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

 

印度印象

鲁日野 著

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



 

印度印象

鲁白野 著

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

星洲大坡大马路二0五号

金强印务公司承印

香港土丹顿街八十号

发行:吉隆坡世界书局、槟城世界书局、各地书局均有代售

定价:港币五元

 

 

 

印度是东南亚新生国家如印尼、缅甸、锡尔、巴基斯坦、马来亚等国的老大哥。在亚细亚州已觉醒与大力进行民族革命斗争的现代史中,今日是亚洲最重要的阶段,因为斗争介束后带来更多的建设难题。国家是独立新生了,但是,本国经济与民族资本受异族统治与战争的破坏,需要作更大努力完成建国的艰巨大业。其实,独立将近十年的印度,在民主政治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异常优良的,印尼、马来亚等国比印度显然是更落后。向印度学习,研究印度的复兴建国的道路将会是有益的。

 

星马记者访问团这次承印度政府的邀请访问这个「次大陆」,在三月廿二日出发,四月十九日返抵新加坡,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走了相近万里路,走遍了印奋全国东南西北,经历了最热与最寒冷的气候。我们踏上了曾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大本营的马徳拉斯以后的错縦旅行路线便一直向前伸展,一条长线完全是由印度各地不同情调的风光所构成。先是给烈日炙成褐色的徳干大平原,山与谷,荒芜的田与干涸了的河床,市镇,乡村,海港,古城堡的尘与土,南方瘦瘠的耕牛,中部工业地带的工厂,灌漑良田万顷的运河,北方青葱的稻田,斑驳的石刻佛像,永远带着白雪帽子的高山,人民的信心与縦情的歌唱,此行给我的深刻印象只有是,在这行程的边缘,我们已能稳约见到印度的广大明朗的美好前途,会让这古老国家一再见到靑春在萌芽,见到象征繁荣的金黄太阳升起照耀的、不再是疲惫的原野。

 

是的,我们见到了印度的面貌,见到集居在这庞大的次大陆上三亿六千二百万人是多么坚强团结,多么爱国,多么热心与勤劳地进行艰巨的建国工作。是的,这就是印度。生与死的脉跳在震撼它的夏天的街。在太阳下,生活在竞争显露鲜明的颜色,不管它是孟买市的一辆红色巴示车,是加尔各答道旁小贩摊位,是光彩夺目的明珠回敎堂,一座坟墓,一朶睡莲,那已被放弃的、建筑仍完好的法狄坡史格里古城,精致的大理石格子细工与喷水池,还是少女的明媚微笑露出珍珠皓齿,是泰姬陵披上的月光,还是月光下的泰姬陵。我们这次见到的,是仍在过渡阶段上的印度。在历史上,印度曾是哲学与道理的化身,是人道的蔵身处,是民族的抗战,是奋斗,是胜利的居所。印度永远是一个同时在激动又在静止的国度,其进展是不平衡的,同时可以有极疾的推进,又有突然的止步。我们在这段通过时间与空间旅行见到旧的,也见到新的印度,见到新与旧的搏斗,见到印度仍在向封建的残余势力进攻。整个农村仍在紧张蜕变中,一个社会主义型新社会已在积极形成。

 

面对的难题

 

民族斗争胜利完成后,残忍的印巴分治确使印度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印度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土地与农业生产不足以养活老百姓。印度独立后所面对的问题,是普遍地在亚洲各国存在的。这就是:贫穷、疾病、农村的不景气,都市的失业。政府厘定与实行两个五年计制就是要消灭人民的贫穷,改善民生,解决这些问题。这庞大的建国工程总路线是:(一)增产粮食,务求人民大家有饭吃,(二)振兴工业,建立更多制造日常用品的工厂,不要再依赖从国外的输入。(三)改良生活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四)需再建数十万间学校,消灭文盲。(五)抑低物价。(六)打破宗敎的阶级制度(印度宪法已明文规定消灭此不合理制度,但在实践上仍有困雉)。(七)延长人民的寿命(印度人的寿命目前平均只是廿六岁)。

 

我们是在印度数年来最热的夏天到印度。据亲至马徳拉斯欢迎我们的外交部次长狄华(D•Deva)说,印度政府原先计划邀请亚非与欧洲三区国家各派记者至印考察。西德记者团是比我们先到。以后邀请的是苏丹报界代表,讵料在动身前苏丹发生政変,不果成行,方改邀星马记者团前往。

 

建设的收获

 

我们抵印,正在第一个五年计剖收获期,使我们终能亲眼见到印度人民劳动的肥沃果实,亦目击了有悠久历史的印度民族资本所经营重工业的精华,像辛特里(Sindhri)的肥田料工厂,兴都斯坦机器工具制造厂,孟买的炼油厂与原子能工厂,马徳拉斯的火车厢盛,芝逹拉赞火车头工厂,兴都斯坦飞机制造厂,抗生素(盘尼西林)制造厂,电话机工橄,世界最高(七百尺)的巴克拉水闸,像巨人,似尖兵在祖国原野的生产迎线上坚强地站起来。

 

