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kal Sakhti 2008:第12届大选分析》

 

Makkal Sakhti 2008:第12届大选分析》

 


本书分析了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探讨了人民联盟(BA)意外获胜的原因,以及这如何挑战了国民阵线(BN)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来源详细审视了选举结果,特别关注雪兰莪、吉打和登嘉楼等州,并讨论了印度裔和华裔选民在此次政治海啸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此外,它还深入剖析了选举中出现的种族主义论调,以及巫统(UMNO)利用这些论调来维持其马来人至上的地位,并探讨了伊斯兰党(PAS)的竞选策略及其在吉兰丹成功的因素,包括外来候选人的接受度。

 

 

 

  • 书名:Makkal Sakhti 2008:第12届大选分析》(Analisa Pilihanraya Umum Ke-12
  • 作者: 里端·莫哈末·诺(Riduan Mohamad Nor
  • 出版商: JUNDI RESOURCES
  • 首次出版: 20083
  • ISBN 978-983-43630-3-1

 

内容概要与核心主题:Makkal Sakhti 2008:第12届大选分析》是里端·莫哈末·诺撰写的一部及时且深入的政治分析著作,旨在记录和剖析马来西亚第12届全国大选(PRU 12)所带来的**“政治海啸”**现象。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此次大选的结果出乎所有政治分析师、活跃分子乃至候选人的意料,给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1. 政治海啸与人民力量的崛起: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PRU 12见证了人民觉醒的力量,即**“makkal sakhti”(人民力量)的爆发。执政联盟国阵(BN)首次失去三分之二多数议席,其得票率降至50.28%,而反对党联盟(BA,由公正党PKR、伊斯兰党PAS和民主行动党DAP组成)则获得了49.71%的民众支持,并成功掌控了五个州政府以及联邦直辖区的国会议席。作者将此形容为一场政治海啸,不仅让众多国阵重量级人物败选,也催生了许多年轻的愤怒青年”**新政治面孔。

 

2. 选举乱象与民众不满: 作者详细揭示了导致国阵失利的多重因素。选举委员会(SPR)被指责缺乏透明度,存在舞弊行为,如幽灵选民和重复投票。国阵媒体被指控持续散布宣传和谎言,激起民众不满并转化为抗议票。此外,政府在国会解散日期、竞选期(与华人农历新年和马来传统禁忌月重叠)等问题上的决策,也加剧了民众的愤怒。

 

3. 族群政治意识的觉醒:

  • 印裔社群: 书中强调了印度权利行动联盟(HINDRAF)在20071125日和平集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次集会唤醒了印裔社群的政治意识,他们不再依赖国大党(MIC)来争取权益,而是成群结队地支持反对党。作者认为,印裔选民的不稳定票源(此前被认为是国阵的稳定票源)如今成为了选举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 华裔社群: 华裔选民的态度转变被作者喻为**“风水政治海啸政治的演变。他们不再相信马华公会(MCA)和民政党(Gerakan)能从内部改革,而是选择支持民主行动党(DAP),因为DAP提出了跨越种族界限的社会公正**理念。书中指出,华裔选民对新经济政策(DEB)的延续感到担忧,认为这可能削弱他们的经济实力和议价权。此外,他们也对政府处理BERSIHHINDRAF集会的方式表示同情和不满。

 

4. 关键州属的政治变局: 本书详细分析了国阵在多个关键州属的失利,包括:

  • 登嘉楼(Terengganu): 伊斯兰党(PAS)在此拥有强大根基。该党在1999-2004年执政期间推行的土地改革、天课征收和教育发展等措施,赢得了民众支持。同时,国阵内部的矛盾、大型项目浪费、裙带关系和物价上涨等问题,导致民众(包括海外登嘉楼人协会PERANTAU)对国阵政府深感不满。
  • 吉打(Kedah): 吉打被视为伊斯兰党新的政治根据地。已故伊斯兰党领袖法兹尔·诺(Ustaz Fadhil Noor)和现任大臣阿齐赞·拉扎克(Ustaz Azizan Razak)的领导,以及伊斯兰学校在当地的普及,巩固了伊斯兰党的地位。作者特别强调,吉打的州行政议会(EXCO)团队由宗教学者、专业人士和非穆斯林代表组成,显示了伊斯兰党领导多元州属的能力。
  • 雪兰莪(Selangor)与霹雳(Perak): 雪兰莪和霹雳的失守对国阵而言是重大打击。雪兰莪州政府的腐败和浪费问题、马来棚户区居民被驱逐的经历,以及国阵候选人资历平平的现象,都推动了民众对反对党的支持。反对党联盟雪兰莪州竞选宣言中提出的降低油价、打击腐败、改善民生、免费学前教育、带薪产假等承诺,吸引了大量选民。霹雳州的意外失守,也凸显了非马来选民选票的巨大转移。

 

5. 国阵的内部危机与挑战: PRU 12的惨败引发了国阵内部对首相阿都拉·巴达威(Abdullah Ahmad Badawi)下台的强烈呼吁。党内元老(如鲁哈尼·阿末)和青年领袖(如慕克里兹·马哈蒂尔)列举了国阵的诸多失败,包括失去州政府、部长败选、未能遏制贪腐和裙带关系、国家主权受损的感知(如依斯干达经济特区WPI),以及对马来社群问题的不敏感。敦·马哈蒂尔(Dr. Mahathir Mohamad)更是直言不讳地指责阿都拉摧毁了巫统,并暗示其女婿(凯里·贾迈勒丁)对败选负有重大责任。

 

6. 巫统与种族主义的幽灵 作者批判了巫统在败选后重新祭出**“马来人至上和种族主义的旧调。通过引用报纸评论,作者展示了巫统如何煽动对民主行动党(DAP反马来-伊斯兰的恐惧,甚至将其胜利等同于马来人和伊斯兰的失败。然而,作者强调,马来西亚人民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明智,不再轻易被种族主义言论所煽动。伊斯兰党(PAS)更是明确反对“asabiyyah”(族群偏私)**,主张建立基于公正原则的多元社会,并指出其内部拥有多名非马来裔活跃分子和候选人。

 

7. 城市与乡村选民的差异: 本书深入分析了反对党在城市和郊区赢得多数选票的原因:

  • 主流媒体公信力崩溃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城市选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多元信息。
  • 城市选民更关注人权、安全和治理透明度等问题,对国阵处理集会和司法诚信的质疑。
  • 反对党候选人普遍更高的学术和专业背景,更能吸引高学历的城市选民。

相反,国阵在乡村地区仍能保持优势,原因包括:

  • 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利益,被归功于国阵政府。
  • 乡村选民对主流媒体宣传的依赖程度更高。
  • **“马来人至上”**的叙事,使得乡村马来选民将巫统视为马来社群的守护者。
  • 国阵通过控制清真寺教育和威胁停止福利援助等方式,有效利用了乡村社群的无知和对福利的依赖。

 

结论: 作者总结道,马来西亚正走向一个基于社会公正新马来西亚PRU 12标志着国阵长达53年霸权的终结,预示着一个更加有效**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两党竞争格局的到来。未来的政治图景将充满变数,国阵各党派(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等)都将面临深刻的内部重组和转型压力,而反对党联盟(BA)则必须证明其执政能力和兑现承诺,才能在下届大选中继续获得民众的支持,甚至掌控联邦政权。

 

本书不仅是一份关于PRU 12的详细报告,更是一部对马来西亚政治社会深层矛盾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它记录了人民力量的觉醒,揭示了传统政治模式的脆弱性,并为读者理解马来西亚多元族群政治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马来西亚政治和民主发展的人士阅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