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风土志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丛刊之十一

 

新加坡风土志

吳彦鸿著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敎委员会出版组编印

封面摄影:郭永秀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丛刊之十一

书名:新加坡风土志

著者:吴彦鸿

出版: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敎委员会出版组

新加坡邮区二三八0六六

登路九十七号潮州大厦

印务:七洋出版社

初版: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定价:S$25.00

版权所有

国际统一书号:ISBN 981-3094-37-0

 

 

目录

 

历卷一:历史保留区

 

牛车水

牛车水特色的形成

新加坡猪仔馆“广合源号”旧址在哪里?

百年前的“大人衙”

珍珠灯火夜南天

梨春园百年沧桑——早年牛车水娱乐中心

早期地方戏戏院今何在?

三间历史长久的戏院

蹈火节与马里安曼庙

从档案看牛车水

 

丹戎巴葛

历史性地区

乡土国土——华人会馆沿革史

怡和轩俱乐部——战前活跃的社团

建于1830年的金兰庙

人力车局百年史话

从丹戎巴葛火车站谈到早期火车服务

星洲幼稚园——我国启蒙教育的先驱.

 

直落亚逸

直落亚逸——我国历史保留区之一

老巴刹有多老?

古庙海唇福德祠话旧

粤海清庙——潮籍人的百年“老爷宫”

萃英书院作育英才百余年

 

甘榜格南

甘榜格南沧桑史

唤回“小朝延”风光——苏丹王宫即将重建

历史古迹苏丹回教堂

新旧白沙浮

昔日街边小贩与市集

皇后酒店皇后月饼

 

加冷河畔

加冷河潮起潮落

引起争论的历史事迹——曹家馆与曹亚志

顺天宫之谜

“火城”——加冷煤气厂

 

其他

芽笼士乃风光

“小印度”

 

卷二:行政文化区

 

新加坡河畔

驳括北码头

驳船码头

克拉码头

罗拔申码头

 

支化遗产线

他在何处登陆?——由莱佛士石像谈起

浮尔顿大厦与邮政服务

移民厅与移民条例的变迁

昔日法庭所在地

从驻扎官到国会制度

外观雄伟内部拥挤——高等法院行将扩建

早期的市政厅

维多利亚剧院与纪念堂一段古

见证我国历史的政府大

棒球和康乐俱乐部

依丽沙白女皇道

饮水思源话喷泉

圣安德烈教堂

110岁的亚达菲酒店

首都戏院——50年代邵氏对抗国泰的堡垒

史丹福大厦沧桑史

圣婴修道院

中华总商会创办简史

亚米尼亚教堂——新加坡第一间基督教堂

菜佛士酒店话旧——屹立一世纪的酒店

神农药房——百年历史建筑物

光华与奥迪安戏院话旧

圣约瑟书院——具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福康宁山下

禧街警察局——兼谈殖民地的警察趣事

中央消防局——兼谈殖民地的消防趣事

国家图书馆的诞生

博物院与图书馆“争地”的故事

国家剧场兴建始末及其建筑特色

陈旭年住宅“资政第”——中国风格的建筑

大宝森节和齐智庙

福康宁山下两名校一一英华学校和道南学校

同德书报社--纪念孙中山另一遗迹

 

卷三:建筑物系列

 

建筑史

古典风格风行百年

30年代的钢骨水泥建筑

早期的摩天楼

 

住宅建筑

风格独特的战前店屋

翡翠山路战前排屋

土生坊和峇峇文化

黑白住宅

早期的组屋——改良信托局建屋始末

历尽沧桑的组屋——中峇鲁改良信托局组屋话旧

 

商用建筑

旅馆兴建史

纵观戏院业60

戏院业的浩劫——细数关闭的戏院

购物中心的演变

水仙门——早期的购物天堂

莱佛士坊——昔日的商业广场

莱佛士坊三座拆除的旧大厦

珊顿大道的故事

 

非商用建筑

学校建筑的沿革

一个半世纪的基督教堂

回教堂建筑新旧两代

中央医院历经八代

我国三间著名医院史略

板桥医院的历史

医学院的诞生

妇孺诊疗所话旧

广惠肇留医院小史

 

桥梁

百余年历史的加文纳桥

安德逊桥与安德逊

多次重建的爱琴桥

哥里门桥与哥里门

李德桥与渥桥

经已拆除的浮罗西贡桥

 

机场

漫谈我国新旧机场设施

 

后记


后记

 

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系列文章,都是1983年至1988年间在《联合早报》上刊登的。

 

最早的一篇,是在198311月间发表.它作为星期日特稿,穿插于新闻版位中,因笔者当时担任《联合早报》新闻组的兼职撰稿员.登在新闻版有个好处,就是截稿时间比较宽容,星期日见报的特稿,很多时候可以迟至星期六当天才交货。

 

“风土志”这块招牌,是在19843月左右才采用的。栏名为当时报馆编辑所拟,主要配合特稿内容,以历史保留区及将拆除或获保留的旧建筑物为主题.到了198510月间,风土志出现的日期,由星期日改成星期一,但照旧排在新闻版,一直到19867月,《联合早报》采访主任余共华先生调任副刊主任,在他安排之下,风土志便迁址营业,转到新开张的副刊〈根〉,登出日期又改回星期日.不过,〈根〉是单色版,遇上风土志附有彩色相片时,便转移至星期一和星期四出版的〈现代生活〉,渐渐地,在〈根〉版上刊登的文章,为着避免意义重复,结果舍弃了风土志的招牌。

 

最后一篇作品,发表时应该是在19883月。由于个人工作繁忙,后来便没有继续写下去。

 

本书所容纳的这102篇文章,在撰写时均个别照顾其新闻性,配合当时建筑物的拆除或保留的公布。但编辑成书则改以地区分类,以便读者能有系统地阅读。同时,除少数几篇,都在文末志明刊登日期,方便读者参考。此外,依文章性质,将百余篇作品分成三卷:卷一是历史保留区,分别介绍牛车水、直落亚逸、丹戎巴葛、甘榜格南、加冷河畔、芽笼士乃和小印度。卷二是行政文化区,主要叙述从福康宁公园经勿拉士岩沙至皇后坊一带的建筑物;原来新加坡河峰也应属于历史保留区,但因它和行政文化区的关系密切,便归入卷二。卷三的建筑物系列,是根据建筑物类别,追踪它们的发展史;翡翠山和土生坊实际上已规划为历史保留区,却因它们和战前店屋的连系,而将之列于卷三。书名沿用了风土志,另外加上新加坡,不消说更为明确。

 

撰写这些特稿时,笔者刚从大学毕业,年仅二十余岁,自觉涉世未深,学识肤浅,加上每一篇都得赶在截稿时间前完成,难免率尔操觚,欠缺经心慎重.本来,笔者打算在本书出版之前,进行一番修整,改写一些不尽理想的地方,或增补必要的资料,终因工作关系,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放弃。不过,正值我国政府鼓励国人认识本国历史,本书尝试引导读者从旧建筑物中去翻寻过去,了解历史,相信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并就教于诸方家。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无条件为本地写作人提供出版专集的机会,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我要表示衷心的感激.会馆文教委员会副主席兼出版组主任林方先生,耗费不少宝贵时间进行编印工作,我也必须向他说声多谢。本书插图,大部分是原文发表时的附图,由国家档案馆、《联合早报》资料及摄影组等单位所提供,均此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