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华文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
林国安

    21世纪来临之际,人类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育在自我革新和提高质量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发展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其次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将成为社会运作的核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源泉。知识信息是全社会追求的最重要的物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在马来西亚,以肩负延续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母语教育,培育民族子女,为国储才为任务的华文独立中学(简称“华文独中”或“独中”)(注1),为顺应国内外时局演化和世界教育发展大潮,注意自我调适以与时并进。去年,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注2)主席郭全强强调:独中教育体系须适时改进,以提升办学效益,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华文独中要以“素质教育”为办学发展大方向(注3)。华文独立中学新世纪教育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教改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如何,无不引发独中教育工作者和独中办学者深深的思索。其中,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的改革被认为是独中教育改革的第一突破口;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本文拟对独中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近年独中华文教学革新反映素质教育对华文教学的历史要求

    华文独立中学是以华语文(华人的母语)作为各学科的主要教学媒介语,以便于传授知识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向来十分重视华文科的教与学。在独中教学体系中,华文科作为第一语文教学,每周课时6-8(每节40-45分钟;全年上课42周,总课时170-250小时),系必修必考必须及格科目。教师教得严,学生学得紧。由于华文科教学功能的多样性,既要担负承传中华文化、宣扬华族伦理及学习中华文学的任务,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长期以来令华文教学工作者难以适从,主次目标拿捏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诸如“重道轻文”(把华文科当公民知识、道德伦理课来上)、“重文轻语”(把华文课当作文学课来上,注重课文的思想和艺术分析)、“重读写轻听说”(语文能力训练未能均衡兼顾)等偏向。

    8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者为匡正上述教学偏向,倡导了华文教学革新运动,拟定新课程纲要,确立教学目的,摆正教学方向。先着手小学华文科教学改革,具体教学改革工作有:编写新教材;教学内容渗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教学活动注意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采用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教学等。1989年,华文教学改革延伸至中学阶段,课程内容引进了现代汉语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比较系统的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也加大了力度。

    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向亚太地区转移,华语华文的地位和应用价值相应提高,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也对人们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引发华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19928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举办“面向21世纪独中课程规划工作营”。工作营对独中华文科教学总目标和高、初中阶段基本语文能力教学要求作了规划。在教学总目标方面,规划了三项要点,即()培养语文能力一一—培养学生聆听、说话、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陶冶品德一一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一一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至于高、初中“基本语文能力教学要求”,则提了四项要求,即“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规划了这些方面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标准。

    随着教学总目标的确立和基本语文能力教学要求的规划,独中华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教学环节也起了重大的变革。主要方面包括:

    1.新订《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文课程纲要》,“教学目的”确认华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一一工具性和思想性,既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以利表达思想感情和进行思维活动,又通过华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真善美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新编《华文》教科书,建立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核心的新的结构体系,按单元设置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3.依据教材各单元训练中心,实行定向的单元教学。

    4.合理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精简教学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注重学用结合,以利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提高规范语言的能力。

    5.初中统考华文科语文能力测试层级化(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综观近年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变革,可以看出,这些变革是社会发展使然,也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华文教学的历史要求。这为今后在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

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与树立华文教学的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当代培育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经过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充实,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华文教育工作者和华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有所认识,同时要树立华文教学的素质观,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发展了的广义的概念,是指“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注4)。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注5

    近年学科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强调三个辩证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知识教育、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课堂教学和环境影响的辩证统一,以最终达到学科教育的最佳效益即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这也即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素质教育可通过学科教育学体系中的学科教育系统(课程、教材),学科教育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测量),学科课外活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方法)等环节来完成。不同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进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全民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工具,华语文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文化价值。华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科学,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华语文学科这样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华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是:致力于发展语文能力,与此同时,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开发智慧潜能,发展个性特长,塑造理想人格等等。这也就是华文教学的素质观。从这样的素质观出发,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为华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素质,除了一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包括了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中学华文教学除了要以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任务,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以培养民族文化素质为教学基本任务。民族文化素质是民族存在的象征,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所以语文素质可说是“民族的灵魂”。华文教学内容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华文教学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对于一个人发扬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独中华文教学可通过加强文学教育和设置中华文化课,以完成华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构建语文素质框架。当前国际教育界,有以K(Knowledge,知识)A(bility,能力)Q(Quality,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要求。在中学华文教学体系中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反映了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个时代特征。一般来说,语文知识虽属表层,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语文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运用而形成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语文素质则是把从外获得的语文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柑辅相成构成学生语文素质的要素。

