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共舞: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度探索
约翰· 马尔科夫
本书主要围绕 人工智能
(AI) 和 智能增强 (IA) 展开,探讨了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 无人驾驶汽车 的发展历程、技术突破及其引发的伦理困境,并追溯了
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思潮:以约翰·麦卡锡为代表的旨在取代人类能力的 AI,以及以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为代表的旨在增强人类智慧的 AI。文本还揭示了 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 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自动化可能对劳动力市场和未来经济形态带来的冲击,并强调了
设计师在塑造人机关系
中的关键作用。
约翰·马尔科夫的《与机器人共舞》是一部深刻探讨人工智能(AI)和智能增强(IA)两大技术发展路径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著作。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机器是会取代人类工人还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这一关键问题,并指出答案最终取决于人类设计师的决策。通过回顾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作者巧妙地运用科幻作品与现实案例,将复杂的科学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展现了智能机器从“寒冬”到“野蛮生长”的演变,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经济、社会和伦理考量。
第一部分:总览与核心议题
本书开篇便抛出了关于人类与机器关系的哲学思考:机器会成为我们的奴隶、伙伴还是主人?。作者指出,技术进步并非自发,而是由人类设计者决定的。诺伯特·维纳、约翰·麦卡锡、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等先驱的理念,奠定了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旨在用机器取代人类,后者则致力于利用技术扩展人类能力。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构成了本书贯穿始终的辩证主题。
第二部分:各章节内容概述
- 第2章:无人驾驶汽车,将人类排除在外 本章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切入点,探讨了将人类从特定任务中完全排除的可能性和影响。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挑战赛是本章的叙事主线,尤其强调了塞巴斯蒂安·特龙带领斯坦福大学“斯坦利”赛车在2005年获胜的里程碑意义,这标志着机器人能够自由移动时代的到来。
- 技术进展与挑战: 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能在各种复杂城市环境中行驶,甚至识别骑车人的手势信号。然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应对人类驾驶员的分心问题,这促使谷歌工程师考虑将人类完全排除在驾驶之外。
- “手推车难题”与伦理困境: 自动驾驶汽车引发了著名的“手推车难题”——当机器面临两难选择时(如为了避免撞上5个孩子而撞向1个成年人),其决策的道德边界。作者指出,尽管自动驾驶有望大幅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但技术失败导致的少数事故将带来法律和伦理的复杂性。
- 两种发展路径: 章中对比了谷歌“完全自动化”的愿景(人类成为乘客)与Mobileye(一家以色列公司)“智能增强”的务实方法(通过传感器和AI增强人类驾驶员的能力),揭示了无人驾驶技术内部的AI与IA之争。
- 第3章:跨越2045年,人类将去往何处 本章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就业和人类命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奇点临近”的预言。
- 工厂自动化与制造业回流: 飞利浦和伟创力等公司的自动化工厂案例表明,由于传感器和机器人成本下降,制造业正从劳动力廉价地区回流到市场附近,但这也意味着对人类劳动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少。
- 历史与理论: 引用诺伯特·维纳早期对自动化趋势的“黑暗”预言——机器将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可能导致“残酷的工业革命”。同时回顾了凯恩斯“技术性失业”的“勒德谬论”,并讨论了杰里米·里夫金等学者对“工作终结”的担忧。
- 就业市场分化: 经济学家指出,信息技术正导致美国经济“空心化”,中等技能工作蒸发,高端白领工作也首次面临被人工智能软件取代的风险(如律师助理)。
