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贵祥教授

 

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贵祥教授

 


主要概述了华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具体阐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贡献。资料详尽地描述了华侨如何声援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协助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从而推动了中共的创建。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华侨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力量,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文化宣传活动。资料也特别指出,旅俄华工作为亲历十月革命的群体,在将马列主义思想引入中国、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方面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本书《华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二册,系统地记述了华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本书按照历史进程,详细介绍了华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以下是各章节的详细内容:

第一章:传播马列主义推动创建中共

本章主要阐述了华侨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声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在中共创建中的桥梁作用。

  • 声援五四运动 扩大国际影响
    • 1919年初,巴黎和会期间,旅居英、法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约14万人)积极组织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等爱国团体,举行请愿、演讲,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夕,旅法华工和留学生多达3万多人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成功阻止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扩大了五四运动的国际影响。
    • 美洲华侨虽未能直接参与,但也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和会消息,并向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提出反对和会决定的诉求。
    • 东南亚和日本华侨则通过致电国内政府、组织游行示威、大规模抵制日货等形式,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甚至与日本军警发生冲突。
    • 华侨的声援活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帝爱国性质比此前支援辛亥革命更为直接和强烈,并在华侨爱国运动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协助共产国际支持中国革命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特殊传播者:十月革命后,旅俄华工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十月革命,他们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向祖国传播马列主义和列宁主义思想,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其宣传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同时,中国留学生(包括留俄和留日学生)也通过翻译、刊物等形式,在理论上和思想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 搭起共产国际与中共创建之桥:旅俄华侨刘泽荣作为中国工人代表,曾三次会见列宁并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为共产国际了解中国情况和帮助创建中共搭建了桥梁。杨明斋则协助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建立联系,并参与创建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旅欧中国留学生(如周恩来、赵世炎)也深入华工群体,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本章强调了华侨在中共创建初期与党建立的密切关系,填补了以往党史研究中对华侨贡献的忽视。

第二章:大力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

本章详细记述了华侨积极支持和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并投身国民革命的历程。

  • 为建立革命策源地而征战:华侨在军事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梁国一、张民达等华侨将领在东征讨伐陈炯明、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或屡建战功。旅俄华工联合会也通过电报等形式,促进孙中山对俄国新政权的了解,推动其联俄政策的形成。
  • 海外党组织纷纷改组: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党中央设立海外部,指导和管理海外党务。在特派员的推动下,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国民党组织纷纷进行改组和整顿,吸收新鲜血液。然而,改组过程也充满了左右派的激烈斗争,一些右倾分子反对国共合作和新三民主义。
  • 围绕国共合作的斗争:在国共合作酝酿和建立期间,华侨中的反共派与联共派展开激烈斗争。国民党右派(如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海外相当一部分国民党组织的反对和谴责。在国民党二大上,归侨代表彭泽民、陈友仁等国民党左派坚定维护国共合作,挫败了右派的阴谋。
  • 捍卫国共合作的最后抗争: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公然破坏国共合作后,彭泽民、陈友仁等归侨代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分裂活动,并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华侨协会也积极声讨蒋介石,号召海外华侨团结一致。
  • 华侨与国共合作关系管见:华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复杂,总体而言是支持和推动的。国共合作也增进了华侨对中共的了解和交往。华侨中联共、反共的斗争反映了不同阶层和思想认识的差异,以及侨居国反共宣传的影响。华侨对国民革命的支持使其海外党组织获得新生和发展,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
  • 天下为公、浩然正气长存:孙中山逝世后,海外各地华侨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包括致唁电、召开国际大会、游行等,表达了对侨父孙中山的无限爱戴和哀思。

第三章:积极推动和投身国民革命

本章着重介绍了华侨在国民革命高潮中,积极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开展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以及支持北伐战争的贡献。

