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专题论文集:马来工业。第一部分:工艺美术
Malay
Industries Part 1 Arts And Crafts
本书概述了马来地区多种传统手工艺,重点关注了这些技艺的现状、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及其面临的挑战。 其中详细描述了金属制品(特别是金银器和铁器)、制陶、造船、编织、制篮以及绳索制作等行业,揭示了本地特色、外来影响以及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冲击下的衰退。文本还探讨了保持这些艺术形式活力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鼓励创新和适应现代市场的建议,同时强调了保护本土传统的重要性。
这是一份关于《马来专题论文集:马来工业。第一部分:工艺美术》的书评,该书由R. O.
Winstedt撰写,K. J. Wilkinson担任总编辑,并于1909年由F.M.S.政府出版社出版。
总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地区的各项传统工艺和艺术,涵盖了木工、造船、席篮编织、陶器、金属工艺、纺织染色和刺绣等多个领域。作者旨在提供一个详细且具有辨别力的视角,超越了对马来艺术“糟糕的马来垃圾”或“精美的马来物品”的简单评判。书中不仅描述了工艺流程和所用工具,还探讨了这些行业面临的挑战、外来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序言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对马来艺术品的评价往往受个人偏见影响。他力求更具辨别力,并认为如果进行更广泛的东方艺术比较,他可能会更加严苛。书中将丝绸编织列为马来艺术中“最高且最统一的卓越水平”,其次是“极其稀有的珍贵金属制品中的最佳作品”,其优点在于“设计风格的朴素与范围的狭窄”。
序言还深刻探讨了鼓励和振兴这些本土艺术和工艺的挑战。作者将此比喻为“如何让时光倒流几个世纪”。他提到,不仅马来亚,印度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如东方工匠的拖延症、苯胺染料的祸害以及为市场生产混杂劣质产品的趋势。作者强调,政府决议或政治经济学并不能“立刻恢复本土工艺并创造繁荣的贸易”。他认为,这些困难可以通过“耐心、时间以及偶尔的特定同情和亲切的个人影响”来逐步克服,但这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木工
本章指出,马来人传统上是多面手而非专业工匠。一位马来酋长曾表示,马来人“尝试所有行业,但无一精通”,外国人则在专业领域击败他们。早期马来房屋建筑方式原始,便于迁移。
- 原始房屋建造:房屋结构简陋,柱子和横梁采用未经修剪的原木,利用天然的结节或分叉形成支撑,整体框架用藤条捆扎。地板由圆形竹节或劈开的尼邦树干制成。墙壁和屋顶则用棕榈叶干燥后用藤条缝合而成,如同鸟的羽毛般层叠,或用尼帕棕榈叶制成茅草顶。墙壁也可以用竹子编织或树皮制作。
- 社会阶层与建筑:普通村屋(kampong house)建造更用心,但其类型与果园或稻田中的茅屋相同。甚至王子的宫殿也只是这种房屋的放大版,拆建简单,常由村民协作完成。尽管木工粗糙,但批评严苛。
- 工艺进步:在吉打、霹雳和半岛北部,房屋墙壁采用“优质柳条编织”,通过改变编织图案(如“十字”、“菱形”、“蝙蝠肘”等)和使用不同颜色(白、黑、黄、蓝、红)的条带实现装饰。北部的巴生和吉兰丹则使用木板和方木建造房屋,常有朴素的叶状雕刻。
- 工具与装饰限制:马来木工不擅长小型装饰,雕刻多见于房屋。斧头和砍刀等粗糙工具限制了精细雕刻,甚至砍刀柄的设计也十分简单。文中引用Pitt-Rivers的观点,认为动物头部造型的工具手柄是长期演变而非刻意设计的结果。
