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文史选集

 南方大学学院学术丛书第二十种

 

吴华文史选集

安焕然 主编

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社


 

吴华简介

 

吴华祖籍海南琼山,1933年出生于故里,新加坡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后,投入教育界服务三十余年,先后在我国中小学校执教。课余之暇,勤于收集史料,撰写地方掌故、会馆史略,著作丰富,已出版結集有30本,其中以《新加坡华族会馆志》(1975)和《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1980)尤获得好评,深受学术界所重視,他可算是从事研究新山华族会馆组织工作的先锋。近著尚有《新山今与昔》(2000)、《柔佛州华族组织概述》(2002)、《新加坡海南人物录》(2004)、《郭鹤尧传》(合著)、《黄树芬其人其事》(合著)、《黄羲初事迹》(合著)、《新山华族人物志》(2006)、《陈厝港方志〉(主编)、《新山历史图片集》(合編)、《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合编)、《世界海南组织资料汇编》(2009)、《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2009)、《远观沧海阔》(合著)、《近看乡情浓(主编)、《陈旭年与文化街》(合編)、《新加坡海南吴氏宗人事迹》(主编)、《㘃呀坡新旧事》(2011)、《柔佛义兴史料集》(合编)。并编辑39种社团纪念特刊。

 

 

 

吴华文史选集

安焕然 主编

本书获得拿督张文强赞助出版经费

特此致谢

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社

201712

 

南方大学学院学术丛书第二十种

吴华文史选集

作者:吴华

主编:安焕然

校对:袁家芸、曽丽文

排版设计:曾玉珠

封面題字:杨福贻

出版经费贅助:拿督张文强

出版/发行:南方大学学院出版社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 O. Box 76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Tel: 07-5586605/Fax:07-5563306

承印:康德有限公司

2 & 4, Jalan Bukit 8, Kawasan Miel,

Bandar Seri Alam, 81750 Masai, Johor.

出版日期:201712

定价:RM50

ISBN: 978-983-2453-63-5

Edited by Onn Huann Jan @ 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国家图书馆出版品编目资料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Wu Hua Wen Shi Xuan Ji].

吴华文史选集/安焕然主编

ISBN 978-983-2453-63-5

1.Wu Hua,1933-.

2.Authors, Chinese-Malaysia.

3.Historians-Malaysia.I.安焕然,1968-.II.Title.

895.1

 

 

目录

 

-南方大学学院華事长拿督张文强

-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

-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黄循积

-柯木林

自序-吴华

导言-安焕然

 

新加坡华族会馆志导论:新华社会传统组织

不被注意的庆德会

粵海清庙话旧

关于琼州天后宫

新加坡华文中学概况

新山华侨殉难公墓

马来西亚各州地缘性组织概述

新加坡河的故事

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前的华人铜像

新加坡的“世界”

曹家馆史略

琼州人移殖马来西亚的历史与社会活动

柔佛古庙的历史与修复

大马海南人建立的天后宫和膜拜的神祗

翁固本街巴刹仔

新山著名的庙宇与教堂

新山明墓

从客社总坟说起

杰出富商佘任桂

福帮闻人郭钦鉴

捐献南院校地的萧腕香

新山第一家华文日报

马新货币分家

十五楼政府组屋

独立前柔佛州华族乡团组织

马来西亚华族传统性组织的发展与功能

战后新加坡海南同乡的成就

拿督黄树芬对社会的贡献

黄羲初与宽柔

陈开顺与陈厝港

从文物探讨早期新山海南同乡的事迹

柔佛州日治期间殉难同胞墓碑

世界海南组织

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概述

马来西亚海南人对华文教育的贡献

马来西亚海南籍国州议员

柔佛州海南义山

柔佛州的海南港、海南村、海南街

柔佛海南同乡对华教的贡献

陈旭年传略

新山广肇邑人社会活动

早期新山客家人的活动

柔佛古庙精神

黄复生功在南院

郭纪两老热心华教捐献宽柔

新加坡海南吴氏宗人今与昔

清末柔佛州革命派组织之初探

追忆柔佛州义兴公司

新山中华公会辖下绵裕亭义山

新山中华公会对宽柔学村的贡献

战前新山闽人事迹初探

略述新山潮人社会活动事迹

20世纪新山华族十名先贤事迹

马新两国咖啡行业的组织

咖啡价格的故事

 