- “奇点”与未来: 弗诺·文奇和雷·库兹韦尔提出的“奇点”概念——机器智能最终将超越人类智能。本章还讨论了谷歌收购DeepMind等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关注。
- 生产力之争: 罗伯特·戈登对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增长表示悲观,认为其影响远不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而技术乐观主义者则认为,生产力增长的滞后只是暂时的。
- 丰田的启发: 丰田汽车重新将人类劳动力放回生产过程的决策,暗示了自动化存在瓶颈,并呼吁更多地关注增强人类而非取代人类的技术。
- 第4章:从寒冬到野蛮生长,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本章详细追溯了人工智能研究的起伏历程,特别是其“寒冬”与“春天”的周期。
- AI萌芽: 威廉·肖克利在1951年提出的“自动可训练机器人”设想,以及查理·罗森和他的团队在斯坦福研究所开发的世界首个机器人Shakey,被视为人工智能大爆炸的起点。
- 早期先驱: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概念之父,LISP语言发明者)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文·明斯基是早期AI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实验室吸引了众多计算机黑客,也塑造了早期的“黑客文化”。
- “人工智能的冬天”: 20世纪80年代初,人工智能公司(如Syntelligence)因商业市场未能快速增长而相继崩溃,预示着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冬天”。欧洲的AI研究在1973年就因莱特希尔报告而陷入“寒冬”。
- 智能增强的崛起: 在AI陷入困境时,杰里·卡普兰等科学家从AI转向了智能增强,如开发笔式计算机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这标志着个人计算时代的到来。
- 人工神经网络的突破: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的“感知机”奠定了神经网络基础,而杰弗里·辛顿和特里·谢伊诺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Nettalk”等项目,证明了多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前身)的强大潜力,重新点燃了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 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 谷歌(特龙、吴恩达的“谷歌大脑”项目,通过YouTube视频识别猫)、DeepMind被收购、Facebook设立AI实验室等事件,共同推动了人工智能在2010年代的再度繁荣,显示出其在视觉和语音识别领域的显著进步。
- 第5章:以人为本,重新定义“机器”智能 本章深入探讨了智能增强(IA)的核心理念,即以人类为中心重新定义机器智能,强调人机共生。
- “人在环中”的理念: 罗伯特·泰勒在NASA的经历揭示了“人在环中”(human-in-the-loop)的重要性,强调人类在复杂系统(如太空飞行)中决策的价值,与苏联更加自动化的航天项目形成对比。
- 恩格尔巴特与麦卡锡的对立: 章中再次强调了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以人类为中心,增强人类智能)与约翰·麦卡锡(追求通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之间理念的根本分歧。恩格尔巴特的工作直接促成了个人计算和互联网的兴起,强调人类与信息工具的协作。
- 拟人化界面: 约瑟夫·魏泽鲍姆的“伊莉莎”程序引发了早期关于人机对话的思考,但他对计算机取代人类思维的担忧也揭示了拟人化界面的伦理问题。微软的Clippy和Bob的失败,以及苹果Siri的成功,体现了人机交互设计中用户体验和实用性的重要性。
- 软件助手与普适计算: 帕蒂·梅斯和本·施奈德曼关于软件助手(自主代理)的辩论,探讨了机器作为人类代表执行任务的潜力与风险。马克·维瑟的“普适计算”(UbiComp)愿景预示了计算智能将融入日常物品,成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如iPod和iPhone),进一步模糊了人机界限。
- 第6章:学会协作,人类与机器共存 本章深入探讨了人类与机器如何协作共存,将机器视为伙伴而非敌人。
- 协作机器人: 罗德尼·布鲁克斯和他的“巴克斯特”机器人代表了一种新型机器人,它们笨重且行动不灵巧,但旨在与人类工人安全协作,弥补劳动力短缺。这与传统工厂中完全取代人类的机器人不同,展现了“自底向上”的AI方法。
- “魔像学”与“工具即玩具”: 李·费尔森斯丁提出“魔像学”和“工具即玩具”的理念,认为机器不应成为人类的仆人或主人,而应是伙伴,将工作转化为游戏。他设想汽车作为理想的“魔像设备”,在人类控制下实现自动化。
- 人机混合智能: 微软研究院的埃里克·霍维茨致力于将机器学习和人类智能结合,创造出能够增强人类能力的系统,如“Galaxy Zoo”项目,利用众包力量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监控医患对话的应用。他相信人机混合团队的能力能够超越单独的机器或人类。
