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的改革推手

 星洲日报/言路2011.01.05

小学新课程的改革推手
罗盛威

家有两个女儿的江妈妈发现,刚入读新小学小一的女儿,跟她以往的上学经验不同。女儿告诉她:“我们不用排排坐,不用喊起立行礼,也不用罚站。”不但如此,更教江妈妈意外的是,女儿平日都没带课本回家,不用背书,而且每天家庭作业也不超过10分钟。女儿很喜欢上学,因为老师“又唱又跳”,喜欢给他们玩游戏,上课功课也不多。

起初,江妈妈也跟很多华人父母一样,认为学习就是要刻苦认真,女儿如此快乐下去,恐怕到头来甚么都学不会。可是,江妈妈后来发现,提倡活泼教学的新小学,却不那么简单,比方说,在小一活动的语文课上,学生除了学习拼字和文法,读了课文后,还需要知道甚么是事实陈述、作者的观点如何、课文主角为甚么要那么做,同时还要清楚全篇以及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思维能力有限的小一女儿,有时候搞不清楚,就要把课本带回家,让妈妈帮忙澄清。

其实,纵观以上所述的上学经验,不仅是江妈妈,我们当中的大部份,恐怕都感到陌生。我们小学的上学经验,很多还跟以上所提的大相径庭。这当然了,因为江妈妈女儿上的是美国小学,我们上的是传统东方小学。

今年我国教育部刚推行的小学标准新课程,华文课程作出了大幅度修改,小一新生将以多讲多读为主,纸笔作业却减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过程中掌握多元能力。另一方面,将来的测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华文考试不再侧重学生的记忆能力,要他们死记硬背,而是侧重他们的创意能力,要他们发挥创见。

任何课程改革新纲领的所提目标,常常完美得无懈可击,而后却很常眼高手低,无法真正的加以落实。要把《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写得多么美,并不难,只要有一定华文程度即可;难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观念上的改革。目标改,人的观念不改,再理想的课程改革,再过10年,也还是原地踏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宏开教授,曾经就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作出比较,结果发现有以下不同:美国教育看重“想”,中国教育看重“听”;美国学生主动学习,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美国教育重视学习过程,中国教育重视标准答案;美国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育以老师为中心;美国教育重视课外阅读,中国教育重视课本教学;美国教育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教育却看重学生的考试能力。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我国教育至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中国模式里。

任何行为重复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老师怎样教育学生,家长怎样养育孩子,都已经有固定的模式。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意味着传统思维模式的改变。我们不改,很常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不为。路已摆在哪里,就看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愿不愿意迎头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