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生国语程度低落问题


华小生国语程度低落问题
李宽荣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里,公共考试具有评定教学成效和筛选学生进入更高阶层教育的作用。因此,每当一项公共考试诸如UPSRSRPSPM等成绩公布时,许多教育界人士都会针对考核结果作出种种评论和提出各种改善教学的建议。

由于国语科是各项公共考试的重点科目,其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名考生的整体成绩且进而决定他的升学与就业机会,因此人们对这一科的成绩尤为关注。综观过去所发表的种种舆论,言者大致上都认为华小生或从华小升上政府中学的学生国语程度差,致考试落第的现象十分普遍,并认为这种情形甚至有每下愈况的现象,于是手有些学者认为根治这一弊端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在所有小学清一色实行以国语为媒介的教育,且坚信这一措施能进一步促进国民间的和睦合作,达致团结各族的目标。另-方面,许多在华小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也认为华小的国语教学时间不足,疾呼有关当局增加这一科目的授课时间,以为时间的增长,必然增进教学的成效并提升程度。姑不论这一推断是否正确尚有待验证,单就增加国语科授课时间一议来说,假使整体的授课时间没有改变,增加国语科的授课时间则必然得以削减其他科目的授课时间来促成。这么一来,似乎和前述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不同点只是改变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

认真的来说,如果是以考试成绩来比较并评定有关年份学生的表现是否较前一年份进步或逊退,这种评析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因为它纯然是根据分数或等级来推断,并没触及实质的语文能力问题,但若说成绩的进步或逊退即表示语文程度升降的话,则这种推断就不一定正确,为什么呢?

考试成绩不全代表语文程度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公共考试批卷方式是极度保密的。批卷所根据的准则为何,只有批卷的人士知道。至于如何评定等级,则更非常人所能知晓,如果考核结果是以考生集体表现做为分配等级的基准(Norm Reference)的话,那么等级所反应的不是实质的程度而是考生与考生之间的比较结果,换一句话说,某一年的A等成绩和另一年的A等成绩并不一定是反应同一层次的语文水准。

其次,即使考卷的出题格式相同,每一年的考题内容肯定不会一样,且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把成绩的升降当成是程度升降来看待,实不够客观。

再说,考生的成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临场的表现。考试时,审题失误,缺少有关的知识,考题要求的表达方式不适合个性等等原因,都会使有关的考生表现失常。因此,把考试成绩当成是语文程度的体现,也很难令人信服。

在中学阶段,除了国语一科外,国语也是政府中学普通科的教学媒介。如果说华小生的国语基础能力差,升中学后又无法补救的话,这些学生在其他科的表现都不会好。可是一般的现象却显示华小生在其他各科的表现和马来源流的学生差异不大,甚至在某些科目有时反而能居领先地位,唯独在国语科的表现较不称人意而已。

对华小生来说,学习国语是第二语文的学习。如果程度及不上以国语为第一语文的学生,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影响语文程度的因素,不单是学习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教学方式,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学府的设备等等都会影响学习的成果,此外,语文的掌握和运用语文的技巧,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以及个人天赋也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一个人对第二语文的掌握实不易达到有如掌握第一语文的境界。

华小生国语程度有提升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这么多年来,直觉上来说(没有科学性的研究凭据),华小生的国语程度似乎是逐渐在提升而非在下降。语文是活性媒体,随着科研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词汇是愈来愈丰,语文知识的内容愈来愈广,而应用语文的技巧也愈来愈灵活。对公共考试有丰富经验的人士也许会觉得,国语科的考题似乎是愈来愈难了。平心而论,560年代华小生的国语程度,哪能及得上今日90年代华小生呢?    要把第二语文的学习逐步提升到等同第一语文的水平(中学阶段),教、学双方都有需长期努力和具有极大的决心去面对挑战,这并非短期的耕耘或改变一、二个因素即可奏效。

个人认为,校方在这一方面的首要步骤应是经常对学生的考试表现和学习成果作出详尽的诊断和分析,看看有需改进的教学环节究竟是哪些,然后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来增强教学的效果,庶几华小生或从华小升上政府中学的学生的国语程度,能日渐提升,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28-08-1992《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