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了钦差大臣?——紧急状态那些人那些事

 

谁杀了钦差大臣?——紧急状态那些人那些事

雷子健



本书主要围绕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展开,特别是对钦差大臣葛尼遇刺案的详细叙述。资料深入探讨了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马共小马领导的伏击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都赖镇居民遭受的集体迁移和苦难。此外,文本还追踪了马共总书记陈平的生平、多重化名及其在紧急状态期间的活动,尤其聚焦于1955年的华玲和谈。这些内容共同勾勒出马来亚在20世纪中期一段充满冲突与复杂性的岁月,强调了历史的扭曲与被遗忘,并呼吁正视过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段血腥的意识形态斗争

 

雷子健,一位拥有近20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媒体人,曾任《南洋商报》副总编辑,并以笔名胡一刀撰写时事专栏,评点马来西亚政治局势。他对紧急状态时期历史及华人新村的历史演变有深入研究,曾受雪州政府委托编撰《爱新村——雪兰莪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一书,并受邀主讲沙登的客家人和百年历史。本书《谁杀了钦差大臣?》是他除了时评专栏之外,另辟蹊径的历史纪实写作新方向,本书由胡一刀工作室于20148月出版。

本书以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一段被扭曲的岁月为核心,强调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正视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全书旨在从新闻纪实视角,结合新旧材料和口述历史,拼凑紧急状态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值得一书的故事,以期拨开历史迷雾、厘清历史盲点。

前言 (Author's Foreword)

前言强调了马来亚紧急状态(英文:The Emergency,马来文:Darurat)这段长达12年的历史,从1948616日英国殖民政府颁布至1960712日马来亚独立后才宣告结束。作者指出,英国之所以将其命名为紧急状态而非战争,是出于经济考量,因为保险公司对暴动、骚乱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而对战争则不赔偿。英殖民政府最初将马来亚共产党(马共)贴上匪徒bandits)标签,并称反击马共为剿匪行动,钦差大臣葛尼1949年的报告也坦承这是为了区分保险名词。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马来亚紧急状态实为一场内战,甚至被视为英国在亚洲的冷战,旨在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并维护其橡胶工业利益。这段历史留下了许多伤痕和问号,作者认为随着1989年马共下山,是时候正视这段超过60年的血腥岁月。

序文 (Preface by Chen Jian)

新加坡历史学者陈剑在序文中指出,马来亚紧急状态(1948-1960)是马来亚当代史上最为血腥的战争时期。他阐述了马共从遵循宪制斗争到被迫采取武装斗争的历程,以及英殖民政府和独立后的民选政府如何将马共标签为叛变和恐怖主义。陈剑强调,紧急状态同时具备武装民族主义解放运动和国际冷战范畴内热战的性质,并在马来半岛独立后转变为一场内战。他特别提到,英国为保护其橡胶、锡矿等重要资源,不惜投入巨资,派遣超过12个英联邦国家20多个兵团、总数超过45万人的兵力,并进行25000多次轰炸、投下33000多吨炸弹。英国的奸诈诡计在于避免战争定性以维持产业保险。英军的剿共行动极其残酷而不受国际监督,包括焚烧村庄、乱杀无辜、奸淫妇女,例如巴冬加里(Batang Kali)英军射杀26名手无寸铁的胶农事件。序文也赞扬了作者雷子健作为资深报人的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认为本书虽是纪实而非论述,但已具备学术史料价值,尤其通过对陈平、拉昔迈丁等关键人物的口述历史采访,丰富了本书内涵。

第一辑:葛尼之死 谁杀了钦差大臣?(Gurney's Death: Who Killed the High Commissioner?)

·         1 跳车救妻路断魂 (Jumped to Save Wife, Lost Life) 本章详细记录了英国驻马来亚钦差大臣亨利·葛尼(Henry Gurney1951106日在福隆港中伏身亡的震惊国际事件。陈平在1998年透露,马共对此并无预谋,纯属意外事件,因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情报。然而,英方最初认为是马共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葛尼的座驾劳斯莱斯中36弹,他在火力网下打开车门跑向山壁,中弹倒地。他的妻子和私人秘书留在车内毫发无损。英国官方普遍认同葛尼是为了为朋友献上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以转移马共对房车的攻击火力,从而保护其夫人和秘书。葛尼之死促使英国派遣更果敢决断的邓普勒将军(Gerald Templer)接任钦差大臣。

·         2 是福是祸问青天 (Fortune or Misfortune, Ask Heaven) 本章揭示了伏击葛尼的马共领队是小马Siu Ma),其真实姓名陈平已不记得。小马原意是拦截英军军车抢夺军火,而非刺杀葛尼。小马是海南人,儿时随家人到新加坡,后在柔佛加入马共,智勇双全。伏击地点福隆港狭窄的S形弯路是绝佳的伏击点,小马部队居高临下。据罗杰·鲍尔将军分析,小马原本已放弃伏击,因部下要求才临时开火,事后才知道杀了葛尼。英方曾悬赏15万叻币要小马人头。小马最终于19593月在怡保郊区被自己的警卫员出卖而战死。

