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独中课程与考试的若干问题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有关独中课程与考试的若干问题
吴建成

    我在这里想分三个部分来谈这课题。

    我们的独中运动,在许多时候是受两个因素影响的。一个是内部运动,一个是外来压力或刺激。这些压力或刺激,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它使到我们要改变,不改变不行。我们常听到一些在华教运动中比较久的老前辈说:“3-3制不能够改。”“六天制改为五天制哪里可以!”假如我们认为这是华校的特点而不能改,最后我们就会落后于形势。我们华教要保存的是什么?是一种精神,而不是那种制度的形式。我们首先要有这么一个思考前提,就是说任何制度都可以改。改的因素在哪里?那是我们内部运作的需要以及外来压力或刺激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动力。那是一种变的需要,所以我要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这问题。

1.政府中学的变化

    先谈目前政府中学所产生的一些变化,一些学制改革趋势所带来的冲击。我用“趋势”这个字眼是因为有好些事情我们都还不清楚掌握。政府真的要做吗?例如,初级学院真的要办吗?情况还不明朗。已经实行的,就是小六直升中一。这东西我说它是一项“阳谋”。小六直升上中一,中间应该有一年的转换媒介语适应期或过渡期。可是现在这过渡期没有了,政府搞汶一招之后,据说有40%的小六生直升中一。这已违反了智力常态分布。所谓智力常态分布上智生(资优生)——般上是占10-15%。这种作法,政治作用比学术作用来得大。这只对5-10%的学生有利而已。其实,早期的4A2C方案基本上已解决了资优生的问题了。

    至于以一年制的初级学院去取代二年制的大学先修班,我怀疑政府有心去搞。为什么呢?且看今天的From Six。里头大部分学生是非马来学生,而且很突出的,马来学生则大多数是属于第三流的。第一流的人才在SPM后就送往国外重点栽培了。第二流的则送进国立大学读预科(Pre-University Course),以便一年后转入大学一年级。剩下来的三流人才就送进二年制的大学先修班如果把二年制改为一年制的话,那些成绩一塌胡涂的三流学生就更加糟了。有一种可能是,政府会把那些准备以奖学金方式送进欧美国家深造的优秀学生留在本国大学及本地学院,同时把一些办得不错的本地学院提升为大学。大专法令有一条规定,私立学院必须招收30%的土著学生。这规定是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是不可能的。目前290多所私立学院,马来学生只占3%。如果要实施30%的固打,就必须采用上述方法,把优秀生留在本国。这样做也有某种根据的。第一种学生,他们到外国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一时承受不起;他们来自甘榜,思想本已封建保守,回来后可能变成更保守、更极端、成为政府的负累。第二种学生,他们到了外国受到开放思想的影响,可能变得很开放,回来后也反对政府,认为政府对华人限制是不应该的,应该民主一点。这些人在政府的决策机构里面有一定的地位。目前政府比较开放,  这些人有一定的功劳。这对马来民族主义者来说,这是他们的一种精神负累。他们认为这些人应该留在国内培养民族意识,政府应该在国内培养人才。这样做的另一个作用是节省外汇。假如政府准备把本来要送去国外深造的学生转到本国,就可能把二年制的Form Six改为一年制的初级学院。

    根据报章报道,政府要搞科技,这就得提高学生的数理水平。一般上,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比例是13;现在却要倒转过来,变成31。这种走向会带来功利主义的冲击。人们本来已经功利主义,经过政府这么一推,就更加功利主义了。政府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得把生产力提高;要提高生产力就得搞科技;要搞好科技就得发展教育,主要是向理科、工科、技职科方面发展。这些对我们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家长们看到政府在改变,而我们独中还是停滞不前。那么,到2020年时,他们的孩子已经3040岁了,他们现在受怎样的教育,将来也就变成怎样的人了。

2.私立学院

    国内私立学院对我们也产生很大的冲击。第一点是,它们招收优秀的SPM生进去读一年级的课程。这使很多办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办独中,6年制变成了5年制;我们对外宣扬是华文中学,可是我们的学生高中未毕业,在高二就走了。办学者心里有压力。好的学生都跑去什么Inti CollegeSunway College了,剩下的所谓渣滓,统考也考得不好。他们觉得很冤枉,学校本来有好多好学生,但是提早跑掉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

    第二点是,这些私立学院也促使家长给我们压力。他们强调英文,因为课本是英文本,以英文教学,强调英文是自然的。假如参加入学考试,5个之中只有1个考上。家长们就会来找校长,说我们英文程度差,导致他们的孩子失败。这也是一些董事,校长想把中文课本改为英文课本的原因之一。这些私立学院的一个特点是采用学分制,这是目前政府大学所没有的。学分制有一定的优越性,

    面对着上述两种外来的压力,一个是来自政府,一个是来自私立学院,我们该怎样去调整呢?

