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小巴黎

峇株巴辖文艺协会——百味人生

 

峇株——小巴黎

沈俊荣

 

第一篇:

 

提起巴黎,令人联想到“浪漫”二字。作为法国首都,也有花都之称的巴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充满梦幻及浪漫色彩的都市。

 

人们习惯用浪漫这个词来形容巴黎这座城市,浪漫的爱情故事也让世人对巴黎充满美丽憧憬。有人甚至这么形容:这世上最配得上浪漫这个词的城市,莫过于巴黎!

 

巴黎旣然代表浪漫,那小巴黎这称号想必也和浪漫梦幻脫离不了关系。

 

但峇株巴辖作为一个小城镇,何以被拿来跟国际大都会媲美,冠上如此唯美的称号?这是一个相当有趣及値得探究的话题。

 

众所周知,柔州各县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称号,如居銮“蝙蝠城、麻坡香妃城王城

 

峇株巴辖最具代表性的称号,其实是“凿石城”(源自马来名“BATU PAHAT”)。早年因纺织业蓬勃,峇株巴辖也被冠上纺织城美誉。

 

“小巴黎”则是更早以前流行一时的称号,据说是外地人为峇株巴辖冠上的代名词,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小巴黎”、为何被称为“小巴黎”,并沒有一个明确说法。

 

地方硏究学者林庆文(76岁)透露,小巴黎这称号从何而来无从考究,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确知,但名称由来确实与峇株巴辖早期蓬勃的娱乐业有关。

 

“尤其是六、七十年代,酒吧业及女子理发厅兴起,夜总会生意也很兴旺,让峇株巴辖这个小地方因五光十色的夜生活而‘闻名遐迩、声名远播。

 

他说,七十年代末期是全盛时期,当时峇株市区按摩院就多达13间,加上夜总会、酒吧、女子理发厅等场所林立,致使峇株巴辖被冠上小巴黎小台北称号。

 

林庆文也是退休敎师,曾任《中国报》、《建国日报》及《通报》通讯记者。他说,小巴黎这称号较为人熟知,另一个称号小台北则少人提起,但这两个称号其实都带有贬义,名称由来也跟情色业勾挂。

 

 

早在50年代,峇株巴辖艳舞表演大行其道,马新首位脫衣舞娘陈惠珍曾多次前来巡回演出,轰动一时。

 

当年的陈惠珍以作风大胆的演出及高难度艳舞,登上马新艳星第一把交椅,风靡万千男人。

 

由于出身杂技世家,她把街头卖艺式的杂技融入表演中,拿手好戏包括喉咙顶铁枝、摩哆辗过胴体及肩膀撑起壮男,而最香艳刺激的表演,莫过于让蟒蛇缠身、用下体夹断香蕉及打开瓶盖!

 

据一名受访者透露,陈惠珍洋名Rose Chan,早年曾在峇株巴辖天乐园戏院登台表演,每次巡回就逗留2星期左右,每天演出3场,时间分为下午3时、晚上7时及9时,入门票是2令吉。

 

“陈惠珍擅长说一些挑逗性笑话,演出往往‘三点尽露’,也因此几乎场场爆满,香艳刺激的演出常引起观众歇斯底里的第欢叫声。

 

陈惠珍的脫衣舞表演虽然露骨,但1954年刚出道时,我国尙未独立,陈惠珍凭着法律漏洞规避执法当局的取缔。

 

70年代,执法尺度收紧,陈惠珍无法再以初期的大胆狂放”表演示众,其演出开始“黯然失色”,直到1976年,已年届51岁的陈惠珍正式退出舞池。

 

峇株巴辖娱乐事业的兴起,若把合法聚赌包括在內,可追溯至战前时期。

 

林庆文说,在马来亚沦陷期间,日本军政为了荼毒百姓的反日斗志与思想,营造粉饰太平假象,特別恩准百姓聚赌。

 

当时的公开赌场就设在峇株市区依斯迈街(俗称日本街)的“万瑞园”,过后迁移至寄市苏丹娜街正修小学旧址。

 

