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


 

出版及发行

新加坡联合早报

仁定巷82号新加坡349567邮区

电话:(657438800

传真:(657476993

 

承印:新加坡金合利印务私人有限公司

初版:2000916

定价:新币32元(含消费税)

国际书号:981-04-2978-9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谨以本书献给我的老战友吴庆瑞、拉惹勒南、韩瑞生、林金山、巴克、杜进才、王邦文和奥斯曼渥。他们共同缔造了新加坡的故事。

 

 

目录

 

序言

1走自己的路

2好男要当兵

3英军撤退

4绝处求生

5金融中心的故事

6工会脱胎换骨

7我们不搞施舍

8共产党的衰亡

9砥柱中流四十年

10婚嫁大辩论

11—种共同语

12铁腕护廉洁

13城在花园中

14政府和媒体

15拿起指挥棒

16新马关系风云变幻

17同印尼化敌为友

18  泰菲与文莱

19中南半岛的沧桑

20亚细安的未来

21东亚货币危机

22共和联邦俱乐部

23英国的首相们

24相知说澳纽

25南亚传奇

26  在欧盟留下足迹

27看苏联怎么垮台

28同美国打交道

29后冷战的新世界

30冷战后的分歧

31亚洲第一个奇迹

32向日本人学习

33韩国人自强不息

34香港的回归

35台湾何去何从

36尾巴特长的中国龙

37邓小平时代

38北京城外看神州

39天安门事件之后

40走向富裕的中国

41交棒的时候到了

42我的家庭

43后记

李光耀纪事年表

索引

鸣谢

名人读《李光耀回忆录》

 

序言

 

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把国家的稳定、増长和繁荣视为理所当然,是我写书的动机。我要让他们了解,这个没有天然资源、面积只有640平方公里的小国,要在比它大,而且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的新独立国家包围的环境下生存,是很不容易的事。

 

那些经历过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占领时期,并参与重建新加坡经济的国人,就没那么轻松自在。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不论是公共秩序、个人安全或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这一切都是一个诚实和有效率的政府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换来的成果。

 

在上册里,我讲述了我在战前新加坡和日治时期的经历,以及我在面对共产党人引起的动荡和跟马来西亚合并那两年的种族纠纷的心路历程。

 

在日治时期(1942—1945年),日本人残暴地对待其他亚洲人,使我和我的朋友内心燃起仇恨的火焰,也激起我们的民族主义和自尊自重的感情。我们痛下决心不让他人欺凌或虐待。战后我到英国留学四年,这种出自内心的反应更加强烈了,它激发我产生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欲望。

 

1950年,我返回新加坡,当时我对自己的反殖事业充满信兀、,可是,对于前方的陷阱和危险却懵然不知。反殖浪潮席卷了全球许多跟我同时代的年轻人,我参加工会和政治活动,组织政党。1959年,年方35岁的我成为新加坡自治民选政府的总理。我和朋友们跟共产党人组成了统一战线。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彼此迟早会分道扬镰,早晚要算账。斗争到来时激烈万分,幸好我们没有被打败。

 

那时,我们认为新加坡未来的长久之计是重新加入马来亚,因此在19639月,我们跟马来亚合并组成马来西亚。但是不到一年,也就是在19647月,新加坡发生了马来人和华人冲突的种族暴乱。我们陷入了同执政党巫统的马来极端分子不断纠缠的斗争中,他们一心一意要建立一个由马来人支配的社会。他们通过种族暴乱来吓唬我们。我们则通过马来西亚人民团结总机构,团结马来西亚各地的非马来族和马来族,争取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到了19658月,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脱离马来西亚。

 

种族欺侮和恐吓事件,使新加坡人情愿容忍独立自主所面对的艰辛。种族暴乱的惨痛经历,也促使我和同僚们更加坚决地下决心建设一个平等对待所有公民,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多元种族社会。多年来,我们制定政策时都坚守着这个信念。

 

这一册阐述了我们在没有马来西亚作为腹地的情况下,尝试以各种方式维持独立地位和生存下去的漫长艰苦的路程。我们越过一道道看起来不能逾越的障碍,在30年内把新加坡从一个贫困的小岛发展成富强的国家。

 

1965年后的日子非常忙乱也充满了焦虑。我们还在寻找立足点。英国在1971年从新加坡撤军时,市场上已有足够的就业机会,使我们避过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让我们松了口气。直到我们在1973年安然渡过全球石油危机,从容应付了油价上涨三倍的问题时,我们才对自己管理一个独立国家充满信心。之后,我们努力工作、策划和随机应变,把新加坡建设成一个能通过贸易和投资,跟主要工业国联系起来而生存的国家,同时作为一个在本区域成功转口货物、提供服务和传播信息的枢纽。

 

正当世界经历非常大的政治和经济变化的时候,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59年(我就任总理时)的400美元,増加到1990年(我卸任时)超过12200美元。1999年则是22000美元。从物质方面来看,我们已远离第三世界所面对的贫困问题。然而我们还需要多一代人的时间,艺术、文化与社会行为水平,才能同我们所发展的世界级基础设施相称。

 

6070年代的冷战时期,在哪一方会获胜还是个未知数时,我们选择同西方为伍。冷战使国际环境更为简单。当时我们的亚洲邻居们都反共,所以我们既能享有区域团结,也能享有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国际支持。到了80年代末,我们很明显地是站在胜利的一边。

 

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发展经济、建立国家或军队的手册。它收录的是我和同僚们所面对的难题,以及我们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上册是编年叙事。要是这次也这么做,恐怕篇幅会过于冗长。所以我决定按照主题,把30年的故事压缩成800页。

 

李光耀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