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剧团在新嘉坡


新中国剧团在新嘉坡

 


详述了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的活动,重点介绍了其抗战宣传与赈灾工作。来源收录了剧团的成员介绍、组织架构、日常运作及演出记录。此外,还包含导演的艺术理念、对戏剧的见解,以及对筹款演出的致辞与感想,展现了剧团在海外团结华人、支持祖国抗战的努力与影响。

 

 

详细记录了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的活动,是了解抗战时期文艺团体海外宣传与筹赈工作的重要文献。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章节进行评述:

 

剧团章程与核心理念

 

本章开篇即亮明了新中国剧团的核心宗旨,即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这明确了剧团所有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为民族存亡而战。其内部运作遵循约法三章

  • 团体至上,个人服从:强调只有团体没有个人,生死甘苦共之,凸显了抗战时期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 财务公开透明对内对外一切经济事务,完全公开,体现了剧团在经济管理上的严谨与正直,以赢得各界信任。
  • 杜绝私交,聚焦工作谢绝一切与工作无关之公私宴会,确保剧团成员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救国事业中,避免外界干扰。

此外,剧团的实践信条生活严肃,工作紧张,经济清楚,态度纯正。这四句话不仅是行为准则,更是塑造剧团成员职业素养和道德风貌的指导思想,旨在使他们在复杂的抗战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纯粹。整体而言,这一章节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展现了剧团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严明的组织纪律。

 

欢迎辞与献辞集

 

这一部分收录了多位重要人士和剧团核心成员的欢迎辞和献辞,共同构成了对剧团使命、成就和面临挑战的呼应。

  • 陈延谦的欢迎辞:代表星华筹赈大会对剧团表示热烈欢迎。他高度赞扬了新中国剧团在国内新剧运动中的成就,以及在战区进行七百余次义务演出、动员民众、慰劳将士的丰功伟绩。他特别提到剧团为扩大海外抗战宣传,曾在香港和越南成功举办大规模筹赈义演。陈延谦强调剧团的艺术造诣与为国牺牲精神,并呼吁华侨加强对抗战建国之认识,巩固必胜必成之信念,积极购票捐输,协助剧团完成宣传与筹赈任务。
  • 李俊承的七七献金义演宣言:此宣言是为了纪念七七抗战三周年而发表。他回顾了三年抗战的巨大胜利和新生力量的崛起,但同时也强调了战区扩大、战事激烈、民众流离失所的悲壮现实。宣言明确提出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是海外侨胞最伟大最进要的任务,并宣布剧团将义演民族历史剧《永定河畔》。李俊承强调此次演出是纪念抗战伟业、宣扬新兴艺术、扩大筹赈的空前具体表现,再次号召侨胞踊跃参与,表现爱国精神。
  • 刘社丹的临别义演献辞:在剧团即将离开新加坡之际,刘社丹回顾了剧团在星洲经历的难苦的波折和关学,赞扬他们坚决不屈的奋斗精神,以及每次义演打破了过去一切演剧的宣传与筹赈的纪录的卓越成绩。他特别指出宣传重于筹赈,并引用蒋委员长的话宣传重于作战,强调戏剧作为最有感动力的宣传工具的重要性。刘社丹呼吁侨胞提高警惕,揭露法西斯第五纵队和汉奸的阴谋,团结起来保卫马来亚,系卫南洋,系卫华侨利益,并最终系卫世界人类的永远自由与和平。这篇献辞不仅是对剧团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海外华侨继续支持抗战、坚守信念的殷切期望。
  • 王莹的献辞
    • 第一次义演献辞:王莹表达了离开祖国、蛰居新加坡一年多来的救国无门的刺痛感。她感慨于祖国河山被践踏,人民遭受苦难,但同时赞颂了中华民族生得如此骄傲,又死得如此壮烈的伟大精神。她坚信革命的胜利终将到来,并强调了在文化战线上抵御敌人进攻和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她为首次演出准备仓促而致歉,并感谢各方的帮助。
    • 第二次义演献辞:王莹再次表达了对祖国战况的思念和长期未能工作的苦痛。她希望通过此次演出更真实地反映祖国抗战的一角,展现将士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忠勇光辉行动,以唤起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她指出,尽管军事上已取得胜利,但全面反攻仍需艰苦努力,因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具有实际意义。她强调团结是抵御侵略的武器,并感谢各界支持。