  • 声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 五卅惨案和省港大罢工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各地华侨无比愤慨,通过致电慰问、发表文章、成立团体、募集巨资等形式,声援国内反帝爱国运动。
    • 欧洲华侨,特别是旅法华侨,积极响应,举行会议、游行,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苏俄华侨也具有高度觉悟,集会声援,并向英、日使馆递交抗议书。美洲华侨也通过报纸宣传、集会和捐款等形式支持国内同胞。
    • 为罢工同胞捐款献物:华侨踊跃捐款献物,资助救济国内失业工人和遭难同胞,例如印度尼西亚华侨捐款达30多万元,小学师生也积极捐款。华侨协会也积极鼓励省港罢工同胞坚持斗争,并号召华侨援助。
  • 开展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
    • 比利时华侨发起废约运动1926年,比利时华侨华人首先发起废除中比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并组建旅比华侨废约后援会,通过宣言、请愿和游行等形式,坚定地要求废约,成为废约运动的先声。
    • 废约斗争向纵深推进:废约斗争得到旅欧华侨的广泛响应,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地的华侨华人纷纷集会,发表宣言,并成立欧洲华侨废约委员会。比利时华侨甚至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遭到比国警察镇压,发生流血事件。日本、越南、美国、墨西哥等国华侨也开展了类似的废约斗争。
    • 废约斗争是中国人民争取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与同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具有同等性质的重要意义。
  • 开辟北伐战争的海外战场
    • 华侨积极呼吁国民政府扫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和华侨协会联合成立华侨北伐后援会,具体部署和指示海外党部和华侨从组织方面支援北伐。
    • 为革命军北伐捐献财物:华侨积极捐款献物,支持北伐军,其中包括菲律宾华侨捐献15架飞机和两辆载重汽车给北伐军。
    • 回国效命北伐疆场:许多华侨青年直接回国参军,投身北伐战场。
    •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在北伐军的鼓舞下,武汉各界民众冲入英租界,华侨外交家陈友仁通过坚决谈判,最终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 声讨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华侨强烈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抵制日货,为日后华侨大规模支援祖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 华侨与国民革命关系的特点:华侨对国民革命的支援呈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交汇并进、反帝爱国斗争升级、争取国家主权成为新亮点、以及华侨与国共合作交互影响等特点。

第四章:声援祖国局部抗日战争

本章讲述了华侨在九一八事变后,声援东北和上海军民抗日救亡、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并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实现空前团结的历史。

  •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华侨社会状况:华侨具有保持发扬的反帝爱国传统,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众多社团组织,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力量,为支援祖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 声援东北上海军民抗日救亡
    • 声援东北义勇军抗日:九一八事变后,海外华侨迅速行动,谴责日本侵华,痛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全国动员抵抗。他们积极为东北义勇军筹饷,例如旧金山演艺界侨胞演剧筹款。
    • 支援十九路军上海淞沪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华侨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组织缅华青年救国义勇队回国、购买铁盔、捐献飞机,华侨捐献的财物占十九路军所收到总款额的四分之三。他们谴责政府的妥协退让,表达了坚决抗日的决心。
  • 大力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华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响应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 华侨抗日救国大团结:在局部抗战时期,欧洲、南洋和美洲华侨相继建立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全欧抗联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和旅美华侨救国会等统一的华侨救国组织。这些组织将数百万华侨凝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侨众大团结。