附录

会馆研究第一人吴华先生的经历/陈嘉颖

吴华著作年表/陈嘉颖

吴华主编华团特刊一览表

各篇文章的出处

 

 

 

拿督张文强

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

新山海南会馆永久名誉理事长兼会务顾问

 

吴华是我非常敬佩的民间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地方史研究,而且是我们新马会馆史的研究先驱。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很多学者引用他的论述,参考他的资料。早在19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甚至还把他的著作《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翻译成日文。

 

在地方掌故方面,写新加坡,写新山,他的论述也很多。我尤其佩服他的治史态度。他的历史叙述,非常平实。不因弘扬地方文化而人云亦云,吹嘘浮夸。在欠缺确切史实依据的时候,他不做太多的臆度评断。历史是不能过度想象或想当然的杜撰。吴华是谨慎的地方史论述者,在写历史时,即使是编写自己家乡和自己族群的历史,也不把自己的爱恨放在里面,而是客观论述,有一份资料就述说多少的史事。遇到史料不足之处,也就让其存疑,而有所保留,不妄下断语。吴华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才正是我们需要的。

 

吴华这些年来不仅在新马地方史上有所成就,也在海南学上颇有建树。他写新山海南人的历史,写新马海南人的社会面貌,甚至还写了世界海南人组织,收集资料丰富,论述平实。新马海南人历史的撰写及其基本轮廓的勾勒,吴华的研究贡献很大。他在海南人历史资料收集上的用心和努力,就海南同乡的情意结,也是我非常感怀的事。

 

吴华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学者,几十年来从没有停歇过。他的著作很多,但不少已是绝版。今次南方大学学院有意出版《吴华文史选集》,诚是对吴华先生这些年来治史成果的肯定。我很支持这项深具意义的出版工作,并赞助这本书的出版,以表心意。是为序。

 

 

 

祝家华博士

南方大学学院校长

 

吴华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他的著述很多,专著及与人合著、合编的书籍,多达三十本。尤其是华族会馆史的研究成果,例如1970年代出版的《新加坡华族会馆志》(三册),以及1980年出版的《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更是吴华的代表作,受到学界的重视和肯定。

 

对华人研究而言,东南亚华团组织的特刊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而我所认识的吴华先生,向来关心华团组织的发展,也经常协助华团组织整理文献史料。除撰写华团会馆史略,他也参与华团特刊、会讯的编务工作。由他主编的华团特刊竟有39本,献力也很大。

 

吴华也是我们的“南方之友”,常和南方大学学院学术人员结合成学术团队,一起进行本地华人族群史料的搜集工作。2006年,本校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与柔佛16间海南会馆进行的搜集柔佛州海南族群史料合作计划,吴华是此学术合作计划工委会的副总策划,经常给予我们学术团队各项建议和史料搜集的讯息。2009年,吴华和安焕然博士合写《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海南岛.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是为本学术研究计划的结案成果。此外,吴华还主编了《近看乡情浓:柔佛州海南族群资料专辑》,为海南族群史料留下重要的文献辑录。2011年,配合辛亥一百周年纪念,新山中华公会辖下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与本校联办“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邀请颜清湟等著名学者主题演讲及发表论文。吴华也是这场研讨会的论文发表者,亦是孙中山与柔佛特展工委会成员。2012年,新山中华公会与我校联合出版《孙中山与柔佛》,这本书也是由吴华等参与主编的。

 

南方大学学院强调“务实办学”,在专注教学与技职培训、提升各项软硬体设备之同时,也重视学术研究和学术论著的出版。迄今,本校出版社已出版三十余种学术和人文书籍,包括学术丛书二十种、汉典书系两种、文创书系十一种、美术书系一种。

 

有感于吴华的著述至今多已绝版,有的也仅散见于各华团特刊。经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也是南方大学学院校务顾问黄循积先生的倡议,希望能将吴华的著述编成选集,并交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作为南方大学学院学术丛书第二十。感恩于新山海南会馆永久名誉理事长兼会务顾问,也是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张文强为这本书赞助出版经费,谨此深表射意。

