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传——轮流替日军劳作

 走过日据——120位幸存者的泣血记忆

黄耀传——轮流替日军劳作

 

1932年,黄耀传随父母从中国来到麻坡落脚,住在砂香街(Jalan Sayang)。日军登陆后,他们一家搬到一个沿河而建的小镇头条(现称柔勒,Jorak)避难。在那儿待了一两个星期后,又逃难到武吉巴西的橡胶园。直到日军正式投降,他们才搬回麻坡市区的二马路(Jalan Abdullah)

 

二马路属于商业区,黄耀传与家人就住在自家店里的楼上。他们店铺左边隔两三间的房子住了筹赈会主席张开川,而右边隔几间则住了侨领罗美东。

 

一天早上,两批日军分别包围了罗美东与张开川的家。黄耀传知悉日军抓人,害怕得不敢到外面去看,只能靠听外面的车声、敲门声和谈话声来揣测外头的情况。

 

几天前,罗美东的药店门口还贴着由日军发出的“此铺是良民”证件。然而,就连这个护身符也难保罗家人的性命安全。

 

数日后,日军正式列队进入麻坡,在市区举办胜利大游行。黄耀传当时不敢开窗,只敢透过二楼的缝隙偷看。参与游行的全是日军,连续几个小时步行穿梭市区,手持日本国旗,高唱日本歌,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人民宣布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黄耀传一家后来搬回砂香街居住。当时,部分日军驻扎在五马路(Jalan Arab),而砂香街正好与五马路互为直角,黄耀传对经常出入的日军也见怪不怪了。他没有亲眼看见日军打人或杀人,但曾听说日军处死抢劫的村民和纵火烧商店的凶徒。

 

此外,日军在麻坡市区实行保甲制度(注1),青少年必须轮流为日军劳作。黄耀传也不能幸免,他偶尔会被分派到巴力峇九(Parit Bakar)除草、种菜,每次劳作都获得一牛奶罐的米作为酬劳。

 

1:此制度以10户为10甲为,设保正、甲长,以辅助警察执行地方政务,遴选年轻壮丁协助警察维持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