第五章: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侨务政策

本章分析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华侨支援抗战所采取的侨务政策及其效果。

  • 国民政府积极争取华侨抗战
    • 健全侨务机构,加强侨务工作:国民政府侨务机构在抗战时期得到健全和加强,实行行政和党务双重领导,为争取华侨支援抗战提供了组织保障。
    • 号召、发动华侨回国抗战:鼓励华侨回国参战和从事服务工作。
    • 发动华侨从财力上支援抗战:通过发行公债、号召捐款等方式争取华侨的资金援助。
    • 开展战时华侨文化教育:重视华侨文化教育,进行战时宣传。
    • 救济大批南洋归国难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解决归国难侨和侨眷的生活困难,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疏通侨汇、救济难侨。
    • 然而,国民政府的侨务工作也存在弊端,例如将政治斗争引入侨务、对南侨机工安置不善、救济不足以及地方官吏腐败等问题。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
    • 关于华侨抗日统战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华侨团结抗日。
    • 建立党领导侨务工作的机构:中共在延安设立海外工作委员会、海外工作研究班,在重庆设立南方局华侨工作组,并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加强对华侨工作的领导。
    • 中共侨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廖承志等亲自会见和联系爱国侨领(如陈嘉庚),向他们介绍抗战形势和中共主张,争取支持。同时,中共还关心、团结和教育奔赴抗日根据地的归侨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抗日骨干。
    • 积极争取华侨援助:中共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华侨对八路军和根据地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 抗战时期,中共的侨务政策逐渐成熟,扩大了自身在华侨中的形象和影响,与部分华侨建立了深厚友谊,是华侨支援抗日根据地和祖国抗战的重要原因。

第六章:竭力报效祖国的抗日战争(上)

第七章:竭力报效祖国的抗日战争(下)

这两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全面详细地展示了华侨在抗日战争中,以人力、财力、物力报效祖国,开展文化救亡运动,维护国共合作,以及进行国际援华抗日活动的壮举。

  • 华侨以人力报效祖国
    • 各种归侨团体回国服务抗战:大批华侨青年组织医疗救护队、机工服务团、学生救国团等回国,奔赴前线后方救死扶伤、抢运物资、参军杀敌。
    • 南洋华侨机工献身滇缅公路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号召,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在极其艰险的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物资,克服瘴疟、险路、日机轰炸、雨水泥泞等重重困难,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平均1公里埋葬1名机工忠骨,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无名英烈丰碑
    • 归侨健儿保卫祖国领空:许多华侨青年(尤其美洲华侨)在海外接受飞行培训后回国加入中国空军,在对日空战中屡建战功,其中陈瑞钿、黄毓荃等多人壮烈牺牲,为保卫祖国领空立下不朽功勋。
    • 归国效命抗日根据地:大批华侨青年奔赴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在军政大学、鲁艺等院校学习,并从事新闻、翻译、财经、电信、医疗等各项工作,锻炼成长为抗日骨干,许多人加入共产党并成为各级领导。
  • 华侨以财力报效祖国抗战
    • 为祖国抗战慷慨捐款:华侨的捐款范围之广、数量之大、形式之多前所未有。捐款种类包括常月捐(每月捐薪水)、节日献金(元旦、国庆、抗战纪念日)、婚丧献金(节省婚丧费用)、航空救国捐、难民捐、特别捐等数十种形式。这些捐款来自各阶层华侨,包括工人、妇女、学生和儿童,展现了全民抗战的热情
    • 战时侨汇与救国公债:华侨通过侨汇支持国内经济,并踊跃购买救国公债和美金公债,甚至焚烧债券表示无偿捐献,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 回国投资开发抗战资源: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矿、垦殖、金融等产业,兴建制药厂、垦殖公司,其投资动机主要是爱国和满足战时需要,而非单纯追求利润,对解决战时物资短缺和发展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 华侨以物力报效祖国抗战
    • 华侨捐献了大量药品、各种车辆、飞机、冬夏服装、甚至血液,为前方将士和后方难民提供了急需的物资。
    • 华侨还为抗日根据地捐献财物,例如新加坡华侨组织星华援助第八路军大会,为八路军提供防毒防疫物资援助。
  • 大力开展文化救亡运动 (第七章第一节)
    • 战时华侨报刊: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转向抗日宣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达到高潮,成为祖国抗战的海外号角,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战政策,并进行国民外交。
    • 抗战文学与救亡戏剧:南洋抗战文学蓬勃发展,诗歌、报告文学、散文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抒发抗日救亡情感,歌颂祖国军民英勇杀敌。救亡戏剧也形成高潮,各地剧团积极巡回演出,鼓舞侨胞士气。
    • 开展抗日救亡的华侨教育:侨领慷慨捐资办学(如陈嘉庚筹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胡文虎捐资兴建小学和侨育中学),许多华侨学生归国就学或在侨居地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许多文化界侨胞甚至献身抗战,如校长吴铁民、记者陈子实等。
  • 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 (第七章第二节)
    • 口诛笔伐汪精卫叛国投敌:华侨对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行为义愤填膺,各地侨团纷纷发表通电、宣言,谴责汪精卫,甚至将其逐出族谱,以示民族大义。
    • 大声疾呼国共团结抗日:皖南事变后,海外大多数华侨对事件表示担忧和谴责,呼吁国共两党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继续团结抗战。
  • 开展国际援华抗日活动 (第七章第三节)
    • 开展援华抗日宣传:华侨利用各种场合和宣传形式,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各国同情。例如,女飞行员李霞卿和颜雅清环美飞行和赴南美洲跨国飞行募捐,创造了抗战宣传的奇迹。
    • 国际援华统战与国民外交:华侨积极参与国际统战活动,呼吁民主国家制裁日本侵略。他们还协助中国领使馆进行国民外交,批判李顿报告书,维护中国主权。
    • 在侨居地制裁日本侵略者:华侨在东南亚各地发起抵制日货运动,甚至组织华工罢工,阻止日本矿山生产,并在美国成功阻止废铁运日。
    • 参加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许多华侨直接参与侨居地的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如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华支),或加入盟军(如美军、苏军)在欧亚各战场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也牵制和策应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八章:投身全国解放战争