·         3 迁怒都赖火通红 (Anger Unleashed on Tras, Burning Red) 葛尼遇刺后,英殖民政府震怒,将怒火迁至距离伏击地点仅12公里的劳勿县都赖(Tras)。尽管没有证据表明都赖人与葛尼遇刺直接相关,但因该地被视为庇护马共嫌疑最大的华人市镇,且马共在都赖活动频繁。1951117日,英殖民政府采取集体处罚措施,将都赖全埠2300人(包括800名儿童)全部押送拘禁于怡保狮尾扣留营。随后,英军放火烧毁了都赖的华人新村,仅保留大街店屋。这一事件被形容为极之粗野的行为。都赖居民被扣留数月至两年不等,没有合法文件的甚至被驱逐出境遣送到中国。虽然都赖是马共的一个重要据点,但当地民众普遍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都赖直到1955年被宣告为白区后,居民才陆续获准返回,但家园已成废墟,人口大量流失。

第二辑:拨开迷雾 我和陈平面对面 (Dispelling the Mist: My Face-to-Face with Chin Peng)

·         1 妈妈命根变陈平 (Mother's Darling Becomes Chin Peng) 本章深入探讨了马共总书记陈平(Chin Peng)的生平与化名。他的原名是王文华,乳名“Ah Meah”在福州话中意为命根陈平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学运,使用了吴杰等化名。抗日战争时期,经杜龙山引介入党,取名王平。后来他以陈金生之名与英军联络,但陈平这个名字的由来是马共总书记莱特(Lai Tek)的阴差阳错,将英军称呼的陈代表与陈平昵称阿平结合而成。尽管母亲不悦,但这个名字最终伴随陈平一生。陈平祖籍福建兴化县仙游,能说流利的闽南话(漳州腔)、粤语、惠州客家话等多种方言,并掌握英文和马来文。

·         2 来如烟火去如风 (Came Like Fireworks, Left Like Wind) 本章聚焦陈平作为大英帝国头号敌人的传奇经历。1952年,英政府悬赏活擒陈平25万叻币,这是当时马来亚乃至大英帝国的最高悬赏,可见英政府对他的痛恨。英方曾因仅有一张陈平1942年旧照,导致通缉效果不佳,甚至常常捉错人。英军通过空投传单、广播等心理战术,试图打击马共士气、离间其内部。陈平透露,自己能安然无恙,主要是从未遭部属出卖。马来亚独立后,首相东姑曾提出若陈平投降可获赦免或流放中国。陈平曾两度被误传死讯(1963年和1982年),但事实是他在1960年后主要在中国活动,直至1989年才重返泰南。

·         3 华玲和谈恨事多 (Baling Talks: Many Regrets) 1955年的华玲和谈是陈平首次公开亮相,揭开了其神秘面纱。这次和谈的症结在于陈平要求政府承认马共的合法地位,而东姑则坚持马共必须投降。双方互不让步,导致和谈破裂,和平推迟了34年才在合艾实现。陈平认为东姑被英国人控制了,而东姑则指陈平受外来势力(中国)影响。东姑曾私下向记者承认我从来都不要它成功,并指出英国人控制了国家,并对他提出不能和陈平达致任何决定,不能和陈平等马共领袖握手的条件。中共和苏联曾向马共建议改变武装斗争策略,转为和平民主方式发展。马共最终拒绝了带有投降意味的审查和限制,坚持为了人的尊严继续斗争。

第三辑:华玲风云 英军密谋杀陈平?(Baling Turmoil: British Plot to Kill Chin Peng?)

·         1 仁丹密斟穿线忙 (Secret Talks in Klian Intan, Busy Facilitating) 本章描绘了华玲和谈前期的秘密筹备工作。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民选政府提出大赦马共,促使马共总书记陈平以化名吴兴致函东姑要求会谈。马华公会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被政府选中作为代表,在毗邻泰南边界的仁丹(Klian Intan)与马共代表进行秘密初商。马共代表是宣传主任陈田和随员李进喜。会谈主要确定停火区、停火安排及陈平的安全问题。朱运兴甚至提出愿作人质以保证陈平安全,虽被拒绝,但展现了政府的诚意。筹备会议后,马共袭击金马仑高原,曾一度使和谈触礁。最终,双方在高乌(Kroh)的第三轮筹备会议上确定了华玲英校作为和谈地点,并约定10天停火。

·         2 独眼仰望惊回首 (One Eye Gazing Up, Startled Glance Back) 本章聚焦于陈平的警卫员张顺光(化名陈桂清)的视角。张顺光是华玲和谈马共代表团的三名随员之一,负责陈平的安保。他回忆了和谈前夕陈平一行六人跋涉多天抵达仁丹古隆巴古出山的情景。马共警卫队45人全副武装,驻扎在森林边缘,另有30人的小分队隐蔽。张顺光记得戴维斯(John Davis)在场接待,马共代表没有携带武器,但保持高度警惕。和谈地点华玲英校外聚集了数千民众。张顺光等人轮流负责马共代表的炊事,并检查政府提供的食物。张顺光在华玲和谈期间彻夜未眠,预感和谈不会成功。和谈结束后,他随陈平一行人急速撤回森林。他透露英军没有追击,但进行了轰炸,不过马共已在安全距离之外。张顺光曾担任陈平警卫三年,在一次中伏中失去一只眼睛。