这些献辞共同展现了抗战时期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怀,以及文艺工作者通过艺术形式推动抗战、凝聚人心的坚定决心。

 

导演札记

 

本章收录了剧团灵魂人物赵洵同志对两部重要剧作的导演感言,揭示了剧团在艺术创作上的追求与尝试。

  • 《塞上风光》导演琐语:赵洵回顾了剧团在新加坡八个月的窒息生活,直至获批成立,才得以将《塞上风光》搬上舞台。他解释该剧虽然没有直接的战争场面,但通过表现英武不屈的力量,勇猛强悍的干劲,阴险刻毒的魔影,以及真理与邪恶的斗争,传递了提高警觉性,以团结牺牲的精神,抵御此恶势力,来争取光明的实现的中心意义。赵洵详细阐述了在热带环境排练塞外题材(历时100小时)的挑战,以及在装置、光影、音响、服饰和演员刻画蒙古民族性格方面的艺术追求。他强调戏剧是综合艺术,需要充分把握各艺术家的特长,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宣传目的。赵洵也特别提及了舞台背后无名英雄们的辛勤付出和奉献,体现了剧团的集体精神。
  • 《永定河畔》导演感言:赵洵再次强调了在七七抗战三周年之际,义演《永定河畔》的特殊意义。他回忆了1937八一三前夜在上海和南京排演此剧的紧张情景,以及炮火声中成立救亡演剧队,将戏剧搬到战区、农村和士兵工农群众中的经历,旨在将戏剧变为民族抗战的武器。赵洵高度评价田汉的剧本是伟大的史诗,并大胆进行了改编,将其浓缩为三幕,删除了浪漫成分,加强了群众的兴奋和坚决情绪。他创新性地采用了四面环绕观众的舞台设计,搭建了宏伟的石桥头,并将伤兵医院设在剧场中央,拉近观众与现实的距离。更具特色的是,在第二幕结束后插入献金活剧,一个玻璃献金箱从天而降,引发现场观众(包括儿童和老人)的踊跃捐输,展现了侨胞们深厚的爱国热忱。赵洵希望通过献金成绩来衡量演出的效果和星洲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支持程度。这部分生动展现了剧团在艺术创作和宣传手法上的创新与突破。

 

华賨的《奋斗三年》

 

华賨(即华宝)的这篇文章详细叙述了新中国剧团从抗战爆发到海外宣传的三年奋斗历程

文章描绘了1937八一三前夜上海全民动员的场景,以及戏剧界迅速响应,演出《保卫卢沟桥》的情景。在炮火中,他们成立了15个流动演剧队,誓将戏剧从舞台搬进战壕,从都市搬进农村,从知识分子群中搬进士兵工农大众。华賨详细记述了剧团(救亡演剧第二队)从上海出发,历时二十个月,辗转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七省,进行了七百四十余次演出。 文章强调了剧团在战区艰苦卓绝的生活,如何被风雨冰雪磨炼,如何在恶劣环境下进行演出,并从中发现在那些高岗森林中演剧,比舞台更为适合,更为生动活泼,更能获得丰满的效果。他们通过戏剧感动了大地主投身游击战,提高了民众警觉性,鼓舞了军队士气,动员了千百万民众投身抗战洪流,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文章还介绍了剧团对内部教育和学习的重视,每天有固定的阅读和研讨时间,强调自我批判和诚恳接受的态度。他们的生活严肃,工作紧张,经济清楚,态度纯正的信条,被戏称为有点近于民主精神。 最后,华賨概述了剧团在海外的宣传成果,包括在香港(7次公演,约6万人次观众)、越南(2次演出,打破当地话剧演出纪录)的成功。他特别指出,剧团的努力使海外侨胞对国内抗战真相有了更真实的了解,促进了各地侨胞更深的团结,并推动了海外剧运的发展。文章也披露了剧团在海外面临的来自敌人的阻碍,包括抗议演出、收买汉奸破坏、雇佣流氓威胁生命等卑鄙手段,但这些反而激起了我们战斗的勇气。华賨总结道,在激烈斗争时期,内部团结尤为重要,呼吁所有中国人坚定信念,承担保卫世界和平正义的责任。这一章是剧团抗战史的缩影,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卓越贡献。