- 匕首鞘制作:这被视为一种“柜子制作”,可能源于爪哇,使用象牙、鱼牙、缎木、乌木、牛角等珍贵材料。制作过程包括锯割、锉削、使用弓形钻,并用水牛牛奶凝乳作为胶水。成品鞘用魟鱼皮或粗糙的叶子打磨,并用樟脑和植物古塔胶的混合物上光。现代流行趋势导致匕首鞘变得更注重装饰性而牺牲实用性。这种工艺目前仍在法院附近实践,但作品质量普遍不高且订单稀少,面临灭绝。
造船
本章详细描绘了马来造船业的演变,从原始的独木舟到受外来影响的船只。
- 筏子:上游地区使用竹筏,由藤条捆扎的竹子制成,前方方形,后方渐窄。通常有多层竹子以承载重物或提供舒适度。筏子手使用长竹竿,并会向水域精灵献祭和祈祷以求安全。
- 独木舟的起源与制作:下游地区独木舟取代了筏子。人类学家推测其起源与洪水中漂浮的树干和竹子有关,早期挖空船体使用火。民间传说反映了马来造船匠在寻找适合树干和驱逐精灵方面的困难。挖空后的船体浸泡在水中,通过船体内外同时加热(内部加水,外部点火)来膨胀,以扩大船宽并安装横梁。有时也完全用斧头挖空。
- 独木舟的演变:Pitt-Rivers的观点解释了独木舟如何从狭长易翻的原始形态,通过加装侧板、缝合、使用木钉乃至铁钉、增加船骨和框架来提高稳定性和容量。马来造船业很好地印证了这一演变,尽管有些演变阶段已不常见。
- 建造细节:详细描述了建造过程,包括准备龙骨、船骨、侧板(龙骨旁板),使用木钉或铁钉。侧板通过加热弯曲成型,并用楔子和藤条固定。船体采用“carvel-built”方式建造(板材边缘对齐,非重叠)。填充接缝使用树皮和沥青树脂混合物。
- 下水仪式:船体下水时,需要巫师进行祭祀和咒语。民间传说中甚至有公主头发作缆绳或孕妇作滚木的记载,强调其神圣性。
- 船只动力:马来船只主要靠桨驱动,划桨方式类似加拿大独木舟。上游船只使用竹竿撑船。帆船使用原始的方形帆,由席子制成。Warrington Smyth评价其为“最强大的提升帆”。
- 外来影响:马来船只种类繁多,名称常具描述性。本地船只名称常与船头雕塑有关,如“龙船”、“鳄鱼驳船”。外国影响显著,体现在船只名称(如“双桅帆船”、“小艇”、“单桅帆船”)和设计上,包括舵、船尾、桅杆和帆。印度、中国、葡萄牙、荷兰、英国都留下了印记。现代欧洲技术如金属舵轴和三角前桅帆也被采纳,尤其是在新加坡的远洋独木舟上。大型欧式船只也常见于新加坡和暹罗港口之间的贸易。
席篮编织
席篮编织是马来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房屋、捕鱼陷阱和容器都离不开它。
- 材料与多样性:主要使用竹子、藤条、棕榈叶茎和露兜树叶。专家赞扬其“技术流程的无限多样性及其组合”,包括根部、茎部、叶片、树皮、韧皮、皮革和佛焰苞编织等。
- 精美草席:三百年前的中国史料就记载柔佛出口“精美草席”。制作过程复杂,包括采集、去刺、干燥、劈条、压平、浸泡、再次压平抛光。
- 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镂空、染色条带的交织(红、黑、黄)形成优雅的斜纹图案。席子和篮子常用凸起的花式针法,如“米粒”、“茉莉花蕾”等。染色的编织品其彩色股线是直接织入的,而非像苏门答腊巴塔克那样附加其上。半岛北部地区在小型物件上存在粗劣的色彩搭配。
- “疯狂编织”(Anyam
Gila):Mrs. Bland详细描述了这种复杂而耗时的篮子制作方法。它从六股星形开始,通过内外股线不断交织和交叉来构建,没有传统的经线基础,而是像编织袜子一样连续围绕制作。这种方法能使篮子内外都呈现光泽。
- 销售与经济:篮子通常以五件套(“巢”)的形式出售,大小各异,形状包括方形、长形、椭圆形、三角形和菱形。六边形篮子最便宜,其他形状则更贵。制作一套普通篮子需一个月,收入2.50至3美元;一套精细篮子需三到四个月,收入4到5美元。虽然市场需求增加,但工艺出现退化和赶工现象。
- 碟盖制作:与露兜树编织相关的工艺,有些也采用“疯狂编织”。另一种方法是用露兜树叶作内衬,竹鞘染成红色或黑色,剪成镂空图案,然后粘贴在衬里上,背景可以是白色竹鞘或彩色纸/布。