本章详细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侨社会的分化整合,他们对国民党大失所望,转而声援人民解放战争,并最终参与创建新中国的历史。

  • 祝贺祖国抗战胜利:抗战胜利时,华侨对祖国和平、民主、富强充满渴望,但很快对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政策感到失望。
  • 反对国民党挑起内战
    • 海外华侨谴责国民党发动内战: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侨领,强烈谴责国民党发动内战和美国援蒋的行径,举行大规模的抗议集会、发表宣言,呼吁和平民主。
    • 反美援蒋打内战的浪潮汹涌澎湃:陈嘉庚的通电引发了南洋华侨社会广泛响应,中国致公党也发表尖锐言辞,谴责美国援助国民党。美国华侨也积极抗议美国政府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 内战独裁丧失侨心:国民党政府的内战、独裁、贪污腐败以及与美国签订卖国条约等行为,使其在海外华侨中声望扫地,失去侨心。华侨们纷纷发表讨蒋檄文,呼吁推翻其独裁统治。
    • 参加海外民主党派团体:许多华侨,特别是精英分子,加入或支持中国致公党、中国民主同盟等海外民主党派,这些组织积极推动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
  • 积极配合解放战争
    • 祝贺解放军捷报频传:华侨对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感到欢欣鼓舞,认为解放军是民族的希望。
    • 支援解放战争:早期归国参加革命和抗战的华侨,在解放战争中继续活跃,许多人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如叶飞、黄登保、梁灵光、曾生、陈青山等,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 参与推动新中国创建大业
    • 积极响应五一号召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号召后,海外华侨,包括致公党、农工民主党等,热烈响应,表示拥护中共召开新政协、组织民主联合政府,并最终选择了拥护中国共产党。
    • 回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陈嘉庚、司徒美堂、庄明理等华侨民主人士代表应邀回国参加新政协,参与筹备工作,积极讨论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如坚决主张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力量。
  • 侨心众望所归新中国
    • 函电飞驰庆祝新中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各地的华侨团体和个人纷纷致电祝贺,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无限兴奋、衷心拥护和对自身未来地位的期待。
    • 以升旗、集会等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1949双十节,海外各地华侨纷纷改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举行集会、游行、放映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扬眉吐气,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即使在殖民当局阻挠下,华侨也勇敢斗争,维护了新中国的尊严。

后记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华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课题的集大成之作,利用了大量新资料,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华侨在中共创立和全国解放战争中作用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华侨向祖国传播马列主义、参与推动中国共产党创立、支援祖国抗日战争等内容。

总体而言,本书清晰地勾勒出华侨华人顺应历史大势,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他们与祖国休戚与共、同心同德的深厚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