 

陆浮的《新中国剧园在新熹坡》

 

陆浮的文章是对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十个月工作的详细回顾与展望。他坦诚地指出,尽管在新加坡停留了近十个月,但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仅一个多月,大部分时间在痛苦的窒息中度过,对此深感惭愧和痛心。

  • 从越南到新加坡:陆浮回顾了剧团抵达新加坡后遭受的严重打击,由于敌人阴谋挑拨,部分男同志被迫返回越南,留守的同志孤零地作着最后的挣扎。他强调,这次打击反而加深感觉到过去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今后工作的勇气和决心。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生活,同志们才得以重新在新加坡会合。
  • 在满途荆棘中向前迈进:他描述了剧团在新加坡初期工作的重重困难,但在南侨筹赈总会和星华筹赈大会等各方侨领的支持下,他们战战竞竞地向前迈进19403月,剧团为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献演了《贼》《反纳粹》《放下你的鞭子》等独幕剧,获得热烈反响,证明了其在马来亚进行宣传和筹赈的潜力。此后,他们着手排练《塞上风光》,并于5月进行了非正式献演,为正式成立铺平了道路。
  • 团体的再生和工作的开展194066日,剧团正式获当地政府批准成立新中国剧团,并获准在海峡殖民地巡回义演,这标志着剧团的再生和工作的正式开展。陆浮详细列举了剧团在新加坡的演出计划,包括第一次(独幕剧)、第二次(《塞上风光》)、第三次(《永定河畔》)以及未来计划的演出剧目。
  • 筹赈成果:文章详细记录了剧团在新加坡的四次筹赈义演盛况和令人瞩目的筹款成绩:
    • 第一次筹赈献演615-17日):演出独幕剧,筹得叻币约2000余元(国币3000余元)。
    • 《塞上风光》622-23日):筹得叻币43000余元,合国币约30万元,创造了海内外演剧筹赈的空前纪录
    • 七七义演献金热流77-9日):演出《永定河畔》,掀起了献金高潮。观众踊跃捐款,包括儿童的储蓄罐、老人的金饰,甚至工友们倾囊相助,使人受到莫名的激动和感奋。三晚献金及门票共约叻币4万余元,合国币30余万元,再次打破纪录。
    • 第四次筹赈义演719-21日):再次演出独幕剧,观众热情不减,特别是《放下你的鞭子》再次引发献金热潮,使许多侨胞倾尽所有。
    • 总成果:从615日至721日,剧团在新加坡共举行四次义演,筹得叻币约10万元,合国币70万元。陆浮强调这些数字证明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也体现了海外侨胞对祖国忠诚圣洁的热情
  • 巡迥全马义演的前瞻:由于各地邀请,剧团取消了在新加坡的后续演出,加紧准备巡回全马来亚的义演,预计行程将长达810个月甚至一年。陆浮再次感谢侨胞的热忱支持,并承诺将侨胞的爱国热情带回祖国,鼓励全国军民。他将新加坡视为剧团的娘家和马来亚工作的发祥地,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和不舍。

这一章节全面而具体地展现了剧团在新加坡的工作实况,从面临的困境到取得的辉煌成就,再到未来的规划,展现了剧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顽强生命力。

 

奇卓的《我们的组织和生活》

 

奇卓的这篇文章深入剖析了新中国剧团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展现了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精神面貌。

