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 ——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针——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

——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针——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杨建成著

文史哲出版社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

著者:扬建成

出版者:文史哲出版社

登记证字号:行政院新间局局版台业字0七五五号

发行所:文史哲出版社

印刷者:文史哲出版社

台北市罗斯福路一段七十二巷四号

邮政划拨储金账户二八九九五号

电话:三五一一0二八

平装基本定价六元五角

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谨以此书献给马来西亚公民   

 

 

 

自序

 

这一本书终于在大家催促之下付印出版了。以现代史料来讨论最有敏感性种族关系,是一件非常吃力且不讨好的事;史料出处叙述是否公正,所见到的史料是否齐备,以及所持的观点和立场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许多问题并非是写作者个人之力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以当代人写当代事的书,最能把当时环境的流行意见和时代气氛忠实地纪录下来,作为将来事情发展成定局后,史家们辩论、证实或否定的题材,这就是写当代史事者对历史最有意义的贡献。这正是写作本书的主旨。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亚华巫政治关系之硏究一九五七年—一九七八年」,是著者继出版「华人与马来亚之建国一九四六年一九五七年」之后,第二本讨论西马华巫关系的论文。该书的基本章节是在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硏究所修业期间所完成的。一九七九年十一月著者专程到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搜集资料,拜访学者,请敎当地华人马来人有关意见。一九八O年六月到一九八一年六月,著者以访问学者身份,参加美国康乃尔大学(Corenll University)「东南亚硏究计划」的「马来西亚专题讨论」,重新思考检讨自己的观点,并作了部份修正工作。

 

本书的撰成和出版,著者首先要衷心感谢江炳伦老师、李亦园老师、吴春熙老师,没有他们的指导和启发,著者是不可能完成此书。著者要专诚向曾广顺先生致谢,承蒙他多年来精神及财物上支持,使著者没有生活上顾虑,致力述著。马来西亚问题专家彭亚西先生,是著者写作本书过程中的顾问,他的宝贵意见及资料使本书增色不少。

 

此外,著者要向康乃尔大学Professors Stanley J. O’Conoer, Professor Militon L.Barnett, 以及Mrs. Helen Swank致谢,感激他们给著者留美一年的进修机会及生活照顾。最后,著者要向先父杨仲安将军献上无限的追思和怀念,在著者写作进修期间,他老人家屡次从他菲薄的养老金中省下金钱瞒着家人接济著者生活,鼓励著者排除困难完成学业。这本书原稿是由内人李薇薇女士逐字抄誊整理的,马来西亚同学谢鑫义务为本书作细心校对,文史哲出版社彭正雄先生慨允出版印行本书。著者在此谨表示衷诚的谢忱。

 

著者谨识

一九八二年三月于台北

 

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目次

(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一九五七~一九七八)

 

自序

前言

译例

第一章 多元社会与西马来西亚

第一节 多元社会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解释西马多元社会的理论

第三节 西马多元社会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西马华巫两族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华巫政治地位之探讨

第一节 制宪经过

第二节 宪法内容

第三节 公民权问题.

第四节 马来人特殊地位与华人既得权保障

第五节 官方语言与敎育媒介语问题

 

第三章 合法政治竞争之过程

第一节 普选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一九五五年大选

第三节 一九五九年大选

涕四节 一九六四年大选

第五节 一九六九年大选与联盟时代的结束

 

第四章 「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巫统极端派的崛起

第二节 华人团结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国民阵线的组成

第四节 一九七四年全国大选.

第五节 一九七八年全国大选

 

第五章 共产主义运动对西马社会之威胁

第一节 马共历史发展与华人社会

第二节 马共和国际共产集团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共新动向与社会问题.

 

第六章 结论

 

附录一:一项命名「一项修改联合邦宪法的法令」之法案

附录二:陈祯禄爵士呈海峡殖民地总督金文泰爵士「备忘录」

附录三:马来西亚大学讲师(RajaM ukhfaruddi nDazin):「非马来人之争斗」

 

中英文参考书目

 

 

图表

表一 一九六四年马来亚半岛及马来西亚种族构成表

表二 一九七0年西马十一州种族比率表

表三 西马廿一个重要市鎭种族构成百分率表(一九五七年)

表四 西马地区都市人口种族分布表(一九三一年——一九七0)

表五 西马每千名男性对女性人数比率表(一九一一年一九六七年)

表六 一九七0年大马华巫就业人口比较表

表七 一九七0年西马各种族在各种企业(有限公司)拥有资本额比较表

表八 一九七0年西马地区各种族在现代农业及工业拥有资产比较表

表九 一九七0年西马地区各族每户收入比较表

表十 一九七0年西马地区每户收入及种族属性百分率分布表.