“当时流行呼么喝六、番摊、牌九、四色、十二支等赌博游戏。过后赌场搬移,原有的‘万瑞园改为梅花音乐厅,并一度辟为戏院,为本地娱乐业的蓬勃发展埋下伏笔。

 

他指出,在战前及战后初期,峇株巴辖娱乐界闻人当推唐炎洲,炎洲伯主持的流动帆布戏台,专门放映无声露天电影,深受各族欢迎。

 

“早年娱乐事业未发达,‘炎洲伯’在峇市苏丹娜街及仁弄街一带空地搭起帆布戏台,娱乐坡众,全盛时期也有工作人员每天到附近小镇放映露天电影。”

 

后来因追不上潮流,加上各小镇先后建立设备较完善的戏院,“炎洲伯”的露天电影业务也趋向平淡,但他拥有的帆布与木板戏台设备,仍以出租方式供流动马来话剧团“BANGSAWAN”及街头戏班使用。

 

 

50年代,峇株巴辖闻人拿督郑锦标耗资逾50万令吉,大手笔兴建一座名为锦世界的大型游艺场,为峇株人提供游乐好去处。

 

“锦世界”原址位于峇市莫哈末阿基路,目前该处仍保有Kim’s Park(锦世界)原名,但当年风靡一时的游乐场早已“荡然无存”,变成店屋林立的商业区。

 

拿督郑锦标早期协助父兄襄理板廊业务,过后在永平创设锦泰栈及锦泰砖窑,并在峇株巴辖开设锦泰火锯厂,事业上轨道时却不幸遇日寇南侵,蒙受惨重损失。

 

马新光复后,他东山再起,除恢复旧业,也承接建筑工程,1950年在居銮建立锦泰火锯厂,翌年在新加坡创设锦泰钟表行、在居銮路3英里处开设锦泰石厂,业务多元化。

 

1953年进军娱乐业,在市区创设锦世界游艺场,里面设有歌台、舞榭、餐厅及酒吧,曾举办过摔角比赛。当年浪漫轻快的马来浪迎舞Joget,也在游艺场內风靡一时。

 

后期因业务欠佳,锦世界宣吿停业,转售给一家纺织公司作为仓库用途。

 

第二篇:

 

峇株巴辖早年的小巴黎称号并非浪得虛名,在风光时期,这里的夜总会及歌舞厅林立,不仅吸引世界各地艺人前来登台表演,许多外地人也慕名远道而来,在这灯红酒绿的人间天堂寻欢作乐。

 

峇株巴辖第一间夜总会,是位于居銮路(现今峇株巴辖广场对面)的海景夜总会,创设于60年代中期。在这之后,其他大小规模的夜总会相继设立,让小小的峇株市区越夜越精彩。

 

六十年代开始担任乐队领队的冯文尧说,海景夜总会原址是华裔先贤赵平阶开设的游泳池,后来游泳池经营不下去,他把原址租给其他业者,在泳池旁开了一间海景夜总会

 

“那时我喜欢吹奏萨士风,就找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5人乐队,取名‘旋风’(Hurricane)乐队,到海景夜总会试音应征,结果因队员都是华人,会唱华语歌,就被老板录取。

 

他说,旋风乐队是在海景夜总会驻唱的第一个现场乐队,每晚9时表演至凌晨1时左右,那时夜总会每晩都有本地或外地歌星驻唱,顾客以华人为主。

 

“我们在海景夜总会约3年,后来该夜总会另一名负责人出来开设金星夜总会,我们开始转到该处驻唱。”

 

金星夜总会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峇株市区莫哈末阿基路(协成公市对面),原址早期是一个熟食公市,由峇株巴辖广肇   会馆同乡集资组成的广联有限公司经营,196511月改建金星夜总会。

 

冯文尧说,金星夜总会营业后,与海景夜总会相互竞争,两者路线不同、各有特色,而金星夜总会甚至每周重金聘请著名歌手前来表演,其中当然少不了脫衣舞后陈惠珍。

 

