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53位名家学者的深入专访

 

明辨是非——53位名家学者的深入专访

萧依钊著



 

作者简介:萧依钊

资深媒体人。以新闻记者为终身职志。

1978年加入星洲日报,从记者、助理采访主任、专栏作者、文教主任、副总编辑,到集团总编辑,即使政治环境险峻,30年来坚持不辍。

以报告文学见长,曾五度获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的报导文学奖,以及两度获国家新闻学院的最优秀记者奖。

热衷于推动文学及社会关怀工作。在她心中,弱势群体所占的份量从来都比权贵高官重。

 

目录

/打造思维激荡的空间一刘鉴铨

/生命观照的心得——陈裕如

马来西亚文坛少有的离经叛道——访 法立诺、陈应德

十年磨一剑——访 亚鲁彻文、柯嘉逊、黄洁冰

经济风暴后的亚洲经济——访 高希均、佐摩

回首唏嘘话囚歌——访 柏杨、赛札哈里

摆荡在虚实间的诗谱——访焦桐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访 李欧梵、李焯然、王润华  

遇见张曼娟——访 张曼娟

处处现生机零污染的有机生活——访 张明彰

身心灵整体健康理念——访 雷久南

凤凰展翅高飞——访 刘长乐

文明对话开拓文化空间——访 詹德拉、杜维明

挖掘本土共同记忆——访 焦桐、黄春明

林碧颜说法弹政——访 林碧颜

用电影和新闻呼唤人性与真情——访 张艾嘉、吴小莉

全球化美丽新世界?一一访 詹德拉、金耀基

两性平权遥远的梦——访 玛丽娜马哈迪

人权委员会,必须中立一一访 慕沙希淡

全球身分意识高涨美国导师角色失效——访 杜维明、詹德拉

打开心灵那一扇门——访 林清玄

迎接新挑战:打造中文媒体新格局——访 刘长乐

二月河,流淌在历史和小说的两岸!——访 二月河

50万人上街去!——访 陶杰

在理想的道路上,拐了一个大弯!——访 朱学勤

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访彭润年

人类未来该往哪里去?现代科技不能没有人文关怀——访 张信刚

知识分子迷恋上海——访 陈思和、张错、王安忆

资本主义不是答案,重新找回乌托邦!——访 陈映真

人生多滋味,吃要吃出文化来!——访焦桐、刘心武

中国梦,何时才是梦醒时分?——访 祖•史达威

强硬的宗教路线行不通——访 詹德拉

走进王蒙逍遥和无为的境地——访 王蒙

追求高层次的艺术飨宴——访 陈燮阳、陈徽崇

陶杰嬉笑怒骂皆文章——访 陶杰

没有什么比容忍更重要!——访 南方朔

屹立百余年,《纽约时报》树立榜样——访 珍裴磊思

不正常的社会,才需要英雄!——访 周天瑞

来生还要当和尚——访 星云法师

立足大马,从联合国看世界——访 佐摩

凝聚文化向心力,海外华人打出一片天地!——访 朱学勤

不容往事尽成烟,章诒和写下千古绝唱——访 章诒和

中国崛起,海外华人举足轻重——访 南方朔

大陆加速开放,两岸融合会更快!——访 张作锦

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社会再也没有共同的常识——访 梁文道

面对陌生人,坦诚彼此之间的差异一一访 凯伦阿姆斯壮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访 易中天

除了赚钱,还有责任!——访 殷允芃

永远的意见分子,让主流听见边缘的声音——访 梁文道

打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民主和人权是需要夺取的! ——访陈裕如

在价值和真伪之外,文物欣赏因懂得而喜悦——访 张错

海派新内容,看见不一样的上海——访 王安忆

从封闭走向开放,站在今天想到明天——访 钱钢

回归纯朴真诚:讲得越轻,想得越重一一访 李欧梵

 

 

打造思维激荡的空间

/刘鉴铨(星洲媒体集团编务总监)

 

