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伟大教育慈善家丹斯里李光前

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

伟大教育慈善家丹斯里李光前
陈玉水

李光前先生(1893-1967)

    李氏基金的创办人——丹斯里李光前,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大实业家,也是大慈善家。

    出身贫寒的已故李光前先生,抱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振兴学校,捐款办学的史绩,书不尽书。

    尤其是捐助五十万元予当时在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作为购置图书文献用途。一九五八年获颁予名誉博士,在新马分家之后,李氏出任新加坡大学校长。

    李氏创办的李氏基金,捐助一百万元给新加坡大学,由他建议而设立的医药研究所。在陈六使先生倡办南洋大学时,李氏宣布认捐所有捐款总数的十巴仙,总共是一百零四万五千六百八十八元。

    一九六四年,李氏受我国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MN)勋衔,表扬他对马来西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直到今天,李氏基金在资助贫寒学生深造,捐款作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仍为人津津乐道。

    提起『李氏基金』,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的创办人李光前先生。李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大实业家,也是大慈善家,最难能可贵的,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李先生认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是非常的重要。教育不但是在启发人类的智慧,同时,也在求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的文化。个人能够得到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健全繁荣,国家能够富强,完全是教育的力量。

    因此,他极力地提倡振兴学校,普及教育,凡是创办学校或者其它的教育机构,在建设方面需要资助的话,他都慷慨的捐助。新加坡教育能够这样的发达,他的贡献很大。而对马来西亚甚至于中国,他也捐助大量金钱,兴建学校。

热心教育不求名利

    但是,他并不以此来求名利。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多年前为了发展教育,要求开办一间学校,得到李先生的全力支持,才能够完成。该会馆为了要表扬他的功绩,所以,就把该校命名为『光前学校』当时,他不在新加坡。等他回来以后,知道了这件事,就立刻很谦逊地向该会馆建议更改校名,于是,就改为『光华学校』。

    李先生对于教育事业最为关心,在这方面化费了相当多的金钱和时间。除了光华学校之外,他对新加坡华侨中学的贡献最大。华中是在一九一九年由陈嘉庚老先生所创办,得到热心教育的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在前一段时期,任董事会主席最久的,要算主要创办人陈嘉庚先生。由一九三四年起,由李光前先生接任至一九五六年。

    在这廿多年中,他领导董事和教职员维持及提扃该校水平。在经济方面,除负责每年经常费和特别费之外,另借捐卅万元建造教室,教师宿舍和操场,并建赠国专图书馆,纪念他的父亲国专老先生。

    国专图书馆于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一日落成,由新加坡闻人陈六使先生主持剪采,他对李光前先生平素在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推崇备至,并认为是华人中的第一人。

    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成立于一九四九年,李先生捐叻币廿五万元,并于一九五一年再捐廿五万元,凑足五十万元,作为该校图书馆购置图书文献之用。他在捐款的信件中,提出一个条件,希望大学当局优先注重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工作,接着才是科学。

    一九五八年十月廿一日,马来亚大学授给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为了认真了解外国教育,他于一九六二年三月到欧洲游历,研究外国大学的组织和发展。

    新加坡为配合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的施政方针,在立法议会通过新加坡大学法案。由一九六二年一月一日起,马来亚大学将正式分别成为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国立大学。李光前先生被委任为新加坡的首任校长。

    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二日,李光前先生在隆重典礼中正式就任。典礼由前任马大校长麦唐纳先生,由老远的北非飞来主持,盛况空前。至一九六五年十一月间,他因患肝癌须长期修养,不得已自请告退。在退休之前,李先生向大学当局建议设立医药研究所,并由李氏基金捐助叻币一百万元作为倡导。

    由于对马来西亚所作的巨大贡献,一九六四年获得我国最高元首封赐丹斯里(PMN)荣衔,功在社会,实至名归。

    李氏基金是于一九五二年设立,基金来自李先生私产的大部份,同时,又将他所经营的企业所得盈利的若干巴仙拨入,作为长远的教育慈善用途。

李氏基金助人不分种族

    这个基金的发给是不分种族,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士,经过团体代为申请,不论是学费,书籍费,旅费,在国内国外的医疗费用等,凡是向该基金提出申请,大部份都如愿以偿。

    卅八年来,李氏基金所捐助的款项是非常庞大,造福的人士是数以万计。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除了八间大学受到李氏基金的惠益之外,受到该基金赞助建校的各族中小学,也超过廿间。此外,每年资助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教育考察研究经费等,算也算不清。

    当陈六使先生倡办南洋大学时,李先生立即宣布认捐新马各界人士捐给该大学实收捐款总数的十巴仙,在总结捐款总数后,李氏基金总共捐出一百零四万五千六百八十八元。同时,南大博物馆,南大计算机中心,也是由该中心捐建和充实设备。

