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杨泉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社会活动。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对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具决定性作用的。不过,要栽培什么样的人才,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是不相同的。然而,教育的策划和实践,必须符合和适应那个时期,那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未来人力资源的素质高低、质量的好坏,必须依赖教育的培养和塑造,而未来社会的面貌,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须取决于今日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为未来造就的人才素质。因此,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力资源,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1世纪即将来临。站在世纪转变门槛的时刻,我们更必要去思考、探索和展望教育对未来社会所负的重大责任。基于这个基本信念,本文将探讨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更新的课题。

    要更明确的探讨这个课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和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尤其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21世纪社会的变化特点

    社会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20世纪后期,国际局势发展迅速。苏联和东欧制度的解体,结束了以意识形态对抗为主的冷战局面。取而代之的则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竞争形式。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导向。而维持和促进国家经济成长和繁荣的首要先决条件是国家和平和政治稳定。亚太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外资大量涌人的带动下获取的。

    在经济建设和推进国家繁荣的大前提下,在外资涌入的冲击下,亚太国家的经济措施必然日益趋向国际化、自由化、开放化和多元化,而经济领域的成就也因而相应带动其他领域,如教育文化方面的政策的开放。我国的经济,就是在这样基础上从衰退到起飞的。在朝向2020年工业国地位进军的步伐中,我国也在多个领域里相应的采取较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策略。在这个国际大气候的感染下,我国社会已从保守转到更开放、教育文化思潮也逐渐从单元转向多元化,而民族关系也从紧张转化为融合。这是21世纪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要达到工业化的宏愿,我国未来30年必将注重制造工业的发展。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但引进重工业和高科技工业,也带动我国各领域的中小型工业的发展,因此,迈入21世纪的我国经济,在收入和就业方面,将更加依赖制造工业的输出贸易。然而,在面对劳工短缺的忧虑下,我国也将从劳力密集为基础的工业而转向高科技的工商业结构的趋向发展。因此,工业化后的我国,对中上级的高科技熟练专业人力需求,将是非常高的。

    除了资本和人力之外,促进国家经济成长的因素,也包括科技的应用、创造力和企业精神,据经济专家的估计,在发展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这类因素对国家生产的贡献多达百分之6070。我国的经济展望纲领明确的指出,到了2000年,我国每年100万人当中,需要造就1千名科学工艺人才,以配合科学研究及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百分比例加倍的目标。它说,目前我国科学工艺人才与人口比例为100万人当中有400人,这与先进国家的每100万人当中3565人比较,相差非常远。

    因此,我国在21世纪所需求的科学工艺专业及技术人员的范围和数量,将是非常大的。

    21世纪是属于亚洲太平洋的。著名的国际分析家约翰奈尼斯比特也在其近著《亚洲大趋势》(MEGATREND ASIA)里加以肯定。亚太区域的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幅度非常高,在日益国际化的经济贸易体系具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最具发展潜能的亚太经济国家,都是用华语的。无可否认,华语的应用和价值将因而获得提高。当然,英语作为国际贸易和交流的最主要语文还是继续受到肯定的。不过,未来的专业人才,除了掌握本国语文外,也必须掌握英语或华语,才能在以亚洲为中心的21世纪工商业社会立足。总之,未来的人才素质应包括掌握双语或更多语言,尤其是英语和华语。

    亚太国家经济跃飞也带来人口结构的变迁。奈斯比特预测:“到了公元2000年,将会有5亿的亚洲人成为我们一般所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人数的形成和不断的扩展,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具深长意义的.在马来西亚,人口的结构变迁趋向,尤其是各民族的人口比例,也足以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各族的人口成反比例来看,马来族的人口将会继续升涨。相对的来说,非马来族,尤其是华族的人口,将降低到全国之百分之30。不过,马来民族的中上阶层、专业人士及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不断的提升已增进民族的自信和开明态度。因此,在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前提下,各民族间的矛盾将会继续缓和的趋势将是21世纪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特点。

    对于华族人口来说,21世纪的华族人口的社会结构、生活条件、教育背景和思想状况的改变幅度将是非常大。华族的中产阶级比例,将是非常大的,其教育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华族人口的教育背景也有所改变。受双语或三语教育背景的人士将会占大多数。明显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长对教育课题的看法将会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上,认同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将是华裔人口的主要趋向,但是,对多元化的教育论争和认同必然冲击华族人口对华文教育办学方针和实践的看法。无论如何,华文教育体系在面向21世纪时,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改革和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将是变化速度加快,尤其是科学工艺的发展将更加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术、再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将大为缩短,成为人类发挥创造力的最活跃因素,其中微电子科学工艺的飞跃发展与超速电脑及人工智能的开发引用,已加速引发资讯社会的到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将由新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代。因此,未来社会的人力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素质。