1995年初,时任副总编辑的萧依钊向我提出建议,说要为关心家国的读者及知识分子创办一份周刊,内容自是对国事、天下事的讨论与探索。当时,我任星洲日报总编辑职,仔细想想也觉得有这必要,《星洲日报〉的定位绝不会只局限在新闻,如何引发读者更全面思考,乃至于开拓更宽广的视野,都是我们传媒应履行的职责。我没花太长的时间斟酌,即应诺且让她马上著手筹划。

 

那时,“六四天安门广场”事件刚过几年,于是这份创刊于1995813日,每逢星期天附随《星洲日报》出版的周刊便命名为《星洲广场〉,是为纪念,也为我们对自身国家以外的关心下注脚,更是取其齐聚一堂、百家争鸣的自由开放意境。

 

但《星洲广场〉创办了几个月后,以市场导向的业务部主管的强烈反对且建议停刊,原因是根据市调结果显示,《星洲广场》曲高和寡,非但对业务的发展没有助益,且还増加生产成本。这种反应早在我预料之中,可是我深信,媒体除了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之外,还须提供平台引导读者了解世界趋势、国家大事和人文思潮,于是我强力坚持了下来。

 

《星洲广场》确实不算是普罗大众的读物,庆幸的是在这不算广大的读者群里,华社菁英及各界舆论领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果可以因此让华社领袖多一点思维激荡的空间,进而引领华社走向更康庄的大道,也算得上是《星洲广场》对华社的小小贡献。

 

〈明辨是非〉是《星洲广场》里极重要的栏目,收录了名家学者的深度访问内容。为了弥补年轻记者的不足,今时今日已是集团总编辑的萧依钊仍会亲自上阵采访。我一方面希望她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在目前的职务上;另一方面也因为认可确实拥有高度敏锐的新闻嗅觉,而且执著于做好《星洲广场》,所以默许她持续〈明辨是非〉的访谈。

 

这些名家学者的言论,蕴含著深沉的智慧、哲理和远见,不但反映重大事件的内情及原因,很多论点即使事过境迁却依旧实用,我相信这也是星洲日报出版组将之结集成册的原因。

 

这些年来,曾在社交场合听过好几位政党及华社领袖提及,会把《星洲广场》里的一些文章剪报收藏,在公开谈话时往往派得上用场,可协助巩固其论点,充实讲词内容。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总略感心宽:《星洲广场》的苦心,没有白费。

 

而未来,我仍寄望《星洲广场》可以继续跟关怀家国的读者以及华社一齐成长。

 

 

 

 

生命观照的心得

/陈裕如(三藩市世界日报总编辑)

 

结婚、生子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关切他们的未来,甚至回答他们愈来愈有挑战性的问题,我自己也得到成长和成熟。过去在工作繁钜之中少有吋间透彻思考的生命价值,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逐渐沉淀透析出来。

 

而其结论,竟出乎意料地回射到自己的工作上,使疲惫得到解脱。作为一个媒体人,所努力追求的,不就在因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点?而这亦正是我深情盼望孩子,未来无论在任何时空,面对生命中诸多的人与事、得与失、成与败,要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及检验自己成就的标准。

 

我的用词是“Make Difference”,中文的说法因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点,是取自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萧依钊在逆境中自我勉励的话,意思一致。所不同的是,我期待下一代,着眼未来,依钊则已身体力行,当下实践,足为孩子们的生命典范。

 

《星洲日报》创刊80周年,不仅成为了东南亚报业领袖、华人的精神支柱,更且用实践扮演了启迪者的角色,让世人同振。

 

这本书《明辨是非》,印证了星洲日报“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的部分努力。自报载所选取约60篇的访问稿,集结成书,从思想、文艺、政治、民权、社会……诸多层面,访问了学者、作家及运动者,讨论心灵提升、文化演进、改革与运动等议题。真诚对话的作用,已不止于思辨是非,更在于激励和实践。这些访谈,带出了受访者检视人生的心得,发人深省。

 

不难发现,这些心得的获致,往往出自生命观照的重大转折,因是豁然开朗,或是发愿矢志,而作出成就。观察这些转折及结果,得到感动和变化,会是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这些感动和变化,相信同样会使世界变得美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