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意义 曾志郎:让孩子活出多元

生命教育的意义

曾志郎:让孩子活出多元

\

采访/萧富元‧彭昱融 摄影/黄明堂

    十一月初,行政院政务委员曾志朗出席一场生命教育论坛,感叹年轻世代对周遭事物疏离,最有感情的定鼠标。九年前他担任教育部长,在各级校园推动生命毅育,曾志朗认为,只有生命教育,才把年轻人拉回真实世界。

    这几年来,不论是经济体、社会结构或核心价值都在快速改变,台湾变成一个很奇特的地方,本来是同一个思潮往前走,现在变得很多元。很多人不知何去何从,忧郁症的年龄层不断往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靠生命教育,教孩子生命的含意。

    例如,富足家庭的父母要教导小孩认识不如自己的人,家境不好的弱势小孩,要学习如何面对生命的挫折。也就是说,社会走向M型化,富裕这一端如何理解弱势这一端,弱势这一端如何诠释生命对自己的挑战,这种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生命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别人和自然,当社会变迁、价值系统崩溃的时候,尤其重要。

阅读他人生命与经验

    阅读的重要也在于此,从阅读别人经验,你就会比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书里有太多人不同的经验,例如达尔文的父母要他当医生,整个家族都替他准备好了,他就是不要,最后成为一个这么伟大的人。你看到不同的生命,知道生命是很多元的,我可以跟别人不一样,我可以在哪些地方做自己最能发挥的事情。

    我们常常听到:在哪里摔跤就在哪里站起来,这句话不一定对。在这里摔跤,可以在别的地方站起来,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必要一直勉强做。为什么要去模仿别人?生命本来就是多样的,你要一直问自己:「我是谁?要如何发挥自己?」

    寻找自我生命的意义,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只要体认生命,你就会改变。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第一次走到老人院、孤儿院,会突然发现他的人生变了,他会想到自己要怎么活。

    所以我非常鼓励青少年做志工,到海外做志工,对大学生影响最大。我的学生到印度偏远地区教小孩计算机,发现当地生活困苦,没水没电,却活得很自在,他们才发现,生命不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这一体认,回来和同学、家长相处就不同了。

    有的学生到山上做志工,第一天还会问:「怎么没有牛奶、豆浆?」之后就不会问这些,学会怎么在山上生活得很安适。他突然间成长,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未来企业最需要的是有团队精神的人才,生命教育能让年轻人体会多元,产生对团体的附着力。真正的竞争力,就是团队能共同合作,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分工完成任务。

    将来的竞争,不是单一一个个人可以完成,所有的大计划,都要跨很多领域,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这需要大家有很强的生命教育训练。国家的竞争力也是靠来自不同部会的顺畅协调,这也需要生命教育。要先体认个人力量微不足道,然后尽己所长,也让别人有所发挥,共同创造合作的力量。

    我在乡下长大,到城市里看到大家都走一样的路,觉得好奇怪。我在高雄中学本来是读理工组,后来想,为什么要跟着大家走,为什么不可以喜欢文学?所以转到文组,很幸运自己可以不一样。可是,我走了半天,又回到理科,从教育、心理学,又走到脑神经、生命科学,也是因为我用心体认自己的生命,才会有这些转变。

鼓励孩子走自己的路

    我想告诉年轻学子,你现在走的路虽然不见得是自己选择的,但是,将来还是有很多路你可以选择。

    我们不只鼓励阅读,也鼓励阅历、身体力行。我的小孩学3D计算机绘图,他跟我说,参观博物馆对他的影响最深,因为博物馆的艺术品存在不同的型态,都进入他的脑海,回来做计算机,感觉就不一样。年轻人要用最省的经费,尽量去阅历。经过这些事情,你的学习能力就不一样。

    很多父母担心小孩耽溺网络,我的小孩天天挂在计算机前面,很宅,我却不担心他被网络绑住,假如他能走出,一定会被这个世界修改。

    父母要放心让孩子走出去看,让他亲身去历练。放任小孩去历练,是家长很重要的任务。父母也要体认,生命很多元,要鼓励小孩和别
人活得不一样,不要拿他和别人比较。我的小孩曾经很不适应台湾的教育环境,那个时刻,父母亲要有耐心,相信小孩将来能活出他自己精彩的生命。

    (萧富元整理)

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2009.11.18 pg.50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