    因为李先生对南大的捐款数目最多,南大当局为了对李先生的热心捐助表示感激,所以,在南大落成之后,要将『光前』的名字命名为南大礼堂,以表敬仰。但是,不为李先生所接受,只好依照惯例,以李先生的父亲『国专』名字命名。

    新加坡莱佛士图书馆规模宏大,所有藏书大部份为英文本,小部份法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先生向政府提议建筑新的国家图书馆,并自动捐献巨款,附带有两个条件,即须购置东方文字的图书,包括马来文、华文、印度文等,同时,取消征收年捐制度,使人民免费借阅图书。他的建议获得政府的完全接受。

与厦大及集美结不解之缘

    他除了新、马的大学及学校出钱捐助之外,李光前先生也与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名校结下不解之缘。在陈嘉庚公司结束后,厦大及集美名校的历年经费,都得到李先生的大力支持。当国民党政府迁台后,上述学校的校舍多处曾被飞机数度炸毁,也全靠李先生新马以外的营业机构汇款修建,使闽南这两大学府,焕然一新,弦歌不辍。

    战前,李先生在福建南安故乡独资创办国专小学,造福桑梓,并纪念先人;战后扩充为完全中学规模不小。由中国政府接管,将学校改名为『国光学校』纪念『国专,光前』两父子。

    李先生对文化教育的贡献说也说不完。加上他那么聪明的头脑,宝贵的人生经验,实际有用的学问,都不是从书本上学到的,不是躲在象牙之塔里的大学生所能学到的。

    他向来处世谨慎,高瞻远瞩,注重民族的和睦关系,认为华人也应关注外族的慈等公益事业,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当新马提倡学习国语(即马来语)之初,华人之中有不少人加以忽视,李先生不以为然,以七十高龄决心学习,一方面聘请马来教师授课,一方面收听国语广播,力学不倦,精神可嘉。

    李光前先生一生善教,教自己,教家人,独自学,又和人共学,所以对于学术性的会议都尽量抽空参加座谈研讨,如南洋学会,东南亚研究所,热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编印的刊物,无不乐于赞助,始终不渝。尤其是对热带经济值物,如树胶树,椰子树,黄梨等书的出版,赞助印刷费。

    他的日常生活既简单又严肃。衣着非常朴素,烟酒从不人口。他最大的兴趣是在于谈天,因为谈天可以增广见闻,对于在世间的事物有进一步的认识,有时甚至有『食而不知其味』的感觉。

    他的交游满天下,但每次出国时,却很少麻烦朋友,在可能范围内,宁愿坐公共汽车。因为,在公共汽车站摆长蛇队的时候,他便能够看到从收入较低的劳动者对金钱的观念。

    当他最后一次到日本旅行的时候,曾参加当地金融界为他而设的最豪华宴会。不过,他更喜欢找个机会,和一位留日的新加坡学生到学校的公共食堂去吃廉价饭,他要从各方面多多了解社会,而不愿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据已故名作家连士升先生在一篇追悼李先生的文章中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的教训对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在十几年来的无数次的谈天中,他从来没有谈到他的事业满布东南亚,也从来没有暗示他有多大本领,多大资产。相反的,他最津津乐道的,是他寒微时期的几段故事。

    李先生对教育事业素具热心,在这方面化费了不少精神及金钱。

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丹斯里李光前于一九六二年元旦凌晨,在欢庆新
大学诞生典礼上发表演讲,旁坐者为副校长史林尼哇山医生。

    他在就任新加坡大学校长的典礼上致词中,引用古罗马雄辩家诗思罗的话说:『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有甚么更好或更大于为它教育青年』。以及中国大哲学家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还有马来人的一句格言:『凡要收获好稻的,必须先种好种子。』来强调良好教育对新生一代的重要性,并作为他一生贯澈的最崇高目标。

    李光前先生于一八九三年十月十八日出生于福建南安县梅山芙蓉村,一九六七年六月二日病逝于新加坡,享年七十五岁。


    他在一九0三年(十岁)从福建南来新加坡,进华印学堂。一九0八年至一九一一年到中国南京,北京升学,又考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一九一二年回新加坡任教道南学校及祟正学校,兼华文报叻报电讯翻译。不久进入政府测量专门学校,同时选修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三年后毕业,转入工商界,被当时的大实业家陈嘉庚先生赏识,成为公司的重要人员。

    李光前先生力求自我发展,在一九二八年自创南益树胶公司,奠定了他在新马树胶业的地位。他也兼营黄梨业,并且享有新马树胶和黄梨大王的美誉。以后也投资木材,印刷,饼干,油较,银行...企业遍及东南亚,这是他经过卅多年的努力所达致的成果。