 

寥寥数语,不足表达吴华大作的重要意义,读者可慢慢细读本书的文化深意及历史价值,特此再次表达恭贺及嘉许,是为序。

 

 

 

 

黄循积

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

 

吴华乡贤是族群史料写作人,长期为华社族群编写史料,收集马新地方掌故作品非常丰富。为了对吴华长期为族群史料所做的努力与奉献,南方大学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安焕然所长策划之下,将吴华众多作品之中,取其精华,整理《吴华文史选集》,共五十五篇。

 

吴华先生是教育工作者,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并不影响他对族群史料的收集与编写,尤其对海南族群的史料,更是孜孜不倦的拼耘,丰富了马新两地海南史料,包括海南人的先贤事迹、社会动态、地方志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1)《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2)《新山今与昔》由新山海南会馆出版;(3)《世界海南组织资料汇编》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4)《远观沧海阔》、《近看乡情浓》是与安焕然博士合著,由柔佛州16间海南会馆联合出版。

 

上述作品概括了海南族群移民我国历史足迹,设立会馆,安置妈祖(天后娘娘)或其他神灵,创办华校等等,是我国族群最珍贵的资产。对吴华的治学精神,本人代表新山海南会馆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以上之序共勉之。

 

 

 

柯未林

《新加坡华人通史》主编

 

1973年,我与吴华等六位友好(其他四位:林孝胜、张夏帏、张清江、李奕志),在南洋史学界泰斗陈育崧的鼓励下,有计划地勘察了新加坡的华族历史古迹。六位作者每人每星期四轮流在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撰文发表。这些文章后来汇总出版,书名《石叻古迹》(19754月)。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吴华的,转眼45年过去!

 

《石叻古迹》在《星云》版的第一篇文章〈不被注意的庆德会〉,就是吴华撰写的,时间是1973523日。此文发表后,使得当时尘封142年的庆德会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吴华也因此一举成名。庆德会(Keng Teck Whay)是36位马六甲华商在新加坡组织的封闭式会社,成立于1831年,可说是新马两地最早的峇峇组织。此后,吴华对新加坡历史文献和资料的整理,愈加积极。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有《新加坡华文中学史略》(1976年)、《狮城掌故》(1981年)及《新加坡海南人物录》(2004年)等。

 

认识吴华的时候,他在新山任教,每天来回新柔两地,工作虽然繁忙,但他对历史研究的执着与勤奋精神,令人佩服。记得当马来西亚历史学者李业霖回吉隆坡定居时,留下一批会馆出版刊物由我保管,后来我将这批出版物转赠吴华,他于是根据这些资料,陆续撰写了约225篇文章,也是发表在《星云》版。这些文章日后亦汇集出版为《新加坡华族会馆志》,全志共三册。这三本册子,如今已成为研究新加坡华人会馆的珍贵史料。

 

吴华原名吴坤纪,祖籍海南省琼山县,1937年随父南来,先到马来亚彭亨州关丹,再到新加坡,退休后定居新山。他本身是马华作家,因此所写的文章,可读性强,文字浅白,对普及历史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历史本来就不是一门容易吸引人的学科,更何况在当今经济至上,实用主义挂帅的情况下,研究历史更是凤毛麟角。以个人的经验而言,我对历史的兴趣,源自普及读本。除许云樵的《马来亚丛谈》(1961年出版)外,鲁白野的《狮城散记》(1953年出版)及邝国祥的《槟城散记》(1958年出版)这两本书都是我爱读的。当年流行用散记做书名,这两本用散文体栽所写的历史文章,描述了当时狮城与槟城的人与事,至今读之,仍有一番感受。

 

我一直把吴华比喻成鲁白野和邝国祥。他们的文体都很相似,均能深入浅出,把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虽然吴华在1988年回新山定居,但他定期到新加坡,我们也时常保持联系。《石叻古迹》的六名作者也有常年新春聚餐。20135月,吴华受邀到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参与《新加坡历史悬案》座谈会,他主讲《新加坡开埠元勋曹亚志是否真有其人?》,谈吐风趣,听众哗然。

 

