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柔佛古庙事件的省思

 当代马华文存 社会卷 90年代

对柔佛古庙事件的省思

罗正文

 

柔佛古庙事件的演变迄今已经告一段落,新山中华公会最后作了不起诉州政府的决定,这项决定是否明智,仍然有待社会公断,不过最近几个月来大家都把焦点放在应否起诉州政府的争论上,使朝野的关系一度呈现紧张。

 

以上的事态发展仅属表面的,整个的重点仍然须回到政府对文化遗址的态度上,如果这个重点无法掌握,最后整个庙身也可能不保。根据州政府3月底时的指出,当局征用庙地,曾两次在州宪报上公布,并且也给予1百多万的赔偿,此举获得管理层的接受。第一次宪报在1981618日发布,说明古庙整个征用的立法意义,虽然第二次宪报只提及征用古庙围墙,但整个宪报稱神所体现的政治意图不甚明显,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始终对古庙存废不抱乐观态度。一些所谓代表华人的政党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大家心里有数,我们相信一般民众的政治认识已渐臻于成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他们应该知道拆除古庙山门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首先从州政府的立场来看此事件,这个位于新山市中心的柔佛古庙,县议会原计划拆除其围墙,以缓和直律街等周遭的交通拥挤情况,而且有关方面也先后以征地赔偿方式征用了原属古庙周遭的两个地段,以供城市发展,包括缓和交通拥挤之用。根据上述地区图测与当局评估显示,如此新山局部的交通阻塞可以初步有效解决。因此,此项城市规划对新山局部的交通情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主观意愿上当然希望照原订计划进行。

 

但问题是,县议会若要重新规划古庙周遭的交通,就要破坏古庙的完整性。该古庙已存在近百年以上,其历史可能比青云亭还更悠久,根据一批研究古代建筑的中国学者指出,该古庙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物,蕴藏宋代风格,整个庙身的设计显示南马一带于数百年前即与中国大陆发生极密切的文化关系;当然,其中勘查与鉴定尚在起步阶段,一些文物还须透过正确的整理研究,才能具体说明大马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例如在宋朝,南马一带即有部分的汉族移民,或者是在宋代,本地的居民透过进步的交通与中国大陆进行相当频繁的海上贸易。这些结论尚须经过慎密的学术研究才能找出,但不论结果是什么,毕竟古庙内的文物都有厘清历史的重大功用,合理地保留古庙的完整性作为学术使用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发展与古迹孰轻孰重的问题。究竟为解决新山局部交通问题重要呢?或是保留百年古迹作为学术研究重要呢?根据议会当局的说词,拆除古庙围墙,将使周遭交通拥挤状况立即改观,对城市局部交通的改善有眼前的功效,而古庙本身的学术研究,虽可以证明本地区于数百年前即与中国大陆文化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对当地的民众而言并不会在生活上形成任何重要的影响。所以从表面看起来,解决交通的重要性超过了古迹维护。以致相关的政府官员与部分民众,所着眼的是这些具体而实际的功能性问题,所以主张已纳入图测的交通规划不可因古庙而停止。更不能因为围墙的阻碍,使这个攸关民众生计的计划取消。

 

事实上,城市发展与古迹的维护原是可以共存的,也没有所谓先后、轻重的问题。维护古迹并不会破坏城市规划,推行城市规划当然也可以不破坏古迹,两者都可以做得到,做得好,而不见得必然会产生冲突。以古庙的遗迹而言,它占地并没有广大到影响交通规划,其实政府所征用的原古庙地段高达两万两千余平方尺,此几乎是古庙现有的实际面积的两倍,何况以现代的科学交通技术,任何大小规模的变更设计都可以克服,而历史上发生的事实,是确然不可以被改变的。基于这一点,政府理应尊重这个绝对不可能重来的历史,维护它的完整性。

 

再说城市发展的意义,也须要做一个基础性的检讨。现代的城市发展观念,是以硬体建筑设施为主,显然忽略了人文环境的维护,这种不平衡的看法与做法,也曾造成失误。当然,我们绝不应忽略硬体设施的重要性,但要强调的是,人文环境与硬体设施同样重要,人文环境一被破坏,将容易造成社会凝聚力消失,此与人心的涣散,其所形成的危机,不比自然生态的失衡为小。严格说来,城市发展的定义,应该包含了上述理念,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当局却偏重城市发展的完整性,以新山局部的交通阻塞可以初步有效解决为藉口,使到这个不可能重演的历史永远蒙上一个缺憾。

 

古庙山门被强行拆除后,新山中华公会理事曾在报章上发表严正声明,对当局的行动表示强烈抗议,并痛陈所谓协商精神之无补于事。但深究起来,朝野之所以无法透过协商去解决问题,除了指责州政府的作法不当之外,中华公会本身也有值得检讨之处,另外马华的地方民意代表在一些方面更难辞其咎。这些民意代表在上届选举期间信誓旦旦向当地选民保证保存古庙之完整性,以换取支持,为何执政当局大选前后的说法迥异?这些都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谁应对此事件负起一定的责任,相信历史会给予一个公平的论断。

 

15-04-1993《青年手卷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