越夜越精彩的“小巴黎”,吸引许多外地人前来峇株巴辖留宿过夜,体验多姿多彩夜生活。

 

冯文尧说,当时夜总会顾客来自马新各地,有些销售员就算不顺路,也会特意选择在峇株巴辖过夜;印象中,因昔加末树桐业发展蓬勃,许多昔加末人也特地前来捧场。

 

“夜总会驻唱歌手除来自全马各地如槟城、怡保、马六甲、沙巴、砂拉越,还包括印尼、泰国、菲律宾、台湾、日本、韩国,也有来自美国及东南亚的魔术师,表演一流。

 

他指出,驻唱歌手多数是个人,至于整团前来表演的很少,他们多数载歌载舞表演,也有些只跳舞沒唱歌。金星夜总会还请过来自德国的芭蕾舞者呈献孔雀舞

 

早年风光一时的夜总会早已不复存在,原址也面目全非。

 

据地方硏究学者林庆文指出,金星夜总会到了80年代就停业,其在莫哈末阿基路旧址,过后改建为巍峨壮观,属于峇株巴辖广肇会馆产业的4层楼商业大厦。

 

“历史最久,建于居銮路游泳池旁的海景夜总会,则随着其创办人‘红中的逝世而结束营业,原址面目全非。

 

他说,蓬勃娱乐事业带动周边行业如按摩院发展,70年代末期,峇市出现多达13间按摩院,引起州政府关注。197665日,龙引区国阵议员阿末柏曼在柔佛州议会上,对此不良现象大加抨击,并担心此类场所太多,会造成社会问题严重。

 

1981年,柔佛州苏丹殿下巡幸峇株巴辖,也对这里的风化问题表示不悅。过后,警方与县议会执法人员大举扫荡,有关活动渐吿减少,部分业者改为半公开营业。

 

林庆文透露,到了1983年底,峇市剩下3间颇具水平的夜总会,卽新落成的文华大舞庁,以及营业已久的天鹅夜总会及龙门夜总会,但后期这些夜总会都经不起时代冲击而关闭。

 

第三篇:

 

早在1920年代,峇株巴辖就有无声露天电影,当时的拓荒者就是人称炎洲伯的电影业先驱已故唐炎洲。

 

根据前报人已故黄良佐的文字记载,唐炎洲堪称峇株巴辖电影业先驱,也是我国电影业的拓荒者,峇株巴辖上了年纪的前辈,多数对炎洲伯”3个字不会感到陌生。

 

“这位老人家曾经为早期峇株人的平淡生活,提供观赏电影及地方戏曲等健康娱乐消遣,在夜幕低垂时放映默片(无声电影),为沉寂的乡区夜晩,增添几分热闹。

 

身材高瘦、唇蓄长长八字须的炎洲伯,在战前及战后初期,在峇株巴辖各处搭起帆布戏台,专门放映露天电影。当时的人一看到帆布戏台搭建起来,心里都感到兴奋,因为好戏就要上演啦!

 

全盛时期,炎洲伯除了轮流在峇株市区几个地点放映无声露天电影,老人家旗下6组工作人员,每天都各自携带一部放映机及其他配备,分別到新加兰、龙引、文律、亚依淡、四加亭、巴力拉惹、永平、巴力士隆、巴力安尼、圣模那等郊区放映电影。

 

当时技术不发达,只能放映“默片”(无声电影),仅看得到影像、听不到声音,观众须藉由字幕说明了解剧情。但在戏院还未出现的年代,这样的娱乐已是奢侈享受。

 

那时代放映露天电影的银幕,是用几块白布缝合而成,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及字幕,难免会透过银幕的背面,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也就成了区分票价及座位的方式。

 

选择对着银幕正面观赏,收费1角钱;若从银幕背面观看,则是半价(5分钱),所以观众不论贫富,都可根据经济能辑力,选择要正面或背面观赏电影。

 

30年代以后,香港邵氏集团进军东南亚电影市场,放映室內电影,炎洲伯的露天电影业务,开始从辉煌趋向平淡。

 