表十一 西马各种族公务员社会经济背景比较表

表十二 马来亚大学(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学年度各种族学生选读科系情形表

表十三 中学生就读各种语言媒介中学情形表(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七年)

表十四 马来亚敎育制度表(一九六0)

表十五 一九六0年马来亚联合邦华文中学概概况表

表十六 一九七四年马来西亚全国五间大学录取及落第新生种族比例表

表十七 一九七五年马来西亚五间大学理科工科及深造学位学生种族比例表

表十八 一九七五年马来西亚医学院学生种族比例表

表十九 一九七五年马来西亚国内及海外高等学校深造学生种族比例表

表二十 一九五五年马来亚联合邦立法会议首次大选各政党得票统计表

表廿一 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九年西马国会州议会选举统计表

表廿二 西马华巫印联盟在四次国会大选中获票百分率

表廿三 西马华巫印聊盟及反对党在四次国会大选中获得席次比较表

表廿四 联盟在四次国会大选中在各州获票百分率坐标图.

表廿五 一九七四年西马地区国会选举有华人候选人参加之选区与无华人候选人参加之选区大小及数量比较表

表廿六 一九七四年西马各州议会选举有华人候选人参加与无华人候选人参加之选区大小及数量比较表

表廿七 一九七四年西马国会州议会大选华人及非华人提名参加竞选统计表

表廿八 一九七四年国会大选西马地区国民阵线所属各党成绩及当选新人比较表

表廿九 一九七四年西马地区各党参加大选情形表

表三十 一九七四年西马地区国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参与情形表.

表卅一 一九七四年西马地区各州议会选举华人及画人候选人参与情形表

表卅二 一九七四年西马国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选区分布统计图

表卅三 一九七四年西马各州议会选举华人与非华人候选人选区分布统计图

表卅四 一九七四年西马国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赢得席位统计图

表卅五 一九七四年西马各州议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赢得席位统计图

表卅六 一九七四年西马华人候选人赢得国会议席竞争对手种族分配表

表卅七 一九七四年西马地区国会议员选举选民投票概况表

表卅八 一九七四年西马各州议会选举选民投票概况表

表卅九 一九七八年西马国州议会选举结果一覧表

表四十 一九七八年西马地区国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参与情形表

表四一 一九七八年西马地区各州议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参与情形表

表四二 一九七八年西马地区国会议员选举选民投票概况表

表四三 一九七八年西马各州议会选举选民投票概况表

表四四 一九七八年西马国会选举华人及非华人候选人选区分偷统计图

表四五 一九七八年西马国州大选「国阵」与「反对党」候选人种族比率表

表四六 马来西亚共产党分裂情况简表

 

 

前言

 

本论文的主题是讨论马来西亚自独立建国以来(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在西马来西亚(马来亚半岛)地区两大种族——华人与马来人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化住情形。

 

我们选择独立建国(一九五七年)作硏究的期限的起点,其理由是:一九五七年马来亚联合邦制宪独立由殖民地蜕变成主权国家,当地的居民由殖民政权下的属民(subjects)跃身为主权国家的公民(citizens)。因此,我们把一九五七年独立宪法作为基准点,来检讨二十一年来西马地区华巫两族居民,如何以公民的身份来分享这个国家的政治权力。

 

在硏究地区范围上,我们祇讨论西马来西亚的华巫种族在政治上的关系,而不涉及东马来西亚(砂朥越及沙巴)的种族问题。因为马来西亚联合邦是在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由马来亚联合邦扩大,结合新加坡(一九六五年退出)、砂朥越及沙巴而成的。在种族分布、地缘上及行政区域上,西马和东马是断于两种不相干的范畴。时至今日,西马的公民在没获得东马地方政府批准之前,不得进入东马地区。学者近年来所作有关马来西亚种族关系及政治活动的硏究,都是分别以西马或东马作为特定对象。由于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所在地在西马吉隆驻中央政府首长多来自西马地区,现行马来西亚宪法是承袭马来亚联合邦宪法,稍加修定而成的。因此,对国际上而言,西马是马来西亚的政治中心及政治枢纽。基于上述理由,本论文仅以西马地区为范围。

