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太阳』观后感

『不死的太阳』观后感
王学仁

    启智夜学游艺大会演出

    启智夜学在王昌益、陈润吕、刘正编、周祖庆等诸位先生的领导之下,校务蒸蒸日上,莘莘学子不断增加;由寥寥几十位学生增加至目下济济一堂的六百多位学生。每逢华灯初上,瑯瑯书声充满整座校舍。教师们训导有方,同学们埋头苦读;成绩斐然。然而,想当年诸位先生正经济条件极端困乏的情形之下,为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而任劳任怨的情景,不禁令吾辈青年掀起无限景仰与钦敬之心。诸位先生之坚苦卓越的办学精神,诚足资吾辈青年之衿式。

    如今,堂皇雄伟的『启智会堂』,就在上述诸位先生的苦干与当地一般热心侨领们辅助之下,落成了,然而,这只是初步计划的实现,因为眼前的『启智会堂』只能当作办事处用,校舍尚须借用於『中化中学』。相信凭着他们办学的苦斗精神,在不久的将来,校舍的增逐可能成为事实!

    为了要在这伟大而富有意义的日子(本月廿四日)里,来庆祝会堂的落成,学校当局终于决定举行游艺大会。大会节目除了歌咏、舞蹈、幻术诸项之外,尚有两出独幕剧的演出。其一是『县官坐堂』。由本坡戏剧界老前辈潘金兔先生自导自演。另一是从陈振夏先生所主编的南洋月报的第一卷第三期里,经过慎重的考虑後,选用梁菩提先生所著的『不死的太阳』一剧。亦由潘金兔先生导演。今天第一天在启智会堂公开隆重的演出,甚获好评,观众们集聚一堂,情况热闹空前。由於各演员皆能盛责,演来出神入化,丝丝扣住观众们的心弦,令他们忘却当晚天气的闷热。

    其中以『不死的太阳』最令人感动。它的主题在描写一个五十余岁的布庄经理,为了儿女的教育而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和生命,表现忠诚深切而伟大的父爱。故事的开始是叙述这位布庄经理兰蘅生因自己区区二百元的薪水,没有能力供给自己大儿子良杰到外国去求深造,素来忠诚朴实的他,终于不顾一切,动用公款以了却他培育儿女的心愿。结果儿子算是留学毕业回来了,然而,却因此亏空布庄三万元,家薄门窄的他,对於这笔巨款实在吃不消。事情被发觉之後,他真无异於热窝上蚂蚁;因为自己的名誉与地位从此将一败涂地了,内心的焦燥与痛苦,真不可言喻。布庄老板何德明限他一星期内还清欠款,否则将控於法听庭。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虽经多年莫逆甘卓仁的帮忙奔走,依然毫无办法。眼看限期将届,只剩最後一天的工夫了。何德明这无法无天,心肠毒辣,善於玩弄女性底无耻的家伙,便乘着这个机会,以他的女儿玲洁为要挟,声言如旨将女儿许配给他,则万事皆休,这笔公款他不再追究。女儿知晓,然而要拯救父亲,已有应允之意。然而,洞悉德明为人的蘅生,自然不答应。於是在走头无路的时候,只好背着儿女服毒自杀,牺牲了自已,而成全了儿女们的教育前途。我们只要从他所说的话里,便可了解他底父爱的伟大与高尚。『玲洁,你把献给我的血与泪,心与力,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比我们更苦难的人们吧,当父母亲赐予儿女血与泪,心与力的时候,他役有想到要儿女回献,并且不知道有回献一』 『为了你们的教育,我早就决定随时可以让任何一种力量支配和处置我,而毫无怨言。』『这不算牺牲,这是责任,对於你们的教育,找是父亲,我应该负全责,每一个父亲部有完成自己儿女教育的责任,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养儿女来防老,而是对於社会,对国家必须尽的责任!』这位伟大的父亲,讲完了这些动人肺腑的话之後,终於在儿女的哭声中溘然长逝了。然而死的是他底躯体,他对於儿女所表现的伟大的父爱,的他底崇高纯朴的精神,是像太阳一样永远不死的!当幕徐徐下之际,不知博得观众多少眼泪!

    我们极目斯世,一般父母能为儿女的教育与前途而牺牲自己者有几希?愿天下一般为人父母者,能学习蘅生的伟大底精神!

    另外一幕『县官坐堂』,我也愿在这里约略一提。这幕戏是描写一个贪财好色,昏庸无能的县官。把我国宦海中一些腐败的官僚作风暴露无遗。这幕短剧由蔴坡戏剧界老前辈潘金兔先生演来的确有声有色,并且幽默诙谐,噱颇百出,观众莫不为之捧腹。

    这次两幕戏演来都很成功。尤其是『不死的太阳』。它的成功,演员导演与剧本的优秀精良固然不容抹煞,然而布景配置设计导具等方面也不可忽视,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末叶,舞台技术已为演出者所十分重视,这是单独发展的时期。当时在舞台上的表现,不仅是在表演中跨张那些各种器具的表现,又在剧本的主题之外还加上许多与表演不调和的器具的式样。由此可见对舞台技术重视的一斑。这次能获如此的效果,正因为他们能不过份强调而能恰当地处置布景灯光等舞台技术。使戏剧的气氛能配合演员内心情绪的表现!而扣住观众的心弦。

    最後,我愿启智夜学同人以及热心侨教人士,当此侨教前途多事之秋能再接再励地为维护侨效,发展侨教而努力。并且,我们也希望马华文坛上一般优秀的作家能为我们写出更多题材现实的优秀剧本来。

    (一九五二年八月廿五日于文思楼)


独幕剧『不死的太阳』:郭汉城、李诚、刘正玄、黄瑞妹
导演:潘金兔先生(一九五二·八·廿五)



资料来源:启智七十三~1910-1983蔴坡启智书报社七十三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