- 虚拟伴侣: 电影《她》中人与AI坠入爱河的故事,以及My Cybertwin公司“我的完美女友”服务,探讨了人类与虚拟机器人建立情感关系的可能性和心理层面。IBM的Watson系统在《危险边缘》节目中战胜人类冠军,也引发了机器是“增强”还是“取代”人类的讨论。
- “同事”而非“奴隶”: 艾伦·凯提出,设计师应努力创造像“同事”一样的程序,而非“奴隶”,担心人类过度依赖机器会导致思维能力的退化。
- 第7章:救援机器人,从模拟智慧到智能增强 本章聚焦于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并进一步阐明了AI与IA的融合点。
- 步行机器人与军事应用: 马克·莱伯特和波士顿动力公司(后被谷歌收购)研发的“大狗”、“阿特拉斯”等仿生步行机器人,展现了机器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移动的卓越能力,并得到了军事资助,引发了“终结者”的担忧。
- 场地机器人与灾难救援: 莱德·惠特克开创了“场地机器人”领域,其团队开发的机器人在三里岛核事故清理中发挥了作用。福岛核电站事故也进一步凸显了自主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重要性,促成了DARPA机器人挑战赛。
- 谷歌的机器人帝国: 安迪·鲁宾辞去安卓业务主管职务后,谷歌斥巨资收购了Schaft、Industrial Perception、Boston Dynamics等一系列机器人公司,旨在打造一个移动机器人帝国,其愿景包括自动快递机器人。这与亚马逊的无人机递送计划形成呼应。
- 机械手与触觉科学: 肯尼斯·萨利斯伯里和加里·布拉德斯基在机器手和机器视觉技术方面的研究(如Stanford/JPL手、OpenCV),弥补了机器在触摸和感知方面的不足,使机器人更具灵巧性。
- 增强现实: 布拉德斯基转投Magic Leap,与创始人阿布维奇共同开发增强现实技术,旨在用数字光场模拟物理世界,取代电视和个人电脑,这被视为一种强大的以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 “双重用途”技术与伦理: 罗纳德·阿金等机器人专家警示,许多机器人技术是“双重用途”的,既可以用于救援,也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甚至制造“杀人机器人”,这给设计师带来了严峻的道德挑战。作者强调,技术的伦理后果最终取决于人类设计师的选择。
- 第8章:收购Siri,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 本章以苹果公司收购Siri为核心事件,探讨了史蒂夫·乔布斯如何将苹果带入智能增强时代。
- Siri的诞生与苹果的战略: Siri作为一款自然语言软件助手,其成功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拟人化设计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乔布斯将其视为重新定义计算世界的最后一份敬意,将其融入iPhone,标志着苹果向智能增强领域的迈进。
- Siri团队的背景: Siri的核心创始人汤姆·格鲁伯(注重建模人类知识和策略,曾参与脑瘫交流系统设计、知识工程系统研究)和亚当·奇耶(“下一个恩格尔巴特”,对虚拟助手和自然语言理解有深刻见解,曾创建Open Agent
Architecture)的背景,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领域的交叉融合。
- Web 2.0与群体智慧: 格鲁伯的Intraspect(企业协作系统)和Real Travel(群体智慧旅游平台)经验,以及互联网对信息组织和共享的改变,为Siri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
- 对话式交互的未来: Siri的成功验证了帕斯克、尼葛洛庞帝和艾伦·凯关于会话式人机交互的早期设想。它将信息查找转化为对话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
- “同事”而非“奴隶”的哲学: 艾伦·凯强调,设计者应创造像“同事”一样的程序,而非“奴隶”,以避免人类因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核心生存技能。GPS导航的普及对人类空间推理能力的影响,正是这种担忧的体现。
- 权力下放: 兰迪·科米萨指出,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将日常决策权交给算法,这可能导致人类对生活控制权的“割让”。
结语 本书通过对众多案例和人物的剖析,指出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非由技术本身决定,而是由设计者及其价值观所塑造。马尔科夫提出,我们正面临一个关键选择:是让机器完全取代人类,还是将人类置于技术设计的中心,实现人机共生,共同繁荣。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人类对将机器视为伙伴的期望,以及对积极未来的向善之心,或许能够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平衡、以人为本的智能机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