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战阿凡达戏里戏外

孔子大战阿凡达戏里戏外列孚
 
注定吃力也未必讨好的传奇片《孔子》,上座率超过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周润发饰演孔子舌战当权者,展示古代公共知识分子,如何为民说话,推动社会更公平、更和谐,影射当代,呼之欲出。
 
 
 
近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让出档期给国产片《孔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其实,普通版(2D)《阿凡达》票房并不高,3D版和IMAX才一票难求。所以,因《孔子》上映,《阿凡达》须提前撤片是谣言。
 
相反,《孔子》自一月二十二日起上映,广东大地院线四天票房收入已超过人民币二百四十万元(约合三十五万美元),比起上映《阿凡达》十八天(即四日至二十一日)票房收入五百七十万元而言,上坐率显然高出不少。以此计算,《孔子》票房过亿,应该问题不大。
 
更难能可贵的是,上座率不俗的《孔子》却是那种注定吃力也未必讨好的传奇片。东方有孔子,西方有柏拉图,这样的比喻或许不一定恰当,但至少欧美还没有人敢拍《柏拉图》。对现代人而言,像《拿破仑》、《莫扎特》、《甘地》等传记片,在西方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影响下,人们并无大分歧。而二千五百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虽对中国,对日、韩、越等亚洲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但孔子在世时曾流离颠沛二十多年,曾被称为「丧家犬」。影片《孔子》对他人生最后二十二年进行「还原」,正应了六十二年前知名导演费穆在拍摄《孔夫子》时说过的那样:「我想把几千年的封尘除掉,还他(孔子)一个本来面目。」
 
本片导演胡玫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全然未被供奉神坛,他抗争、失落、挣扎、流放,不容于世,却固守格言,恒之以礼,拥有伟大的胸怀。影片具体通过舌战季孙、峡谷会盟、齐师伐鲁、堕三都、子见南子、陈蔡被困、颜回之死等情节,再现孔子后半段人生。在饰演者周润发接近完美的演绎下,孔子活生生地呈现出来。在「娱乐至死」的当下,特别是中国内地普遍呈现浮躁心态的社会风气中,《孔子》的出现不啻是一阵清风、一剂清凉药。
 
事实上,《孔子》与《阿凡达》是根本不同类型的电影,《孔子》更注重人文,而阿凡达》是以炫目灿烂的特技来吸引观众。孔子要是活在今天,他也会去看《阿凡达》的IMAX3D版,但是孔子在朴拙中体现出来的感动,则是潘多拉星人也未能给予的。
 
胡玫执导《孔子》,除了是她一直想要将孔子搬上大银幕外,还想要证明女性在电影业内也可有大緕事、大手笔的表现,这样的大制作并不专美于男性,更何况她原本就曾驾驭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这种非同一般的男性题材电视剧。所以,当胡玫捧着这《孔子》的计划书找到大地电影文化传播集团时,没用多长时间,双方就取得了信任和默契,展开了这个六十年来未有人敢碰的宏大题材。胡玫「驾驭孔子」、「驾驭周润发」,当然也就不显一般了。
 
《孔子》在拍摄时,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懋到拍摄现场探班,还亲自为片名提字,以圆润的笔法书写下「孔子」两字。
 
人们很容易将孔子定格为圣人。那么,他有没有喜怒哀乐?其中的窍妙是,《孔子》拍的是两千五百六十年前的孔子,而不是日后被供奉在神坛上的孔子,这样,影片可以挖掘的余地就大多了。尽管如此,影片剧本从第一稿开始,直到第三十稿才定下来。最主要的考虑是,影片到底截取孔子哪一个年代为宜?事实上,当决定要拍《孔子》时,故事取向还是次要,重要的是在所谓「大片」年代,以取悦观众为主的娱乐化、商业化的「大片」与《孔子》本身侧重点究竟「何去何从」?
 
影片最后决定从孔子五十一岁当上鲁国大司寇拍起,紧凑呈现他最后二十二年的人生路程。以孔子最辉煌也是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的历史时空来展现这位哲人,称之为史诗式鸿篇巨构也不算过分。尽管有这样定位,影片仍突破以往传统中「万世师表」孔子形象,把他描绘成指挥打仗的雄图伟略者,更是本片的创新之处。虽然史实如此,但从来无人敢呈现这些往事。
 
再如「子见南子」,所有史载也不过只是略略一提,全无緕事。林语堂曾写独幕剧《子见南子》,将南子写成是敢与孔子争论的个性开放女子,但本片中周迅的一句「仁者爱人,那你爱不爱我这样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成了这「子见南子」未曾揭开面纱时最惹人关注的其中一幕,更好像将林语堂精神伸延,继续在向孔子挑战。
 
令许多观众至少有流泪冲动的,是天寒地冻时节颜回为打救竹书而死于河中、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不放,还为他暖身,以为藉此就可将他最爱学生的生命挽回,将孔子最朴素和最原始的感情感人地描绘了出来:哪怕是「圣人」,情到深处时,往往会失去智慧。
 
孔子刚刚就任大司寇,提出免去奴隶陪葬一事,与当权的三桓产生激烈争论。这场戏精采处,不在于我们似曾相识的好莱坞大制作古罗马帝国题材影片时长老会的议事场景,而是孔子一人力驳当权者,当场将原来要陪葬后逃生的小孩赦免,逃过一死,还趁势提出要废除这残暴不仁的陪葬制度。这一雄辩在当时的奴隶社会实是惊天地之言、大义凛然之举,那就不止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而是我们今天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追求公众利益或国家的更文明、更开放、更公平、更和谐,以及让这个地球更环保、更绿色,这正是时下许多视野广阔、高屋建瓴知识分子所言有所为之举。银幕上周润发饰演的孔子雄辩滔滔,力斥野蛮专横制度的不公、不义、不仁,那银幕下的观众,会联想起什揦呢?
 
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卫灵公请教孔子,卫国虽大定,但社会不靖,如何是好?孔子曰:「那就是因为风气不好,要施以礼教,使人人学礼,皆成君子。」那时的卫国已有部分人富起来了,「现在的富人也不少,但社会并不安定啊!」(卫灵公语)那揦,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可是,并不见得社会风气好了,人们更文明了,治安更好了,有些情形甚至是相反。要「人人皆成君子」的话,在今天,还是要法制健全、法治为先,方可。这应是《孔子》可以给予人的举示之一。
 
季孙斯是当年三桓中权势最大者。当年他要将孔子逐走,送他一只玉玦,孔子意会,是「诀之意」,于是离鲁去国。当季孙斯老迈,不能治国时,才想起当年孔子,派去儿子季孙肥送去玉环。「环」者,归还也。季孙肥更向孔子表白,父亲后悔了,当年逐去孔夫子,铸成大错!如今诚邀孔子回鲁。
 
异见者何时归国?
 
当孔子回到鲁国时,激动不已,巍巍颠颠走下车,长跪抬头,老泪纵横。这使人联想到当下去国多年、归国无门的异见知识分子,可想见他们若回国也会哭,甚至比孔子还要激动,泪水也淌得更多。
 
亚洲周刊二十四卷六期 (201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