在西方工业革命尙未发轫与完成之前,印度老早已是以「世界的工厂」闻名,印度的商业占当时世界贸易的一大部份。当年的印度人民是不贫穷的。国内有的是自给自足的米、小麦、糖、棉花、与若干种类的香料。印度在当年输出的丝绸、棉织品、金银工匠制品与象牙雕刻已是世界闻名。英国统治开始后,这些曾经欣欣向荣的本地工业都被破坏无遗,农村经浒破产,人民顿变普遍的穷苦,我们在今日见到的印度,又是一副全新的现象。在「复兴第一,建国必成」的口号下,我们到处都能见到青年人在朝此正确方向埋头苦干,深陷在建设的奋斗热潮中。与这些靑年人谈话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事。看他们对国家前途是那么有信心,能一见到挑战便欣然迅速接受与应战,在产业械场上以大无畏的精神日以继夜地劳动,争取提前完成目标,使我们终能见到数不淸的工厂与水力发电厂成排地在印度的平原上站起来,听到工厂在发出雷鸣的怒吼,见到人类战胜与征服大自然的丰功伟绩。根据此项情形看来,具有高度智慧的印度人民再过十年,当能完成其工业复兴的大业,正如本在一八八O年明治维新的成就。届时,人民的穷根将是被永远斩断,印度将成亚细亚的乐园,成为亚洲人民的骄傲。

 

要看它的乡村

 

朋友说,要看印度,便要看它的乡村,因为印度人民有八十二点七巴仙是住在农村的。它全国只有三千零十八个大小都市,但却有五五八、0八九个乡村。到了印度,更亲切理解此语之眞实,同时亦感觉,要改造印度,便需注意改造它的农村,提倡工业,只能是配合这巨大运动,减轻人力对农村的沉重压力耳。

 

乡村发展计划,就是一个大规模的大胆尝试,要改造农村的极重要计划,但又有保存其朴素优好的传统。在一九五二年十月二日圣雄甘地诞辰开始实践,它是要使印度农村觉醒,复兴,与有新的生命,刷新农民的头脑与观点,养成他们的自信与自助能力,培养新愿望,新技术,与新的主动,并充份利用农村区的庞大人力资源协助发展国家的经济。此计划的重点为:増加农业生产,消灭乡村区的失业现象,开办更多学校与医院,促进村民的文娱生活活动,改良住的条件,促进乡村小工业与手工业,组织合作社,改善耕种的技术,农具与种子。政府最初是拨款九百万卢比,在三百个乡村进行实验,至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已遍及相近九千万人居住的十五万七千个乡村,人民的热烈拥护与参改此运动,使政府决心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普及全国每一农村。

 

为了要使土地产生更多的营养,政府又计划实行合作耕种办法。这是必要的,因为印度的耕地经过好几代与数世纪的分散割裂,结果使农民成为拥有两英亩至十二英亩的小农,若是再继绩分裂下去,田间的收获将是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唯有实行合作耕种方能补救。稍早,政府又立法限制大地主拥有田地的数量,例如,孟买的最高限度是十二至四十八亩,阿森密是五十亩,旁遮普是卅亩,其他各州有不同标准,超过此额的稻田将由政府收买再分配给无田的农民,务使耕者有其田。乐观的官员已在预料在十年后,合作耕地亦能普遍地在全国实行。土地是印度经济之基,印度人民有八十二点七巴仙是住在农村里。而且,印度人口每年要增加五百万人,对土地的要求与压力是越来越大,非实行革命性的土改与农业政策,是不能解决将来的民生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尼赫鲁先生在不管许多人的反对,全力支持实行农耕合作计划的理由。

 

尼赫鲁的不满

 

当我们到达国都新徳里时,尼赫鲁先生在问我此行看到什么,有什么批判?我说,我们见到了工业地带的许多新工厂。他聴了愤慨地说:「唉,那只是二三流的工厂。」是什么事使他有那么悲愤的感触呢?也许他嫌国人的努力不够,但是,让我们这批外人看来,印度人民对一般建设是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在亚细亚,前进的步伐必然是缓慢的。无论如何,印度已是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在南亚算来已是最先进的工业国。印度的纺织业已能完全满足国内的需要,还有剩余可以输出。印度的铁路网是亚洲最大,在世界则居第四位。而且,印度已不再需要向外国买火车头或车厢了。印度今有世界上最大的灌漑工程与最长的运河,工厂已能自制供给全国需要的电话机,不久亦将能供给全国需求的肥田料、车床、电钻等精密机器、农具等,这是锡兰、巴基斯坦、缅甸、印尼、马来亚、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无的好现象。其实,在湮远的年代,这些国家或多或少都接受过印度优秀的文化与文明,在印度发芽长大的佛教亦曾通过这些国家蔓延至中国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早期,这些国家简直是把印度视为彼等的当然发言人。

 

印度曾经是亚细亚的精神道义的宝库,在将来也许会成为亚洲国家工业品的总工反,谁知道?

 

鲁白野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日

 

目次

一、我们飞向南印度

二、最炎热的行脚

三、经济首都——孟买

四、来到了新德里

五、豪华的皇宫

六、尼赫鲁会见记

七、尼赫鲁的生活

八、穆苏里风光

九、从政治到建设

十、诗的住所克什米尔

十一、    印巴的纠纷

十二、    高山,湖的爱人

十三、    太阳照在阿格拉城上

十四、    在泰姬陵前写诗

十五、    奔向东,奔向光明

十六、    独立后的印度

十七、    印马历史与文化交通

十八、    耶华哈拉•尼赫鲁

十九、    建筑赞狄嘉的梦

二十、    爱国诗人泰戈尔

二十一、       南印度的大佛

二十二、       和平为思想中心的佛敎

二十三、       甘地的继承人温诺巴

二十四、       记印度作家的会议

二十五、       泰戈尔雨与亚细亚

二十六、       印度的妇女

二十七、       石刻感的抒情诗

二十八、       印度的铁道业

二十九、       哥亚的沦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