吴华已退休30年了!然而他退而不休,他常说,退休后比退休前还忙。我知道他自从定居新山后,就致力于柔佛华人历史的调研与资料整理工作。现在他把以往的作品汇集,由南方大学学院出版,也算是对他过去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这本《吴华文史选集》共收录了55篇文章,这些文章是选自他的30本编著。从最早的一本《石叻古迹》,乃至2016年的《珈啡飘香留青史》,内容都与新马两地的历史与人物有关,可见吴华对历史的热诚,真的是五十年不变。书后的四个附录,可让读者了解吴华的研究经历及著作年表,还有这些文章的出处。

 

前些时候,吴华从新山打电话邀我为他这本近著作序,南方大学学院安焕然博士也特地把新书初稿发电邮给我。我们既是朋友,又是同道,在公在私,义不容辞。于是很高兴接受他们的邀请,寥寥数言,亦藉此记录我与吴华的学术情谊。

2017821新加坡

 

 

 

 

 

自序

吴华

 

上世纪60年代,我涂写一系列狮城掌故短文在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发表,得到许云樵教授的欣赏。他又鼓励我说:你可以选择某个专题研究,比如华族会馆史,迄今尚未有人整理……”这一席话,令我对会馆史有了兴趣。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收集与整理,终于1975年出版《新加坡华族会馆志》(共三册),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并被美国、德国、日本学者邀请陪伴他们访问各会馆,因而加强了我研究华族史的信心和写作的正能量。此后,我继续收集史料,进行整理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竟然出版了29本结集(包括编著与合著)。

 

曾经为各结集惠赐序文或评介的学者计有:许云樵教授(已故)、陈育崧先生(已故)、魏维贤博士(已故)、郑良树教授(已故)、邱新民校长(已故)、何家良博士、王春煜教授(中国)、张继焦博士(中国)、曾玲教授(中国)、酒井忠夫教授(日本)、杨进发博士(澳洲)、王永炳教授(新加坡)、崔贵强先生、祝家华博士、安焕然教授、李业霖先生、拿督张文强乡贤、黄循积乡贤、莫泽浩乡贤、何朝东乡贤、严承慧乡贤、莫河乡贤、吴生发乡贤等前辈的鼓励与支持,是强心剂,使我坚守着整理史料的信念。

 

《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一书获得日本东洋大学教授:森川久次郎、今富正巳、谷口房男的错爱,将该书译为日文刊登于该大学的亚非文化研究所出版的《研究年报》(1981,1982年),我感到荣幸,乘此机会感谢诸位前辈学者对本人的厚爱。

 

这些年来,更得诸文友:柯木林、张清江、林孝胜、张夏帏、李奕志、王兆炳、舒庆祥及安焕然博士的勉励与鞭策,才有勇气往前迈进,谢谢他们!

 

今次,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出版《吴华文史选集》,负责主编的安焕然教授要我选出心爱的作品编成选集,我一时不知如何着手,29本结集中,篇篇都是呕心沥血作品,很难取舍。经过一番的考量,好不容易才选出55篇,共有40多万字。

 

但这55篇并不算是代表作,它只是在不同年代的作品。最早的一篇是上世纪60年代,最近的是2016年的新作,时空相距有半个世纪,可算是在不同阶段我学习写作历程中留下的痕迹。从来,我就不曾想到会出版选集,今次若不是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黄循积乡贤倡议,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策划,并承蒙拿督张文强乡贤乐于赞助印刷经费,这本选集是没有机会问世的。本选集又承蒙拿督张文强、祝家华校长、柯木林兄、黄循积兄恵赐序文,杨福贻学弟的封面题字及安焕然教授策划,在此一并向诸位致以万分谢意!

 

 

 

 

导言

安焕然(注1

 

吴华,原名吴坤纪。新加坡中正中学毕业。服务杏坛三十余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于乡土史研究。虽仅有中学之学历,但其著述成果却甚受学术界的重视和肯定。迄今,吴华的专著及合著的专书计有30本之多,主编的华团特刊亦有39本,量产丰富。其中,吴华的新马华族会馆史专著,更是现今相关研究领域博硕士论文必会参引之书。而其《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在1980年出版后,随即在次年(1981)就由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刊载于东洋大学《亚非文化研究所研究年报》。(注2

 