根据已故黄良佐的叙述,炎洲伯在1920年代独霸峇株巴辖电影市场,但过后面对室內电影的竞争,露天电影开始沒落。

 

1926年,邵氏集团创办人邵逸夫与兄长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至1937年抗战前夕,该公司已分別在新马、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设立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建立完整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露天电影渐失靑睐,炎洲伯就转而承搭戏棚,供庆中元及神诞庆典用途。当时他也承接广东、潮州、琼州及福建剧团前来表演助兴,让过番客可以重溫观赏地方戏曲的旧梦。

 

在同一时期,炎洲伯也承接马来歌剧团“BANGSAWAN”前来表演,为巫裔同胞提供观赏民族文化表演的机会。炎洲伯当时也常聘请职业舞女及马来乐队前来伴舞及演奏,让浪迎舞(Joget)爱好者,在工余松懈一下疲惫身心。

 

 

峇株市区最早期的两间戏院,分別是战前就存在的天乐园戏院及大观园戏院。

 

作名称充满优美中国情调的天乐园戏院,座落在峇株市区苏丹娜街,属于双层建筑物,原址目前已被拆毁,被崭新店屋取代。

 

“天乐园”原有建筑物建于1925年,位于同排7间店面正中,二楼柱子及顶层的雕饰非常雅致,正中央竖起“SB”(邵氏兄弟)的盾形招牌,说明天乐园曾是邵氏集团旗下戏院。

 

峇株巴辖地方硏究学者林庆文指出,天乐园早在70年代,因无适当停车埸,加上年久失修、过于陈旧,不获地方议会准证而吿停业。

 

至于“大观园”戏院则是峇株巴辖华社领袖已故陈瑞和与晉江藉实业家邱荣九联合创办,位于峇株市区仁弄街。大观园曾失火烧毁,后期易名为奧迪安戏院(Odeon)。

 

他说,位于峇市大马路的丽士及国泰戏院设于1955年左右,另一间太子戏院则在1980年左右设立,更早期还有一间独立戏院建在锦世界游艺场。

 

早期除了峇株市区,郊区如四加亭、龙引、巴力拉惹、永平、新加兰、圣模那、巴力士隆等都有设备简陋的小型戏院,满足郊区居民对娱乐的享受。

 

林庆文说,这些郊区戏院设备相对简陋,只是以锌板及木板搭成,座位使用长板凳,水准比不上市区那些大型戏院,但昔对于郊区居民来说,这已是聊胜于无的奢侈娱乐。

 

“在四五十年前,那时电视机还未盛行,看戏是唯一的娱乐,有时遇到好戏上映,还要买‘黄牛票才能进场,进场后还要用手帕绑在椅子上霸好位子,以免风水位被其他人抢去。

 

他指出,当时戏院一天放映3个时段,若有好戏则加多一场,甚至连星期日也有特別加场。除了放映电影,戏院也是表演场所,常会邀请歌星登台表演。

 

70年代末期,峇株巴辖观众深受新加坡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吸引,许多家庭成员选择留在家里观赏,加上录影带盛行,严重打击电影业发展。

 

林庆文指出,当时峇株巴辖约有15名业者经营录影带生意,竞争非常激烈,加上人们被小箱子造型的电视机所吸引,看着电视台放映的免费节目,感觉非常新奇,也不再热衷于到戏院看戏。

 

经不起时代冲击,位于乡镇如巴力士隆、四加亭、圣模那等地的戏院纷纷倒闭,80年代峇株市区仅存奧迪安、丽士、国泰及太子戏院还在营业。   

 

90年代因录影机、影音光碟(VCD)出现,这些戏院逐渐因观众减少而停止营业,原址也沦为荒废建筑物,过后被业者充作其他用途,包括改建为室內水上乐园、日常用品专卖店、家具城、办公用途等。

 

 

冯文尧等表演艺人在六七十年代的金星夜总会表演并且欢庆圣诞节!

 

小巴黎时期的龙门夜总会,已有现场乐队呈献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