 

西马地区除了人数相当的华巫两族(华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七、马来人约占百分之四十九)之外,尙有占全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印度人,及少量的他种人,本论文为了突出华人和马来人的关系,在许多地方都忽略了印度人和他种人的表现和动态,这样是会影响到硏究结果的。但是,这是由于资料来源的限制使笔者不得不作这种抉择。一般西文资料,都以「马来人」及「非马来人」作为种族分类标准,对华人之外的少数种族没有淸楚的描述。根据当地华文资料祇能从其姓名判断某人系华人,但很难从译名上识别其他政治人物的种族别。这种条件之下,本论文以「华人」及「非华人」作为种族分类标准。

 

西马地区原属英殖民地自十九世纪起,依殖民政府的需要,从中国大陆、印度半岛,及现在的印尼地区移入大量的劳工,随工作需要增减员额,造成一种以男性劳工为主的流动性劳工社会。一九三0年代出现世界性经济大恐荒,接着是中国大陆爆发抗日战争,二次大战期间日本倾巢南下侵占东南亚各国殖民地,这一连串剧烈变化的世界局势,使马来亚原来以生产胶锡及其他原料为主的出口经济受到无比的干扰,几乎完全停顿,英国在马来亚进行的殖民统治也受利莫大的挫折。原来在马来亚工作的劳工,特别是中国籍劳工,都因时局的不安滞留下来。英政、府为安顿众多的男性劳工,採行「祗准妇女眷属移入不准成年男性移入」的新移民政策。于是,在马来亚各族人士的男女比例渐渐接近,男性劳工纷纷建立家庭,使马来亚社会由流动性的劳工社会转化成长久定居的移民社会。此移民社会是由华人、马来人(有部份是当地土著有一部份自外地移入)及印度人三主要种族所构成,形成学者所称的多元社会(plural society)

 

马来亚的多元社会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这是一个以华人与马来人为多数种族两极化的多元社会,这两大种族各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及社会制度两者之间极端缺乏共同性,很难进行种族同化与融合。第二,这是一个自一九三0年之后逐渐稳定成形的多元社会,土生的移民后代大量出现,据一九七四年统计所显示的人口特征是马来西亚(包括东马西马)社会全人口百分六十四是二十四岁以下的靑少年,是非常年轻的社会,也可说是精力充沛变化潜能巨大的社会。

 

华人和马来人的政治关系是本论文的主题。本论文中所指涉的政治关系是包括华巫两族在政治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交往、竞争和冲突。依D. Eassn的界说,「政治生活是一组或一系统的互动关系,在事实上,此互动关系多多少少直接和为某社会作权威性价値分配有关连」。

 

讨论多元社会中不同种族间的政治关系的理论可分成两种模型:一种称为「多元社会的冲突模型」(Conflict model of plural societies),一种称为「多元主义的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 of pluralism)。冲突模型理论是从探讨有殖民地历史背景的多元社会的政治现象,所发展的理论。这种多元社会,当殖民政权撤离后,各种族或社群无法兼容,互争雄长,终必演化成一种族或一社群专政的政治局面。史密斯(M. G. Smith)指出,维持多元社会的社会秩序是靠此社会某一文化上的少数群体(cultural minority),以规律手段(regulation)进行专断性政治统治,社会中各种族或社群呈现出严格的层级(Hierarchical)的关系。均衡模型是从多元化(pluralistic)的民主社会中发展出来的理论,这类多元社会以美国社会为典型,在社会中包涵各种文化及社会制度不同的群体,而就整个社会而言,各不同群体都接受共同价值观念,故可以实施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各群体各种族间关系是功能分化(functional differentiated)关系。

 

西马地区的多元社会,是属于有殖民地背景的多元社会,此社会由数量相当的华人和马来人为主要构成种族,在经济上华人掌握优势,在政治上马来人揽有特权。因此,在英国撤回殖民统治的时候,很难由某一族以规律手段对另一族进行专断性的政治统治。华巫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层级关系。但是,由于华巫之间文化价値及社会制度过份歧异,双方之间没有都能接受的共同价値观念,故也不可能产生功能分化的关系。加上华人的祖国——中国,以及一个以东南亚马来人宗祖国自居的印尼,在二次大战后,正进行着天翻地覆的政治变迁,中国和印尼所发生的每一种重大政治变局,都深深地影响到西马社会华巫两族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可以说,西马地区多元社会,不但内部呈现严重的结构上的裂痕(structural cleavage),同时还存在着潜在的外来国际干预(中国和印尼)的可能性,根本不适合于实施多元化社会的民主的政治制度。终于英国政府安排下,创立了一套强化马来人政治权威(例如立马来苏丹为统治者)保障马来人特权(如服公职、奖学金、土地、职业的配额及特权)的君主立宪国会民主制度。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套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防止「华人可能将马来亚变为中国一行省」的设计。