和早期华人南来形态相似,1933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吴华四岁随父南来马来亚,落户于彭亨与登嘉楼交界的雅姆小镇,父亲是树胶工人。1951年吴华只身离乡,转学到新加坡中正中学,1955年以高中会考文凭毕业,继而步入教育界,任教于笨珍培群中学、峇株巴辖华仁中学,担任文、史、地老师。1962年至1979年转到新山班兰华小执教,1980年升任圣若瑟华小副校长,1983年担任直落爪哇启东华小校长,直至1988年荣休。

 

桃李天下,被他教过的学生认识的是其原名:吴坤纪老师、吴校长。然而在乡土史研究及华团活动里,我们熟悉和认识的,却是吴华这个名字。

 

一、干戈的浪漫故事

 

但他最初的笔名也不叫“吴华”。早在中学时期,就已在《南方晚报》、《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写起了小说、诗歌和散文,是新华/马华的文艺青年,当时他用的笔名包括干戈吴舍杜亚等。1952年新加坡南洋书局还为他(以干戈笔名)出版发行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彭亨河畔》。(注3

 

这本短篇小说集,写的多是浪漫爱情故事。文字简洁、文笔优美,也多夹混杂口语,(注4)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但干戈笔下的恋爱故事,大抵以分手、悲剧收场。

 

“静静的彭亨河,依然悠悠地流着,那流不尽的悲哀啊!永恒地盘据在我的心头。(〈彭亨河畔〉)

 

“雨后的黄昏。天边浮现着一道虹,极美丽,极可爱。可惜片刻间便消失了,幻灭了。(〈无罪的灵魂〉)

 

“雨季的东海岸。老天苦丧着脸,老是阴沉沉的。不是下着倾盆的大雨,便是飘着霏霏的细雨,一阵阵透骨的寒风,把雨吹在身上,显得格外寒冷。(〈沦落〉)

 

〈彭亨河畔〉讲述的是日据时期华人逃难至彭亨某乡村,和当地马来姑娘谱了恋曲,却因世俗的种族和肤色偏见,不能结合。马来姑娘为了爱,投河自杀,而我目前一片黑。书中其他短篇小说,如〈无罪的灵魂〉写青年爱上娼妓,也因种种现实的阻扰,没能在一起。〈褪了色的梦〉叙述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当起南侨机工。战后复员,遗憾,原有的女朋友已嫁给他人。

 

我曾想把《彭亨河畔》的单篇小说选入今次这本《吴华文史选集》,但吴华说:回想起从前所写的(文学)作品,不禁脸红。(注5)尊重作者意愿,最终没有收载。惟着墨于本书之〈导言〉,是想做个对比。吴华的文史论著,文字简洁流畅,想来应与其当年文艺青年写文学的功底有关。但《彭亨河畔》的小说书写,都是悲剧,文字里愁绪弥漫,总是阻隔重重,看不到前方的出路。相较于其后的地方掌故书写,乡土史料和会馆史志的搜集,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字里行间,充满正能量。

 

理解吴华何以不把其早期“小说”收在这本《文史选集》。想来,从强说愁的小说,到实事求是的乡土史书写,吴华著述的生命历程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积极、正念的方向。

 

二、没人做的专题,你去做

 

中学毕业后,吴华的求职教书历程,亦是艰辛而曲折。华校老师的薪资并不高。1962年他转任班兰华小教书时,薪水只有一百八十块。为家庭生计,替报章的社会服务版写写咨商性质的文章,帮忙回答男女爱情、青年和就业等各方方面面的杂碎问题,借此赚些稿费外快。

 

虽然这收入竟比教书薪水还多,但像这样协助答覆读者的兼职卖文,除了赚些外快,自觉也没什么社会贡献。就在这时,史学家许云樵提点了他,鼓励吴华,应该确立一个方向,找个专题来做。就像当年方修专注马华新文学的史料搜集工作,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许云樵跟吴华说:“没人做的专题,你去做,一定会成功。”经此提点,还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吴华就看到当时很多华团会馆的资料缺乏整理,于是他就从搜索自己的籍贯海南会馆史料做起,进而延伸至各方言会馆的史料整理工作。但当时的会馆史料太过松散,很多时候都是从零开始。手握一笔会馆特刊或资料,赶紧手抄记录下来。就这样抄抄记记,在1970年代初期,以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星洲日报》〈星云〉版,以吴华之名,写起会馆史略的专题报导。文章刊出,反应奇佳。就这样一写就好几年,见报率颇高。其稿费既能帮补家用,又能得到社会回响,深觉这样的书写工作很有生命价值之意义。