    3.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辅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智力高度发达的人才,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智力发展有赖于语言文字及其教育活动,语言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成分一一思维的工具,是智力形成的条件。观察、记忆、想象,联想等智力因素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定义、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也不能脱离语言而进行。华语文是华校生学习各学科及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华语文教育系华族母语教育,对于开发本民族群体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华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特别是思维力,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现行独中华文教科书中专设“观察与感受的抒写”“读写中的联想”“读写中的想象”“读写中的对比”“读写中的类比”“读写中的综合与分析”等单元,结合读写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让学生懂得观察自然和观察生活,以及把观察感受抒写出来的方法;懂得在读写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懂得在读写中进行对比、类比、综合,分析等思维活动。

    在华文教学中开发智力,须要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一般来说,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就当前中学华文教学实际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华语文缺乏动力,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自觉精神和顽强毅力不足,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因此,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起情感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要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个性就是一个人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它由体力、精神力量、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情绪等多种因素构成,并以个体独特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特长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某些突出才能,它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体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趋势,华文教学可利用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寸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语文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华文教学可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伸展其个性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

    5.健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建设,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奠定基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是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也是现代教育目标体系中德、智、美三育的目标要素。中学华文教学完全有利于发挥德、智、美三育的作用,对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华文教学可以科学地选好语文训练和三育发展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这结合点的延伸和迁移,使学生在语文训练中接受了德,智、美的教育。语文三育教学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的。

    语文智育内容包括语言文化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智力三个方面,是华文教学系统的核心内容,应摆在主要位置并处处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为依归。语文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由于华文教学包含工具性和思想性两种属性,华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而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这决定了语文德育工作在“渗透”,即把思想文化因素渗透到语文学习中,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思想上受到教育,感情上受到熏陶,并从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语文美育对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基本内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和人生志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与美的心灵。华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无不包含着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华文教学内容渗透着人的审美体验,表现出人的审美倾向。语文审美教育过程重在“熏陶感染”“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这可以强化与促进智育,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完成华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三:打好基础,培养志趣,养成习惯,发展语文能力

    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l世纪的表现,是考虑到适应21世纪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注重培养适应21世纪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语文能力。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讲究高效率、实用性、规范化,对语文听、说,读、写、思维能力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方面,随着传声技术、人机对话、“说写”方法的发展,要求人们口头表达规范、简明、连贯、得体。读的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快速阅读”能力,读得快,抓得准,记得牢,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写的能力方面,要求具备现代生活、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写作能力,如会写读后感、报告,总结、小评论、产品说明书等实用文。思维能力方面,要求掌握筛选、迁移、分析,归纳,分类、概括、综合、演绎等能力,以有效地处理各种语言信息。

    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打好基础,培养志趣,养成习惯”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

    1.打好基础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文课程纲要》对独中华文科的“教学目的”有这样的表述:“中学的华文课程是小学华文课程的延伸,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华语文,使学生能用华语文进行思维活动,能用华语文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思想和感情……”这段文字确认华语文用于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交际职能,及其作为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特性。这种关于语文“工具性”的认识与肯定,  确定了华文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学好华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华文科既然属于基础学科,就得扎根于基础教育;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打好华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就学生的心理成长,智力发展、母语习得规律和学习条件而说的。毕竟,学生中学毕业后无论继续学习或参与社会实践,语文扎根优势相对减低了。