  • 团体即家庭与学校:奇卓将剧团比喻为家庭,成员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像家人一样生死甘苦与共,为了抗战大业,牺牲个人和家庭,这并非奇迹,而是很平凡,很自然的事情。同时,剧团也是一所旅行学校,成员们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并向群众学习。
  • 组成要素:剧团的成功基于两个核心要素:态度诚恳力求进步。成员们不自满于现有成就,虚心求进,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鼓励相互协调与合作。
  • 组织架构:剧团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大会,每周举行,由团长主持,体现民主精神。下设五部一秘书,包括:
    • 总务部:负责财务、行政、卫生等日常琐事。
    • 剧务部:负责舞台管理、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响、音乐、提示等演出相关事务,是剧团工作的主干
    • 宣传部:负责编辑、通讯、美术、出版、演讲、调查等宣传工作。
    • 电影部:负责摄影、洗印、剪辑、放映、保管,尤其是在战区拍摄抗战影片和记录海外侨胞爱国动态。
    • 研究部:负责政治教育、时事报告、学术研究,设图书馆。
    • 秘书:负责公文信件。 剧团的正副团长(赵洵、王莹)负责对外对内督导各部工作。文章强调,尽管有正式架构,但实际运作中身兼数职灵活应用是常态,体现了高效和适应性。
  • 生活方式
    • 经济来源与开销:剧团旅费由同情政府和长者资助。演出收入全部归筹赈团体,剧团仅从当地筹赈团体获得演出费和生活费。成员个人生活费初期为每月3叻币,后提高至6叻币。剧团办公费、伙食费等均力求节约,实报实销。
    • 日常作息:分为平常时期和演出时期。平常时期作息规律,像学校生活:早晨练嗓、运动、阅读、部门办公、排戏、晚间学习写作。演出时期则非常紧张,成员们不分昼夜地排练、制作布景、准备道具,达到连睡眠和吃饭都没法兼顾了的程度。文章生动描绘了导演、演员、技术人员、宣传人员在演出期间的投入和辛劳,如赵洵导演因过度劳累而面色苍白,布景人员赤膊刷颜料,宣传人员通宵赶稿。
  • 苦与乐:奇卓总结了剧团生活中的苦与乐。最大的苦是外界的不理解、误解甚至敌人的破坏。最大的乐则来自热心爱国侨胞和广大青年的温暖与慰藉,尤其是在七七义演中与百余青年朋友的共同努力,使他们忘记疲劳,忘记苦恼。文章最后重申了剧团成员宁可在工作中死于海外,也决不阵退缩的誓言。

本章是了解新中国剧团内部运作、成员精神面貌的珍贵资料,展现了其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陈翠的《在抗战中生长的一群》

 

南坪商报记者陈翠撰写的这部分是新中国剧团主要人物的详尽介绍。通过对剧团核心成员的生平、经历、在剧团中的角色和贡献的描绘,展现了抗战文艺工作者的群像。

  • 赵洵:被誉为剧团的领导者,不仅是明星,更是坚持了三年多的民众团体绝对领导者。他身兼导演、主演、对外对内协调等多职,尽管身体透支,仍以生命投入工作。他早年放弃优厚待遇投身戏剧,导演了抗战电影《最后一滴血》,是著名剧社的主干,并创办剧院培养青年。他带领剧团辗转七省战区,进行了七百四十余次演出,获得军民爱戴,海外演出亦获得巨大成功。
  • 王莹:剧团副团长,协助赵洵处理对外事务,亦是同志们的姊姊。她早年在上海和日本求学时就投身戏剧电影,思想进步。她与赵洵共同发起四十年代剧社,并与赵洵共同经历了长征七省、两万余里的战区和海外工作,是不可多得的新女性。她在新加坡负责对外交涉,演技精湛,发音清脆,有力
  • 张惠通:总务部主任,性格和善,是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他参与过戏剧协社的《怒吼吧中国》等历史性演出。他稳重顾大局,富有牺牲精神。
  • 陆浮:宣传部主任,原《申报》著名编辑,青年报人。他在香港对救亡运动和抗战戏剧贡献卓著。他在剧团中负责所有宣传工作,并因其活跃和熟悉多种方言而兼任对外联络。
  • 眭知微:秘书兼研究部主任,经历丹阳沦陷,亲身参与游击战并冒险逃出。他有深厚的新旧文学功底,是集体创作《台儿庄之战》的执笔者之一。他负责时事报告,并逐渐成为重要演员。
  • 焦萌:电影部主任,摄影师。曾拍摄抗战新闻片《新生的中国》。他的宏愿是改进电影教育工具以适应农村需求。
  • 冯水烙:资深团员,会计师。演技不错,尽管有乡音,但在特定角色上表现出色。管理复杂账目井井有条,还懂得世界语。
  • 方青:剧务部副主任。曾参与《保卫卢沟桥》演出。他在剧中多扮演硬汉或反派角色,忠直细心,曾自制道具服装。他曾经历宋埠轰炸负伤,为打回老家去而拼命工作。
  • 奇卓:宣传部文字工作者,曾是厦门大学教育系学生、教师、记者。他负责团务日记、通讯等文字工作,并考察海外动态。
  • 于原:剧团的置景设计者,亲身参与制作。他有艺术头脑和劳动能力。他曾是救护兵,后加入剧团,思想行动不凡。
  • 沈克:照明负责人,具备电机工程专业知识。他对工作忠实苦干。
  • 金汶平:剧团元老之一,负责事务管理,细致照料几十位同志的生活问题。
  • 郑明: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擅长音乐,曾灌唱片,也负责剧团的美术、服装设计、道具、音乐等工作。
  • 姜韵笙:发音标准,在抗战中投身服务,在剧团中负责提示、图书馆管理、文书工作。
  • 丁岳:年轻男团员,擅长化妆,也演小生。经历战火磨炼,意志坚强。
  • 柯刚:擅长扮演老太婆角色,表演感人。曾参与救亡运动,在剧团负责电影部事务。
  • 姜季溢:舞台管理,曾亲临火线工作。负责开幕闭幕的锣声,舞台上忙碌,也参与演出。
  • 秦小竹:服装管理,细致打理几十箱服装。声音较小,但在扮演被蹂躏妇女角色时感人至深 。
  • 刘维翰:团中的小华侨,负责音响工作,忠诚活泼,曾为工作受伤 。
  • 胡金载:另一位小华侨,负责照明,虚心好学,进步很快 。
  • 苏因:出纳股和卫生股负责人,细心保管财务,体贴照顾病人,被称作苏医生
  • 刘漫:美术股负责人,温存诚恳,是艺术工作者典范 。擅长美术设计、绘图,也参与演出 。

