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新村50年


马来西亚华人新村50
林廷辉、宋婉莹



前言

    1999年是新村庆祝50周年金禧大庆之年。马来西亚的华裔尤其是新村居民充满喜悦和兴奋。流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新村在经历了不少风雨和巨变之后,已从外人所指的‘集中营’蜕变成今日拥有许多店铺、中小型工业、砖瓦的房屋、学校及民众会堂,还有道路、水、电供应的地方。同时,它依然获得大马华人社会的关注。

    回想以前,我们的先辈不惜远涉重洋,梯山航海来到马来西亚。他们披荆斩棘,惨淡经营,生活于斯,工作于斯,世代繁衍于斯,并且和各民族合作,共同开发国家资源,建设社会,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然而,英国殖民政府为了更容易压制共产活跃分子活动的范围,而于1948年宣布紧急法令,“新村”一词便由此而产生。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五十年的时光流逝了,事过境迁,今日的新村居民尚有85%是华裔,并且占了我国华裔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总人口的8%。

    五十年后的今日,华人新村已从被铁丝网围着,实行戒严及受保安部队看守,到今天拥有较完善的基本设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并且共同分享高度的经济繁荣。这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巨大的变化,是全国村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

    国内新村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莫大贡献,同时一直扮演着推动中小型工业的重要角色,尤其是那些与城市毗邻的新村已崛起为新成长中心。纵然如此,许多新村尤其是乡区新村,依然脱离了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流,扮演着边缘发展的角色。华人新村真的无法摆脱其“弃婴”的历史命运?抑或新村在历史作弄下已注定它边缘化的命运?

    可悲的是,随着国家迈人先进国的历程中,新村居民的物质建设不断在进步。散布于全国各地大型、小型、中型的新村都有水、电、道路,几乎每家都有彩电、冰箱、录影机和汽车。然而,售卖万字票者也多了,理发院增加了,录影带商店,卡拉OK、桌球中心、电子游戏中心更如雨后春笋,表面上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实际上,它们呈现了新村笼罩在不良文化和低侨文化的一面,而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孩子却在这种环境里迷失了。

    这种文化形态,造成新村人民教育素质低落,越来越多青少年以赚快钱为人生的目标,没有踏实的理想。更尖锐的,失踪少女、赌博、迷信、私会党、跳飞机……等社会问题已成为今日新村的象征。

    这本《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五十年》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452个新村的发展及村民所面对许多林林总总的民生老问题。关于华人新村的故事,今天很多年轻的一代已经说不上来。此书记载新村成立以来的点点滴滴,让村民、公众及下一代能更完整地回溯新村的故事及其走过的风雨路。

林廷辉  宋婉莹
20003



前言

第一章 新村的成立
1.1  战前的垦耕者
1.2  日本占领时期的垦耕者
1.3  战后至紧急法令实行时期的恳耕者
1.4  马华公会的成立
1.5  移殖新村的过程
1.6  新村初期的生活
1.7  马来亚独立初期(1957年至1960)
1.8  结语

第二章:人口及居住环境变迁
2.1  新村的数目及分布
2.2  人口的增长及因素
2.3  种族结构
2.4  人口的体积
2.5  人口密集度
2.6  地契问题
2.7  新村与城市化
2.8  环境问题
2.9  结语

第三章:纳入国家发展主流
3.1  五十年代
3.2  六十年代
3.3  七十年代
3.4  八十年代
3.5  九十年代
3.6    结语

第四章:经济发展与职业变迁
4.1  五十年的经济变迁
4.2  乡区新村沧桑的经济
4.3  城市新村的演变
4.4  结语

第五章:贫穷问题
    5.1  谁是贫穷的人?
    5.2  新村贫穷的实况
    5.3  贫穷是否影响孩子的教育程度?
    5.4  寻求蜕变
    5.5  为何还有贫穷
    5.6  结论

第六章:新村人民的教育
    6.1  两代之间的教育鸿沟
    6.2  辍学过程
    6.3  辍学的原因
    6.4  童工的问题
    6.5  教育与就业
    6.6  结语

第七章:社会和文化生活
    7.1  赌博风气
    7.2  家庭教育的缺乏
    7.3  康乐活动的没落
    7.4  热闹的日子
    7.5  守望相助的精神
    7.6  派系之分
    7.7  贫乏的宗教情操
    7.8  结语

第八章:结论:廿一世纪发展之路
    8.1  新村发展蓝图的拟定
    8.2  开放农耕地及农业现代化
    8.3  教育水平的缇高
    84 结语

中文参考资料
国、英文参考资料
图片辑
附表1:全国452个新村的成立年分及人口进展
附表2:全国新村国民型华文小学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