陶器
马来陶器以其不使用陶轮而闻名,这与印度和中国邻近地区自古以来使用陶轮的情况形成对比。
- 制作过程:陶器制作完全手工完成。粘土经过精细处理(干燥、捣碎、过筛、加水揉捏、捶打数日)。部分地区据说会在制作炊具时加入象粪。陶匠(通常是老妇人)将揉好的粘土放在芭蕉叶或木盘上,用手指逐步塑形,分段建造。粗糙的边缘用竹刀修剪。圆底器皿通过吹气或手指扩张底部塑形。
- 装饰与烧制:器皿表面用光滑的石头或黄铜打磨。装饰方式包括粘贴粘土带形成凸起纹路、用竹刀刻线、用雕刻木章压印图案。器皿干燥后在浅坑中烧制,颜色因粘土而异(陶土色、蓝灰色)。若需黑色,则将烧好的器皿趁热埋入稻壳或在炉火上熏黑。水罐底部常涂树脂釉。
- 艺术特点与缺陷:技术上,马来陶器“粗糙且不值一提”。然而,由于其简单地遵循自然形态(如葫芦和椰子壳),仍能展现出优美的造型。其美感在于“业余性”,缺乏统一的精度,色彩变化避免了单调。
- 地方差异与衰落:彭亨和森美兰(特别是瓜拉淡美林)的器皿有优异的装饰质量,常以短弧而非圆形曲线为主题。吉打的某些水罐被认为是当地特色,但实际上是泰米尔人制作。一种用于马六甲仪式的黑褐色陶罐被作者认为是“庸俗的仿制品”。陶艺已成为一种“幸存的艺术”,被玻璃器皿和印度五金制品取代。尽管如此,它仍在偏远地区由老妇人传承,提供微薄收入。
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是马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锡、青铜、铜、黄铜以及铁器。
锡、青铜、铜和黄铜
- 锡矿开采:马来半岛只有锡和少量黄金由马来人开采。15世纪初的中国史料记载,马六甲的锡被用作货币和出口品。霹雳的锡矿产出量在17-18世纪很高。马来采矿方式简单,以淘洗砂矿为主,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两种原始方法:冲洗法(liris)适用于丘陵地带,挖掘坑井法(lumbong)适用于平坦地带,但缺乏排水系统。
- 熔炼:使用截锥形的粘土炉。马来地区、苏门答腊、爪哇、菲律宾群岛和马达加斯加等地使用独特的活塞式风箱。
- 铸锭与货币:古老的马来锡锭形状多样,包括锥形、近乎立方体、臼形(彭亨锡币)和八面锥形。这些锭子可能是货币形式。
- 铸造:简陋的大象、乌龟、鳄鱼模型在沙模或软石模具中铸造。彭亨有独特的锡“帽”币,吉兰丹、吉打和登嘉楼有中间带孔的圆形锡片,成套铸造在树形模具中。最先进的铸造工艺是一体成型的渔网锡链,使用四块独立的黄铜模具,通过反转模具铸造。
- 镶嵌:锡偶尔用于木制品镶嵌,如手杖和匕首柄。
- 青铜:锡和铜(1:9)用于制造青铜器,如矛头、匕首、大炮、香炉、托盘和碗。金匠的凿子由锡和铜(3:7)制成的硬质黄白色青铜铸造而成。
- 铜和黄铜:少数古董壶和盆是锤打铜制成的。大部分家用器皿是黄铜。所有青铜、铜和黄铜制品都有梵语名称。
- 失蜡铸造法(Cire Perdue):详细描述了这种工艺:首先用粘土粗制模具,再覆盖一层所需厚度的蜡,蜡层精心塑形后,涂上沙和粘土层。加热模具使蜡流出,形成与待铸物品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空腔,然后倒入熔融金属。冷却后打破外壳,用马来车床打磨表面。马来车床简单,通过绳索和脚踏板使工件交替旋转。
- 黄铜制品:风格多样,有的厚重(水罐、碗、灯),有的轻薄且有华丽的蝴蝶、鹿、花鸟图案(多产自巨港,Palembang)。另一些则有精细的雕刻或锉磨图案(槟城、新加坡制造)。登嘉楼似乎是唯一大量生产的本土州属。中国史料记载15世纪彭亨进口铜器、铁器和锣。黄铜器皿据信是外来起源,主要受印度和欧洲影响,审美价值不高。
铁器
- 铁的神秘地位:马来人对铁有泛灵论的观念,对其怀有敬畏和迷信的恐惧。它是最重要的誓言工具,也被巫师用作对抗邪灵的符咒。人类学家认为这种敬畏源于原始部落首次接触铁的“奇迹”特性。