 

所以,我们要硏究西马多元社会华巫政治关系,我们应从英国人及马来人(按制宪期中华人几乎没有发言能力)刻意设计的政治制度(这制度是英国人对马来亚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値分配养养)着手;分析华巫两族在此制度中各处于何种地位和身份,享有那些政治权力,然后再观察华巫两族如何在此制度下从事合法的政治竞争,其竞争的实况如何;在怎样的情况下华巫之间爆发暴力冲突,在冲突后对两族政治关系产生何种实质上影响,以及根本反对此制度的极端份子如何发动「共产主义革命」以企图推翻此政治制度。在前面我们曾提及,西马多元社会是个很年轻且变化潜力很大的社会。近二十年来,华巫间政治关系发生内情曲折波谲云诡的变化。这一段历程实在値得描述和分析。因此,历史硏究法,对于西马华巫政治关系的硏究上,是一种重要的硏究途径。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是参考K. J.Ratnam一九六五年出版的「马来亚的社群主义与政治过程」(Communalism and the Poltical Process in Malaya)的章节而确定。这本书是早期硏究马来亚独立后种族政治关系的重要书籍之一。这本书把华巫之间政治地位的问题如宪制政府、公民权、马来人特殊地位、华人合法权益列为专章讨论,把政治活动及选举中华巫两族的表黑作为观察宪制内华巫合法竞争的依据,这种不依历史发展序络来讨论问题演化经过而以种族政治关系为焦点来分别硏究其原因和影响的章节安排,自有其优点与缺点;其优点是主题明显,使读者能了解到每一关键问题的来龙去脉,知道问题的症结眞正所在。其缺点是这种横剖面的描述分析,就整个论文来说易产生不连贯的现象,每一专章各自独立,在叙述上且发生重复的情形。笔者认为本论文是政治分析的论著,故毅然实行了Ratnam的章节安排方式。Ratnam在一九六0年代初期完成其论著,而笔者在一九七四至一九八0年间撰写此论文。自一九六0年代末期起,西马地区华巫之间产生一连串剧烈的政治争端;如争取华文官方语运动,李光耀提出「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号召,及一九六九年「五一三」华巫种族流血大冲突,使得华巫政治关系由和缓平静变成激烈沸腾。一九七0年之后马来西亚政府实行修改宪法、新经济政策、彻底马来化敎育制度,以及文化同化政策来重新安排华巫政治关系。笔者试以Ratnam氏所论述的华巫政治关系(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五年)为基础,比较观察经过「五一三」事件之后,华巫政治关系产生怎样的变化,进而检讨自建国以来,二十一年间,华巫关系演化的经过及原因。

 

本论文基本上维持Ratnam氏的论文骨架,但在结论之前增加了「共产主义运动对西马社会的威胁」一章,讨论有浓厚「华人色彩」的马来亚共产党对西马社会构成的威胁。西方学者有关大马政治问题论著,多把共党叛乱视为一种宪制外的非法暴力活动,虽提及这支共产组织和华人社会有密切关系,但是,都不肯从种族关系及社会变迁等角度,正面探讨马共及共党活动问题。笔者认为华巫政治关系应包括合法的宪制内政党活动及非法的宪制外的武装叛乱两个范畴,缺一不可,故增列此章。在资料运用上,笔者实行以英文资料主干华文资料为注释的方式撰写本论文。英文迄今仍为大马官方用语,政府出版年鉴,公报以英文本为准。英文的「亚洲年鉴」(远东经济评论社出版),伦敦出版的「基思氏当代文献」(Keesing’s contemporary Archives),美国胡佛硏究所出版的「国际共党事务年鉴」,对马来西亚重要政治事件都有详细及有系统的记载。对大马近廿年来的政治社会的发展,提供内容丰富且脉络分明的史料。除此之外,学者们在硏究大马政治问题方面也出版了许多英文专著及评述性专文。这些英文专著及专文几乎涵盖了大马政治社会所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情。所以,笔者在撰写论文之前,曾花费了很大功夫去详阅有关英文文献及专著,为整个问题作全盘性的认识和了解。