 

1975年,新加坡的南洋学会出版了吴华的《新加坡华族会馆志》。这是吴华的第一本会馆史略专著,也是其极具学术标杆的重要代表作。这套专著,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连日本、美国、德国学者都因此书而引发研究的兴趣,树立了吴华在新马华人会馆史研究的学术地位。

 

1975年,对吴华的乡土史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关键年。当年,他与新加坡的林孝胜、柯木林、张清江、李奕志和张夏帏等五位朋友,经常邀约到各个古迹景地做实地考察,抄碑文、探寻牌匾文物,并合著《石叻古迹》(新加坡:南洋学会)一书。这本合集诚如该书陈育崧的序言所指出的,这是一本集体研究和协作精神,集实地考察和文献探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果,而且文字通俗,就历史普及的工作,意义重大。该书收有26篇文章,其中的4篇文章:〈不被注意的庆德会〉、〈粵海清庙话旧〉、〈丹戎巴葛福德祠〉和〈关于琼州天后宫〉,是吴华的文稿。这4篇文章即使是今天读来,仍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乡土史考实之作。

 

从新加坡延伸到马来西亚的会馆史研究,1979年吴华的《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得雪兰莪福建社团联合会和雪兰莪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金年度学术组优秀奖,因而获得资助于1980年出版。如前述,该书出版后,被日本大学教授重视,译为日文。

 

做“前人没做过的事”,吴华开创了新马华人会馆史研究的先河。这是识见,也是其坚毅与耐力,默默笔耕的成果。

 

三、新山今与昔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吴华虽任教于柔佛新山,却经常往返新加坡,成了新新关系新新人类。因而他早年常有空暇回到新加坡做田野调查、搜集资料,写写狮城掌故。(注7

 

惟由于任教工作在新山,就地取材,新山乡土史研究也是吴华著述的重要一环。早在1977年,吴华《柔佛新山华族会馆志》(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小书出版了,是为吴华的新山史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这本书乃经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文教委员会特设的文艺学术出版评审委员会推荐,获得该会“1976年度学术出版奖,因而获得出版经费资助,方得以问世。这本100多页的小书,是吴华在完成新加坡华族会馆史料搜集工作后,于1976年开始着手搜集新山华团组织的史料,并于《星洲日报》〈星云〉副刊连载,介绍40多个单位新山华人地缘性、血缘性和业缘性组织史略。据吴华透露,当时新山各会馆和华团组织的史料保存并不齐全,所以在进行收集资料的工作时,甚为困难。幸得《星洲日报》柔南办事处主任符传曙和舒庆祥等诸友好的指示与协助。书中插图乃《新明日报》新山办事处主任黄建成和《星洲日报》驻新山摄影记者杨育明代为摄影。这些插图,如今看来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旧照片。

 

吴华还说,这本小书之出版,许云樵教授还提供宝贵的意见,并为这本书写序。许云樵在序言中勉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我日夕期望这些忠信之士自告奋勇而起,好像吴华一样。吴华要我写序,我不捧他,却要人家也来编写会馆志,岂不奇怪?其实吴华只有一双手,马来西亚地方辽阔,决不是他一人所能包办得了的。吴华是急先锋,他已在跑,咱们为什么不要跟上去?跟呀!可得全力以赴,绝不能粗制滥造!