    2.培养志趣

    志向和兴趣是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动力。当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注6)这正是学习得以产生效果的可贵的心理素质。学好语文,志趣是重要的前提。

    一些学生总认为华语文是母语,天天讲,天天用,没有必要费那么多心思去学习;语文知识课概念术语多,既枯燥无味又无实际用处,学来只为应试太没意思了;文言文更艰涩难懂,学了也,没用……于是,轻学、畏学、厌学心态充斥华文课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华语文的兴趣,培养热爱并学好母语母文的志向?这涉及端正学习观念、克服学习心理障碍和改进教学法的问题。华文教学工作者可以从激发感情,  明确目的,完善教学三个方面着手,感性启发结合理性分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激发感情方面来说,可让学生认识到华语文是科学、优美、智慧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当前华文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重要,应用价值相应提升,学生应珍惜学习本民族母语的机会,以维护民族尊严、开发民族智慧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明确目的方面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华文作为基础工具课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学习华语文是为了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语文能力,以方便交际、学习和工作。

    至于完善教学方面,主要是教师要把华文课教活。华文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发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掌握学习方法、会学、善学。还需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善于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操作,变教学活动为双边活动,增强学习情趣。

    当学生的学习志趣得以充分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则学习效果将相应提高。

    3.养成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一条规律。培养学习华文的良好习惯,对于学好华文这门学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华语文是华族的母语,华校学生天天讲,天天用,习以为常了,当形成合格的语文能力吧?其实不然。养成语文习惯,还涉及到一个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问题。当前中学生还没有全面掌握华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无论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还大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病,甚至不少中学毕业生还不善于说他们所需要说的话,写他们所需要写的东西,阅读能力也与他们的交际需要不相适应。语言文字应用还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并存于人们的语言应用过程中,而且容错能力使纠错能力走上了歪路,让人不去纠正错误,使语言错误形成了习惯(注7)。语言错误妨碍理解,影响交际进行,不利于合格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华文课中教导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各种语言错误及其生成根源,养成纠错能力,能自觉纠正语言错误,养成规范语言应用习惯,对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课程、教材、教法、考试与素质教育

    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契机在于课程、教材、教法,考试改革,即通过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素质教育化,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中学华文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素质教育化的内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课程设置

    (1)课程目标导向化

    在现代社会里,受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的素养,  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华文科课程目标须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涵盖学科知识的领域,技能操作(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应用实践)的领域以及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的领域。

    (2)课程功能多样化

    现代学习论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认识侧面的学习变化,同个别差异相关,每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也各异;教学要注重每个个体的情意侧面。中学华文课程应有利于差异教育、个性教育,适应因材施教。即顾及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格形成的需要、情志发展的需要,突出个性的和谐发展,潜能,特长的发挥。

    课程设计要体现民族性和社会性。素质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把个人同民族进步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独中华文科的教学目的强调:通过华文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华族文化的渊源和传统,能理解及欣赏古典和现代的华文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和友族和谐共处、建设祖国的美好情操。”意义就在这里。

    知识与能力同构,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文语文知识课注重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学用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华文教材设置相当分量的自读课文,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学生学会学习。

    (3)课程结构合理化

    中学华文教学除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当前中学华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一刀切”结构不适应这种发展的形势,有必要作出调整。为优化课程结构,高中阶段可考虑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制”,即开设多门类的必修、选修课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的学生。例如华文必修课,可设有基本水平和较高水乎两种水平的课程,或者是设有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和较高水平三种不同水平的课程。华文选修课则可设实用语文,文学、文言文选读、文化常识之类课程。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教材建设

    现行新编独中华文教科书在内容的编排上,改变过去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干的结构体系,建立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核心的新的结构体系。教科书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文课程纲要》规定的关于知识点设置和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分配在高初中12册课本中,每册分8单元,各个单元设一个训练中心;围绕这一训练中心,标示单元题目,提出学习要求,提示有关知识和学习方法,选编课文,设置作业。各个单元训练中心呈纵向结构,由简至繁地发展,使各种能力训练得到螺旋式的提高。目前这套教科书已完成初中阶段的试验教学,并延伸至高中阶段进行试验教学。为了使教材与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相适应,高初中华文教材将在鉴定试验教学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修汀。修订的范围包括: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简明,精要,好懂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的实践。

