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连玉用罗素打侯士

 族魂林连玉

林连玉用罗素打侯士
陆庭谕
 

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便有华文教育。在康梁维新运动,提倡新式教育取代科举制度之后,海外的华文学塾也纷纷改制成学堂了。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中国订北京话为国语的普通语教育,海外华校也相率照办,这样的学校更是蓬勃发展了。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由抗暴而演变的新文学白话文运动,要引进民主与科学,也有各种主义救中国的论争,海外华校也不免被波及。

这种趋势引起英殖民地政府对星马的华校有很大的戒心,以为殖民地教育里另有中国侨民教育,正如国中有国之不能容忍,就颁布了一九二0年学校注册法令,所有学校董事及教师必须注册,不合规格者则关闭,一反过去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而严加管制。这在当时的华社,引起一片强烈的反对浪潮,导致领导人受禁锢或出境的轩然大波。

为了缓和华社的不满,英殖民地政府便在一九二四年实施学校津贴制度,采取绥靖政策,相应地成立华文提学司,之下设华校视学官以督察华校。这一制度一直实施到马来亚独立为止。

一九五一年,英殖民地政府接受方吴报告书的建议,增加华校津贴一百巴仙,以改善华校。

一九五二年五月,英国殖民地大臣李特顿爵士在英国的国会上致词说:“在马来亚戡乱工作中,进行思想战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改善华校教师生活,必须马上实现。”

同年七月,马来亚的殖民地之法令就通过了对华校施行新薪津制。当时,殖民地教育部已经改组,除了正副提学司之外,另设华校教育总监对华校进行思想战。

首任华教教育总监是侯士(他自署名字)。他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出身,曾在中国岭南大学深造,林连玉先生称他:“对于华文极有根底,连《老子》、《庄子》、《左传》、《史记》以及文学史之类,都读过不少,说得一口蛮漂亮的华语。”

由于拟议中的华校新薪津制度对华校不利,加以根据巴恩报告书建议而来的消灭华校政策行将出炉,华社便掀起抗议运动,全国华校董教代表第一次大会也由此召开。

英殖民政府不得已,唯有与华校代表举行薪津谈判,几经波折,终于有了改善。而反对1952年教育法令之通过,则由于敦李孝式等八个官委华裔立法议员违反大会公意,大力支持而一面倒了。(详情见《教总33年》)

有一次,侯士与华校董教代表对应否取消华校教务主任和训育主任的职薪发生针锋相对的激辩。

原来,华校的行政系统是校长之外,另有教务、训育、体育、庶务等主任,也都有职薪,英校则是校长、副校长或高级教师的系统。

在上述谈判中,侯士要华校代表提出理论根据,华校代表都支吾以对,场面相当尴尬,侯士的得意是不消说了。

林连玉先生在得到报告之后,相当难过。一则对华校同道不具专业理论而惭愧,再则也对侯士以长官考下属的态度感到不满,他决定还以颜色。

一天,林先生到教育部去见侯士理论新薪津制。侯士正在阅读一本小学行政。他也同样考问道:“林先生,你能说出教务与训育的作用给我听吗?。

“侯士先生,你自己知道不知道呢?”

“我当然知道。”

“侯士先生,我知道你曾在中国的岭南大学肄业,到底你研习的是哪一科?”

“随便读,算不得什么科。”

“是选读生吗?”

“是的。”

“那你在伦敦求学时,研读的是哪一科?”

“也谈不上什么科。”

“侯士先生,原来你未曾修读过教育课程的,你虽然做了我们华校的教育长官,我敢说,你是不懂教育的。我先介绍几本书给你看看,然后再谈好吗?譬如杜佐周的小学行政、沈雷渔的小学组织法,都有谈到教务和训育的。”

“我现在正看这本书。”(扬起刚才看的小学行政)

“你看过了没有?”

“大略看过了一遍。”

“你不必把书打开,让我说出内容,你看对不对,那第一章必是校长的任务,第二章是学校的组织、教务、训育、庶务等......。我不知道这本书完全不完全,如果是完全的,连学校的设备、建筑以及成绩考查与教育推广等等都有谈到,是不是呀?”

“是的,确实如此。”

“所以,你不必考我了,你还不懂华校何必要有教务、训育吗?”

“我真的不懂,正要请教,”

“这是科学的教育行政系统,是从你们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组织发生力量’的理论而来的,你不知道吗?试想吧,学校只有一位校长,校长不在,不就群龙无首了吗?再则,学校是社会国家的缩影,具体而微,要有效果,就得组织起来,这些主任就是各部门首长,怎可以取消或不给职薪呢?”

“是是,谢谢!”侯士茅塞顿开地说,但也究竟不能改变英校的行政系统,只同意华校主任可以少担几节课罢了。

林先生每谈起这件事时,总是勉励年青人要求知。“知识就是力量”,他之所以能在教育部立于不败之地,就由于他有教育理论。

转眼将近四十年,马来西亚的小学,高薪职位,除了校长、副校长之外,已增设第二副校长、下午班主任(属第三副校长)、课外活动主任或称兼修课程主任(属第四副校长)了。是认同于“组织发生力量”呢还是因人设事?而华小高职事件确乎是此恨绵绵又一章! 

本文原载1988.12.8《中国报》。


侯土(H. R .Howse)及其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