 

由于西马地区居住着近四百万华人,华文华语是当地华人社会通行的主要语言,迄今天马仍出版二十三份华文报纸,拥有每日八十万份的销售量。大马政府在新闻政策方面,仍保有英国遗风,虽约近年来对新闻自由渐实行管制政策,但是大马报刊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报刊享有较多的新闻自由。大马报刊对各种政治人物的言论都有详尽的报导,各党派的宣言纲领都全文刊明有关政府白皮书、财政预算报告、各种法案都以最大篇幅予以转载。因此,大马地区的华文报刊的政治性非常高,尤其是对各种立场不同政见都愿辟相当大的篇幅予以客观报导。所以王赓武敎授指出,大马华人政治活动,是世界上所有华人集中居住地区中(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最公开最暴露的。这种较宽的新闻自由尺度及较中立的政治报导作风,使得华人报刊成为硏究大马近代政治史的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但是由于语言隔阂或其他原因,大马政府出版的英文公报年鉴,对这些华文报刊报导及表达的意见,都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大马四百万华人社会的活动,在这些官方文献中几乎失去了踪影,这些文献刻意把华人描绘成大马境内一支不堪重视的少数种族。西方学者大都受到大马官方立场的影响,在其有关专著及专文中,都把华人当成可以被任意雕塑改造的少数种族,祇讨论华人如何适应配合大马政府的政策,而忽略华人是这国家中在经济文化上有卓越贡献且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重要种族。

 

笔者在硏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西方学者因忽略华人社会的雄厚潜力及重要性,常常使其硏究导致不能自圆其说的结果。例如,在讨论一九七0年后「华人团结运动」「精神革命」(华人社会的)及大马政府颁布的「国家原则」「睦邻原则」等和华人社会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时,都没有淸楚的认识和交待。连新加坡政府设立的东南亚硏究所有关出版品(都是英文的),也是以语焉不详一笔带过的方式处理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这可能是由于没有善于运用华文资料,以及受到大马政府政治立场的影响,而产生的后果。

 

为避免上述缺点,本论文在撰写过程中,除了引用英文有关专著文献之外,并参照当地华文刊物相关的报导,互相补正,力求客观谨严。在硏究方法上,笔者在各章节中,先实行历史硏究法将事实发展作一简要叙述,参照其他各国相近事例作一比较,加以分析评论。最后我们根据「冲突模型」及「均衡模型」理论中有关通则,来讨论所描述的事实和现象,这样可以获得较客观较有深度的看法和结论。在第五章有关一九七四年大选及一九七八年大选分析上,由于坊间尙未出版此次大选的成书专著供参考之用,笔者根据华文报刊发表选情资料,逐项统计再加分析。这可能是第一篇从华人社会角度来硏讨西马华巫政治关系的学术论文。这是本论文的缺点,也是其特点。

 

 

译例

 

一、本论文所引用有关马来西亚地名,均依当地华文报刊通行华文译名为准。

二、关于非华人的华文姓名,原则上依当地流行华文译名为准。非全国知名的重要人士,其华文译名并不确定,故依引注报刊译名为准。

三、大马社会习惯在社会贤达政府要人姓名前加冠各种荣衔,或在姓名后加注其职业身份(如医生、律师等)。为行文方便,本论文尽量减少此类名衔称呼,直呼其名。

四、马来人命名,依其生长地区、宗敎、甚至是否参加过麦加朝圣而异,而且名字加上名衔通常长达六、七字以上。马来人社会制度与华人单系(父系)社会制度不相同。除信奉基督敎者,其家族并没共同姓氏,从其名字上难识别其亲属关系。故在华文译名上颇有困难,并无一定法则可寻。当地华文报刊多取其中一字译音,成为其简称,如此人知名且重要,就因约成俗,成为华人社会通行译名。本论文在原则上仍以当地华文报刊通行译名为依据,在可能范围肉在该译名首次出现时加注罗马化马来文姓名,以备参照。

五、华文对州(state)的译名,在一九五七年独立之前称「邦」,在独立后改称「州」。本论文依此习惯。

六、有关宪法法律名词,依曾繁康先生华文译文为准。但也有少许改动,如曾译Federation为「联邦」,而大马政府华文正式译名为「联合邦」;本论文依正式译名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