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产业·雇员薄薪 华团必须振作

 当代马华文存 社会卷 90年代

百亿产业·雇员薄薪 华团必须振作

朱永吉

 

全国华团四千多,其雇员约1万人,雪隆社团雇员公会最近进行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竟然发现有77.7%的团体面对经费的问题,大概穷者太多了吧,便有80多巴仙雇员月薪不上1千元,其中44.6%500元以下。

 

其实,几乎每一个华团都拥有至少一幢两层、三层或四层的楼宇,不久前还有人替全国华团的产业估价过,总数高达100亿元,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团体闹穷呢?原来,一般华团都有以会养会,一劳永逸的想法和做法,一次过筹款买下双层、三层或四层店屋作为会所,每个月的日常开销便由屋租收入应付,从此不必月月伤脑筋,一个月租金收入能有多少?双层楼只能租出楼下店面,三层加上二楼出租,四层别连第三楼也租出去,留下一层自用,一个月也不过收到1千到3千元之间的租金。

 

入不敷出

 

一个团体要维持正常的活力,至少要聘请一位执行秘书,一位管楼以及一位外勤,三个职员的月薪加起来最少1500,会所维持费以及产业年税和所得税如果也要动用到租金收入的话,所剩已无几,间中若有什么活动又用到公款,年底结账,一定入不敷出。年年如此,怎能不闹穷呢?一般华团能够拥有一分产业,已是十分难能可贵了,而租金也只能35年调整一次,因此,为了不闹穷,唯有在成员身上打主意,执行秘书最好聘用退休教员,管楼免不了,便找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驻守,大家都各求所需,又各得各所,自然合作无间,至于外勤嘛,可免则免,执行秘书包办也无妨。这么一来,自然未能发挥团体应有的活力,于是,会务活动便缩少到最基本的吊丧,周年会庆以及章程规定下的大会和理事会会议。

 

曾经有人提出让社团脱离“穷籍”的积极办法,租金收入只限于支付产业税和所得税,而会务日常开销则由当届理事会设法筹措。这个方法可以促使社团理事负起本份责任,也能够令到累积资金年年实数增加,过了一个时期,即使要增购新的产业,都有一个现成的底本。可惜,此议始终未能通行,遂使大多数社团的账目年年都有亏损,而其累积资金却不断增加;亏损是实,资金数额是虚,如果注册官认真查账,很多团体都将无力解决这个矛盾。

 

作茧自缚

 

社团理事会精打细算,不肯维持一个正常的秘书处,在地方团体或家族会而言,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全国性社团或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团体,如果也不能设立像样的秘书处,那就很难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只是可惜,也有可悲之处。靠产业收入来应付日常开销,始终是一个消极的办法,只能作茧自缚,不得自由发展,除非前贤先辈一早就留下丰厚的产业,那又不同话说。所以,777%的社团面对经济问题并不奇怪,它们应是一份产业的团体,而且,产业也多是座落在小地方和偏远地区。

 

44.6%的社团雇员每月工钱少于500元,他们多数是管楼杂工,只有少部分是小地方、小会馆的执行秘书;约四十巴仙雇员的月薪介于500以上,千元以下,他们的身分应该都是实为座办的执行秘书。只有十多巴仙执行秘书享有千元以上的月薪,这也未必是好现象;在吉隆坡,月薪1千元都难以找到专职执行秘书,还得与其他团体分享合请。由于一般社团的领导层如何开明,总还是觉得维持一个正常而像样的秘书处很不合算,又不愿意聘用朝气尽失的退休教员,因此,兼职执行秘书便应运而生,有者另有正业,干秘书则为副业,有者是兼做几个团体的专业执行秘书。七除八扣下来,真正月薪在千元以上的专职执行秘书便不到10个巴仙,这一批社团雇员精英自然是大机构的秘书处职员,其地位、身分、以及所受到的礼遇,自非普通执行秘书所能比拟。

 

100亿产业又如何?绝大部分的团体领导层不思振作,抱着做1日和尚敲一日钟的心态,来服务于社群,最多是维持一个惨淡经营的局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待真正的贤能。

 

10-07-1994《中国报》)