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风华老去的城

星洲日报2014.01.05

逝去的风华老去的城左行风

    如果杜忠全不以“老槟城”重复提示这是广地方性的前代记忆,看着那些旱巳意义斑驳的名字,实在难以将之和槟城联系起来。共3缉16篇的文章,几乎无一不从自己或受访老人的回忆语调,进而哀叹所忆人事早烟消于烟尘多时,在在说明了,也是槟城人的杜忠全企图以记忆拾遗的方式,给自己生长的土地留下点纪录。

    书中描述的是上世纪老槟城们能享受到的娱乐,在那个物资缺乏、生活普遍困苦的年月,户名民间歌者、户家电台节目乃至一座游乐场,就足以牵连起地方上人们的娱乐神经,成为一代人的(模糊)记忆。时代发展至今,马来西亚社会虽仍算不上富足,但与当年相比,物资条件还算充裕得多,尤其现今槟城发展迅速,娱乐选项更多。同时,时代的巨轮也给我们送走了许多旧时的人、事与物,说“老了”是出于情感上的不舍,实则有些旱巳名存实亡。

    “老街的风尘太久远了,生活的回忆似乎碰触不到了,只适合传奇小说;至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老滋味,在老商铺被市政局拆除了后,也有一些迁到临近的地点继续营业,甚或还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究竟哪些才是生活公市当年的老滋味在时间里的延续,如今也只有老槟城才指认得出,或者,姑且就留一份悬念,让有心的‘知食分子’来做田野,就这样了。这些与那些之外,曾经流窜在生活公市里的岁月歌声,无论如何是再也无处找寻的了。”<生活公市的逝水年华>

    从整部书的出版编辑来看,由于是以原于报刊独立发表的文章辑录而成,按顺序主题分成<月琴艺人陈同同>、<市井休闲与娱乐生活>及<老槟城游乐场纪事>;三缉,奈何无法揉成一整体,哪怕是在一辑之内。如专写槟城民间弹唱艺人陈同同的缉—里的6篇文,作者多方考察,又旁涉同为民间艺人却有作品流传后世的中国华彦钧与台湾陈达,凸显了歌者陈同同无曲传世的落寞身影,堪称全书亮点。奈何限于原初时的独立发表形式,各文难免会对陈同同其人做或长或短的介绍,一旦收归在一起,又不做适当整合,重复性的人物及背景介绍则显得拖滞臃肿,不利阅读。

    感怀追忆式的写法或许能给我们留下时代的体温,也是作者心中所求,但碎片式的书写毕竟还不足以梳理出某一时代的风貌。它只能寄居风中,偶为人们忆起权充谈资,复又遗落暗角,乏人问津。这若干记忆碎片都还只是杜忠全播的火种而已,需要有人举起火炬将之点燃,我们或许才能籍这点光多窥视(或瞻仰)一点旧时代的风华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