周游世界考察企业

    他周游世界,考察各先进国家的大实业家的投资和组织方式,不会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

    在新马社会,有钱的人很多。但是,会赚钱又能用钱,而且是为别人而用钱的,为数就不多了,而李光前先生就是这些少数人当中的一位。

    李先生的父亲国专先生,早年是福建乡下一个穷苦的裁缝,他像所有刻苦耐劳的华人一样,赤手空拳来新加坡奋斗,做小本生意。平凡的出身,使李光前成为千万巨富之后,能仗义疏财,慷慨助人。

    李光前先生的夫人陈爱礼女土,是陈嘉庚先生的爱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李夫人的为人就像她那美好的名字一样,她是李先生的好助手。

    他的长子李成义,次子李成智,毕业于美国经济学系。三子李成伟,毕业于加拿大工程学系。长女李淑琼是英国医科毕业生,次女李淑珍,毕业于马大及新大,并考得教育文凭,三女李淑志,是美国大学的美术讲师。

    虽然李先生认为要使国家振兴,必须依赖科学,所以,他曾立志研究科学工程,可惜因为环境和其它关系,放弃科学工程而从商。不过,他并不因为个人的兴趣或需要,而主观的要孩子照着自己的指示去选择学习的道路。

    李光前夫妇恩爱相守,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孩子们在充满爱的家庭长大。而李光前先生生前所有的慈善机构,都用父亲国专为名,这种敬爱孝顺,不忘先人的态度,使子女们养成纯孝的性格。

    李先生对待员工很好。待遇方面向来不会比别的工厂少。生意有赚就有花红给,赚多给多,赚少给少。他平常对员工不会摆大头家的架子,员工中有很多是服务了很久的,公司从来没有开除过员工,如果犯了很大的错误,才叫有关员工自动辞职。

    当李先生初次到新加坡的时候,生活相当困难。他每天早晨到路边的档子花一分钱吃早餐。那时的一分钱很有用处,可以吃到一碗白饭,另外加一块白肉。如果要吃瘦肉,就需要三分钱。但是,他深知勤俭的美德,从来不敢吃三分钱一顿的早餐。

初期困苦深知勤俭美德

    一九六五年春,李先生去上海治疗肝癌,医生在检查时竟发觉他营养不良,实在大感意外。原来李先生一向对衣食很随便,又喜欢吃粥,不求甚饱。他到外地巡视业务时,遇到甚么就吃甚么,吃隔夜的『封肉』或是番薯粥。

    李先生抵上海治病时,恰逢全国中西医学专家齐集上海,开癌病研究会。各专家给他用中西法查验,并公推两位中医开方。李先生服药两三个月,就发觉到病痛锐减,胃口大开,体重增加。精神振作,不到三个月,其病若失,就回家休养,并继续服药。

    李先生病愈由中国回来时,新马的中西报章都以显著版位刊登这项喜讯。并在报上登载两剂药方。李先生一再声明,那两剂药虽然曾医好他本人的肝癌,但对他人的病是否适用,他并不晓得,必须由医师诊断。

    李先生十岁南来,出身贫苦,却在四、五十年间白手成家,积成巨富。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成功一半靠勤劳及健身,一半靠幸运(就是机会)。他后来又加以补充说:『凡在工商业上最成功者,就是最会利用银行信用的人!』

    前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先生在谈及李先生和另一位朋友(新马另外一位大实业家)时说:『如果这位朋友有李先生四分之一的智慧,他的成就就会比现在好几倍。』可见李先生的成功,也是和他的才智分不开。

    纵观李光前先生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知道他为人正直、重义。对人,慈幼,敬老尊贤,和睦共处,宽宏大量;他说每一个人都不能没有过错,假如你对他的过错,加以苛刻的批评,会使他失去自尊心,因而破坏彼此的感情。对事,大公无私,公平处理;处事有毅力,有信心,能当机立断。对已,克勤、克苦,任劳任怨,不求名利,生活朴素,知足常乐。这是他做人的原则,也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他的一生中的最高荣誉,是担任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他在就职典礼中发表演讲,对大学教育的目标与理想,以及神圣的历史使命,都有精辟的发挥。这不仅是新加坡大学的一个重要文献,也是他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页光辉史。

    李光前先生对教育的热心捐助,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所倡设的李氏基金,能够不分性别,籍贯,种族和宗教信仰而一视同仁,给予援手,高度发扬了人类的博爱精神。李先生高风亮节的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成千上万人们的心坎中。他的肉体虽死,但是他的精神永生!


右起为欢宴会上陈六使,李光前及高德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