 

1978年为方便工作,吴华搬回新山定居,并从1981年开始,在《星洲日报》的〈南马増版〉,辟一小块专栏,撰写〈新山今与昔〉系列文章。每期一篇小短文,加插一两张报馆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这乡土专栏在当时很是受落。那时候,我是宽柔初中部学生,参加历史学会。印象中,每周六的学会活动,学长都会拨出一小段时间讲述地方掌故。为推广乡土教育,当年的宽中历史学会正副会长黄培财和洪瑞加极力推荐我们阅读吴华在《星洲日报》的专栏〈新山今与昔〉。那些年,我们很用心地把每期的〈新山今与昔〉剪报留存。

 

犹记得那是1982年,宽柔中学历史学会邀请吴华来学校演讲〈新山的开埠史〉。吴华侃侃而谈:陈旭年、黄亚福、林亚相;港主制度、义兴公司、明墓、柔佛古庙……坐在台下听吴华先生精彩演讲,那宏亮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我。吴华,还真可以说是我乡土史研究的启蒙老师了。

 

2000年,新山海南会馆出版吴华《新山今与昔》,那是前述吴华的同名专栏,谈述新山古迹、地方掌故史话、介绍先驱人物和华社组织、行业等73篇短文之结集。这本书,文字浅白易读、内容丰富,取材多元。其书写内容已不仅止于“华人史迹”而是扩及其他族群的文化历史介绍。像这样具跨族群的地方掌故书写,很适合拿来做新山古迹巡礼的基础教材。很可惜,这本书已绝版,不易读得。

 

吴华从学府荣休后,到新山咖啡酒餐商公会担任执行秘书至今。这是一个每天仅值班半天(早上)的职务,却拥有一间不小的办公室。这是吴华退休后,仍能笔耕不辍的契机园地,继续为乡土史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2002年出版《柔佛州华族组织概述》,其后又与数位同道合著《郭鹤尧传》(2004)、《黄树芬其人其事》(2004)、《黄羲初事迹》(2005)、编著《自强不息:曾振强名誉博士事迹与言论》(2011)等新山名人传述。2006年出版的《新山华族人物志》,更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收集了五百多名新山先贤、时贤的生平简史。

 

同年,吴华还与舒庆祥等合写编撰《陈厝港方志》,继而合编《新山历史图片集》(2007)、合编选《柔佛新山华文史料汇编》(2008)、合编《陈旭年与文化街》(2010.专著《㘃呀坡新旧事》(2011)、合编《孙中山与柔佛)(2012)及合编《柔佛义兴史料集》(2013)等新山地方史论集。从20022013这十年间,吴华几乎是每年至少一本论著出版,是其量产期。而柔佛及新山乡土史研究的著作近乎占了吴华作品的一半以上。

 

四、海南乡情浓

 

身为海南人,吴华对海南族群也是特别关心的。他虽也有论述潮州、福建、广肇和客家等其他族群的历史,但对海南人历史的书写,比重还是较大的。1999年《马新海南族群史料汇编》的出版,是吴华第一本有关海南史论述的专著。该书汇集吴华多年来撰写的关于新马海南人的移殖历史、社会活动、神明膜拜、宗乡团体和兴办华校等文稿,以及介绍四百多位在各领域表现杰出的新马海南乡贤。这本书由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出版,并于1999年在云顶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上,分赠予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南乡亲代表。书中的〈大马海南人建立的天后宫和膜拜的神祗〉,是一篇具有详实统计数据、立论扎实的学术论文。基于其代表性,这篇论文也收载在本书《吴华文史选集》里。

 

2004年吴华又撰著了《新加坡海南人物录》(新加坡: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

 

而在2009年,可谓吴华论著的海南丰收年。配合当时的南方学院与柔佛州16间海南会馆进行的搜集柔佛海南人史料合作计划之结案成果,吴华主编《近看乡情浓:柔佛州海南族群资料专辑》,并与我合著《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海南岛.马来西亚.柔佛)》,这两本书均各厚达五百余页,合计一百余万字。今次,我们也从吴华参与的这两本海南专论中,抽选出其撰写的数篇文稿,收载于本书《吴华文史选集》。

 

此外,同在这一年,吴华还编著《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新加坡: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2009,以及《世界海南组织资料汇编》(吉隆坡: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2009)。2011年他又主编了《新加坡海南吴氏宗人事迹》,那是一本集自身祖籍地缘(海南)和血缘(吴氏)情怀而编著之作。

 

吴华的海南乡情是相当浓厚的,也经常协助海南会馆会讯、特刊的编务工作。2006年我们专访吴华,谈及海南人的特点,他指说:海南人是一个小帮群,在马来西亚华人中仅排在第五位。但海南人相当团结,而且社群结构很单纯,不复杂。几乎是一个地区只有一个会馆。(注8

