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业领导者


当代马华文存8~教育卷(90年代)

校长——专业领导者
傅瑞贤

    校长是学校的教育领导者。其领导的职责方式对于校风、教育风范及师生业绩成效,有极重要的关系。其实,被委任为校长者都是资深优良勋绩的教育长老。

    升级的准绳是以个人历年来在校服务时,上司给予的功绩表现报告为参考。因此,校长在学术、管教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经验是治校的才能。因学校的例行公事琐碎繁多,内外兼顾,加上处理学生繁杂的个案纪律问题,  校长掌校的角色往往演变为“行政主任”,而逐渐忽略了对教育专业与学术的管理及发展。

    近年来,大型中学的领导层增设了行政副校长,学生事务副校长,下午班主任及语文、数理、人文、技职及宗教科主任,目的为分担校内各有关行政事务,这意味着校长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与学术的领导上,建设培养精英领袖的环境,以改善教育水平。

    身为专业领导者,校长是教师与学生的激励主将,以身作则,策划及推动全校各种学术活动,积极维护健全的校风,和谐愉快、互敬互爱的师生学习环境,敬业乐群、优良的读书风气和优越绩效的因素。

    在提高教育专业水平方面,以下是笔者经历或观察过的三个积极的个案。

(1)鼓励教师进修

    拥有教育硕士学位的某校长,他掌校时非常注重学术发展。他深信要培养优秀的青年学子,必须有优良资深的师资与品德。因此,他不断鼓励教师们提高本身的学识水平、如推荐有志者继续升学,进修专科文凭,攻读硕士学位等,并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给予老师参加校外进修课程,也安排有关教师积极参加各项短期在职训练计划如讲习班、研讨会、辅导工作营等。

    反观,有些校长可能自私心重,鲜少支持教师申请深造,或者为了避免寻找代课老师的麻烦。此举,使有进取心的教师白白失却了深造的良机。故此,富有专业精神的校长应时常鼓励教师深造以提升本身的学识。

(2)视察教师教课

    在中学综合课程(KBSM)实施计划下,教育部授权正副校长及科主任有系统地定期视察校内的教师教学的情况以及抽查学生作业。据知,并没有每所中学如此进行这项活动。其实,刚才所提及的这位校长也实行此项教学视察与抽查学生作业等的活动。然而他特别声明此活动的目的不是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是协助教师们改善其教学技能。视察后,校长或主任与教师们交换意见及讨沦课堂上的问题,借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功能,以便在相辅下完成所欲达到的目标。

    本来,视学是教育部督学官的责任,而督学官的到访并不是惯常的事。校内视察非但增强校内专业环境,也使掌校者了解各老师的强弱点,使校方在分配教学责任时善用专才,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3)敢予试探创新

    另一位校长认为他的责任是提供最佳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更充分受益于老师的教学。他不断勇敢地试探新的教师分配法。

    7年前,他尝试了“合伙教学法”,把中三的数学课程分为AB两部分,整十班的中三数学由三位老师分担。每班由其中两位老师教导各负责一部分,而每位老师都有教导AB这两部分的课程。传统上,数学只有一位老师教导,在此“合伙教学法”,数学科今由二位教师分担,故此在教与学上,较能引起学生学习时的兴趣与新鲜感,  因教学就是一种极繁杂与枯燥的技术学科。学生还可以依赖两位老师的不同教学法吸取较完整的基本知识。由于数学的节数被分开,各老师每周只见各班学生23节课以致较难彻底认识各位学生的学习进展优劣程度。

    经过几年的“合伙教学法”的制度后,校长又再创以另一新的“班合教学法”,实施于中一至中三生。每3班组成一组合,每组共用相同的时间表。因此,3班一起上同一科目;而这3班的学生以学生学习能力与程度差异分为三组:优良组、中等组及学习能力较慢组。优良组的人数较中等组多,而学习能力较慢组的人数最少。每组由一位老师负责。当学生上另一堂课时,其组别也依着科目与学生的程度变动,此法方便因材施教,注重辅导学习能力较慢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藉此特别增广优秀生的学习领域。

    两年前,他又创新!这回,全校教师以系科为部门:语文、数学、理科、人文、技职及回教教育部门。每部门各有一个教务处及几间教室。学生依据时间表走去不同的科目教室上课,因此,全校皆以“飘浮班”(FLOATING classes)组成!此法可加强同系科教师之间的专业精神,而最显著的缺点是面对班级经营与管理难题,因学生每堂课均更换课室,上不同的科目。

    此校长敢于尝试新异的标致教学分配法,面对教育局,视学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们的批评与质疑,他能逐一提出理由反驳他们,也很果敢地准备对其成败负起全责。对于他,这是专业进展过程中的理想目标:勇于创新,敢于负责!

结语

    以上三项个案显示校长可推行不同的活动,加强校内专业的进展。当然,最终,校长必须准备对其行动负起全责(accountable)。校长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用在专业学术领域,减少日常行政的职务,这会使校长更积极扮演教育家的本能,借此提升我国教育的水平。

(03-08-1992《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