3.如何调整步伐

    1.第一点:和杨泉博士所提的一样,我在这里不再重复。

    2.第二点:我们一路来的教学是强调传授知识(Imparting of Knowledge),灌输知识给孩子,吸收越多知识越好。现代教学却强调智能(智力和能力Intelligence and Ability)的发展。我们要培养学生怎样去记一大堆东西。由于知识会老化,而新知识又快速产生,这样记下去,他的生活就是整天读书、读书。智能的发展和个性(Personality)的发展很重要,往往是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注重智能发展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能使一个人善于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办学者也应该多看一些关于智能发展的理论文章,减少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第三点:我们目前的课程太臃肿,知识量太多。我们往往强调掌握整个知识系统,要求得太过细。几年前我们曾讨论过课程要生活化、要趣味化、要实用,应删去一些章节,结果编出来的课本还是厚厚的。其实,只要提供最基本知识就好了。

    4.第四点:我们应该确定某些科目是必修科,某些科目是选修科.到了高中,试卷应实行一科多版制,例如数学有普数和高数两个不同版本。可是其他科目,目前则只有一个版本。以早期的MCE华文科为例,有Higher ChineseSyllabus BSyllabus X三个版本供考生选择。课本方面,也可设计多种版本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5.第五点:对于资优生(超常生)一一可以把高中3年的课程浓缩成2年。这样做,能使这些人才早些完成学业。

    6.第六点:资弱生(下智生)一一多1年预备班,还是不够好,因为预班过后,还是要念正规的初一,初二、初三,要求达到那样的水平,这些资弱生还是不行。不如把3年拉长,课程重新设计,以符合这类学生的性向需求。根据一项非正式的统计。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最多只有60%,淘汰率很高。我认为这一类学生不需要念完传统高中,初三过后,就可以转去技职班。

    7.第七点:这倒是一项比较新的构思: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以缩短超常生的学习年限。例如一些学生在物理方面非常强,假如采用学分制,他们或者只用高中一年的时间就修完,读完物理才读其他的。这样一来,可能只需要2年的时间就完成高中课程。学分制会带来灵活性,但也会在行政上带来很多因难,所以,如果要实行学分制,就必须先解决行政上的问题。

    8.第八点: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新加坡和台湾的经验。当一个国家进行工业化的时候,太过强调理工科,就会忽略人文科,结果培养出来的人大多以功利主义挂帅的。要强调理工科是必然的趋势,不这么做,我们会完蛋;太过注重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我们也会完蛋。所以我们要注意功利需要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9.第九点:关于英文水准的提高。这问题曾掀起了一场争论。有人想把课本改为英文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准,使他们念到高中三时,可以考TOEFL1119英文。我们从来不反对学习英文,问题是我们一直学不好。学不好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提出来了。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这问题,彻底解决这问题。

    10,第十点:最后一点是涉及到统考文凭。今天很多独中办得很辛苦,它们都给政府考试这东西拖累了。华仁中学和育才中学已经把它抛掉了,但是还有许多独中,包括我本身的学校,都没能够抛掉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因此,当最近冯镇安博士提出一个方案之后,大家似乎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对于这个如何把SPM马来西亚文纳入统考文凭的方案,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它的可行性,不过,我们也必须照顾到统考的完整性。

    基本上,在未来5年,在跨进新世纪之前,我要尝试去做。在这方面,董教总或独中工委会扮演一种协调的角色。假如某一所学校具有一定的条件作学制及课程方面的改革,董教总可以投入一些人力,物力,协助进行试验。千万避免盲目搞改革,搞到最后,弊多于利。各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某校的体育很出色,某校的美术很出色,就在有关学校设重点课程。各独中也应有大的胸怀。如果本校有一位学生,他的美术非常好,这时有另外一所独中的美术科也办得非常出色,我就会叫这名学生过去那儿念。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培育人材。我们不应把这种情况当作本校的损失,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应该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大家同样是独中,在独中与独中之间的合作之下培养出人才,独中才会壮大,我们有了一定的成就,才能影响政府的决策。


    (22-03-1996《挑战与革新一一1996年全国华教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