    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交通工具和通迅方式的现代化,国际卫星通讯和电脑,电话网络的设立和扩展,已大大缩小世界的空间。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交流的联系已日益加强、交流更加快速和广泛,21世纪的生活方式,将面对外来文化对本族传统生活文化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的强烈冲击。除此之外,科技发展虽然带动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生存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它也同时具有造成灾难、生态危机的潜能.21世纪的人类是否具备更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对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是教育改革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

    上述的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和特点,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总的来说,在面对未来社会变化的挑战,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符合以下的基本要求:

    (1)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政策,必须是开明的,并基于多元民族特征的基础上,着力于人力资源的栽培,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这样的国家教育政策,必须是公平和开放的,尊重多元民族、信仰和文化差异,让各民族在求同存异的全民团结的基础上,维持和发扬他们的语文、文化和教育传统,以建立一个科技和进步,有创造力和具有经济竞争力,向前迈进的成熟和容忍的繁荣社会。

    (2)由于英语和华语的应用价值不断的提升,我国的未来人才应具备掌握最少两语或更多语文的素质,语文的学习和掌握是与语文的应用环境息息相关的。虽然在校时期只有部分学生有能力掌握双语或三语,但是,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在中学毕业后,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其他语文,我国社会构造本身就具讲多种语文,尤其是讲国语、英语和华语的环境,更何况我国的教育体系除了发扬和巩固国语语文系统和地位外,也保存了其他民族语文,尤其是华语的语文和教育系统。因此,马来西亚就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多种语言学习的环境。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改革,不但要珍惜现有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也更应该开明的去扩展多种语文源流系统,把我国发展为国际教育中心,为国家栽培高素质的双语或多语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人力需求。

    (3)在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以及工业化后,我国对各层次,尤尽是中上级的科学工艺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幅度的提高。现有的以学术课程为主的、考试文凭至上的传统教育制度必须加以大幅度的改革,才能应付21世纪的需要,各层次的教育改革必须从下列情况出发:

    3.1现代科学工艺知识陈旧速度加快,使得现代人在此时学习的知识,不管是如何新、如何现代化,在极短的时期内都随时面临过时的可能性。今天还是新的观念,明天就不符合时代的精神了。换言之,今后的学校教育,可以说已经不是业已存在的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而是要求进行“现在不存在的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内涵,是21世纪势在必行的教育策略。当然,要教导未来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然而,各层次的教育策略却必须培训具有适应快速应变的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在新的变化状况中求进,独立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

    3.2我国的基本义务教育,已提升至高中阶段,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对熟练技术工人和中级人员的需求。不过,面向21世纪的基础义务教育,应是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基础教育所要掌握的技能,应超越传统的读、写、算要求,其中也应包括更高层次的基本生活技能,如懂写应用文,口头表达交流技巧、基本电脑通讯科艺、独立思考,以及学习如何学习等适应技能,以应付急剧变化的未来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3.3要应付工业化社会对科学和工艺人才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改革必须积极发展各层次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开设专业技术和职业中学,以及更多的工艺学院。中学的技术职业对学术课程的比率,应相对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改革技术职业课程是属于落第生或资质较差的学生的形象,除此之外,中学的数理教育也必须加强,为未来的科学工艺人才打好基础,并引导优秀人才专攻科学工艺研究工作,以提高国家在科技应用的创造力。当然,在提升数理工艺科发展的同时,教育改革绝对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未来人才不但应具有围绕自己专业而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系统,也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兼通文理、兼通科艺。

    3.4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是开明的、多元化的。为了要满足工业化社会的人力需求,政府除了要增设更多的大考以外,也应更加积极鼓励私人界参与大专院校的设立和建设,女应鼓励工商界与大专合作,使大专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宏图大计和迈向宏愿的目标得以实现。

    3.5尽管我国的主要基本民族矛盾得以缓和,解决民族矛盾还是国家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民族间的和谐对国家的和平稳定非常重要。在经济建设时期更为重要。21世纪的教育改革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首先,教育政策,尤其是实施方面,不应该有偏差出现,更不应有压制性的限制。除此之外,各层次的教育体系里应该设有促进民族容忍和民族谅解的多元文化课程,以促进全民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结语

    以上所探讨的有关21世纪社会变化的特点和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的动向,是以较总括性的概念提出的。比较具体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各层次教育方面的改革课题,需要更长篇的文章末细述,不属本文所探讨的范围。要预测未来的趋势是不容易的。笔者希望对此课题,提出总括性的看法,更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通过共同讨论,以提升华社对教育课题的认识。

    (01-01-1996《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