晨报》)、欧洲(如巴黎的《新世纪》)和大洋洲创办了大量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这些报刊普遍不计成本,亏损严重,存在时间短,但革命意志坚定。
- 没有硝烟的战场:革命侨报猛烈抨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腐败无能,如《图南日报》印制带有革命刺激性的月份牌,散发革命小册子。它们还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揭露清政府对内压榨对外卖国的罪行。一些侨报还直接与清政府驻外领事馆进行斗争,如《仰光新报》和《自由新报》。
- 遍布南洋的阅书报社:为解决报刊传播对象有限的问题,华侨革命党人在东南亚各地建立阅书报社,免费提供书报,开阔华人视野,培养爱国意识。这些书报社广泛分布于马来亚、印尼、缅甸、越南等地,并常常成为同盟会活动的秘密据点,如古巴的三民阅书报社。
- 露天演说演唱戏剧宣传革命:华侨还通过露天演说团(如新加坡露天演说团)、革命戏剧团(如马来亚的唯沥福利剧团、槟城的警世班)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广大华侨宣传革命思想,抨击封建守旧。
第八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在华侨中的争夺战
本章聚焦于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华侨中展开的思想和组织斗争。
- 改良派与革命派在组织上争夺华侨: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利用华侨的“忠君”思想,率先在海外建立保皇会,获得广泛支持。梁启超甚至成功将檀香山兴中会的成员拉入保皇会。革命派孙中山对此展开反击,亲自到檀香山宣传革命,揭露保皇派的欺骗行径,重新整顿革命组织,将许多华侨争取回革命阵营。在美洲和南洋,两派也展开激烈的组织争夺战,有时甚至诉诸暴力和人身攻击。最终,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改良派的落后性暴露,革命派取得了胜利。
- 革命派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两派利用各自掌控的华侨报刊展开了大规模的思想论战,主战场在日本(《新民丛报》与《民报》之间的论战)。革命派文章数量更多,火力猛烈,系统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檀香山、美洲和南洋等地,革命侨报也通过文章、社论等方式,痛斥保皇派的卖国行径和对华侨的欺骗。
- 由改良向革命的可贵转变:许多华侨因康有为扣压捐款的丑闻、维新改良运动的失败以及革命党人的长期宣传争取,逐渐认识到改良道路不通,从而由改良转向革命。华侨中中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以及改良派自身的缺点和内部混乱,也是促使华侨转变的重要原因。
第九章 大力推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本章阐述了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决定性作用。
- 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出后,全球华侨欢欣鼓舞,纷纷剪掉辫子,升起中华民国国旗,组织敢死队回国参战。
- 配合参加光复各地的革命斗争:华侨组成“广东华侨敢死队”驰援武汉,组织“华侨北伐炸弹队”参与光复南京。2000多名南洋华侨回国参战,林义顺、黄乃裳等在广东、福建组织军队,黄乃裳还为福建革命政府筹集了70多万元。印尼、菲律宾华侨积极参与了泉州、厦门、漳州和上海的光复,李柱中在上海光复中立下大功。谢良牧巧妙争取李准反正,使广州和平光复。越南华侨王和顺、关仁甫、黄明堂等组织军队参与广东各地光复。缅甸华侨张文光领导了云南腾越起义,并成立了军政府。
- 欢庆祖国新生,回国参政议政:中华民国成立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全球华侨举行盛大庆祝活动,许多华侨回国参政议政,担任中央和地方政府职务,如黄三德、林文庆、廖仲恺、唐琼昌等。一些华侨还被选为参议员和省议员,代表华侨群体发出声音。
- 南京临时政府的侨务政策:南京临时政府肯定华侨贡献,颁布法规保护华侨权益,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兴办实业。孙中山还亲自委托华侨黄隆生设计中山装,成为“国服”。
- 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华侨是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冯如在美国制造中国第一架飞机并回国报效。杨仙逸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在美国学习航空后回国追随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空军和飞机制造厂。
-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反帝斗争:华侨积极参与反帝斗争,如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印尼华侨罗福兴在台湾领导抗日斗争并英勇牺牲,成为反帝烈士。
本章总结,华侨对辛亥革命贡献巨大,被孙中山誉为“华侨为革命之母”,体现了华侨的广泛参与、地域广阔和形式多样。
第十章 继续革命讨袁护法
本章讲述了辛亥革命后,华侨继续追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法斗争的历程。
- 同盟会改组国民党: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大权让给袁世凯,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袁世凯随即暗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海外国民党组织顶住了袁世凯的高压,旗帜鲜明地指出“国之危亡,已非法律可以解决,而决为武力”。美洲国民党支部尤其保持了革命精神,党员人数众多。
- 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孙中山认识到让位给袁世凯是“巨大政治错误”。海外华侨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异常愤慨,纷纷通电谴责。归侨伍廷芳拒绝袁世凯拉拢,公开劝其退位。华侨还对袁世凯的御用机构“筹安会”进行揭露和挞伐。海外侨报在袁世凯压制国内言论时,成为宣传讨袁、揭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主要阵地。
- 中华革命党支分部遍布海外各地:孙中山于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袁。党章规定海外支部专事筹款,国内支部专事实行。中华革命党在海外迅速发展,支分部遍布南洋、美洲、欧洲、非洲等地,许多原同盟会骨干加入,成为反袁斗争的骨干和基础。
- 中华革命党讨袁经费全赖华侨支持:华侨再次掀起捐款热潮,支持讨袁斗争。各地筹饷局印制“中华革命党债券”,募集巨款。美洲华侨不仅捐款100多万元,还积极阻止美国政府向袁世凯贷款。
- 武力讨伐“誓志除袁”:海外华侨组织“华侨义勇团”回国参加军事讨袁,许多人有军事背景或受过航空训练。美国华侨创办航空学校,培养飞行员回国参与航空救国活动。林文英等华侨在各地组织讨袁武装斗争,甚至为革命牺牲。
- 跟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续破坏共和,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华侨一如既往地资助护法运动,他们的捐款是护法军政府经费的重要来源。加拿大华侨王昌刺杀北洋军阀的重要追随者汤化龙,表达了捍卫共和的决心。在陈炯明叛变期间,姚观顺、黄惠龙、马湘等归侨卫士出生入死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安全。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充分肯定了华侨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中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贡献,展现了他们从被迫出国到积极投身救国、护国斗争的英勇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