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育建立健全的社会文化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通过教育建立健全的社会文化
翁诗杰

    长久以来,本邦有关教育的争端一直离不开语文。华小、印小的存在与发展,固然已被人高度政治化,成为一般别有居心者所指的“种族极化祸首”;即使是政府要加强学生掌握英语作为第二语文的能力,也往往需要大费唇舌,重申其用意并不在于贬损国文的地位与尊严。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质疑国文作为各族沟通用语的角色。但倘若以为通过完整的国文教育体系便能有效团结全民,则未免把马来西亚的种种整合问题过于简单化了。

    大家都明了各族团结,共存共荣的重要性,惟独是要通过何种途径来团结:我们始终不能在方法策略上达致共识,也因而产生了彼此各说各话的局面。

    就从近日未有关“华人文化城”计划概念的争端为例:一方指陈该计划在突出单一族群的文化,不符台国民整合及塑造国家文化特征的建国目标:另一方则辩称华人文化既是大马文化的—环,将之具体化发扬,当无不妥之处,更何况所渭的“马来西亚民族”特征,也不是建立在“否定个别族群的特征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由此可见,虽然双方皆以“团结”作为论争的重点,但立场、观点的对立分歧,恰好成为彼此各说各话的绝佳注脚。

    本来“国家原则”的订立,不单只为大马的建国历程提供了一套指导原则,同时其所内蕴的中心思想,若获得充分的贯彻,倒不失为各族建立团结共识的一个良好基础。

    可惜的是“国家原则”的热潮却是那么的短暂,而学子们对它的认识也普遍显得十分肤浅,竟相把“国家原则”的五大原则背得滚瓜烂熟,或将之书于学校内的各个角落。若无深入浅出的教诲引导,或使之成为课程纲要的一环,最终不但鼓不起研习的热潮,反而还会将之弄成僵化的教条,丝毫不能融化生活中。

    事实上,“国家原则”所涵括的生话层面相当广泛,除了强调以民主、法治、科学等精神建国外,也致力于缔造一个笃信宗教、尊崇礼仪的社会。这一切都是健全的社会文化所不能或缺的。

    然而任何健全的社会文化离不开健全的思考方法,本邦各语文源流的教育向来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却疏于正确思考方法的灌输,尤其是在种族关系与权益矛盾的环节上,理性宏观的思考方法更显得不够普及,长久累积的狭隘种族观已衍生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观念,在个别族群中形成缺乏理性根据的习惯反应。

    教育学家们应该正视这个根本的问题症结,而不是顺应政党政治之所需,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敏感的枝节问题争议上。当然这一切须靠莫大的道德勇气及政治诚意来换取的。

    (23-05-1991《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