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亨州名的渊源

《资料与研究》第20期 1996年3月1日


彭亨州名的渊源
Zakiah Hanum撰/叶瑞生译




    彭亨(Pahang)是马来半岛上最大的州,而在马六甲出现之前,所有马来半岛南部的地区,在一些古记录中曾被称为古彭亨(Pahang Tua)。

    例如,满者伯夷(Majapahit)就称马来半岛为彭亨。这显示在古时的一段时期里,该州在马来半岛南部的重要性及实力。一份在16世纪所绘制的古地图显示,彭亨南方的疆界包括了大斯里地(Selidi Besar,现位于柔佛),林茂(Rembau,在森美兰)及雪兰莪西部的部份地区。

    自古以来,彭亨已可和邻州吉兰丹、丁加奴、吡叻、雪兰莪、森美兰、马六甲及柔佛相通。进出该州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交通,大部份利用河道。其中一个在历史上著名及重要的通道,连系彭亨及西海岸,尤其是马六甲及麻坡,即为拉牵道(Penarikan)。它是个通过伯拉(Bera)连系彭亨河及斯定河(Sungai Serting)与麻坡河的地方。于1590年绘制这个地区的地图的迪·艾勒迪亚(De' Eredia),说明了通过拉牵道从马六甲到彭亨,只需6天的时间罢了。

    在彭亨的几个地方,已发现了一些公元前几千年的有趣的考古物件。在一些地区如林明(Sungai Lembing),单马令(Tembeling),特里桑(Tresang),有从中石器时代(Mesolitik),新石器时代(Neolitik)到铜器时代的考古物件发现,时间上跨越公元前的几千年。

    居住在彭亨的原有居民是原住民(Orang Asli)的不同部落。他们开始时是各自独自的群居,但久而久之,开始杂居而互相融汇。有些则和马来人通婚而被吸纳进马来社会

    在许多古籍及古代旅者的记载中,彭亨有不同的称谓。阿拉伯及欧州的资料显示,彭亨曾被称为“Pam”,“Pan”,“Paam”,“Paon”,“Phaan”,“Phang”,“Pahan”,“Phaun”
或“Pahangh”。中国的资料则多次称彭亨为“盘盘”。中国的年代学家及旅者赵汝适则称呼彭亨为“蓬丰”。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将彭亨称为“Siem-lao thasi”。

    在柬埔寨语文中,彭亨这个词意思为“锡米”。在史前时代,林明地区有数个锡米山

    在《汉都亚传》(Hikayat Hang Tuah)及其他古典文献中,彭亨被称为“印特拉布拉”(Inderapura),其首都为北根(Pekan)。马六甲的马来人(他们于1454年居住彭亨之前)曾经称呼目前北根城市四周宽广的地方为“布拉”(Pura)。这个包括了默钟(Merchong)、珍尼(Chini)、日莱(Jelai)、云冰(Rompin)等等一带地区的地方,是一个很古老的地方,曾经被当地居民居住及发展。例如在瓜拉淡泊灵(Kuala Tembeling),存在著类似水道的历史遗迹,旧矿山,石块建筑物的遗址及诸如此类的。该地区的居民,据说曾经以开采金、银、铁及种稻为生。

    在1225年,中国旅者赵汝适表示该州乃室利佛逝(Srivijaya)的占领区。其他提及彭亨的中国史料是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汪曾经于1330年代及40年代航海至马来群岛的州属。他到访过几个马来半岛的地方,其中有“彭坑”或彭亨。另一中国资料,“明史”称彭亨为“彭蓬”或“彭杭”。



    在该史料内,据说该州被石山所环绕。其土地肥沃并适于栽种五谷,而天气炎热。该州的居民,不论男女,都把头发束绑成髻于后。他们穿袍衣及以腰带束绑。富有的妇女穿戴金链于额前,至于不富有的妇女则只戴上玛瑙。彭亨的居民煮海水以取得食盐。从椰子,他们获取“可以令人薰醉的饮品”。该州的居民由一位大臣所统治。该地生产的物品包括沉香木、香粉、樟脑粉和锡米。被进口的物品则是棉花、铁及铜制的工具、漆及乐器(译者注)。

    写于1365年,著名的《爪哇诗篇》(Nagara Kretagama),表明彭亨是满者伯夷王朝的占领区(约1300年)。在明朝(1368~1643)历史中,有几项关于彭亨在14世纪及15世纪的资料。该史料讲述了有关一个名麻哈刺惹答饶(Maharaja Tajau)的彭亨王,于1378年派遣使节到中国之事。该使节带来置放于金叶片上的使书。这个州的产品包括象牙,樟脑粉及沉香木。

    在1411,1414及1416年,记载了彭亨王仍派遣使节到中国。据说三保太监郑和于1412年曾经到访彭亨。当时彭亨出产象牙、樟脑粉、檀香、黑胡椒等等。

    据说这里盛产黄金。最多居民聚居的地方是珍尼一带。在该地区有许多考古发现,提供了有关该地以前有人居住的证据。直到现在,该地方仍被认为充满神秘感。有史学家相信在珍尼湖的沉积土之下,存在着一个被水覆盖的古老城市的遗迹。

    在1436年,另一位名为费信的作者,于其名为《星槎胜览》的书中,以“彭坑”这名词描述了彭亨。根据他说,当时彭亨的产品包括樟脑粉,沉香木及香粉。迪·艾勒迪亚则表示彭亨是知名度仅次于北大年(Patani)的马来州属,并在马六甲出现之前就已经相当繁荣。根据他说,在拜里米苏拉(Permaisura / Parameswara)未在马六甲皈依回教之前,回教已于大约1400年左右传进彭亨及北大年。1454年,回教才正式成为彭亨的宗教。

    《马来纪年》记载了有关彭亨的资料,那是1454年马六甲军队进攻彭亨。当时彭亨委任了一个名为六坤王(Dewa Sura)的国王。这名字被认为带有暹罗色彩,而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彭亨自14世纪以来,就已被暹罗所统治。在同一个世纪,历史也曾记载彭亨被满者伯夷所占领。在未被马六甲占领之前,据说彭亨人民以种稻及开采黄金、锡米及铁为生。

译者注:《岛夷志略》彭坑条的原文为:

    “石崖周匝崎岖,远如平塞,田沃谷稍登,气候半热,风俗与丁家卢小异。男女椎髻,穿长布衫,系童布绢,富贵女顶带金圈,常人以五色  珠为圈以束之。凡讲婚姻,互造换白银五钱重为准。

    民煮海为监,酿榔浆为酒。有酋长。地产黄熟香头、沉速、打白香、脑子、花锡、粗降真。贸易之货用诸色绢、阗婆布、钢铁器、漆磁器、鼓、板之属。

(译自Zakiah Hanum所著的Asal-usul Negeri-negeri di Malaysia,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