    (2)高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要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提高规范语言的能力,养成规范语言应用习惯。

    (3)高初中教科书编选一定分量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中外名家文化著作,另编写中华文化常识读本及古今中外佳作阅读文选,辅助教学,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知识视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4)高中教材要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文学教育,既有利于进行语言教育和人文教育,又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5)加大教材的弹性,能力训练分出层次,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教科书内的教学要求有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课文有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6)配合课程结构的调整,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材建设,发展层次性教材,以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3.教法改革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确立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教学手段的选用及其效率,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前,在中学华文教学中,运用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的注入式讲授法仍相当普遍。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和养成语文实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局限,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有必要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学华文教学方法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改变注人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启发式教学包含四个主要环节;激活兴趣,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疏导认知。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创设主题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穿针引线,开路搭桥。

    (2)多维课堂结构,进行多边信息交流与及时反馈。多边信息交流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华文教学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以及讨论、讲述、对白、演讲、争辩的语言活动;并在比较、鉴别、评价活动中引导学生判断、鉴赏;在朗读、默读、速读中,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是活动主导者和信息传递中心,负责促进各方信息交流和反馈的任务,同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并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

    (3)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互为用,提高教学质量。俗语说:“社会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这里有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且集听说读写于一体。中学华文教学要求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即能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落实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华文教科书课文后的练习设置了较多的语文课外活动,如组织同学从各种文字材料中搜集各种形体的汉字,然后集中观赏;组织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文故事;制作读书摘记卡片等等,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语文活动。

    4.考试改革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将考试异化为教学目的,是要反对的,但考试作为一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获取教学绩效反馈信息的手段,是不应反对的。然而,测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改进测试方法的问题。

    (1)试卷层次性。华文测试卷可根据不同流向、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多样化,要有适合不同层次考生的试题,如设ABC卷。

    (2)综合素质测试。华文测试要尽可能从单纯的知识测试转向综合素质的测试;考试命题要尽可能避免支离破碎地考核某些知识点,而应强调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试,内容包括思想认识、理论分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文学作品片断的赏析、对语言材料的概括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

    (3)能力倾向。华语文的测试内容和形式是将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以考查能力为核心,如对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考查能力着眼于“用”的方面,以“用”测“能”,强调学习知识为应用,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4)能力层级化。华语文测试可以参照布鲁姆关于人类认知领域的六项目标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作为语文能力层级标准。

    (5)测试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观。华语文测试可以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融人试卷中。例如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的内容可以包含自然科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科学、社会、文化的知识和美的感受。这符合语文素质·教育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标。

五:结语

    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民族性、历史必然性,发展性的特点。

    首先,华语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教育,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对强化母语教育功能,开发本民族群体智慧,有着特殊意义。其次,在中学华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比较好地概括了目前华文教学改革自身的需要和历史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语文实用能力。其三,华语文教育是民族通用语的教育,不能将华语文视为一般的知识学习,而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密切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21世纪是信息社会,华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须要发展学生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素质教育有待开发的领域。

    总的来说,教学是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深刻的意义。中学华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它包含了思想素质、语言素质、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对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做出卓越的贡献。

注:
1.华文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内的私立中等教育学府,它由华人创办并经营。目前马来西亚共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在校学生近6万人,教师约2600人。
2.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是华文独立中学的领导机构,主要统办华文独中的课程、考试以及办学咨询;成立于1973年,由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联合热心华文教育人士组成。
3.郭全强《“1996年全国华文独中招生运动”第一站推展礼讲词》。
4.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
5.同(4)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当代苏联教育家的新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7.李裕德《现代汉语实用语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28-12-1997《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