- 铁匠艺术:马来铁匠艺术历史悠久但并非卓越,未能生产出与达雅克刀片相媲美的刀刃。该行业正在迅速衰落,“中国铁匠”在农业工具制造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格里斯刀(keris)的制作几乎绝迹,这被视为工业变革对中世纪文明的冲击。
- 铁匠工具与工艺:马来铁匠的工具简单:棕榈茅草棚、粘土炉、木炭火、活塞风箱、砧台、钳子、锤子、凿子和锉刀。独特的“lepa”工具(直角凿子)用于切割铁块。
- 农业工具:镘(adze)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的工具,形似小铲,可作斧头、凿子或刨子。
- 马来刀:形式统一但细节各异,分两种:无鞘刀(前端最宽重,横向斜钝端)和有鞘刀(中部最宽重,刀刃凸曲至尖锐)。各地刀形略有差异。
- 武器与外来影响:马来浪漫文学中的许多武器(如查克拉、波斯刀、弯刀、狼牙棒)均为外来品,马来铁匠制作的此类武器被认为是劣质仿制品。常见的“公鸡尾羽”刀可能源于阿拉伯模型。
- 格里斯刀(Keris):长柄格里斯刀和“胡椒捣碎器”可能直接源于苏门答腊,而格里斯刀本身则来自爪哇。它的造型、宫廷地位、附件名称以及爪哇和武吉斯刀片的备受尊敬都证明了其爪哇发展背景。
- 格里斯刀的鉴赏与命名:格里斯刀的价值取决于其制作者、年代、血迹、形状优雅、幸运尺寸和花纹。刀刃花纹名称常使用牵强附会的比喻,如“带白斑的黑斗鸡”、“蛋糕勺”或“致命吸血鬼”。
- 大马士革花纹的制作:这是铁匠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过程包括:将粗细交替的铁条堆叠(据称是不同金属,但实际是普通熟铁层),加热、焊接、拉长,并弯曲成S形卷曲。然后将钢锻造成三条,中间较厚。将层压铁条切成U形,形成刀刃底部的花纹。所有部件锤打焊接,钢材被压入缝隙。刀刃锻造成幸运尺寸。刀柄通过在刀刃基部切口形成尖刺。波纹通过研磨或锻造形成,每道波纹都需单独加热弯曲。刀刃的“下巴”和护手也需特殊处理。最后,刀刃淬火硬化(硬度凭经验),在砂轮上打磨,然后进行酸洗蚀刻以显现花纹。蚀刻剂通常是米饭、硫磺和盐的混合物。蚀刻后,刀刃浸泡在椰奶或菠萝汁中,用酸橙汁清洗,并用砒霜擦拭。
- 格里斯刀的局限:尽管格里斯刀是一种精美的匕首,但其制作者在获取硬钢方面的困难,以及蚀刻和清洁花纹容易损害刀刃锋利度是技术上的缺陷。
- 火炮:马来火炮是外来发明,制作工艺极其粗糙,可能已停产多年。Newbold描述了各种火炮,如meriam、rentaka、lela,以及火枪和步枪。欧洲锁机被广泛采用。
金银工艺
马来金银工艺包括浮雕、花丝、乌银镶嵌和镶嵌。
- 浮雕(Repoussé):最常见、分布最广,用于制作大多数器皿。其图案受印度影响(如莲花、圣无花果叶),但技术术语均为马来语。马来木雕的叶状图案与浮雕具有相似的朴素和程式化特征。多种外来影响体现在不同的槟榔盒和烟草盒样式中。小型碗以半个椰子壳为模型。大型盖碗有铃铛状的镂空花朵手柄。现代欧洲影响体现在带铰链和支脚的盒子。爪哇影响在金器中尤其显著。
- 马来银器的特点与缺陷:太平博物馆的银器收藏不具代表性,缺乏大型典型马来作品,许多小型槟榔盒仅展现马来银器的缺陷。马来银器缺乏完美的执行力,其美感在于设计上的天真与执行上的稚拙,展现了艺术家的个性。马来工匠通常是业余爱好者,而非专业艺术家。他们使用的工具简陋(如用旧铁圈制作拉丝工具,用锤头和木块作砧,用粘土坩埚熔金)。马来工匠作品常有线条歪斜、接缝粗糙、瑕疵等问题,不像欧洲工匠那样精通细微之处。最好的作品通常是为酋长制作的大型精美物件。
- 金银器收藏:由于家族变迁和中国工艺品的流行,古代收藏稀少。器物多用于节庆、婚礼、割礼,而非展示。收藏马来银器是“令人疲惫、乏味且徒劳”的生意。新手常购买薄壳、整洁但缺乏真实感的中国仿制品。
- 浮雕制作过程:将金或银熔化,加入树脂澄清颜色。倒入油过的模具中,冷却后锤打至所需厚度和形状,期间反复加热淬火以软化金属。然后将处理好的物品倒扣在熔化的松香块上。用各种凿子从背面敲打形成图案,正面进行精修。