 

五、实事求是的乡土研究

 

吴华还有好些文章,分别散见、刊载于华团特刊或会讯。他是多产的乡土研究者,惟其文章很平实,创见不多。立论向来较为保守、谨慎。文章论述常表达其中的正面意义,少有负面批评。而且行文之中,少有个人主观情绪,更少有哗众取宠轻率的伟论奇说。例如1997年他在主编《柔佛古庙专辑》时,是尽量收纳各种不同论见,即使是与自己意见相左,一些关于古庙创见的言论固有存疑之处,惟只要是历史文献,均给予并列书内。然而他在〈柔佛古庙的历史与修复〉一文中,经反复论证分析结果,判定:柔佛古庙的历史,该不会‘太古'这是不屈从“乡愿”,非常难得的实事求是治史态度。

 

在乡团组织的论述方面,吴华的文章也不尽然全是“资料整理。例如他在〈马来西亚华族传统性组织的发展与功能〉(2002)一文,把大马华团之发展,分为草创时期(1801-1890)、发展时期(1891-1941).停顿时期(1941-1945)、复兴时期(1946-1957)和锐变时期(1958-2002)等五个时段。像这样的分期,是基本符合本地的历史脉络的。他在文中还建议传统华团应开放门户、扩大组织,加强团结。如此才能迎向锐变的挑战,免被淘汰。

 

吴华是一位和蔼可亲、态度谦逊的长者,为人爽朗、乐观。他这些年来的文史笔耕和努力,有目共睹。专著、合著30本,也称得上可观。惟他很多的作品多已绝版,一些有份量的文章也多散见于各特刊,不易读得。感谢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黄循积之倡议,本校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负责编辑,并幸得新山海南会馆永久名誉理事长,也是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张文强同乡之谊的赞助出版经费,乃有《吴华文史选集》之付梓。谨此向参与本书之出资、编辑、出版的各位同仁致谢。

 

吴华的论著,量产太多,要选辑重要及其代表之作,着实很难取舍。编选过程中,和吴华进行多次协商斟酌,从其近30本结集和一些特刊文章选出55篇文章,合计40万字。惟各篇长短不均。最早一篇在1975年刊出,最近一篇则在2016年完稿,时间相隔40年之长。除一些错别字及人名勘误的重新校正,大抵保留其书写时期的文字用词。内容涉及会馆史略、地方掌故、名人传略、族群事迹等文稿。纵不敢言选录的这55篇文章全是其代表之作,却也尽量能求得反映这数十年来吴华文史研究默默耕耘的整体成果。愿与读者分享。

 

 

1:安焕然,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教授,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2:森川久次郎、今富正巳、谷口房男共译< 日文 华人会馆史略译〉,《日文力文化研究所研究年报》1981年第16号(通卷),东洋大学,页69-104

3:干戈《彭亨河畔》,新加坡:南洋书局,1952

4:例如使用峇米、交迎、隆帮、彭古鲁、贡头,马来语称华人为“支那”等,并在文后附有注解说明其译语意思。见干戈《彭亨河畔》,新加坡:南洋书局,1952,14-15

5:可参见本书《吴华文史选集》之附录所收载的陈嘉颖〈会馆研究第一人吴华先生的经历〉一文。其后谈及的一些吴华相关事迹,亦可详见陈嘉颖此文。

6:吴华《新加坡华族会馆志》共有三册。1975年出版第一册和第二册,介绍新加坡65个地缘性会馆和100个血缘性宗亲会的史略。这些文稿主要是1973年至1974年期间先后在《星洲日报》〈星云版〉发表之结集。吴华又在中华总商会的《经济月报》连续发表新加坡业缘性商业团体史略的文章,并将这些文稿于1977年结集出版《新加坡华族会馆志》第三册。这三册会馆志也都是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的。

7:这段时期,吴华的新加坡地方掌故的专著,还有1976年出版的《新加坡华文中学史略》(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以及1981年的《狮城掌故》(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

8200656日,安焕然等采访吴华,谈〈柔佛州海南人历史综述〉,釆访地点:新山咖啡酒餐商公会。文字记录见安焕然、吴华合著《远观沧海阔:海南历史综述(海南岛.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