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去标准答案的紧箍咒

 摘去标准答案的紧箍咒

洪兰

    两位美国学者花了六年的时间,归纳全球三千名科学家的特点,发现是『好奇』与『好问』;然而,这两样特质,正是所有孩子与生俱备的,但为什么最后成为科学家的人少之又少?

    许多人恐惧科学,觉得它很深奥,其实科学就是生活的态度,『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如此而已』,我们一出生就在做。发展心理学家说婴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因为婴儿眼睛一张开就不停地在探索环境,他们观察,寻找可能的解释,检验这个解释的成立,再做进一步的观察:婴儿常重复做同一动作,如把汤匙丢到地上,当发出「当」的声音时,他就高兴的笑,因为他知道他的假设对了--硬的东西掉到地上会发出声音,软的玩具熊丢下去就不会。世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我们的祖先若没有这种能力是活不到今天的。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长大后,会失去这个本能呢?两位美国研究者问了这个问题,他们花了六年的时光,找出了全世界二千名科学家的特点,结果发现第一个特点是他们会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概念连在一起;第二是他们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一直问『假如……会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直到自己完全明白为止,他们会亲身去探索和体验事情的上限和下限。研究者下结论说『强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好问(inquisitiveness)』区分了科学家和非科学家。

科学热情逐渐冷却

    我们看到四、五岁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问:『他为什么要哭呢?』,『猫为什么要吃老鼠呢?』,『花为什么会开呢?』,但是进小学后,他们就不问了,因为他们很快就了解老师在意的是标准答案,多问只会自讨苦吃;到了高中,几乎没行学生开口了,每天考试都考不完了,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为什么,背下来应付完就是了。毕业出了社会进入公司后,小职员只能唯命是从,多问会被炒鱿鱼,何况早已习惯不去问为什么了。

    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一个活泼有创意的孩子经过我们教育系统的「千锤百炼」后,变成叫一下动一下的「不可燃人」(企业把人才分成三种,最上等为「自燃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己就可燃烧的人;中间的为「可燃人」,接近火就会燃烧;最下层为「不可燃人」,靠近火也不会燃烧)。因此,要回复孩子天生科学家的本性要先除去标准答案这个紧箍咒,然后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再推广阅读使他有背景知识,能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地方,最后他就能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了。

取法自然与书本

    所以科学思惟的观察力、形成假设的能力和验证下结论的能力是循序而进的,缺一不可。我们的祖先行很好的观察力,知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但是当时没有足够的大脑和演化知识,不知道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大脑存在主要的目的是使有机体生存下去,当一个新的刺激进来时,大脑会马上去注意它,一旦发现它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大脑便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可能会害我们、有危险性的新刺激,对熟悉的就不再处理,所以我们就不再觉得它臭了。因此,一个好的科学家必须兼备好奇和好问两个条件,我们要让孩子常常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最是变化无穷的,孩子很快会发现天地万物时时都在改变,仔细比较今天和昨天看到的,观察力就出来了。

    形成假设的能力比较困难,因为它需要逻辑推理和背景知识。最早发现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的望远镜看到月球上的黑影是一点一点的褪去,因此假设月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像地球一样有山有谷的,阴影的面积会因太阳高度而缩减。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证实了他的假设。

    所以伽利略是先有观察,看到月球表面阴影一点一点的褪去,再从生活的经验中知道,太阳升起时,物体的影子足慢慢褪去,直到日正当中,影子完全褪去,因此他做出月球不是平的假设,三百年后,航天员证实了他的假设。

    影子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上实际观察到,也可从书中得到,因此阅读很重要,阅读使科学家不必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而得到那个知识。别人穷一生之力做的实验结果,我们只要花几个星期把它读进来,这个知识就是我们的,我们就站在他的肩膀上看的比他更远了,科学要进步,知识没有传承是不可能的。当然,归纳的能力是画龙点晴,结论下的不对则前功尽弃。

    科学教育无他,去除孩子头上标准答案的紧箍咒,恢复他好奇和好问的本能,归真返璞,科学家就出现了。

(作者为中央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资料来源:《天下杂志2010教育专刊》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