- 花丝工艺(Filigree):常见于颈饰、耳环、格里斯刀鞘基部等。特点是同心圆,内嵌花纹由细如棉线、绞缠的凸起金(或银)丝构成,并用“鱼卵”状小金珠固定。常镶嵌劣质宝石。该工艺似乎直接源于苏门答腊,在半岛北部多见金花丝,森美兰则以银花丝为主。现在在联邦马来州属已成为失传的艺术。
- 花丝制作过程(Marsden描述):拉丝方法与欧洲相似。将细丝锤平并扭曲,再锤平以获得锯齿状边缘。用钳子将丝线折叠成叶片或花朵元素。图案在纸上绘制,然后将花丝元素粘贴在金板上。使用红豆研磨的粘稠物质固定。撒上焊料(金屑、硼砂)加热,使部件连接。开放式花丝(karanj term)则在纸板或软木上制作。最后通过“sepoh”工艺(硝石、食盐、明矾混合物加热)给金器上色。
- 镶嵌(Inlay):不重要的方法,将金或银丝镶嵌在铁基底上。用于装饰矛头、手杖柄、槟榔剪刀,甚至格里斯刀的阿拉伯文字。
- 乌银镶嵌(Niello):虽然称之为“乌银镶嵌”但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分为两种。
- 第一种(Jadam):通过浮雕法在银或黄铜图案上填充珐琅或沥青。图案多为卷轴状,有时含阿拉伯文字,源于苏门答腊,在森美兰流行。多用于腰带扣,沥青形成主体设计,银线作为蓝黑色背景中的纹理。
- 第二种(Chutam)——北方乌银镶嵌:最华丽的银器工艺,现仅在暹罗马来亚的利古尔(Ligur)由马来工匠实践。器皿造型优美,图案精致,多为莲花主题,但装饰图案则分为精致的叶状纹和大胆的蛇、松鼠、鹿、神话人物图案。Thompson描述了其制作过程:将银器填满橡胶,用雕刻刀描绘图案,锤低背景,再用乌银(铅、银、铜、硫磺熔合而成)填充凹陷,使表面光滑。早期作品保持银色,后期流行镀金。波斯、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乌银工艺是雕刻,而暹罗则是锤打。
- 金银工艺的未来:乌银镶嵌和花丝工艺已“不可挽回地沦为被遗忘的艺术”。浮雕银器仍在制作,但作者认为若按现有路线发展,其消亡不可避免。他呼吁工匠将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产品(如镜背、发刷、烟盒、表壳),以寻找市场。这种工艺在封建制度下臻于完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新的市场需求才能生存。
制绳
- 绳索替代品:丛林马来人有许多巧妙的绳索替代品,如生皮条(用于束缚大象)、藤条(用于房屋结构、船只固定、水牛鼻绳)、黑色纤维(用于捕鱼)、菠萝纤维(用于钓鱼线)和树皮纤维(用于陀螺)。
- 制绳方法:粗绳制作仍在渔民中流行。Mr. Wray描述了两种方法:
- 方法一:将细木棍插入梨形硬木或锡块中作为纺锤,放在倾斜的大腿上,用手快速向下推,使其旋转。
- 方法二:一种更复杂的装置,见于彭亨和丁丁斯。它由一个无盖无底的重型盒子组成,内有三个横向旋转的木棍。每根木棍的一端系一根线,通过滑轮保持分离,线的另一端系在一个带轮子的木块上,以便在线扭曲变短时自动靠近。通过绳索控制木棍的旋转,使线股扭曲。
- 绳索加工:完成的绳索可手工双股编织,然后用树皮鞣制,用于制作钓鱼线或渔网。
刺绣
刺绣是马来女性展示天赋和兴趣的手工艺,主要用于装饰宫廷生活用品。
- 用途与起源:用于装饰蚊帐流苏(婚礼)、枕头端、仪式用小餐巾(槟榔器具、王子的饮水碗、宫廷侍从肩部)。刺绣织物在宫廷中的普遍使用和窗帘流苏的梵语名称表明其可能起源于印度。中国史料也记载了苏门答腊国王穿着“绣花丝绸”和使用“绣花窗帘”。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带珠子的腰带和镶嵌彩色玻璃盘片的丝绸裤子。
- 现代状况与中心:现代刺绣很少用于服装,主要用于宫廷用品。在王子的婚礼上,刺绣品(睡垫、枕头、蚊帐流苏、饮水器皿支架、祷告垫、锥形碟盖)可花费高达500美元。霹雳河畔的班达和瓜拉江沙是刺绣艺术最繁荣的地方,其垫子作品在工业展览上备受赞誉。霹雳因此艺术而闻名,现代一代在此领域超越了祖先。