这一章节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剧团内部的团结友爱专业素养无私奉献。每个成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战事业尽心尽力,共同构成了这个在抗战中生长的一群

 

陆浮的《编校后记》

 

陆浮在后记中表达了在忙碌工作和奔波旅途中完成这本小册子的不易 。他再次强调剧团在新加坡正式工作时间仅两个月,却得到了各界侨领、新闻界和广大侨胞的巨大支持和爱护,对此感到兴奋,一方面:史是感刦彷徨。他解释了因时间和篇幅限制,许多文章未能收录的遗憾 。后记概述了小册子分为四部分的内容结构:宣言、献辞、工作报告和人物介绍 。他强调了保留每篇文章历史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并希望这本册子能作为剧团海外工作的1部纪录,增进侨胞对剧团的认识,并继续获得支持和指导 。最后,陆浮特别感谢高总领事作序和题字,以及南洋报社慷慨印赠五千本,表达了剧团最诚恳的敬谢

这篇后记是全书的总结,透露了编者的艰辛与初衷,也再次表达了剧团对各方支持的感激之情,并展望了未来继续奋斗的决心。

 

新中国剧团在新嘉坡筹广义演纪录

 

这一章节以表格形式,简洁明了地总结了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的四次筹赈义演的时间、地点、剧目和筹款成绩

  • 第一次义演1940615-17日,大世界太平洋戏院,演出独幕剧,总共筹得叻币约2千余元 。
  • 第二次义演1940622-23日,皇宫大戏院,演出四幕剧《塞上风光》,总共筹得叻币43千余元 。
  • 第三次义演194077-9日,快乐世界体育馆,演出三幕剧《永定河畔》,此次结合献金活动,总共筹得叻币4万余元 。
  • 第四次义演1940719-21日,新世界日光戏院,再次演出独幕剧,总共筹得叻币2千余元 。
  • 总计:从615日至721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剧团在新加坡的四次义演总共筹得叻币约10万元,合国币达70万元

用确凿的数字,直观地呈现了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筹赈工作的巨大成功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慷慨支持,为这份资料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

 

总结: 《新中国剧团在新嘉玻》这份资料集不仅仅是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活动的回顾,更是一份抗战时期海外华侨支持祖国、文艺团体以艺术救国的生动记录。它通过剧团的章程理念、领导者和成员的献辞、导演的艺术思考、剧团的奋斗历程、在新加坡的具体实践以及详尽的组织生活和人物介绍,立体地展现了一个在战火中诞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文艺团体。书中记载的巨额筹款数字,更是海外侨胞爱国热情的有力证明。这份资料对于研究抗战史、华侨史和中国近现代戏剧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