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情感与技术的拔河

 星洲日报2010.11.29

华文:情感与技术的拔河
杨邦尼

    黄锦树的<走向技术化的华文教学> (11月14日星洲广场)一文谈到“华文这原本较复杂的概念,这时被转变为较为单纯的学术概念汉语。这是一种非常技术化的处理方式,语文被切割分解,更多沿文的技术面的教学,而忽略它的地方情感的层面”,又言“华文毕竟也是民族的情感,不只是语文教育而已,更不能等同于对外汉语教学”,黄文主要分析了董总出版的3个版本的华文课本,得出独中华文教学从“情感”变革到“技术”导向,诚哉斯言。

    那么,一线独中华文老师又是怎么看待每一次改版后的新选课文呢,还是编选的华文老师没有能力或无暇对华文教学自身反省,或依循一套选文的指令,按纲要进行编撰,于是出现“作者资料不详”,“选自某华文报章”这样的文章。好吧,没有能力改变华文课本和考试模式,总是有逃逸的方式,让我们的学子不只是把华文当“工具”,而是“情感”的淘洗和培养。

    看看台湾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北—女)为高一新生暑假开列的课外阅读书单,情感和文学美典在其中:散文类从张爱玲、余光中、林文月、张晓风、余秋雨、到简(女贞)和钟怡雯等等,同学从书目中自由选取,阅读后写成报告,选书理由,书籍特色,其中必读的篇章,佳句摘录,文长至少600字的感动或体悟,以300字推荐给高中生,最后延伸阅读,同一作者或同类型的书籍。

    台北建国中学高一的课外读物涵盖励志、历史传记、小说、散文、新诗、外国文学到古典文学,从朱光潜的美学到刘墉小品、从梵谷到居里夫人传、阿Q正传到台北人、从希腊神活到少年维特烦恼,白鲸记到小王子,唐诗三百首到红楼梦。

    问题来了,各独中图书馆采购的书目受限,整个大马华文书市比较像大型超市,文学类比重少,即使列出了图书,要找出来无疑比上山下海还困难,大马独中没有台湾的阅读书目的硬体环境而作罢,这是客观因素。然而丰观因素在于,华文老师或认为是在教华文,而不是教文学,或仅止于把华文当成一门课,而情感丰沛的中学牛恰恰在文学教育的课上缺席,以至于学生把华文当成纯粹的考试科目,情感放逐在课文外。易言之,华文与忧思情感无关。

    独中华文从课文到考试早已是“破碎的华文”面目,覆水难收。然而,像居銮中华中学或吉隆坡循人中学结合在校华文老师极力推动文学创作,在我看来是花踪文学的校园版,独中华文文学教育与情感的锻炼在校园里涧物细无声,滋养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