·         3 岁月有痕蹒跚步 (Years Leave Traces, Stumbling Steps) 本章讲述了马共中委拉昔迈丁(Rashid Maidin)的故事。他被形容为传奇人物,幽默风趣,但在公众面前则严肃冷静。拉昔迈丁认为东姑狡猾,利用华玲和谈作为向英国争取独立的筹码,并不希望和谈成功。他甚至亲眼见到有英国人在隔壁课室向东姑面授机宜,怀疑整个和谈受英国操纵。拉昔迈丁指出,马共在和谈期间有一支百人武装队伍在森林中驻守以防万一。他认为戴维斯(John Davis)的陪同,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人质的作用,让马共相信英方不敢轻举妄动。拉昔迈丁与同父异母的巫统州议员弟弟尤索夫·迈丁(Yusof Madin)感情深厚,其弟弟曾到华玲现场探望他。拉昔迈丁的政治启蒙导师是赖来福。他曾于1952年借尿遁从扣留营逃脱,重新投身武装斗争。

·         4 天若有情天亦老 (If Heaven Has Feelings, Heaven Too Grows Old) 本章聚焦于英国殖民地政府官员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与陈平之间亦友亦敌的奇情。戴维斯在二战期间曾是联军136部队的最高联络官,与抗日军的陈平结下深厚交情。在华玲和谈时,戴维斯奉命护卫陈平等人,谈判破裂后还与陈平在森林里深谈一夜。东姑的私人秘书曾透露,若英方决定下手,马共三位代表都可能丧命。陈平也听闻高乌警区主任曾计划暗杀他,但不信英国人有这么大的胆子。拉昔迈丁则认为戴维斯的在场是他们的王牌,确保了安全。戴维斯于2006年辞世,陈平特地撰写祭文《怀念戴维斯》,赞扬他一直都是公平的、亲切的对待我,并回忆了他们在战场上互相支持的经历。尽管立场不同,两人却能排除憎恨而互相尊重。

第四辑:狼烟遍地 烽火飞花乱此劫?(War Everywhere: Flying Flowers in This Calamity?)

·         1 空投纸弹雪花飘 (Airdropped Paper Bombs, Snowflakes Falling) 本章深入探讨了英殖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期间的攻心术心理战。他们成立心理战术局,通过飞机空投传单空中广播,呼吁马共投诚。据保守估计,整个紧急状态期间,共空投了2500次传单,设计版本超过5000个,总数超过5亿份,被称为纸弹。传单内容从最初将马共妖魔化为土匪恐怖分子到后来采取怀柔策略,呼吁投诚、强调新生是生路。一些传单设计颇具创意,如以唐诗犹是深闺梦里人配合少妇盼夫归的漫画,挑动马共分子的思乡之情。传单还附有由钦差大臣或作战总指挥签发的和平通行证安全通行证,承诺对投诚者既往不咎,甚至提供奖金。

·         2 生灵涂炭血未冷 (People Suffer, Blood Not Yet Cold) 本章揭露了紧急状态期间平民的悲惨命运和英军的暴行根据政府记录,除了6710名马共人员和1865名军警伤亡外,还有2473名平民死亡1385人受伤,810人失踪。作者指出,英军和马共都难辞其咎,一些手段违反了正义和人性。马华公会曾形容英国人的手段比日本毒辣,如火烧加蕉事件(英军报复性烧毁华人村落)和巴冬加里大屠杀(英军射杀24名手无寸铁的胶工)。英军的残酷措施还包括广泛的空中轰炸(有时误伤平民,如轰埠轰炸导致12平民死亡)和使用集束炸弹。邓普勒将军实施集体处罚,如在丹绒马林对2万村民实施22小时戒严、停课、减少米粮配给。最令人发指的行径包括将击毙的马共分子斩首示众,甚至引入猎头族

·         3 爱恨情仇电影梦 (Love, Hate, and Movie Dreams) 本章讲述了好莱坞电影《虎谷七日》(The 7th Dawn的故事。这部1964年的电影以马来亚紧急状态为背景,由威廉·荷顿(William Holden)主演。电影中的角色被认为影射了真实人物:男主角法瑞(Farley)有戴维斯(John Davis)的影子,马共领袖吴(Ng)以陈平为蓝本,女主角丹娜(Danna)则被指影射欧亚混血作家韩素英、英国奇女子Nona Baker或抗日女护士Sybil Kathigasu电影描绘了在日据时期共同抗日的友情如何在战后因意识形态分歧而走向对立,最终以悲剧性的爱恨情仇收场。尽管电影获准在马来亚拍摄,但因剧本对英殖民有偏见且不符合英国政府利益,最终不准在本地上映。本书以此电影梦的例子,引出对历史的反思。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和鲜活的口述历史,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马来亚紧急状态的复杂性、残酷性以及其中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作者以新闻纪实的笔法,试图还原这段被遗忘和扭曲的岁月,让读者能够穿越历史隧道,厘清历史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