- 风格与技术:刺绣风格不断变化。凸面刺绣曾流行,价格比旧式平面刺绣高出一半,但现在平面刺绣再次流行。早期的刺绣可能是将不同颜色布料剪裁的图案缝合到底布上。贵金属曾用于代替花边,后来被中国影响的亮片和彩色玻璃圆盘取代。穷人使用镀金纸图案。
- 凸面刺绣方法:通过在纸上绘制图案,折叠并切割,得到重复的设计。镂空图案固定在衬有帆布并绷紧在木框上的材料上(此木框男性禁触)。凸面刺绣则用硬纸板裁剪图案,并通过拉过铁孔细化藤条,使其形成线条。金线不直接穿刺材料,而是在表面来回穿梭并用彩色线缝合固定。
- 艺术评价:古老的、简洁的叶状和程式化马来图案值得称赞。欧洲的影响引入了“粗糙写实主义的祸害”,但这种写实主义主要见于劣质样品和小件物品,大型刺绣垫和枕头端仍保持着卓越的品质。
花边
花边在马来工业中受关注度较低,因为它被认为是异域的、与马来民族精神不符的。
- 制造与名称:在巨港和马六甲制造。其名称(Benda)源于葡萄牙语。马来语中对小花边边缘的称呼只是描述其锯齿状和不规则形状。
- 技术术语:制作花边所用的枕头、线轴等技术术语并没有揭示其历史,而是马来语中对类似物品的通用称呼。例如,“蝙蝠肘”用于Vandyke或雪佛龙图案,“水蛭的胃”用于条纹针迹,“莲花”用于花朵图案等。
- 衰落:花边艺术似乎从未受到重视,现在已退化为制作“粗劣的丝质花边边缘”,品味和精致度都很差,甚至损害了面纱和手帕的整洁。Mrs. Bland指出,五十年前马六甲曾制作精美的棉质枕头花边,但随着欧洲服装的普及而消失。现代人使用的线轴数量减少,图案和工具也已遗失。
附录
本书包含多个附录,为正文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技术细节,包括:
- 附录一:房屋,提供了木工工具和房屋建造步骤的详细术语。
- 附录二:造船术语,列举了大量与船只和航海相关的词汇,包括马来语和一些外来(如“lascar”)术语。
- 附录三:制席方法,详述了草席的编织过程。
- 附录四:格里斯刀及其他刀刃的砒霜着色法,详细介绍了两种着色方法(masale和mentah)以及如何去除砒霜和保养刀刃。
- 附录五:铜匠术语,包含黄铜加工的工具和流程。
- 附录六:金匠工具和附录七:银匠工具,分别列出了金匠和银匠所用的各类工具及其功能。
- 附录八:金银器特征图案名称,列举了金银器上的各种典型图案名称。
- 附录九:制鱼线方法,描述了使用纺车制作绳索的过程。
- 附录十:参考书目,列出了本书引用的各项期刊文章和著作,其中许多是由W. W. Skeat和Leonard Wray等学者撰写。
总结
本书对马来传统工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记录和分析,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民族学资料,还通过对各项工艺优劣、技术特点和发展困境的探讨,展现了殖民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作者R. O. Winstedt以其独特的视角,既肯定了马来艺术的内在美,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其技术上的局限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外来工业产品和染料对本土手工艺的冲击。本书强调了丝绸编织在马来艺术中的卓越地位,并呼吁对传统工艺进行适应性改革,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特别是禁止使用苯胺染料以保护传统色彩的纯正性。尽管本书写于百余年前,但其对传统手工艺的观察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至今仍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