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基——上千冤魂惨死刺刀下

 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

吴承基——上千冤魂惨死刺刀下

 


吴承基于1931年出生在巴力士隆(Parit Sulong),吴父在战前已离世,吴承基与两个兄弟、大姐和妈妈同住。伯父吴先沛在当地经营杂货店,也是活跃于筹赈活动的侨领。

 

日军登陆马来亚后一路由北至南,逼得英军节节败退。巴力士隆居民虽仍对英军有所期望,但也准备随时逃难。由于吴先沛身份特殊,不宜留在巴力士隆,于是率先逃亡到两三英里外的张厝港。张厝港当时成为许多平民的避难所,为数不少的华人聚居于该处,互相照应。

 

日军到张厝港后,派当地马来人去哄骗侨领们出来与日军开会。其实开会只是借口,出席的侨领在会议上被一网打尽,被抓到巴力士隆一间刚竣工还未正式启用的戏院一拉邻戏院(Radin Cinema,当地华人称南天戏院,在巴力士隆大街上,现是家具店)。日军抓了侨领后,开始大肆追捕华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放过,也关押在戏院里。

 

当日军押着成群华人从张厝港往巴力士隆方向走去时,一个年轻人带着老板的儿子成功离队逃走。他们较日军先抵达巴力士隆,赶紧告知当地村民张厝港刚刚发生的事。

 

吴承基一家闻讯连忙逃到一个原始森林。由于走得匆忙,林里又缺乏食物,他们只住了两三天后就逃至Parit Sentang住了一个星期,后来回到巴力士隆,知道日军已离开,才重回老家。



 

在那段避难的日子里,巴力士隆发生了人神共愤的惨案。日军在巴力士隆用了同样的手段围捕华人。抓到的人分别被关在南天戏院和观音庙附近的一个牛棚里。第二天,日军将从张厝港和巴力士隆两地抓来的上千人分两批带到两个屠杀地点,并施以酷刑。

 

吴承基的伯父吴先沛和其中一批蒙难者被带到巴力士隆国民小学后的巴力士隆河(Sungai Parit Sulong)。日军在河边用刺刀刺杀他们,然后将他们一脚踢进河里,鲜血染红了整条河。另一批则被带往一个硕莪芭(Sago种植园)内屠杀。


 

吴承基的一位亲人吴严庆,那年只有8岁,父母在惨案中双亡,小小年纪的他全身上下被刺了十一刀。日军染血的刺刀狠狠地刺穿吴严庆的整个口腔与脸部,血流满面。

 

负伤累累的吴严庆大难不死,原想去找吴承基一家,但那时他们已逃到大森林里避难,只好转而投靠另一位亲人。该亲戚带着如血人般的吴严庆,找到吴承基的母亲,并交由他们照顾。

 

吴承基说,由于脸上刀伤的关系,吴严庆喝水时,水会由脸上左右两边的伤口渗出来,十分可怜。母亲用山里的草药治愈了他身上各处的刀伤。

 

他们从吴严庆的口中得知他的父亲是被日军用刺刀刺向肚脐而死,母亲则被刺胸部下方而致命,他7岁的弟弟也被日军杀死。吴严庆每挣扎一下,日军就会狠狠刺他一刀。他还目睹日军丧心病件地将襁褓中的婴儿抛向空中.再举刀将之刺死。

 

被囚禁在戏院的那一天,吴严庆也目睹妇女们被日本鬼子当众强奸,当中还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局势安定之后,吴严庆离开吴承基家,到外头讨生活。多年来,吴承基曾尝试寻找他的下落,但都一无所获。他说:登报纸找过,但是没用,因为吴严庆没念过书,根本不会看报纸。

 

下落不明的吴严庆,至今仍是年过七旬的吴承基心中的惦念。

 

日军占领巴力士隆期间,抗日军曾打死一个马来人。日军投降撤离后,马来人向华人报复。吴承基记得那时华人妇女与小孩都逃到芭里,男人则留下来保护家园,见机行事。吴承基一家也不敢留在家里,到芭里躲着。

 

当时有一群马来人拿着巴冷刀冲进多个华人住家内,不管对方是不是抗日军,一律疯狂抢劫、打人、放火、强奸、杀人。

 

吴承基表示,并非所有马来人都参与了那场排华事件,也有很多马来人帮助华人逃难。

 


巴力士隆河

 


屠杀地点:硕莪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